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暑:这个秋天怎么过?扶阳强正气,秋收备冬藏| 正安

2016 年 8 月 23 日   

农历  七月廿一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是处暑的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那么,处暑时节的养生有哪些讲究呢?


养阳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节律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一致,人体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年、季、月、日、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就一年四季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春、夏、长夏、秋、冬通应,分别主春季阳气始生,夏季阳气旺长,长夏阳气盛极,秋季阳气渐消,冬季阴气旺盛。

我们人体的生长化收藏主要靠阳气的推动,人的生长壮老已也是阳气由生、到盛、到衰的过程,那么我们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养阳扶阳。

养阳就是一年顺应四季养护我们的阳气,别做一些伤害阳气的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冰箱、空调的普遍使用不当造成了大量阳虚病人的出现。

温馨提示:一年四季少吃寒凉的食物,如凉啤酒、冰镇矿泉水、冰淇淋,少吹空调。
如何自我判断是不是阳虚?

阳虚湿盛主要症状: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不爱消化,胃口差,口淡乏味,大便粘腻或便稀,面色无光泽,怕冷,四肢凉,或面部怕热,多寐,夏季很少出汗,女性月经量少,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沉。

阳虚病案例分析

史某,女,59岁,从小学时就体质比较弱,经常吃药调理,未见明显改善,考大学时因身体较差,未被知名大学录取,2015年8月通过朋友介绍来医馆看诊,症状表现乏力,一天只能工作一上午,腹胀不易消化,怕冷,周身轻度浮肿,少寐,皮肤干燥,大便略粘,舌体偏大,面色萎黄无光泽,舌质淡苔薄,脉沉无力。

方药
炒薏米30g、炒白术15g、白豆蔻15g、藿香10g、制附片45g(先煎1.5小时)、益智仁15g、干姜15g、生姜30g、桂枝15g、炙甘草5g、黄芪30g、生龙牡各30g、当归15g、羊火叶15g

病例分析
病人来看诊时属于脾肾阳虚,痰湿中阻,上方加减治疗服药60余付,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浮肿、腹部胀大、乏力等症状均治愈,这样一个迁延几十年的阳虚病人,运用扶阳法辩证治疗两个月而获痊愈。


如何增加人体阳气
伴随立秋到处暑节气的交替,秋天正以早晚的凉爽而逐步走来。人体进入阳消阴长的阶段,同时也是“秋收”的时期,扶阳亦是为了更好地使阳气得以收藏。

1
艾灸调理 

不同节气艾灸起到的作用不同,最好找专业医生根据你的身体情况制定艾灸方案。比如扶阳可以从立秋阳气开始收敛时起,连续艾灸45天;如果冬病夏治可以选择夏季艾灸。

立秋扶阳艾灸常用穴位:关元、神阙、中脘、天枢、三阴交、足三里。

2
中药调理 

可以找专业医生开一些扶阳的中药进行调理,通过扶阳增加人体的阳气,起到延缓衰老抗病强身的作用。如果治疗阳虚疾患,一年四季均可治疗。

立秋扶阳小偏方:干姜5g、西砂仁5g、羊火叶10g、枸杞10g、肉桂2g、黄芪10g、党参10g、百合10g,煮水代茶饮。

3
睡眠应早睡早起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夏季多睡1-2个小时。

4
处暑高尿酸、痛风如何养护?

养护原则:处暑天气由热转凉,人体阳气由外向体内收敛,身体内阳气渐盛,是吃扶阳药或艾灸帮助身体增加阳气,做好秋季阳气收敛最好季节。痛风病基础是以阳虚为主,我们治疗以扶阳祛湿,健脾补肾为总的治疗原则。
注意:避免吃凉的食物和冰水、啤酒、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以做艾灸,上面那几个穴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食疗验方:炒薏米30g葛根15g菟丝子20g茯苓15g生姜30g芡实15g葱白3段煎水代茶饮。
适当运动:快走、慢跑、太极、八段锦只可微微汗出,不可大量或剧烈运动,做好秋收、冬藏养生。
痛风案例分析

王某,男,59岁,陕西人,病史7年,身体略胖,这次检查尿酸值670umol/l,以前5年间一共发作四次,近两年一年发作2次。最初在右踝关节,近两年两侧踝关节都有发作。心率缓,左肾结石。患者自律性很强,能够很好忌口,舌苔白腻,舌质紫暗,两关脉有力。

方药
四妙散加减

病例分析
患者过食肥甘厚腻,阻碍脾胃运化,痰湿中阻,淤尔化热,寒热错杂,三焦不利。治法为:芳香化湿,健脾利湿,活血通络。一诊开药21付,吃14付复查尿酸值,尿酸值降到514umol/l。


处暑养生要“三防”

1
秋燥伤肺 

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我们将告别三伏天。《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提到“燥胜则干”。五脏之中肺是与秋气相通的,秋季有“燥邪主气”的特点,有些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补充水分,但和夏季补充水分有所不同,比如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除燥,并可以治疗因秋燥引起的便秘。还可吃些梨、百合,沙参,麦冬,银耳、藕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2
秋乏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入秋以后,人体汗出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内阳气渐盛,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白天也显得倦怠无力,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的意思是初秋时节不宜急于增加衣服,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的温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不过秋冻最好不要露肚脐。肚脐是人体容易受凉的部位,一旦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所以要注意肚脐的保暖,夜晚睡觉时要注意关好门窗,盖好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
THE  END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阴阳》之九: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
【清明杂谈】暮春季节的中医养生指南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艾灸补阳气,阳气是最好的良药
黄帝内经 |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80%都属于阳气不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