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期腔调 | 中医传统理论概念的九大问题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3-07-28 20:39 发表于广东

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Part.1

天人合一:合生机,还是合天气

流行的合一理论,目的是将人体与外部关联的理论,这种关联上升到“一体”,并因此将疾病症状的体温问题,归因于天气、气温问题,是典型的失误。从而回避了病从内生与天气无关,以及不内外因。
合一的歧义,是“宗一”“治之极于一”“合生机”“得一以生”“德全不危”,而非与外部“合为一体”。
另外涉及“万物一气”的唯物论,除了“一”的歧义,“气”这一概念,本质是可以替代“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乃至替代形而上与形而下各种具体概念的“万能替代品”,不仅物(结构)是气,功能(过程)也是气,因而看上去很美,实则经不起推敲和理论检验,并造成错误归因。

Part.2

病因与病机:同名偷换概念

因为同名风寒暑湿,故将二者设定的相关性为一一对应,是错误理论。
常见的理论,就成了中风即伤风,伤寒即中寒,中湿即伤湿,伤热即中暑的模式。而事实上,这是与四时王气没有必定关联的。四时皆可有中风,而不是去对应春季,更不是说冬天只能伤寒不能中风,还能伤热温病。
也即是说,病机的风寒暑湿,与四季风寒暑湿,无确定对应关系。而中医理论长期将其混淆。

Part.3

阴阳:歧义与局限

具体有各种模式:
1.昼夜阴阳,横切。(夏正,始于寅)
2.左右阴阳,竖切。(周正,始于子。又有左阴右阳,左阳右阴的不同理论)
3.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斜切。
4.殷正(始于丑。实际用途不明)
5.表阳里阴(内外阴阳)。
6.前后阴阳。
7.万物负阴而抱阳。
数种阴阳模式,说明阴阳含义不确定,可能形成“阴即是阳,阳即是阴”的结果。例如横切模式的右上部分为阳,在竖切模式中是阴,因而与其相对的左下部分(象限),既是阳,又是阴。
再如病入于阴、法当下之,阴病在此是里病热病。又阴病指寒病,所以阴病既是寒又是热,既可以是里又可以是表。阳病、阴病、阳法、阴法、攻阳、攻阴,无法确定意义的原因是存在大量歧义。
例如寒热对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貌似符合“阴阳对治之理”,但表里治疗却非如此,不是以表治里,以里治表,而是代谢途径的顺势,并存在寒热关系的关联,例如急当温里或后乃攻里等,另还有补虚泻实。这些都不是阴阳理论能解释。
阴阳理论还不能解释三因,例如将外因命名为风雨寒暑、生于阳,内因饮食居处、男女喜怒名为“生于阴”,则不内外因无法用阴阳命名。与之类似,将寒性药物命名为阴,热性药命名为阳,则平性或无寒热偏性的药物,无法以阴阳命名。
这意味着,阴阳理论无法解释递归的“非”,即对称之外。同时意味着,谶纬数术理论的基础设定是“一切皆已知”,不提供新信息,理论自身也不具有探索能力。自觉能解释一切,包罗万象,但事实上两千年无寸进,也无法反省错误。
所有的错误当中,还有一种跷跷板式绑定对称概念的错误,例如“阳奇阴偶”不能解释六腑五脏,阳经六腧、阴经五腧,以及“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意味着“天六地五”而非“阳奇阴偶”。
例如“闻病之阳论得其阴”是外治法可实现的理论,但疾病分形,还存在着“俱虚”“俱实”“一和一不和”,因而并不能闻其一端去判断另一端。之所以外治法能实现,是因为人体所以格物的能力具有多途径联系不受理论限制,而在内治法中这种理论必然失误。
例如“胃家实”与“胃中寒”的对举,即“实”“寒”对举,是对“寒热”对举的替代,意味着“寒虚”与“热实”,而事实上,也有实寒,例如“寒实结胸”或伤寒,也有虚热,因此寒虚、热实,是绑定对举失误。
这实际是阴阳理论在使用中,无法理清寒热与表里、虚实的关系导致的粗暴“两分”。更是对递归概念基于对称之外,还有“与”“非”的分形,是阴阳理论无法企及的,例如不内外因,再如“平性”或“无寒热”,或运气大论中的“不治王”(不针对六淫)。

