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春说“计”:“新年计划”总是完不成?怎么破?

立春说“计”:“新年计划”总是完不成?怎么破?

原创 2017-02-03 光明觉照网 光明觉照网

今天是大年初七,传说中的“人日子”;公历2月3日,立春;也是节后第一天上班的日子。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怎么样?是不是早就列好了新一年的计划?现在是看着新计划重擂战鼓呢?还是对着去年三分钟热度之后就再也没管过的计划兴叹?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看着别人的时间安排得很好,而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总是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好像生活处处都是乱麻和荆棘。

比如跑步、读书、写作,常常都是看着别人做容易,自己一实践就会先觉得自己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又认为自己的“精力”也有问题,接着就可能想着“暂时”放弃一下计划,先去上上网,搜搜时间管理、精力调配、跑步/阅读/写作更多更详细资料说明等等,先看看app再看看网页,最后就成了“研究这么久很累了,反正学习研究也是实现计划的一部分,当今天已经‘打卡’完毕了吧!”

是不是发觉哪里不对了呢?好像……跑偏了?按这个逻辑进行下去,我们就慢慢变成了每天看一点资料、找和试用各种软件,然后渐渐回到了天天盯着手机而想不起来“计划”的自己了。

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45%的人都会在新年许下自己的新年计划(New Year’s Resolution),令人遗憾的是,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坚持半年以上,而最终只有8%的人会成功实现自己的新年愿望。

2013年还有一项统计说,全球1.56亿人等不及喝彩就放弃了坚持他们的新年计划,而能坚持实现计划的人群不足12%。

听起来真是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感慨才对了……

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流产”?怎么做才能让计划落实?

  • 首先,我们要回归“初心”——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个计划。

在确定一个计划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么做的必要性在哪里,否则计划没有意义,做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找不到实行的动力;但不做又会给自己造成遗憾,影响以后实行其它计划的自信心。

所以,在确定一个计划,或者决定要不要坚持一个计划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决定,认清自己的“初心”。

  • 第二,学会根据“初心”来确定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比如说,你的新年计划是“读书”,经过自问之后,确定“初心”是希望自己可以在现有状态下,更多一点知识的获取,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追求别人热捧的书籍、追求生僻或高冷的书籍、追求阅读数量,这些就都是不必要的事情——把这些拿来和外在“比较”的“标准”抛弃吧!这样才能安心在阅读的世界里。

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从精读一小本书,或者一页、一段,甚至只从几句话开始,重要的是,你每天都有开卷精读。

这一步可以让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本末倒置、丢西瓜捡芝麻,也让计划更加具体和灵活。

  • 第三,把大目标切开,细化、量化成小目标。

有了上面两步,计划就不再是空泛的计划,而是更切实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还比较大,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切分,细化、量化出“小目标”。

美国人排前三的新年计划中排名第二的是“让生活井井有条”,类似此种描述的新年计划还包括,“我要更多享受生活”,“我要更努力地工作”,“我要更关心家人”。类似这样的计划,我们也常常会见到,或者自己也这样“发朋友圈”。然而,就是这样的计划,往往最容易“流产”——缺少行动方案和指标——什么才是“井井有条”?什么才是“更多”、“更努力”、“更关心”?

与其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不如把换成“每天用30分钟做一次房间整理”“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每天多陪家人30分钟”等等。这样的说法可以很容易让我们知道自己做了多少、没做多少,不能细化、量化的计划,让人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像面对迷雾,只觉得压力山大,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最终变得难以付诸实施、难以坚持。

同时,小目标不应该定得太高,要是“踮踮脚能够到”的。这样的小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也会给自己增加信心和动力,再前期习惯养成的阶段,形成良好的助益,也可以避免拖延和焦虑。

  • 第四,别着急看到收益,实现计划是场“马拉松”。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总要有过程。春种秋收尚需时间,何况对改变自己、实现一个计划?这就像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别在起跑没多久就指望着终点、指望着自己在终点会如何,要关注当下的一步,让每一步都踏实。

诚然,循序渐进的改变或许不那么风光,但它一定比“立刻就要得到”的心态更奏效。

一味追求“最终结果”会让人心生畏惧,而关注当下则更容易坚持。很多进步都是螺旋式的,有时很难察觉到这其中的变化;而有一些改变,则是一个“平台”接着一个“平台”的,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就是积蓄力量的过程。

