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学堂丨道医的定义


2018-01-29 点蓝字收藏 道医




一、“道医学”定义的提出


2008 年12 月,祝守明研究员在他主编的《道医概说》一书中提出: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大宇宙的“道”为理论核心支柱,它汲取了道家的神治思想,又采纳了传统医学的《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自成学派,自成体系,而沿袭发展出来的一支医学队伍。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形神兼治手段。中医是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标本兼治手段。


道医与道教的关系: 道医是上至道家,下至官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汲取了道家 (道教) 的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也采用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一系列独特的内容,医术和方法,在道教中脱颖面出,形成了一个由教内官观大德道士、教外的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道医流派。


二、与“道医”相关的定义


道医概念的提出,解决了相关的一些哲学问题。在开发和重建“道医”这一特殊学科过程中,祝守明研究员同时还提出与“道医”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1
“终极者”的概念


人类理想期望的追求目标,即可称之为终极者(终极关怀)。终极者即精神理念。它是介于理性、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情感思维。


2
“迷信”的概念


对非终极者的事与物,人们所表现出的非理性盲目追求,即称之为迷信。


3
“神治”的概念


道医的神治,即是以“道”生成及发展运行规律之要索,给予人类社会及个体病态症结的一种解决方法。在施治过程中的一切手段和方式,其很本,都是为调动出病患者本身的自我潜能和免疫抗体,达到自我恢复、自我康复作用。


三、“道”的回归


1

孙思邀说“大医”


道医能够最终被准确地定义,并非偶然,实在是来自于对先贤的学说正确理解。


一个概念是否正确,一个门派是否存在,未必需要创新才能鉴定,而是要以历史的眼光,与古代先贤同呼吸、共思考,回归其本来面貌才是重点。道医古称“大医”,是一门超这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学问和流源,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仅仅以宗教的角度去定义它,以宗教的领域去研究,即使所涉甚深,也只是一个局部。道教医学这个提法和角度,只是揭开道医学面纱的一个前导,一个捷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提法与研究本身还只是一个边缘,一个局部。


孙思邈祖师明确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同》、《甲乙》、《黄帝针经》明盘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胜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日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孙思邈祖师对道医的定义涵盖了太多的内容,为我们对道医这门科学的研究和继承做出了宏观的指导,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古有“上医医国”之说。上医医国论最早出自《国语。晋语》: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上医医国”是医家致知的最高追求。


辛弃疾亦有词曰:“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道与治国,看似毫不相干,但善于比较的中国人,常常在古代文献里将这两点相提并论。其实,这两事物是有微妙的相似之处: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总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


“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的楷模,古有张仲景、狄仁杰、陶弘景等,近代以来,也有如鲁迅、郭沫若先习医而后成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医国”者。成为良医是他们的一种心理慰籍,而“上医医国”则是历代医家人格精神的最高追求。


2

鲁迅:从立志教治肉体的疾病到专以改变人们的精神为使命


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后来弃医从文,致力于“文学救国”,成为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这样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881年9 月,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的一个大户家庭。在鲁迅13 岁时,父亲得了肺病,因为当时医疗水平低,始终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父亲因此过世了。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鲁迅在仙台学习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 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儿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 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得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教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教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病死多少人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要唤醒人们,中国才能有希望。


没过多久,鲁迅高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不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来他写了大量的杂文和小说,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


3

孙中山: 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提到孙中山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是为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孙先生早年也是一位“良医”。


1886 年,孙中山先生进人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习医,1887年转人香港西医书院,精修五年,学习认真刻苦,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得该院教务长、著名的英国医生康德黎博士的器重。1892 年他以全优第一名的成绩光荣毕业,由香港总督亲自为其颁发毕业证书,并被授予医科博士学位。


毕业后孙中山被澳门华人公立的镜湖医院聘为西医科主任。他是这所中医院第一位受聘的西医,每日上午在该院免费出诊。下午在仁慈堂右邻写字楼应诊,周日1012时在此接种牛痘。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曾为一胆结石病人做手术,成功地取出一个大如鸡卵,重一两七钱的结石。这在当时着实罕见,从此声名鹊起,口碑载道,求医者接跟而至,就诊者户限为穿。1892 年12 月8 日,孙中山筹款在澳门开设了中西药店,孙中山先生以此成为在澳门西医开业首位华人。


1893年7月25日,《镜海丛报》(全称《镜海丛报一政治、文学、新闻杂志》,是澳门第一份双语新闻报纸,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相关的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神乎其技》的文章,大赞孙中山先生的医德和医术。


孙中山在医学上积习深厚,出世不凡,如不从政弃医,当是旷世国手。然而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和人民困苦的社会现实,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却道际辗转拖沓,不纳而默。这使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行医只能治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


为教国救民,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对这段经历,他在《革命原总》一文中写道:“及子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同世,面实则为革俞运动之开始也”。


衾英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古之人咸重灵界而轻物界。凡我们现在视为虚灵玄秘之事在中古皆是“真实”,而今日被视为‘真实' 的事物如身体与物质世界,在那时却被看做‘表象’"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这正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意识方面的重大区别。正由于现世仅是表象,因此对现实人生所受的苦痛灾难往往也不加重视,反更重视“来世”或死后的遭遇。中国文化在诸文明中已属最重视现世观念的一种文明,但仍非例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上下其手与上医医国
用药如用兵 医人如治国
如何认识《黄帝内经》一书
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朱则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