Part.4

五行:地道与天道

五行理论来源主要是邹衍等先秦“五行家”的传说,在汉代经过董仲舒将阴阳与五行一统,附会成西汉的“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先秦喜用“五”的各种名词但相互之间并无关联,从五材结合(命名)五德而有始皇时期的五德终始,以相克为替(从所不胜),继而在西汉又有了相生。
五行理论主要的问题有三。一是五行规则演化各阶段不同,例如,土枢四象、土不主时;继而又有土寄王四季;继而又有五时仲夏从陈延之持续到北宋;之后又出现长夏概念,以《金匮真言论》仲夏与长夏二词并见为过渡阶段,应在唐以后。
二是五行关系的秩序,除了生克关系存在矛盾,还有一曰木(伏胜尚书大传、东汉蔡邕),一曰水(周易)的不同,当然另一种就是“土与木火金水杂,以成万物”的土不主时,地位超然于其余四者。
三是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在南北朝以后,彻底演化为“天有五行”的标志,是以“五”划分时间,即五时仲夏,首见于陈延之《小品方》。继而又有五脏为纪的藏象。
当然各个时期的五行理论,地位和模式均不同,那么中医理论实际也是在不停地变化、适应。例如《删繁方》中没有五行理论。

Part.5

藏象:阴阳与五行的矛盾

藏象,后来写作脏象。本来藏,有藏而不泄、泻而不藏的意义,换成脏腑以后,藏(cang)的意义就消失了一半,还剩另一半是“有诸内形诸外”或者“司外揣内”“司内揣外”。
原本汉代府藏概念,演化成了脏腑,是六府五藏,与官制六府五官,或者天六地五的“数之常”,是同构的,并没有一统摄另一的观念。
其中,皇室藏书谓之“府”,学官藏书谓之“藏”,如“内有延阁、广内、密室之府,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外有尊卑,有高下,天地虽然对称,但是天尊地卑,但并无歧视的含义,也不是一统摄另一,更不是地藏统摄了天府。
但是藏象不同。这是因为五行上位为天道,同时“以五为纪”“五脏为纪”的结果,并非初始理论。同时,脏腑阴阳对称,为什么腑被统摄到脏?机器人的回答是:
五脏主宰六腑: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负责调节和控制整个身体的生理功能。六腑则是五脏的辅助器官,与五脏密切相关,起到辅助和协调的作用。五脏通过经络系统与六腑相连,通过气血运行和调节来统摄和控制六腑的功能。
如果五脏是主要的,六府是次要的,那么脏腑的阴阳关系中,意味着阴统摄了阳。就是阴的重要性,大于阳,“阴主阳从”。从而要么脏腑不是阴阳关系,要么阴阳关系不是对称,是一个主宰另一个。这意味着阴阳与五行理论发生了矛盾,同时也颠覆了汉代府藏关系的主次且非统摄与“主宰”。
所谓“五脏为纪”的“藏象”,根本不是汉代的理论思想,而是六朝五行理论上位颠覆汉代五行理论的彻底颠倒。把这叫“黄帝内经”并自我安慰。
由于阴阳与五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六五关系、三焦孤府理论导致的冲突无法调和,才有了运气大论“天六地六”五行加相火与六淫对称,但也仅仅实现了对称,而无法解释五味与六味使用时的随意性,造成“两经同法”或不同法,原因是淡味的时有时无;以及不治王无法交代的烂尾理论。

Part.6

经脉:十一到十二

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所有可见的文献,包括出土文物,都没有“十二经脉”的明文,并且全都是十一经脉。
直到晋末南北朝初期的《删繁》,南北朝医家徐之才的养胎方配经络,南北朝王叔和《脉经》引用《删繁》,唐初孙思邈《千金要方》基本整部抄录《删繁》,仍是十一经脉时代。
十一经脉时代的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是手少阴即心主脉,出中冲,五脏有五腧的心腧对应大陵(心主经),表里经脉关系为心主与手太阳为表里,可见于宋校的《脉经》与《千金要方》。同时也可见于《灵枢》的前两篇。
因而十一经脉绝对不是与十二经脉“并行”的两条线,而是十二经脉晚出,否则,整个唐代的“三焦孤府”就必然无法成立。之所以会误以为古人“早有”十二经脉,是因为伪书黄帝内经,将宋、明以后的经脉理论,倒果为因去考古,去曲解出土文献。在没有“十二经脉”明文的基础上臆测,误导后学。
基于此,十二经脉出现的时间,因为被长期大力掩盖而成谜,与之关联的是三焦孤府摘帽时间,不早于唐代,且与运气学说有重要关联。