比方说,想减肥却又忍不住吃东西,还视运动为眼中钉,这很奇怪吧?很多人都想减肥,但一味追求“瘦”,或者“比XX瘦”的结果,就很可能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比如速成节食、极端锻炼计划、各种手术,这样也许是一时“乐”,但确实很伤身体,也并不持久,反弹很严重。

所以,不如选择阶段性的养成好习惯,渐进式的改变,允许暂时看不到效果,忍耐住一时的心焦,接受偶尔的小失败。

  • 第五,“千里之堤”不一定会“溃于蚁穴”。

选择做一件事,就注定了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比如你确定了小目标为“每天睡前安静读书20分钟”,而恰好有一天这20分钟的时间被意外事件打断了——你不必对这样的事情耿耿于怀,如果你不紧抓着这个“意外”不放,那它就不会对你让你想要“丰富自己”的初心产生“崩溃”的影响。再比如,你想减肥,但偶然有一天没控制住,多吃了一块饼干,也不要对这一块饼干太过焦虑——很多人就是在减肥过程中,因为偷吃了几块儿饼干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者觉得已经打破了计划,索性干脆放弃了一天的减肥目标,吃掉一盒点心,甚至是干脆放弃这次减肥的计划,这被称为“溃堤效应”。

意识到自己没有完成“小目标”,能修正就修正,不能就要及时停止,然后放下,让事情过去。不要停在“错误”或“失败”上,以至于后面计划落实都出现问题。放轻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第六,坚持需要毅力,但不必做个“苦行僧”。

我们不能否认,坚持做任何事,都不是个简单轻松的活儿,这需要毅力。但这并不等于就是“苦熬”,我们也不必让自己因为一个计划而成为“苦行僧”。

如果你觉得很苦、很难坚持,那请先返回第二、三步,确认自己是不是失去了主次条理、制定的“小目标”是否合适。因为已经确定过合适的小目标,那么计划就应该不是给生活施加更多压力。

如果“小目标”ok,只是在平台期中或是天天坚持感觉到了单调和枯燥,那不妨找找有没有可以一起进行计划的朋友,或者变化一些花样来实现计划。比如你想每天走5000步,那你不妨找找有没有可以一起走步锻炼的朋友、找个公园或者景色相对不错的地方去完成步数、把步数分散到早中晚或者日常其它事情中之类。

同时,要学会巧妙地给自己鼓励,而不是只注意“条条框框”而大感苦恼——我刚刚决定吃素的时候就是这样,每天都只注意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生活一下就好像处处都与我为难、好像什么都不能吃了一样。后来,我转变了态度,把眼光放在了原来很少仔细关注过的蔬果世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原来还有这种食材!”“原来这个可以这样吃!”“原来还能这么做!”有位“生机饮食”的朋友,不吃米面油盐,有人问他“这都不能吃,你吃什么?”他说:“除了这几样,别的都能吃啊!”

任何时候,你都不用让自己陷入“被迫苦行”的状态,方法多着呢!路宽着呢!世界大着呢!你很有潜力呢!

  • 第七,要有“打卡”和“阶段总结”。

为什么“微信运动”这么火?而且很多不习惯坚持的人也会被带动起来?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可以每天直观看到自己的“成绩”,也可以和朋友分享,得到支持鼓励,以及新的动力。

这就是“打卡”和“阶段总结”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种“仪式感”的事情,可以培养自己对事情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这可以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直观的了解;而当“每日打卡”累积起来,再做成“阶段总结”,我们还可以“惊喜一下”,发现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给自己鼓励。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坚持”情况和同样在坚持自己计划的朋友交换分享,形成一定的“社交激励”效果。

  • 最后一点,毅力和原则。

很多事情,毅力是一方面,原则是另一方面。空有毅力没有原则,可能就是埋头苦干让“错误”发展得更大更远;而空有原则没有毅力,则成了“嘴巴上是诸葛亮”“行动上是刘阿斗”。

以上种种,都是建立在“真的想坚持完成计划”的前提之下,帮助我们让“坚持”更加轻松和顺畅。但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毅力去完成,那么再好的方法也没有用;而如果自己不讲原则,任何事情都可以随便冲突、挤掉原定的计划、生活里没有主次、不懂取舍,没有个“自己当家做主”的心态,那任何长期短期计划都不会有效果。

毕竟,任何时候,能做主的只可能是我们自己。

本文为光明觉照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提前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恒心毅力
成功人士的9个行动法则
毅力
减肥者怎样稳定心理情绪?
坚持再坚持,是什么力量能有如此大的毅力和定力?
怎样做到自律?“每日问答法”可以帮助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