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方剂中用药比例的重要性

 

导读:各个药物因为剂量不同,相互间会形成不同的配伍,从而产生不同的功效,这是中医人都需要明确的规则。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1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


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
2



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药量灵活变动,随证加减运用
3



一首方所制定的药物与药量是为常规,运用时随证加减,则会出现新的规律。


以桂枝汤为例,方中桂枝芍药量之比为1:1(各三两),散与收相互制约,是调和营卫(阴阳)最佳配伍量,常规不可轻易更动。


若表证较重时,可加葛根助其解肌之力;


若单一加强桂枝量,则将改变调和营卫的功效,反失解表之力,因为桂枝加桂汤为主治误汗心阳暴损之奔豚证,变发表解肌为降逆救阳之剂。


若倍芍药则从缓急,更有小建中汤之衍生;


去芍药则治湿温,若再加白术,因有苓桂术甘汤的演变。


又如柴胡,在小柴胡汤中起清疏少阳郁热而解表的作用,用量宜大(原方用八两),现代常用量为12~30克;在柴胡疏肝散中疏肝行气,用量一般在10g左右;但在补中益气汤中升提阳气,其量宜小,多在6g以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经方药量
适合自学中医的:处方用药技巧!(实战运用)
如何搞定《伤寒论》中的药量?
UC头条:用《伤寒论》方须知药量换算法
药简精妙:《伤寒论》深究组方用药之法!
第六十九章 随证加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