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主怒,为何发怒不叫发肝气,而叫发脾气呢?

发怒为什么叫发脾气?


生气,就是发怒。


怒,又从何发出?


中医讲「肝在志为怒」。不少人可能会说:怒,不就是肝发出来的吗?


这里有些误解。可能不少人以为,五志均发于五脏。其实不然!


虽然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


但是,喜怒思悲(忧)恐这五志实际都发于心,只是应于五脏而已。


《类经·九卷》说:「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由此可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其实是在说:怒从心发出,对肝系统的生理、病理影响比较大。



另外,五志影响五脏,有个特点,就是该脏怕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伤。


具体到肝,肝怕什么呢?肝最怕怒。


为什么?


因为肝为刚脏,病理特点是「肝气、肝阳常有余」,容易出现肝气升泄太过的情况。而怒伤人的特点,《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


所以,一旦大怒、或者多怒,就使本就容易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致肝气上逆,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若肝气升发太过,又易引发急躁易怒。


究其缘由,肝易升、易动,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再以卦象言,怒属震卦。震为雷,为霹雳,为怒,所以有雷霆震怒的说法。一个人易怒,性格火爆也常被形容为「霹雳火」「霹雷火」。


在中医,肝火又被称为「雷火」,即源于震卦。



常有人问:生气发怒,被叫做发脾气,为什么不叫发肝气呢?同样的,火爆性格常被形容为脾气大,为何不称肝气大?


现以清代吴趼人《俏皮话》中的一则「肝脾涉讼」来作答:


心为君主之官,凡五脏六腑,均归其掌管。一日,脾来告状,曰:「脾土所以司元气,不期近日肝木恃其势力,横来侵扰,亦不敢与之计较。惟有内加培养,外加防卫而已。讵肝又发泄于外,成为怒气,此明明为肝气也,而世人偏指为脾气。凡肝气发作时,人莫不指称之曰说:‘某也脾气不好。’蒙此不白之冤,复败坏名誉,伏望伸雪!」云云。心乃传肝来质讯,肝曰:「我用尽气力,发为怒气,彼乃盗袭虚声,坐享名誉,我不与之计较,彼乃反告我耶?」


民间习语,乃习陈相因,只为表意,无需严谨。所以,与医学内容不协调,不足为怪。



怒的治疗以柔肝、平肝为主。


柔肝,使肝的阴血充足,肝气得以涵养,则平和而不逆,哪怕遇上引怒之境,亦能表现为怒而不过,有所节制。


平肝者,直接制约也。


又,「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之证,若适度发怒,可使郁气升泄得常而解。


唯「适度」二字,知易行难矣。



舌非孔窍,为何心开窍于舌


关于五脏的开窍: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以上的开窍,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孔窍。


而心开窍于舌,「舌」却不是有形的孔窍,为什么中医认为舌为心之窍?


舌为心之窍,理据大体如下甲、乙、丙:


甲:心主血脉,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的气血状态


乙:舌与言语、声音有关。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均赖心神统领


丙:舌为心的感官,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联系,《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它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所以《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其实,舌为心之窍一直存有争议。对其争议,古注家或现今医书多持以下见解:舌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因此,舌不是真正的「孔窍」。


由于心无实窍,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曾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王冰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然,舌用非窍,故言耳也。」「肾开窍于二阴,盖心寄窍于耳也。」 


《素问·解精微论》亦有言:「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换言之,耳与目都曾是心之窍的备选者,是因为心无实窍。



笔者认为,上解未必确切。因其「窍」之解过分执着于「形窍」之见,而忽略了「神窍」之识。


且看《灵枢·脉度》五窍功能及机理之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窍的功能分别是「知臭香」「知五味」「辩五色」「知五谷」「闻五音」。可见,「窍」是机体感应外界信息的感官,与外界相通的窗口。


孔是窍之形,感官、窗口才是窍之神。


心的作用是「任物」,也就是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它需要的是感官,而不一定是有形的「孔」。


舌是感官,如果以窍之神来判断,那么属窍无疑。



但是,心之窍为什么是舌,不是其他感官呢?


我们逐一排除:鼻经息道与肺通,口经食道与脾连,两者都是结构之通,无可争议,所以从未进入心之窍的候选名单。


其他舌、耳、目都曾是一时之选,皆因三者与内脏均不直接相连。


心的作用是「任物」,耳、目两者是感应外界信息的主要感官,心借之为窍,免得君主耳目不明,也说得通。


既存竞争,就需细辨,从感官角度,视觉客观,不须费心,所以,「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之说影响不大。


但听觉是需用「心」听、用「心」辨的,所谓「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因此,「心寄窍于耳」之说有一定影响。


但最需用「心」去辨的是味觉。当代对感官分辨力要求最高的职业是品酒师,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此意蕴,才有了「品味」之说,味是需要用「心」去慢品、细品才能分辨细微的。


所以,有「品味」就成了一个人高素质、具丰神的注脚。这样,舌就成了心之窍的最有力竞争者。


但中医毕竟是实践医学,所有的猜想或臆度,都须以临床诊疗之证实为准。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临床反证而得。心开窍于舌亦然,其证如下:

窍又称苗窍,故有「舌为心之苗」之称。「苗」者,苗头,征兆也。征兆者,象也,可以之为诊,据诊而治则为验。



心主神明之神,本含生命现象外在表现之神。舌之诊,也以神为统。凡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舌体运动灵敏自如,称荣舌,是舌有神,表明气血充盈,津液充足,神能驭舌,则正气未伤,虽病而轻,病属善候;


凡舌质暗滞、枯涩、运动失灵、缺乏血色生气,称为枯舌,是舌失神,表明气血大亏,津液匮乏,精神衰败,病情危重,病属恶候。


舌神所候,正是生命现象的本质性表现。


狭义的心神失常,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症。开神窍之治可获效。


心主血脉,主要表现在舌的色、形、态、质之变,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根据病机治理能见功效。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之变,心之窍当有所反映。舌之体,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根候肾、舌中候脾胃。根据就是人体躯干在上为心肺、在边为肝胆、在下为肾、在中为脾胃。


这个排布,虽然不是太极图,但与它已经很接近了。这也是中医学重视舌诊的原因之一。


虽然窍可称苗窍,但历来只有「舌为心之苗」之说,而没有「目为肝之苗」「口为脾之苗」「鼻为肺之苗」以及「耳及二阴为肾之之苗」之称,何故?


皆因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只有火可与「苗」合称,谓之火苗。舌可称苗,则舌蕴火象,其意甚明。


且看,火色红,舌色淡红,其色类;火性动,舌性也动,合纵连横,教化天下,挑拨是非,鼓噪起哄,滔滔不绝,口沫横飞,全是这位仁兄在搬弄。


此官太忙了,目的只有一个:传心之令。传令者,定心腹莫属。如此,它不属火,谁属?它不归心,谁归?


以上述甲、乙、丙理由为据,意象为参,诊疗为验,心之窍还能不是舌吗?至此,舌竞选成功。


收听潘毅老师的喜马拉雅FM#中医文化必修课#,请先长按下方海报图领取半价券,12月1日~4日即可用券半价订阅。一年仅一次的半价狂欢别错过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窍为舌
人有七窍,为何你一窍不通?
人之五通
中医小儿望诊之审苗窍
七窍指什么 七窍与五脏密切关系
舌作为“官窍”之一,还是“心之苗”,还有哪些要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