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華: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真正的财富只能是灵魂的内在财富,

其他别的东西带来烦恼多于好处。”



Chapter 2 |人的自身




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

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

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产生了无聊。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精神的迟钝一般是和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

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的精神财富越优越和显著,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这些人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还有把这些思想进行各种组合的冲动和能力。所有这些,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个别时候,都使卓越的头脑处于无聊所无法到达的地方。



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


这些素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强烈程度,造成了对精神、甚至肉体痛苦的极度敏感。对任何不如意的事情,甚至些微的骚扰,都会感觉极度不耐烦。所有这些素质大大加强了头脑里面事物的各种表象,包括拂逆人意的东西。这些表象由于头脑强烈的想象力的作用而变得生动活泼。



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能够代替质量,那么,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也就颇为值得的了。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会不惜代价地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


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具备就会暴露无遗。因此,一个愚人背负着自己可怜的自身这一无法摆脱的负担而叹息呻吟。



着优越精神禀赋的人却以他的思想使他所处的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和富有生气。


“愚蠢的人受着厌倦的折磨”。 塞尼加


“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 耶稣



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体之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闲暇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他们的闲暇也就是阿里奥斯托所说的:“一无所知者的无聊。”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如果诱发意欲的动因暂时没有出现,那么,意欲就休息了,智力也就放假了。因为智力和意欲不一样,它不会自动活动起来。这样,人身上的所有力量可怕地迂滞静止,这也就是无聊。为了应付无聊,人们就为意欲找到琐碎、微小、随意和暂时的动因以图刺激意欲,从而激活智力,智力的任务本来就是为动因效劳的。诸如游戏、玩纸牌等就属于这一类的动因。这些游戏的发明也就是为了上述目的。如果没有了这些游戏,缺乏思想的人就会敲击随便一件伸手可及的物品来帮助自己打发时光。



们彼此之间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并试图赢取对方的金钱。可怜的人啊!我们可以为玩纸牌游戏作这样的辩护,玩纸牌不失为一种应付以后的世俗生活的演习,只要我们通过玩牌能学习到如何巧妙地运用那听任偶然的、不可更改的既定形势(牌局),使我们尽量得到我们所能得到的东西。为此目的,人们必须养成习惯保持沉着,即使牌势恶劣的时候,仍能装出一副高兴的外表。不过,正因为这样,玩牌也就会产生一种伤风败俗的作用。


这种游戏的特质就在于人们动用一切诡计和技巧,不择手段地去赢取他人的财物。

这种在游戏里面体验和获得的习惯,会在人的实际生活里生根、蔓延。这样,人们逐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务中,也同样依照这种习惯行事,认为只要法律允许,就可以利用掌握在手的每一个优势。



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

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他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论如何,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单独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都最终体会到自身拥有。”歌德评论《诗与真》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因此,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一个人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他在自己的身上就越能够发现快乐的源泉,那他也就越幸福。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亚里士多德


是因为幸福和快乐的外在源泉,就其本质而言,都极其不确定,并且为时短暂和受制于偶然。因此,甚至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它们仍然会轻易终结。的确,只要这些外在源泉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形就是不可避免的。

人到老年,几乎所有这些外在源泉都必然地干枯了,因为谈情说爱、戏谑玩笑、对旅行的兴趣、对马匹的喜好,以及应付社交的精力都舍我们而去了,甚至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也被死亡从我们的身边一一带走。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的自身拥有能够保持得至为长久。不过,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运是残酷的,人类又是可怜可叹的。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因此,能够拥有优越、丰富的个性,尤其是深邃的精神思想,无疑就是在这地球上得到的最大幸运,尽管命运的发展结果不一定至为辉煌灿烂。


瑞典克里斯汀女王在评论笛卡尔时,她只是通过笛卡尔的一篇论文以及一些口头资料了解到这位已经在荷兰孤独生活的人说了一句充满睿智的话:“笛卡尔先生是我们所有人当中最幸福的一个,在我看来,他的生活令人羡慕。”



们在这里讨论的真理,即幸福源自于人的内在。


“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斯托拜阿斯


大自然赋予人们以力量,其原始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和包围着人们的匮乏作斗争。一旦这场斗争停止了,那再也派不上用场的力量就会成为人的负担。因此,他必须为它们找到消遣,亦即不带任何目的地消耗这些力量。因为如果不这样做, 人就会马上陷入人生的另一个痛苦无聊之中。



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类快乐,这由他身上所突出具备的具体能力而定。


第一类是为维持生命的力量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在一些国家,这类快乐获得首肯,这类活动甚至成为全民性的娱乐。第二类是活动身体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第三类为施展情感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弹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

我们感受的乐趣(它以运用、发挥我们的能力为前提)和幸福(它由乐趣的不断重复所构成)越大,那作为前提的力量也就越高级。并且,没有人会否认,在这一方面,情感力比人的另外两种基本生理力量更为优越。人较之于动物在情感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人优胜于动物之处,但人的另外两种基本生理能力在动物身上也同样存在,甚至远胜于人类。



有优越精神能力的人却能够最热切地全情投入到认知活动中去,这里面不夹杂任何意欲的成份。


事实上,他们这样热切投入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在他们全情投入其中的领域里,痛苦是陌生的。我们可以说,他们置身于神灵轻松自在地生活的地方。



众的生活把大众引向浑噩、呆滞,他们的思想和欲望无一不是指向维护他们的个人安逸的那些渺小事务,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迈向了形形色色的苦难。所以,一旦他们停止为这些目标操劳,并且不得不返回依赖他们的自身内在时,无法忍受的无聊就向他们袭来。这时候,只有情欲的疯狂火焰,才可以活动一下那呆滞和死气沉沉的众生生活。



