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医生能有多大门诊量,取决于他能获得多少患者信任

原创 林志欣 灵兰书院 2023-07-28 07:01 发表于北京

01丨医生之间,不止是纯粹的医术竞争

有个同学问,说为什么他的医术明明比另外一个医生要高、疗效要好,但他的门诊量却没对方多?

我觉得这里面,大家有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就实际在行医过程当中,就是疾病它实际有个金字塔,在常见病及(常见病)以下的这些病疾病种类里面,它整个 PK 的维度,它不是单维度的。

医生之间的竞争,不是一个医术点的竞争,它是多维度竞争。是医生跟医生之间的竞争,绝不是纯粹这个医生的医术跟那个医生的医术的竞争。

如果说纯粹只是一个医术点的竞争,那么几乎所有青年医生都不会有机会。是不是?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这个点。

比如我们常说的,某某医生比较会沟通,有的大夫就不爱跟病人去沟通,说的话患者也不听、不遵从。这实际说什么呢?说通俗一点,就是人家共情能力比你强。

我们课里面有讲到多维能力,在医术水平 OK 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能力维度,实际不是 1+1=2,有可能是1+1>2。

有时候一开始可能就差这么一点点,放在时间长河里面,比如说一年、两年,那么你们的差距可能就拉大了。他的门诊量越来越多,那么他后面的医术成长就越来越快,可选择性的空间也就比你越来越多了。

所以说,中医的竞争往往有时候也是一步慢,步步慢。

02丨提高诊疗交付能力,减少非医术问题

我们在行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医术的问题,如果不懂的如何处理好,临床就会很费劲。

什么是非医术的问题?

就像我们之前通过门诊结构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门诊量瓶颈的医生,都存在复诊率低,流失率高,口碑推荐少,三类“非医术”问题。

我这边的非医术,是要打个引号的,做中医,你没有医术肯定是不行的,但临床上前面这些问题确实不是纯粹的医术问题。

如果大家听过我们上次的口碑课,就会知道——我们医生的实际的专业能力,不等同于病人眼中的专业能力

你认为自己很专业,病人看你可不一定觉得你很专业。

因为病人没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和理论功底,他们只能从朴素的【诊疗过程】和【疗效结果】这两个维度去判断这个医生的医术水平。

疗效结果很重要,但它常常是滞后的,喝完药、扎完针才知道有没有效果。

我们知道,慢性病、疑难病有时候并不是一两剂药投下去就能立起沉疴的,一剂知,二剂已,确实有,但那是少数。

多数时候是什么呢?病人服了几次的药以后,诶?是见效,但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凭心而论,有一些病可能真的已经是很有效果了,但是没有达到病人预期的时候,他会焦虑,会抱怨,会怀疑,会犹豫,甚至会离你而去。

还有我们之前也有提到,有时候如果出现一些排病反应,(如果告知不到位)他还会给医生造成很多其他的问题,这是我们临床当中很常见的问题。

所以,医生既要有专业能力,又要有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强烈感知到你的专业性,并获得安全感的能力和方法这个能力,我称之为诊疗交付能力。

03丨提供安全感,建立信任感

安全感的背后,其实就信任感,是不是?一个医生无法给病人安全感,那么他就很难获得病人的信任。

你去观察,很多时候,一个医生水平怎么样,患者愿不愿意吃他的药、接受他的治疗,往往在第一次就诊后就有答案了。是不是?

除了专业性的感知,关于安全感,还有几个方面,我这边大概再点一下哈。

  • 诊断处方是看病的起点,而非终点

第一个最常见的,我接触过太多的中医医生的,很多人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看完病就完了,开完处方就完了。这是我们业界的常态。

但实际上临床是非常复杂的,人心、人性和固有的习惯也是非常复杂的。

如果一个医生只会看病,不懂看人,不知道怎么下医嘱,没有诊后管理和回访的意识,很多没好的病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好的。

当然,怎么下医嘱、怎么做诊后管理、怎么教育患者,这些点上大部分医生确实不是说他不愿意,而是医生没有意识,他也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

  • 方法问题:拿来就能用的策略技巧

那第二个,就是不知道如何与病人达成共识,不懂激励,缺乏与病人构建长期深度关系的方法。

关系是信任的,原生也是安全感的,临床上,是有关系就比较有安全感,我们去大医院看病,有时候托熟人找关系就是为了安全感,是不是还有什么没有意识和技巧和方法持续地去激励别人?

