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就是说不听?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别人

朋友有一次做公交车,在车上忽然听到一阵小女孩儿的哭喊声,不由得回头去看。只见一个约么三五岁的小女孩儿推着旁边的女人,嘴里含糊地喊着:“起来,你起来,这是我的位置,我的位置!”那个女人皱着眉头,压着火气和嗓门,训斥小女孩儿不要哭闹。看样子,那应该是不知道为什么闹了别扭的母女,也许在上车前就有了矛盾,又把脾气都带到了公交车上。

也许是注意到了车里乘客们的目光,小女孩儿妈妈脸色更差了,对小女孩儿从前面字数比较多、音量比较低的“训”,彻底转变成了简单粗暴、一声比一声音量高的“闭嘴!”“不许哭!”的“斥”。小女孩儿的哭闹也彻底转变成了大哭和没有词句的喊叫,似乎想用声音压过妈妈,“赢得胜利”。

这对儿母女周围的乘客都很明显皱起了眉头。

车厢最后面的一排座位上,站起来一位男士,对着那对母女说:“要不咱俩换过来吧!你就别跟孩子吵了。本来是挺高兴出来玩的,而且这还在公交车上呢!”——原来是孩子爸爸。

孩子妈妈脸上添了一些尴尬和更多愠怒,冲着孩子爸爸“怼”了回去:“谁跟孩子吵了,我不是在‘沟通’了吗?孩子这样还能不教育?哪能这么不听话?!”

“是,孩子得教育,你也有道理,但是咱下了车了再慢慢说行不?这在公交车上呢!”孩子爸爸劝道。

算是得了个台阶,也是看到了车上乘客们的脸色,这位妈妈站起来,和车厢后面的孩子爸爸交换了座位。

看到爸爸坐过来,孩子一下钻进了爸爸怀里,孩子爸爸帮孩子擦净脸上的泪痕,轻声在孩子耳边说着什么,刚才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小女孩儿,一下就破涕为笑。小女孩儿指着窗外不住地和爸爸说着什么,父女俩轻声柔语,很是温馨。朋友再看那个孩子,这时见她依偎在爸爸怀里,安安静静,显得很是乖巧,只觉得和刚才大哭大喊的样子判若两人。

邻居张姐,抱怨自己家老妈太老糊涂,还偏心;自己的弟弟妹妹还都和自己藏着心眼。

她说,自己和妹妹过得相对好一点,弟弟不争气也不懂事,老大不小了,现在还得自己姐俩帮衬着。老妈重男轻女,偏心小儿子,总是告诉自己要照顾弟弟还不算,自己和妹妹孝敬老妈的钱和东西,老太太回头全给了她儿子了。

她说,自己一开始也不知道,后来听说了,就去找妹妹商量“对策”。可是,这妹妹却压根儿没搭理她这茬,还说让自己别在意这个,说什么孝敬妈妈不用计较那么多。

说到这儿,张姐脸色和语气都显得更加愤愤不平,“我以为这是妹妹心大,或者老实惯了,谁知道,这就是和我藏着心眼子呢!”

张姐说,妹妹不听自己的建议,自己就“孤军作战”,一直苦口婆心劝说、想方设法注意老妈对于自己给她的“财物”如何使用,她费劲心思、口舌,叫老太太吃点、用点好的,别总向着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还一遍遍解释自己不是不照顾弟弟,还举例细数弟弟家什么什么东西、什么什么事都是自己给张罗的。张姐感叹,自己做了这么多,话说得够清楚了,可老太太就是不领情,后来甚至明里暗里指自己是“没良心”,母女俩几次差点闹翻。

张姐说,老太太平时对自己苛刻也就算了,没想到这次过年,无意间听到老太太和家里长辈亲戚聊天,念叨着如何担心老儿子过不好,又夸二女儿如何懂事、孝顺,而提到自己,却叹了口气,听着就很敷衍地说“唉,这老大啊……也挺好的。”后来亲戚看见她,还特意拿话点她,要她好好孝顺母亲。

张姐拉着脸,说:“你说我这何苦来的,费这么大劲儿,结果好全是别人的,自己落一身不是!”