Part.7

三种风寒暑湿: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

以一年略为360天计算:
分四季,风寒暑湿各90天;
分五时寒暑湿燥风或加仲夏或长(zhang)夏(因为生长收藏,的夏长故为“长夏”)为各72天;
分为六节六气六淫,则风寒暑湿(燥火)各为60天。
那么问题在于,中医理论的三种风寒暑湿明显不是同一个概念,应用中是哪一种?应不应该分辨?
而事实上,张仲景医方论,讲的是五邪,可见于《诸病源候论》与《圣济总录》,五邪除了风寒暑湿之外,包括饮食为邪,不属于“天气”。

Part.8

两种太少阴阳

四象太阴与太阳,少阳与少阴,两两相对,可以代表四时、四方。
六经理论中也有同名的太少阴阳,并且多出阳明与厥阴。
由于二者同名而概念不同,致使《内经》在两个概念之间,也会出错,具体略。那么,中医学者又基于何种自信,可以不混淆二者?

Part.9

整体观:事实上论述的非整体

整体观并不论述“整体”,“内部”联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为具体某一个问题出现时,无需与“整体”关联,而是有限关联系统其他要素,因而事实上是联系观,并不表达整体。
整体不可描述的意义,在于整体的内部关系之复杂程度。因此,所谓的整体观能够表达的信息,与分割的还原论,并无本质的差异。还原论也要考察相互联系的。而大家所称的整体与局部,不过是采样信息量大小的区别,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可见,整体观实际要表达的并不是“整体”,而是“联系”。有联系或内部要素联系的多样性即“整体”,明显概念就出了毛病。
另外,“整体”概念,忽大忽小,也随时偷换概念。例如,一边称“天人合一”,这是一个“整体”,一边又说人体内部各分形要素,也是“一个整体”,即“大小宇宙嵌套”,实际是偷换概念,忽大忽小随时越界。
但是疾病的治疗,根本与“天人合一”的“整体”无关。偷换概念,无非就是把近地气候拿来搪塞,仿佛气候就是“宇宙”、各种星座,绝不承认,即便四季也只是地日关系,只能发生在近地,更不是超出太阳系的“宇宙规律”,谈不上“整体”。
何况,所谓的“整体观”更多是将人体生理病理的体温问题,转移概念为“天气”问题,这明显是不合适的理论。因而“整体观”并没有给中医理论带来优势,反而凸显了概念不清与胡乱联系。
例如,女性的月经周期,貌似与月球周期有关联,很相似。但是,雌性激素呢?天癸至之前、天癸绝之后,外因月球起了啥作用?没作用。如果月周期有那么厉害,那大家应该一起大姨妈,否则就得考虑其他因素,而不是时间主导。更不是因为“整体观”“天人合一”有了月经周期的什么依据。

反思

医经理论的相关性与联系,更多也是因为“同名”。例如,营卫脉内脉外的阴阳,脏腑的阴阳,经脉与脏腑也是阴阳,汗吐下也是阴阳,所以就“有了联系”。张仲景的表里关系,就转移偷换成了营卫关系,还要是一强一弱、一虚一实,跷跷板这种明显的臆想,与理论不完全分类的失误。
同名偷换概念与胡乱联系,以阴阳五行为典型。代表是“群经之首”的《周易》,例如阴阳配奇偶,乾坤配金土。所以医经理论非但不是智慧与经验进步的结果,反而是北宋以运气大论为宗,“谶纬为内学”的变本加厉。
现行中医理论的很多概念,从阴阳五行,到经脉脏象,从风寒暑湿到六淫,从四象到六经,无论是定义,到相互关系(联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例如对称的乱套,如奇偶、左右等非医学概念配属的颠来倒去;将体温问题归因为天气问题,混淆病因与病机概念(因为同名)并用“整体观”“天人合一”来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是推崇传统文化的学者,大部分不知道“智在十累”意味着递归,包括《大学》的四纲八目,《庄子》的“一尺之棰”等等,并不是阴阳五行的理论范式,这意味着文化在经学以“谶纬为内学”之后的衰败。
以上,凸显了中医理论文化域的“文化中医”,极端缺乏反省与思考的能力并盲目自信的结果,这对中医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2023.07.28

专栏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观
节选中医相关章节
五运六气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启蒙之一:首明阴阳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7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