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三字经·隔食反胃》认识隔食病

《医学三字经·隔食反胃》认识隔食病

原创 2017-03-06 王心远讲述 王老師講座節選

20:09 认识隔食 来自王老師講座節選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医学三字经》第八篇 “隔食反胃”。 隔食和反胃是两个病,隔食是就我们常说的噎膈,噎膈这个病不好治。

中医有四大症,风、痨、臌、膈。噎膈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噎膈不是一个好治的病,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病很像中医讲的噎膈。西医诊断的食道癌就很像中医讲的噎膈。

一、认识噎膈

噎膈这个病爲什麽叫“隔”呢?

“隔”有两种写法:

一个是“膈”,这是因为这个病是病在横膈膜之上。

一个是“隔”,这是因为阻隔食物不下。

所以这个病的主要特点就是吃不下东西,有东西噎住了,隔住了,所以叫噎膈。刚开始得病的时候,比较粗糙的东西患者是吃不下去的,到最后连水都喝不下去了,病情越来越向下发展,这是这个病的特点。

(一)津液干枯为膈食病根源

“隔食病,津液干”:隔食病的一个特点就是津液干枯、不能润泽,这也是这个疾病的根源。

人的消化道既要有气的推动,又要有津液的润泽才能通畅,所以津液干涸以后,人就吃不下去东西。

“胃脘闭,谷食难”:胃脘津液干枯了,胃脘就会闭合,然后变得很小,这时候往往就是吃干的东西下不去,喝水还能下的去,这是这个病一般的特点。

由于膈食病根源是津液干枯,所以历代医家们就想了很多补津液的办法,等到津液补起来之后,病人自然就能吃下去东西了。当你看到膈食病患者由于吃不下饭,慢慢逐渐饿死,这是非常可怜的。

二、噎膈的时方治法

(一)明清医家们的治法

“时贤法,左归餐”:明清医家们也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来治疗这个病。

比如:赵养葵先生用大剂量的六味汤。六味汤就是六味地黄丸的方子变为汤药,这是养阴的。

高鼓峰先生仿照赵养葵的方法用六味地黄丸加上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杨乘六用左归饮(左归饮是六味地黄丸的一个变方,主要是滋肾阴的)去茯苓,加上当归、生地。左归饮里面有甘草,可以把滋阴的作用引入阳明,引入中焦,这样就能开展胃阴。为什么去茯苓呢?因为恐怕旁流入坎,因为茯苓淡渗利湿,是往下去的,如果方子里面有茯苓就不能够专顾阳明,所以要去茯苓。

(二)胃阴充拓,贲门宽展,食物自然而入

“胃阴展,贲门宽”:贲门就是胃的上口,就是食道与胃之间交界的地方。胃和小肠的交界叫幽门,小肠和大肠的交界叫阑门,大肠的开口叫什么呢?不说大家也知道(肛门)。这几个门很重要,这是你消化道的几个关口。

如果你的胃阴亏虚了,胃的上口(贲门)就打不开了。吃的东西就不能从食道下去了。

1.病人吃不下东西,应该全盘考虑消化道是否通畅

中医不研究食道里面长了什么东西,而是研究整个消化道是否通畅。中医着眼于全局,而不是看身体某个局部长了什么东西。

2.治噎隔,关注阳明经就可以了

高鼓峰先生讲:“治隔,一阳明尽之”就是讲治疗噎膈,关注一个阳明经就可以了,所以治疗噎膈着手主要在阳明胃经,“阳明者,胃也!”

咽隔的人往往大、小便都不通。如果让胃阴充拓,上面的贲门宽展了,食物就能进去了。同时让在下面的幽门、阑门滋润了,阴液足了以后,整个消化道自然通畅,二便就不闭了,所以六腑以通降为顺。如果整个消化道通降的话,这个噎膈病就好了。

(三)六味汤和启隔饮一阴一阳

“启膈饮,理一般”:启膈饮这个方子很有名,专治噎膈,这是一个著名的方子,包括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材里头治噎膈也是有这个方子,这个名字起的很好,叫启隔饮,有和胃养阴的意思,但是启隔饮有泄肺气之郁,跟前面六味汤不太一样,六味汤救肾水之枯,养肾阴。

六味汤和启隔饮一阴一阳,一个是重视阴分,一个是重视气分。我们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选择使用,如果病人是气郁住了,就要用启隔饮。如果病人是肾阴亏虚了,就用六味汤。

这里把时方关于噎膈的治法重点讲给大家了,大家得到这些知识,你的水平也很高了,因为你能够知道中医一般治疗噎膈怎么治,而且这个知识还是挺正宗的,还不是说歪门邪道的,也不是异想天开的,是这么多医家总结出来的,很正宗!