这次听张姐抱怨完之后没多久,我就见到了张姐的妹妹和她家老太太。老太太生了病,不想住在医院。张姐有车,家还离医院近,而且也是真惦记自己妈,所以就找人在医院办了住院、挂了床,然后把老太太接来家里住。张姐的妹妹也跟着过来,照顾老太太。看得出,老太太似乎对于张姐的照顾会显出客气和疏离,有时还会欲言又止;而对于二女儿则更亲近,很多事情也都是要二女儿来做的。

在小区里有时候能碰上张姐或者她妹妹。张姐会和我抱怨几句,老太太不好伺候、医院里花费不少之类;而她妹妹,也许是不那么熟悉,见面总是微笑点头,就匆匆走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她终于显得不那么匆忙,坐在小区的亭子里,看着不远处的孩子们玩闹。我过去和她打了招呼,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医生说她妈妈可以不用住院了,再在姐姐家住两天她们就回去了。我问她,“这些天,你累坏了吧?看老太太好像是挺依赖你的,你们姐俩都在,老太太还总是要你做这做那。看你这一天忙的,真是挺辛苦啊!”

她笑笑说:“这医院、医生都是我姐找的,妈妈生病了,这几天天天住在我姐家,我妈是体谅我姐不容易,我这也是想着别让我姐太辛苦。而且,自己妈妈,我能照顾她也是我的福气不是?”

她笑着给我讲了一些照顾母亲的“趣事儿”,后来又提到她弟弟,她说:“弟弟家过得不如我们,这又刚有了孩子,抽不开身。昨天还打电话过来跟我说,谢谢我帮他尽孝了,还叫我帮他给妈妈和大姐道歉呢!你说,他也真是的,还说那么多!我们姐弟三个从小一块长大,小时候在学校一群孩子淘气,他还没少帮我们这两个姐姐撑腰。这都是一家人,哪有那么多计较的?你说对不?”

她笑着看着我,我点点头,心里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张姐家的老太太会“偏心”二女儿了。

我们常常想,我沟通了、我尽力了,就是对方实在“不懂事”。可是,如同公交车上的孩子,张姐家的老太太,很明显并非“不懂事”。可为什么小女孩儿的妈妈、张姐的“爱”和“沟通”就是无效呢?或者说,为什么小女孩儿对爸爸、老太太对二女儿就显示出“通情达理”的一面了?

小女孩儿的爸爸,选择了“听懂”孩子的意思,大人慢慢听,孩子自然也就不用大声喊了。

张姐的妹妹不但关照弟弟、体谅姐姐,而且对于老妈,她也认为“妈妈怎么安排那些财物的、让哪个孩子多做一点,一家人不用那么计较,反正是孝敬妈妈,妈妈高兴就好了。”她听懂了妈妈的心情,妈妈自然不那么“固执”,理解了家人的难处,相处起来自然融洽、受喜欢。

如果在一件事情中,时时都保持自己的“高位”“权威”,就像“管”孩子的妈妈、“管”母亲的张姐,不但算不上沟通,只会让彼此都更加苦恼;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促使矛盾更加严重、剧烈。

想要解决问题,就应当学会正确的“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是语言、行动,但本质应当是心声的交流,这本身并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或证明自己正确。

如果从开始就带着“让对方听从于我”或者“我是绝对正确的”这样的态度,那么沟通根本算不上沟通,自然也就“无效”。

《菜根谭》说:“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实际上,对于沟通的双方,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只是彼此角度不同。对于“沟通”这件事,必然是要先“退一步”,“怎么倾听对方”应当优先于“怎么表达自我”,也只有听清、听懂了,才可能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该做什么、怎么做;而当听清了、听懂了,也许事情就自然由大变小,由小化无了,无事自然“安乐”。

本文为光明觉照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提前联系授权

转载请保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

来源:光明觉照网(ID:gmjz8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七、不想再要弟弟和妹妹
小学考“爸妈生二孩好吗?”孩子们的答案火了
“爸妈生二胎好吗?”小学生们的回答火了~
小学三年级试题: 爸妈生二胎怎么办? 看孩子们搞笑回答, 真是萌!
厦门12岁女孩当姐又当妈照顾3个弟妹, 包揽全部家务
我的童年故事一妈妈我从哪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