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祛湿不当,反伤己身!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被坑过!

2024-04-24 11:00


经过这几年各路专家和养生媒体的科普,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树立了一种健康观念:万恶湿为首,湿去百病消。总之,很多人一见到「湿」这个东西,就想着像送瘟神一样把这个东西从身体里赶出去。

可是,很多被大家疯转、被某些自媒体瞎抄的资料,有不少是一味鼓动大家祛湿、除湿、排毒,仿佛这个事就像给水池子放水一样,简单粗暴却没有章法,只让大家看到「利」,却绝口不提同时存在的「弊」和「禁忌情况」。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这个阵营里扎,我觉得此时此刻,浇几盆凉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喝错了红豆薏米水,耗阴伤脾

相信忙着做祛湿功课的各位,都曾经或正在抱它的大腿。即使是养生小白,也对这个东西的功效有所耳闻。

但有不少人在喝了一段时间红豆薏米水之后,出现了眼睛干、鼻子干、嘴巴干、嗓子干、拉肚子等等「副作用」,甚至会皮肤变差、大便干燥、月经量变少……

咱们来分析一下。组方里的「红豆」,是瘦瘦小小长长的「赤小豆」,它可以入药。

赤小豆:多部中药学著作认为,赤小豆可利水、消肿,对于水湿内停的诸多病症都有良好的效果。比如李时珍认为它「行津液,利小便」,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水液如果运行不畅,或者是有「坏水」积存滞留,只要在赤小豆的适用范围里,都可以通过排尿、利尿的途径回归正常。

而薏米这个东西,中医认为它味甘、淡,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同样的,薏米对于因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或者是因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小便不利都有着良好的调治效果。

综合起来,如果是脾胃偏湿热的情况,比如怕热、舌苔黄厚腻、舌边有齿痕,皮肤头发油汪汪,胳膊小腿水肿、甚至按下去有坑等等情况,适量服食红豆薏米水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功用,但原则也是「中病即止」,问题解除就停。

薏米(薏苡仁):正是看到了上述功效,加上这两样又是食药两用的东西,不像那些「正经的药材」让人望而生畏、需要医生开方才能放心服下,所以很多人觉得它们百利无一害,总吃也不会吃坏……

实际上,古代本草著作中,对这两者的反面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赤小豆:

久服令人黑瘦枯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本草衍义》

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本草纲目》

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病已即去,勿过剂也——《本草害利》

薏米:

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禁用。——《本草经疏》

此除湿燥脾之药,凡病患大便燥结,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妊妇禁用。——《本草害利》

通俗来说,赤小豆和薏米的趋向都是往下走的。虽然可以将身体里滞留的水湿之邪,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但它同时也会扰动身体里宝贵的阴液,容易造成白白的流失。

使用不当,喝起来没个完,或者本身就有易渴、心烦、失眠、鼻咽、口舌、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秘结难下等等阴液不足的情况,以及那种容易饿、体型瘦弱干巴、怎么都吃不胖的脾胃阴虚体质,再盲目、超量服食,就跟给自己下毒没两样。

此外,如果本身脾胃就虚寒,或者是偏向寒湿的体质,单用薏米,或者单喝红豆薏米水,这种「淡渗利湿」的下行之效极容易折伤脾阳,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运化,还会影响其对湿邪的排解过程,使湿邪在体内积聚得更加无法无天。

而孕妇如果使用了薏米,还可能会引发早产。就算现在提倡使用薏米的时候要炒一炒,让它没那么凉,可也没法把薏米本身容易耗伤津液的性质抹掉。

所以,就算红豆薏米水再怎么被吹上天,看上去再怎么人畜无害,如果脱离了「适合」「适量」「适度」的原则,对你来说就可能成为给身体添乱的祸害。

盲目排汗祛湿,伤阴损阳

当下流行的祛湿大法,除了红豆薏米水外,可能很多人会依靠运动、汗蒸的方式来进行。更有甚者,会去搞一些诸如火疗、督脉灸之类的调理来发汗,貌似祛湿又排毒。

有些人觉得,出一身汗,浑身湿漉漉,甚至像被雨淋过那样出汗,貌似讨厌的湿气也能跟着跑掉不少,毕竟都是水。

但不知谁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去出汗,或是频繁汗蒸、做完火疗、督脉灸等疗法之后,会出现心悸乏力、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汗出不止、月经减少、停经等等问题,或者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冒,更体虚,更怕冷,更不扛冻。

