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治病?|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黄帝内经》讲的是“道”,和“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得道,才能成为临床高手,才能做到“智者察同”。如果你得道了,没见过的病也能治疗。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作者:胥师弟子李景利 


时光荏苒,跟随师父胥荣东先生学习已五年有余,期间经历过钦佩、欣喜、困惑、平淡、仰望,可谓是五味杂陈,交替往复,虽常聆听教诲,但奈何资质平庸,一直懵懵懂懂,不得其门而入。直至近半年来时时站桩、体察身体之变化,并应用于临床,才稍窥中医之门径。故不揣鄙陋,将学习心得整理出来,或可启发后学师弟师妹,则幸甚;不然,权做抛砖引玉之用。


治病首重扶阳

骨正筋柔为第一


先生治病首重扶阳。几乎所有患者,先生都要快针速刺督脉、夹脊穴及背部膀胱经,其实这是借鉴了梅花针针法,所以针刺深度很浅。先生常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针刺背俞穴有助于改善脏腑机能。《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先生常常告诫弟子,学习要闻一知十。“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实不光咳嗽如此,其他许多疾病都应该如此治疗。比如《素问·痹论》论述到: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从解剖位置来看,督脉的循行类似脊髓与脊神经的走向,膀胱经第一侧线行走于脊柱旁开1.5寸,类似交感神经在脊柱旁的位置,其3寸的旁线,几乎与脊神经后支的皮神经通路相一致。可见,中医学有关督脉、足太阳经(背部)穴位与相关脏腑器官病变关系的论述,与现代脊源性疾病的研究是吻合的。所以针刺以上经脉腧穴,有助于改善脏腑供血,提升脏腑机能,激发自愈能力。《黄帝内经》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翻译成现代文字就是“阳气养神则精,养筋则柔”,所以人现衰惫之象,首先是阳气不足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又言:“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调身,骨正筋柔为第一,唯有如此,阳气才可以正常输布,发挥良能


大凡阳气旺盛的人多精神饱满,经筋柔软有弹性。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骨正筋柔”的话,

那我们就有可能“长有天命”。

胥师说


练清净了,看病时也更容易看到本质


先生注重站桩和基本功的练习。和先生学习扎针,首先要学习站桩,站桩是为了增强体认,调身调心,增加心力和耐力。通过近半年不断地增加工作量,我才真正领会到站桩的重要性。中医讲“针刺治神”,不是指扎针时要聚精会神,而是要时时刻刻的能达到“治神”的状态。身体好的时候“治神”不难,身心疲惫的时候是否还能达到“治神”,就很难说了。我曾有几次大量诊治病人,到最后连把脉都会心中烦恶,难以坚持,这是心力不足的表现。站桩到最后有时也难熬,连站桩都能熬过来,看病就很轻而易举了。其次,站桩可以增加指力和针感,下针时颇有“举轻若重”之感,不会轻飘飘的,患者体会最深。再次,站桩和打坐一样,能把脑子练聪明,其实是练清净了,看问题不会再缠杂不清,看病时也更容易看到本质。所以我觉得,站桩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可惜上大学时没明白这个道理,空过了好多年(自己读这句话,眼泪都快下来了)。


先生说,欲学针灸,先学推拿。学推拿是为了更好的去了解身体的筋骨结构,体会肌肉的柔弱与刚强,感受患者身心的清与浊,体会常态与病态,只有知常才能调常。换句话说,摸多了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至于用什么方法治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首先方向不会搞错。当然,对于有根基或极度聪明的人来说,可以忽略以上基本功。



治疗“病了的人”,而不是“人的病”


先生重视禅学,治疗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只有认识了疾病的本质,才能真正去解决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多和“腰椎间盘突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既然影像学检查给提供了这样一个病名,就把很多大夫绕进去了,多少年走不出来,和椎间盘作斗争。有些正骨大夫穷其一生研究“怎样把突出的椎间盘送回去”,还有些人会问“针灸能把椎间盘扎回去么?”,面对种种问题,只能一笑了之。既然突出的腰椎间盘不治疗回不去,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是24小时发作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二者不是必然相关。所以着眼点错了,后面的努力可能就都是错的。可惜上大学时没明白这个道理,说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总觉得中医理亏。


再比如冠心病,现在有好多人去做支架做搭桥,有条件去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结果后患无穷,吃的药越来越多,慢性病也越来越多。胡希恕老先生治疗冠心病最多的用药就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以瘀血实证辨证为主;师父荣东先生以针刺背部腧穴或筋结为主,因为先生发现好多心脏供血不足的人,包括好多有心悸、心绞痛、气短、憋闷、抑郁等症状的患者,后背肌肉都会特别僵紧、疼痛或有压痛。而且心绞痛发作,好多人都有过度劳累或受寒等诱因。针刺后背部浅层肌肉松解了,阳气提升了,胸腔内的压力就能得到释放,呼吸也会顺畅,从而增加心脏供血供氧,缓解症状,再寻求进一步治疗调养。林杰先生主张“天下无病”的概念,他一直强调“不是真的无病,或不是看不见病,而是不要被病名所束缚,要思考症状背后的真正原因”,这一点和师父荣东先生不谋而合。


