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中胸膛的子弹 ——《逍遥游》试讲(八)

打中胸膛的子弹

——《逍遥游》试讲(八)

述者芃澜

 

 

 

       一颗流弹打中我胸膛

  刹那间往事涌在我心上

  只有泪水  没有悲伤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枪

  我愿接受这莫大的荣光

  最后一枪

  最后一枪

不知道有多少,多少话还没讲

——崔健《最后一枪》

 

庄子清楚地知道不仅“知”有知障,就是表达知的“言”,也常常是言不由衷,言不尽意,问题正多。

上个世纪,中国兴起白话文运动,提倡写文章要明白如话,鲁迅先生就说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于是写了篇文章叫《人生识字糊涂始》,叫人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那篇文章是1935年写的,现在的我们知道,白话文不过就是那样,并不能使人明白起来,反倒不明白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庄子认为不明白的原因是,人都存在着一个是非的心,也就是成见。他们总是从你的文字里先入为主的去找一个是非出来。假如认同,便说是。假如不认同,就准备马上起而反驳。尤其糟糕的是,这个是非的心,自己还往往看不到。

为了摆脱这个是非心的拖累,庄子运用了寓言,借用虚构出的一个旁人对话的语境,既隐藏了自己,也隐藏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金庸《书剑恩仇录》里描写的那个藏在玉山中的宫殿,全部用磁石制作,将所有进入的人的刀剑都吸了去。失去了陈述的主体,语境成了纯粹的语境,你便当不得真,因为这里真实的除了自己,没有别人,于是那份是非心,只好作罢。

接着他又选择了重言”——那些个经纬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老话来加以已言。这就好像在语境中,你看到的只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投射的,都是你自己的认知,那些耳熟能详的,甚至是你不敢质疑的圣人之言,那些你未曾深究,但早已种下确信的,构成了你的知的世界的那些观念。

于是,读者只好放下了那份是非之心,息掉了所有的争辩的动力。而此时,端详着这些观念,既无处去辩,又不甘心。

于是,一个察觉自我的知的道境形成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是一个清醒认识到人的认知可疑的人。由此他精心设计了一套运用语言的方法。用人类认知的惯常习性,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自那个不甘的心里,便升起一种怀疑,怀疑自己,怀疑那些老话,怀疑真实,怀疑名相,于是想要问问,这一切的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个什么思想?

这份不甘愈久,这种冲动就愈是强烈。

然后庄子拿出了第三招:卮言。

卮,历来有两解,一是支离。所以卮言就是碎片化的语言。一是巵,一种酒器。郭象说这种酒器的特点是满则倾,空则仰。这两个特点卮言都具备,前者正是他在文中出现时的特点,夹于寓言和重言之间,碎片化,而不系统。后者,则全由读者在寓言和重言中所生的不甘中而起,因势而走,随心而化。

《寓言》中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天倪,是庄子中最重要的一个意向。

他是庄子代表至知形态的一个词汇。

我们以后会专门来谈。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卮言的出现,正是要把进入庄子道境中的人引向他所要表述的,原本不曾知,而此时却迫切想知的彼岸的入口。

随着你沉浸的愈久,对于答案获得的渴望愈是强烈的那颗心,逐渐曼衍开来,终于如同天际的一道霓虹,骤然显现。

然后你觉得,仿佛被一颗子弹打中胸膛。

感悟到了什么,却欲辩已忘言。

明白了庄子这份用心,你也就明白了庄子选择这样的文体,决非什么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他所要说的主题,实在找不出,比这个形式更好的表现方式了。

后人看到了庄子语言的奇诡,学到了他形散神不散的文章结构,看出了草蛇灰线,领悟了得意忘言,却再没有人学到他,用人心写人心,以道境传道经,那份可以说严肃的主题与语言方式高度统一的学术论文的构思方式了。

古今中外,凡是谈知识论、认识论的所谓哲学著作,再无这样完美的。

庄子因此实现了所以穷年,即超越时空的诉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寓言,重言与卮言
道家四书之庄子,高妙的寓言艺术~
《庄子》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老子和庄子是师徒关系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