因为在中医的观点里,汗液并不是简简单单由水、氯化钠、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构成的液状代谢产物。而在过度排汗祛湿之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实际上就是开泄过度,最终伤精耗气的结果。

首先,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日常饮食、呼吸、睡眠等过程经过转化产生的营养精华,它是人体阴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所谓的「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足以体现汗液的珍贵。

其次,「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出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阴液、精血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阳气温煦、蒸腾、推动,作为动力来源,使毛孔打开,让津液透出体表,从而实现出汗的功能。

总结一下,出汗是一个需要身体阴阳充足、然后相互配合的生理过程。物极必反,盲目、过度依靠这类方式,不顾自身情况,很暴力地让自己出汗来祛湿,只会导致阴阳俱损。

本身就气血亏虚、身体瘦弱、容易感冒,或是经常熬夜、睡眠不好、长期劳累、用脑过度的人,这里尤其给你们提个醒。

三大原则,祛湿不伤身

做过祛湿这个功课的大概都知道,湿邪内聚、痰湿难消的源头和主要矛盾在脾胃。运化出现了问题,该排的排不出去,自然就外邪难挡,内鬼丛生了。

我的主张,「管住嘴」、「不乱来」、「适当动」这三大原则,就是靠谱的健脾祛湿化痰邪的大法,男女老少都适用,不信你看:

1
管住嘴

「管住嘴」,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食饮有节」。不仅在吃东西上要注意,喝水也应如此。

这不仅是在呵护脾胃,养好这个运化水湿的主要系统,同时也在尽量避免痰湿之邪从口而入。

「有节」既是要求我们三餐规律、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饥一顿饱一顿,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某些脾胃不太欢迎的东西摄入要克制,比如我们常讲的生冷黏滞、肥甘厚味:

生:未经加热烹饪的食物,如鱼生、生腌、刺身、冷沙拉、凉拌菜等。此类食物温度偏低,容易抑制脾胃功能,而且较难消化,进而诱发脾胃积滞。

冷:一是指入口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比如冰镇西瓜、凉啤酒、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等;二是指性偏寒凉的东西,比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梨、圣女果、各种瓜类等。

黏:一是指粽子、汤圆、元宵、八宝饭、黏豆包、驴打滚等等「黏食」;二是指性质比较黏腻的滋补之物,如阿胶、鹿胶、海参、熟地等。难于消化,容易引起胃肠积滞、痰湿内生。

滞:容易引起部分人滞气、打嗝、胀肚的食物,如红薯、芋头、栗子、粗粮杂粮、死面饼等。如果消化特别差、本身有积食,或者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人,十分不建议食用这类食物。

肥:意为肥美滋腻,不仅指我们常规意义上的肉类、内脏、动物头蹄,还包括:

油炸、煎烤的食物,不限于油条、炸糕、炸鸡、烤串等;

含油脂过高的食物,比如各类坚果;

动物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阿胶、鹿胶、海参、鲍鱼、花胶、蹄筋等。

甘:特指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糖的食物,比如各种点心、巧克力、糖果、果汁、汽水、奶茶等。

厚味:指食物调味过重,自家做饭也好,在外面吃东西也罢,总会有人嫌「嘴淡」「不够味」而吃得过甜、过辣、过咸、过酸、过油……同时也包括放太多味精、鸡精或其他增香增味调料的「过鲜」。长期重口味容易导致脏腑失衡,耗伤脾胃精气,痰湿也更易积聚。

大家可以截图收藏了慢慢体会并实践。我说的「节制」也好,或者「忌口」也罢,意思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完全不能吃,而是让大家根据自己各自的体质分情况去决定吃不吃、吃多少、吃多久。

另外,还要跟大家说说喝水这件事。

在中医的概念里,不仅有积食,还有「积饮」。这个「饮」,就是你们痛恨的湿气、湿邪的一种具体表现,它由水液不得运化、病理性地滞留于体内所致,也就是所谓的「水滞为饮,饮凝成痰」。

《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明白,喝到肚子的水,就跟食物一样,也需要脏腑配合、消耗精气,走完消解、运化、吸收、排泄的一整套流程。并不是说喝进去的水,就能直接给身体补水。