近年来好多大夫都提倡:中医是治疗“病了的人”,而不是“人的病”,但真正本着这个原则去治病的大夫不知凡几。


如果我们抛开一些空洞的理论,

返璞归真的看人体,其本身就是浑然一个整体,

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胥师说


针刺之道有常有变,仍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亲见先生给两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治疗,刺激量天差地别。一个是在天津上大学的杭州小女生,先生用一寸短针扎进多半寸,一共扎了四五针,快进快出,然后患者起来攥着拳头激动地说,“胥老师(好多患者习惯叫胥老师,而非胥大夫),今天扎的针感太强了,不过腰部感觉挺好的”,先生郑重地说“今天扎的重,回去多休息啊!”我在边上看着两个人就跟说相声似的,这个梗我私底下笑了三四年,最近才明白先生不是客气,而是对于那个小女生来说,这个刺激量就是重刺激!另一个病例是我跟诊半年左右时的一个男患者,年过半百,晨起时腰痛不可俯仰,上诊疗床都费劲,先生在腰臀区域前前后后扎了数十针,是我预期刺激量的五六倍,而且后来还用了粗针,我看到最后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是否有过度刺激的可能?但患者下床时的轻松表情让我瞬间释然了。师父很严肃地和患者说“今天回去多休息啊,明天再来继续扎”。一直无心,最近才明白,刺激量因人而异,不变的是衡量刺激量的标准,筋柔,这也是《黄帝内经》的标准:“以知为数”


许多同道及患者朋友可能会好奇先生为何都不留针,其实针刺不一定要留针,不留针的大夫大有人在,如徐笨人先生、卢鼎厚先生等。胡海牙前辈在《针道秘旨》一文中明确指出:“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出针。”


先生尝言:不可浮聪明,不可笨用功。此语出自芗老《大成拳论》,虽为学拳而设,天下学问莫不如此。


以前先生说用针找病灶比用手更精确,初时不懂,只当是故作高深,后来发现确是如此,先生讲学不可有一句做虚语解,告诫诸学弟子。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说明针刺的刺激量不可能客观化,

只能根据患者的反应来决定。

胥师说


哪有那么多的应该

把病人放第一位,得相应才行


同时,先生又喜用禅宗方法,用反语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有一次先生教大家练针,先生说先扎橡皮,再扎银行卡。有一个学员突然问“不是扎纸团么?”,先生当即说“最好扎豆腐”,学员还是不明白,很傻很天真的问“是嫩豆腐还是老豆腐?”满室哗然。


有学员问先生:“针刺深点好还是浅点好?”先生则答:“在高速路上开车,是开得快安全,还是开得慢安全?”


最近体会,针刺首先要达到的状态是“无我”,不能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先把我放前边。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有这两种思想的大夫很可能不是特别高级的大夫。因为有了“我”的框框,画地为牢了。如果先生诊治疾病的时候先有一个“我”,那么这两个患者一样的病,刺激量应该相近。我以前就有这个问题,“你这个病就得这么治才有效;你这个病就得这么大的刺激量”,哪有那么多的应该,把病人放第一位,就会发现针是扎在患者身上的,得相应才行先有了我,还怎么相应。同样是腰突,局部之外,有些人需要健脾,有些人需要补肾,有些人需要散寒,有些人需要疏肝,这才是治疗“病了的人”,“调常”才是第一要务


先生治病思路极其朴素,不追求花样繁复,几乎是常态的督脉、夹脊穴、背俞穴针刺,配合局部筋结的针刺,有些需要正骨的再稍做复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讲:“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但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先生治病,每个患者刺激量都有微妙的差异,甚至与患者交流方式都不一样,针刺深浅、快慢、方向、刺激量的分布也不一样,有常有变,但主体治疗思路不变,病症各异,效果都好。不细心观察,只当师父是流程化操作,跟诊就跟油了,容易懈怠,也只能看个热闹而已。师父经常和弟子讲,《黄帝内经》讲的是“道”,和“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得道,才能成为临床高手,才能做到“智者察同”。如果你得道了,没见过的病也能治疗。“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正如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所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这里的“拳”,你也可以改成“针”。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诸君自己体会。偶感随笔,难免天马行空,不成体系。如有谬误,还请先生指正,幸不误导师弟师妹,若于后学同道稍有启发则不胜荣幸。


作者简介:李景利,字牧樵,执业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先后师从胥荣东、张忠、林杰、宋坪等明医。擅长内功推拿、内功针刺配合汤药治疗:颈椎病、偏头痛、失眠、焦虑、心律失调、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疾病、脾胃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疼痛、股骨头坏死等,以及火针治疗湿疹、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等。现出诊于行知堂中医诊所、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论与实践,针灸与内功
针刺不一定要针下得气
《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
你看,站桩让多少人和家庭受益了
黄帝内经--素问(2)
现代人养生之道——站桩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