三、噎膈的经典治法

虽然上面讲的这些东西可以用,但是还是太浅,还要往深处挖掘,所以《医学三字经》的特点,就是先给你讲一些一般的知识,先讲一些你现在就可以用的,然后再给你讲一些更深的知识,就是讲一些中医的经典,所以咱们中医学是传统医学,他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如果你从伏羲开始算就是上万年,从黄帝开始算就是五千年,我们中医有这么长的历史,他有经典。

(一)什么叫经典?

经典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久常新,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因为经典讲的都是生命的规律,比如说《黄帝内经》就是这样的。经典是圣人的著作。

(二)什么叫圣人?

圣人比我们一般人有更高的认识能力,他对于宇宙以人生、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为他的认识能力比我们强,所以叫圣人。

圣人已经掌握了宇宙和生命的规律,所以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很清楚,而我们现在自己摸索叫盲人摸象,因为我们不是明眼人,圣人才是明眼人,我们叫盲人摸象,而圣人不用摸象,因为人家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大象。

我们的认识能力不高,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是凡夫俗子,我们水平低,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圣人传下来的经典。

(三)《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张仲景先生承上启下,这两本医书里面的内容不是他自己创造的,都是从上古传下来的,然后传承到他这儿了,他把它总结起来,传之后世。所以医学经典《金匮要略》、《伤寒论》都是上古圣人传下来的,然后再由张仲景传给我们,如果不是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给我们,我们就无法知道其中奥秘。

我们拿着《黄帝内经》可能不会看病。看病的方法都是张仲景先生传给我们的,虽然《内经》中也有看病的方法,但是我们看不懂,所以还需要张仲景写出《金匮要略》、《伤寒论》传给我们,这样我们才能去看病。

(四)学中医最好能追根溯源

学中医最好能找到医学的根上去,找到经典上去,这样你才是一位真正有深度的中医。《医学三字经》虽然是一本中医入门的书,但是他总是告诉我们中医还有更深的、更好的宝贝在医学经典里头,你暂时如果学不懂没有关系,我先告诉你浅的,你先把浅的学会了。比如治疗噎膈,前面讲了六味汤和启膈饮,你可以先用这些方法治噎膈,虽然你暂时掌握不了经典里面的治疗方法,但是没有关系,可以慢慢掌握。

(五)张石顽认为噎膈不简单是胃阴的问题

“推至理,冲脉干”:医学经典里面比较深刻的道理,历代医家们都有阐发。比如张石顽先生认为噎膈不简单是胃阴的问题,他认为:“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皆因冲气上行,逆气所作。”冲气上逆指的就是冲脉之气,人体有冲脉,冲脉在夹腹之两侧。如果冲脉之气上冲,就会导致胃肠之气不能和降,反而往上冲,这样你吃东西就下不去,所以中医从不是简单的去研究有形的东西,比如中医不研究人的食道是否长东西之类的。你没长东西难道就不会出现噎膈的症状吗?不长东西也可能出现噎膈,食道长不长东西都可能出现噎膈的症状,所以噎膈的关健不在于是否长东西,而是在于他的气机,所以中医不光研究有形的东西,还研究无形的东西。比如人体气机的问题,中医更注重气机。

(六)冲脉之气上逆,光养阴可不行

张石顽先生讲治疗噎膈光养阴可不行,关键在于冲脉之气上逆,他是从哪里受的启发呢?实际上是受张仲景的启发。张仲景有一个方子就是大半夏汤,它是治疗冲气上逆的。大半夏汤是什麽成份?就是半夏、白蜜、人参这三味药,这个方子药味很少,但是效果很神奇。

“大半夏,加蜜安”:治疗冲脉上逆,爲什麽要用半夏?半夏就是降逆的,半夏它能降冲脉之逆,再用白蜜润阳明之燥。因为噎膈病津液干枯,所以要用蜜来润它的燥,再加人参生津液。

1.人参生津液

中医不是说人参大补元气吗?不要忘了人参这味药它是很阴柔的,它是长在树荫下面,长在阳光不能暴晒的地方。阳光暴晒的地方绝对不长人参,因为人参是很阴柔的。人参是从阴中升阳的一味药,它本身有生津液的作用,当然你要把它制成红参就没有生津液这个作用了。

2.红参补元气,不能生津液

红参是人参经过炮制得到的,没有生津液的作用,只有补元气的作用。在张仲景那个时代是没有红参的,红参是后来发明的。

其实大半夏汤里面还有一味药,叫甘澜水。

3.什麽叫甘澜水?