但如果饮水过度、不渴强饮,比如不分体质和饮食状况去搞每天8杯水、晨起猛灌一大杯水、到点就强迫自己喝水等等所谓的「排毒」「祛病」行为,造出来的问题又何止是湿气越来越重那么简单。

心里有分寸,饮食有节制,就能在填饱肚子、缓解干渴、享受美味的同时,让身心都接受饮食的滋养,而不是被饮食本身和不良习惯所伤。

2
不乱来

「不乱来」是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这个不仅是针对日常那些给身体「加湿」的不良习惯,还包括在应对湿气这件事上要慎之又慎。

首先说说生活中给身体「加湿」的坏习惯,包括但不限于:

饮食不当,伤脾胃又引湿邪;

久坐、久卧,喜欢宅,懒得动;

运动出汗后立马洗澡,或猛灌水/饮料;

熬夜不睡,到点不起,阳气升发不起来;

洗头、洗澡、淋雨后没有及时擦干自己身体;

贪凉过头,总吹空调风扇,讨厌出汗;

衣服没干就穿到身上;

天冷时衣着单薄,保暖不当;

经常露肚脐、露后腰、露膝盖、露脚踝等部位;

爱生闷气,情绪压抑,极易波动;

思虑多,爱操心,总想些有的没的;

上面的最后两点单说一下。不良的情绪或是过重的思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脾胃乃至全身气机的运转,影响水湿的运转和排解过程。

湿邪就像电脑垃圾,要想让它少一些,清理固然关键,但务必要做到的一点,是尽量减少或规避让垃圾产生的各种可能。不然就算清扫得再勤,在衣食住行、情绪心理等方面没有去改善,按倒葫芦起了瓢,看不到特别明显的变化,白费劲还打击信心。

其次要说的「不乱来」,是想提醒大家,祛湿这个事,各人情况有差异,体质有区别,祛湿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就拿红豆薏米水来说吧,我们之前也提过了,体质偏湿热的人可以适量使用。而对于有寒湿但体质坚实、没有阴虚血亏的人来说,需要再佐以少量干姜,在平衡寒性的同时温振脾胃的阳气,但同样不建议长期使用,因为它终归还是会耗伤阴液。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性质相对平和,久食不伤精气的平替食材:五指毛桃,两广、福建、海南、云贵地区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

五指毛桃:根据《中华本草》记载,五指毛桃味甘、性平微温,能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此外,它还有着补气养阴而不燥的特色,有黄芪的功效,却比黄芪更加温和,故被称为「南芪」。

日常祛湿,可以学习老广的做法,用五指毛桃搭配蜜枣、芡实、茯苓等食材煲汤,也可以像我一样,用五指毛桃10克+茯苓5克+大枣1枚(掰开)这样的搭配煮个养生小茶饮,一边化湿利湿,一边补脾益气,两不误。

3
适当动

「适当动」不仅是指做适度、适量的肢体运动,还指通过一些简单的功法来健运脾胃、畅通气血,身体内部的传输流通起来。

首先,适当运动,实现适度出汗,确实可以祛湿,还能振奋阳气、健运脾胃。对于缺乏锻炼、经常久坐、喜欢宅的人来说,这真的比吃吃喝喝来祛湿要好用得多。

运动方面,除了慢跑、散步、快走、跳绳等常规、和缓的运动之外,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等对于祛除湿气、疏通经络、引导气血也是非常有效的。最简单的,大家日常可以重点练习八段锦中「双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两式。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不管做什么,动起来就好,有太阳的时候做就行,不必过分在意时长,以身体微热、微有汗出、不觉负累为佳。但不建议你跑到健身房去挥汗如雨。

而关于健运脾胃、畅通气血的简单功法,我介绍一个最简单的,集补益和疏通中焦于一身的功法——摩腹。

两手搓热,交叠搭在肚子上,掌心对着自己的神阙穴(肚脐)。用适中、深沉的力度,以神阙穴为中心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揉腹,各36下,经期、产前孕后不建议做。

没有什么祛湿的方法是可以一用就灵、一劳永逸、人人适用。树立正确的思路,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远比手里攥着一堆方法试来试去要强得多。

本文作者:大头 活法儿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教义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与合作(完整版)
道教的宇宙观
道教与佛教的由来
闵智亭道长|| 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郭翠萍:探讨中医学的文化特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