神禀赋卓越的人却过着思想丰富、生气勃勃和意味深长的生活。有价值和有兴趣的事物吸引着他们的兴趣,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这样,最高贵的快乐的源泉就存在于他们的自身。能够刺激他们的外在事物是大自然的杰作和他们所观察的人类事务,还有那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的天才人物所创造的为数众多、千姿百态的杰作。只有这种人才可以真正完全地享受到这些杰作,因为只有他们才充分理解和感受到它们。因此,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才算是真正为他们活着。

具有天赋的人比常人多一个需求,那就是,学习、观察、研究、默想和实践的需求。因此,这也就是对闲暇的需求。


“只要有真正的需求,才会有真正的快乐。”伏尔泰



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双重的生活,一种是他个人的生活,另一种则是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才会被视为是生活的目标。


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上的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与这种精神生活相比,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



现实生活以外,形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无数等级:从仅仅收集和描绘昆虫、鸟类、矿物、钱币之类的精神乐趣,一直到创作出最杰出的诗歌和哲学作品。类似的精神生活使我们得以避免低劣的社交,以及许许多多的危险、不幸、损失和纵欲。如果人们一门心思地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追求幸福,他们就会遭遇上述这些不好的东西。所以,虽然我的哲学并没有给我带来具体的好处,但它却使我避免了许多的损失。


常人却寄希望于身外之物,寄望于从财产、地位、妻子、儿女、朋友、社会人群那里获取生活快乐,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这些上面。


因此一旦他失去了这些东西,或者对这些东西的幻想破灭,那他的幸福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为把这种情形表达清楚,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人的身体重心在他的身体之外。正因为这样,常人的愿望和念头总是不停地转换。如果能力允许他这样做,他就会变换着花样,购买别墅或者良种马匹;一会儿举行晚会,一会儿又出外旅游。总之,他要极尽奢华的享受,这是因为他只能从事物的外表那里寻找得到满足,这就像重病人一样,冀望通过汤水和药物重获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个人自身的生命力才是身体力量和健康的源泉。


我们可以看到,当缺少外在的快乐源泉,又或者,当那些外在的快乐渠道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这一类人就会学习和练习某一门优美的艺术,或者进行其他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例如研究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等等,并从中得到消遣和乐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才可以说,他们的身体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但是,这些人对艺术的业余爱好与自发的艺术创造力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相当的距离;又因为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他们无法全副身心投入其中,被它们所完全占据,并因此整个的生命存在与这些东西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以至于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只有那些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一类人才会进入这样的状态,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完全而又绝对地纳入他们的课题。在这以后,他们就尽力把自己的深刻见解,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或通过艺术,或通过哲学表达出来。



需要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他的要求只是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时都可以成为自己。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展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真正的财富只能是灵魂的内在财富;其他别的东西带来烦恼多于好处。”卢奇安


“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珍视闲暇甚于一切。”狄奥根尼斯


“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


“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而又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找到最美好的人生。”歌德《威廉迈斯特》



有闲暇不仅对于人们的惯常命运是陌生的、稀有的,对于人们的惯常天性而言也是如此,因为人的天然命运就是他必需花费时间去获得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人是匮乏的儿子,他并不是自由发挥思想的人。


闲暇会给人们带来危险,因为“当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难以保持安静”是相当正确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拥有超乎常规的智力却也是反常的,亦即违反自然的。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一个禀赋超常的人,那么,闲暇对于这一个人的幸福就是必不可少的。尽管闲暇对于他人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和麻烦。



个具有优异禀赋的人由于头脑超常的神经活动,对形形色色的痛苦的感受力被大大加强了。另外,他那激烈的气质是他拥有这些禀赋的前提条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对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鲜明、完整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使被刺激起来的情绪更加强烈。一般而言,这些感觉情绪总是给这种人带来痛苦多于愉快。最后一点就是巨大的精神禀赋使拥有这些禀赋的人疏远了他人及其追求。因为自身的拥有越丰富,他在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得到的就越少。大众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又浅薄。



这一问题上表达过两种互相矛盾的意见: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

“要过最轻松愉快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

索福克勒斯

同样令人莫衷一是的说法还有:

“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

“越有智慧,就越烦恼。”

圣经《旧约》



· Chapter 2 | part 2 ·








叔本华很早就显现出无人能及的思想能力 。 2 5岁左右就完成哲学名篇 《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 》 ,而为他奠定不朽哲学家地位的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也是在 2 9岁前完成 。叔本华自小就跟随父母周游列国 。在上大学之前 ,从 1 5岁到 1 7岁 ,他更专门游历了欧洲国家 ,在各种不同的语言 、文化氛围中实地接受熏陶 ,而不是像其他的学者那样从一开始就只是接受书本知识 。叔本华在哥廷根念大学的第一 、二年里 ,学习了物理学 、矿物学 、自然历史 、植物学 ,也旁听生理学 、天文学 、气象学 、人种学 、法学的讲课 。他所留下来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对听课内容的肯定 、否定 、质疑 、感想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于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权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end-



各行其是 各得其所

欢喜 为上




| 细草 XICAOCN |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编辑 | WEI

-转载请联系-



我所理解的生活

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适度”的断舍离生活丨叔本华论幸福的秘笈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叔本华 :人生的两种痛苦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幸福密码:更好是好的敌人
幸福属于能自得其乐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