看病也是需要被激励的,尤其是慢病、疑难病患者,他们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心力损耗。药不好喝,

疗效就是激励他有疗效,他被激励到了,他就会继续。那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也是能够给病人带来持续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让他能够持续坚持配合医生一起把病治好。

这些问题,其实比前面认知好改,是策略问题,拿来就能用,快速就能见效。

04丨三招帮助年轻中医师,门诊量翻四倍

我讲一个案例,我们有一个医生,姓王,三十出头,看内科,之前每天大概3-5个病人。

我们通过门诊数据结构了解到,他的复诊率很高,但初诊人数不多。

他一直认为,自己门诊量起不来的原因,是我们医馆内有很多专家,病人首选肯定不会是他。

但他有个诊疗特点,就是看病非常认真,耐心,可以和病人做深入的沟通。针对他的情况,我给他支了三招:

1、改变行医心态

我告诉他,不要认为病人都是来找老中医的,一旦有这种想法,心态上弱了三分,自信心就不足了。

一个医生的自信,是可以被病人感知的。病人看一个医生自己都不自信,病人如何信你?我明确告诉他,我对他很有信心,相信他一定可以做起来。

我也用(医馆)支持的行动来表达我的信心,帮助医生建立这个信心。

2、强化【下诊断】的交付环节

在诊断这个环节,要凸显出专业能力,并且让病人强烈感知,这个青年医生很有水平嘛。在这点上要花大精力。

原本他看诊就仔细,只需要优化一些技巧,比如要注意跟患者沟通可感知、可验证的症状细节,而不是讲什么脏腑机理,肝郁脾虚

3、重视诊后管理,强化陪伴和纠偏

让病人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医生,一同与病人面对疾病的苦恼、困惑,即时纠正诊疗过程中的偏差这期间,非常容易培养医患的深入关系。

我们有一句话叫,患难之交,医患,对病人而言,实际就是患难之交。

结果,3个月翻三倍,5个月翻四倍,月门诊量从3-5人,到现在每日15-25人。

这个增长的结果是王医生3-5个月内的医术增长了3-4倍?大家都明白,应该不是。

但我相信,在保持这个门诊量的情况下,王医生的医术一定会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05丨仁心+妙术

有时候我们扪心自问,实际很多优秀的青年医生是缺乏方法,缺乏被激活,缺乏被发现,而我只是帮助医生重新去认知自己,定位自己,激活自己。

诊疗交付,就是解决如何快速获得病人信任,提高复诊率的有效方法总结,验证到今天,只要按这个方法论去优化的,基本都取得不错的反馈。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用就灵,病人的反馈是最真实的答案。

当医生不仅仅需要医术的硬实力,更需要懂患者、会交付、会沟通等等行医的软技能。

一个医生能获得多大的门诊量,往往取决于他能得到多少患者的信任,能够和多少患者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

《灵兰医塾·行医诀窍》8月班开始招生啦,欢迎大家加入学习,一起做让患者信服的口碑好医生↓


版权声明

  • 本文整理自林志欣老师直播内容作者/林志欣。编辑/个个、念念。中医书友会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行医诀窍往期学员反馈

上下滚动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毕业一年内月门诊量从0到500+,体制外中医师的修炼笔记
提高门诊量的五大要素
为什么明明你的医术比他好却做不过他的口碑?
有多少中医人,正拿着“中医”的金饭碗讨饭
医院内经营的重点和宗旨(八)
医院绩效考评启动 与医护薪资挂钩 诊疗费越低绩效分越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