就是用勺子扬这个水,不停的扬它,然后把这个水扬得动起来,这叫甘澜水。甘澜水是不驻水邪的,还且还能降逆,能降逆上的水液。

大半夏汤并不是张仲景创造的,是上古时代传下来的,我们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这个能揭示生命的奥秘,这都不是张仲景这样的聪明人能够创造的,虽然他是医圣,但是他只是一位继承者,所以你要不知道中医的历史,就容易闹笑话。

(七)古圣之经方,唯张仲景知用之

张仲景是很高明的,爲什麽?因为到了汉朝,很多人也不知道经方,更不知道怎么使用经方,因为当时汉朝也有流行文化,大家都追随流行文化。而上古传承下来的老八板、老古董,到了汉朝跟我们现在一样也不时髦,也不受大家的欢迎。但是张仲景他能继承这个传统,而且他还能用它来治病救人,而且传之后世,这就是张仲景的高明伟大之处。

大半夏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噎膈的绝妙方法,张仲景虽然能用这个方子,但是这个大半夏汤是谁创造的呢?是上古圣人传下来的。

(八)医道通治道

在春秋时代,孔老夫子讲尧舜之道,讲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传下来的治国大道,但是在春秋时代各个诸侯没有愿意听他的,即使在他自己的祖国鲁国也没有人听他的,大家都觉得很迂腐,都觉得这个东西能管用吗?我们大家都在争霸,都在打仗,就想要实用的东西,商鞅的东西才管用呢,你这孔老夫子的老古董太不切实用了。

其实在那个时代,如果谁听了孔夫子,那就统一天下了,那还有秦始皇什麽事呢?因为孔老夫子讲的才是真正的王道。如果谁听了他的,谁就能统一天下,可惜没人听,大家最后都听了商鞅的,到最后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了,可惜没过几年,秦朝也就完蛋了,国家都没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教训。也就是说经典的,老祖先、圣人传下来的东西才是最靠得住的,直到汉文帝,才又继承了上古的思想,汉朝才真正的太平了,汉朝在汉文帝之前,都没有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虽然刘邦打下了天下,但是那个时候天下还没有真正的安定,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治病也是一样,不听圣人的话,然后瞎治,最后结果只能是伤人害命。张仲景家里的人死三分之二,就是追随流行时髦文化,不听圣人之言的后果。

(九)毁圣之说,倡自何人?

“金匮秘,仔细看”:《金匮要略》用半夏治疗冲气上逆,但是我们现在的概念老是认为半夏是一个燥的药,其实半夏本身并不燥,它是用明矾制完以后就燥了。

有人老认为半夏燥,所以能治湿痰,就可以用半夏去化痰。其实半夏本身不是化痰的,它是降气的,这都是《神农本草经》揭示的道理。之所以会造成这个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不读《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他也不知道研究一下药性,所以误以为半夏是燥药,所以会认为津液干枯不敢用半夏,这样误解的后果恰恰把治疗噎膈最重要的一味药给落下了,所以陈修园老先生讲“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半夏是燥药到底是谁说的?如果说半夏是燥药是个人的经验,但是你个人的经验恰恰与经典是相反的。半夏之所燥是因为用白矾制过了,而且生半夏是有毒的,还得制,怎么制?其实张仲景也传授了制半夏的方法,但是后世的很多炮制的方法并没有遵照圣人的话。

1.学会使用大半夏汤的思想

大半夏汤这个方子不能随便用,为什么?因为它是经方,它是非常有力量的,你要是用错了,用不对,就不好,所以我们水平低的人就用前面讲的六味汤、启膈饮就可以了,等你的水平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大半夏汤这一类的方子了,而且你不见得用的是原方,你用它的思想就可以了。

我带学生看病的时候,有一次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性,她也是学中医的,她说她有一个症状,就是吃东西以后往上反,很厉害,会吐出来。

我告诉她:“在方子里一定要放点白蜜再喝。”

后来学生就问我:“为什么您要让她在方子里放蜜呢?”

我告诉学生:“我给她开的方子本身药很多,其中就包含了两味药:人参和半夏,再加上白蜜就变成大半夏汤了。”我要不说为什么要放白蜜,你就不知道。

这位来看中医的姑娘本来是为了调月经,我就在她调月经的方子里面加了点白蜜,正好就变成了大半夏汤药了,所以药味很多,老师不说,你就看不出来。

这位姑娘吃完这个方子以后,首先她吃完饭以后上逆、呕吐的症状好了,然后再进一步调,就把月经也调好了。所以在她的方子里面加了蜜就不一样了,加了蜜之后,我给她开的方子里面就含有大半夏汤了。如果不加蜜,就没有治疗反胃、呕吐的这个作用,这就是经方的奇妙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对“气分”和“水饮”问题的探讨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20)
张仲景大笔一挥,写下一张“护身方”!风寒之邪,概莫能侵
《伤寒论》讲稿24.1(下)
【视频】王三虎:消化道癌症的经方治疗(第二届岭南中医经典论坛)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3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