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君温病笔记(一)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上)


先君温病笔记(一)  

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上)

王东海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历史上最著盛名的温病学名家之一。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原文】温热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与伤寒大异也。

【注释】逆传者,病先犯肺金而传己所不胜(火脏,心。能克金,称肺金之所不胜),为逆传。肺先受病,肺主气,病久由传心包,心包主血,病久则由气而传血,气为卫,血为营。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更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言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则加入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

若微有恶寒而舌苔白,脉右寸独浮大,或兼咳嗽,邪在肺而挟风也。苔白厚而滑,身躯若束而发热,口渴而小便赤涩,脉右三部浮大而微数,或郁遏不扬,为挟湿也。挟邪去,则湿亦随而分消。

【原文】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营,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郁蒸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注释】不尔者,失去上条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机也,则风内蕴为热,内热易于耗液而燥生。清窍言口鼻与目因风热灼液而干燥,湿热内蕴则体内之正津不潮,为自然水主之气不能上营。两阳者,风与热也,一个温指外受之邪,一个温指内蕴之热,热湿郁蒸于上。清窍统指心胸以上的器官壅塞而不利;浊邪指湿热为浊阴上干阳位,类伤寒亦发热恶寒,伤寒有六经传变,此言一经不移者,是指湿温,不似伤寒有固定的经次。

【原文】前言辛凉散风、淡渗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被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加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注释】前条所言用薄荷、牛子、芦根、滑石透风渗湿,或服药失时,或竟未药而病不解,日期既久,湿邪从气入营,营主血,温热入营则血被劫灼。血者,心所主,血热则心热而不安宁。温邪扰乱于阴分则不寐,血被热沸,瘀于络中而发斑,察其气分邪热全入于营,当撤去气药,审其前时由风热失治而陷入营者,宜清透凉血,如连翘、竹叶、犀角、丹皮、石膏、栀子、黄芩之属;如从湿热内陷者,宜犀角、银花、生地、大青、玄参、黄芩、黄连之类,以凉血解毒;热甚者,人中黄、金汁随证加入。

【原文】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液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者如梨皮、蔗浆之属。若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注释】斑已出透,邪热从外泄越,温邪当解而身凉。今热不解,当知此时身热非温邪所致,乃因人之胃液素亏,前为温所耗而未复所致之身热,此时邪去而胃液未复,当主以甘寒。甘者补,寒者清热,如玉女煎,或人参白虎汤加沙参、麦冬 及 竹叶、石膏之类;若其人素因阴虚多热者,虽暂未入下焦,当预顾及  咸寒如玄参、阿胶之属。

【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恋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注释】盖胃以汗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益胃非谓补助胃气,如桂枝啜热粥以资汗源,或以轻宣其气机,如葱豉汤之类。

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恋三焦,亦如伤寒中之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之杏、朴、苓等;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虐之机括。

章虚谷: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邪传三焦或胸胁满闷,或小便不利,此当展其气机,不可用苦寒、甘寒以遏降,故杏宣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芍药等,否则前后不得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注释】章虚谷:凡温病初感,发热而微恶寒,邪在卫分;不恶寒而恶热者,小便色黄,已入气分矣;若脉数舌绛,邪入营分;若舌深绛,烦扰不卧,或夜有谵语,已入血分矣。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平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气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岀气分而解,但不如此辨证施治,动手便错矣。

王孟英:外感温病如此看法,风寒诸感无不皆然。若伏气温病自里达表,先由血分而后转达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迫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清气可也。此伏邪与新邪先后不同处,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齐外出,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三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热由卫及气、由营及血也。秋月伏暑 邪伏膜原深沉 如此者多,苟阅历不多,未必知其曲折乃尔也。

【原文】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体,胃湿恒多;在阴盛之躯,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注释】陈光淞: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即吴氏增液养阴等法;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通阳之药,不达于温,温药既不可用,故曰最难。惟有用汗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而下。

【原文】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灼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注释】章虚谷谓小陷胸、三泻心等皆为轻下法(以吴氏泻心汤为是。吴氏化裁半夏泻心汤,去参、姜、枣、草的甘补,加枳实、生姜和胃降逆,治湿温“呕甚而痞”;或加枳实、杏仁以宣降,治暑温痞证。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治疗“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的湿温重危证)

【原文】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或泻心汤(吴氏人参泻心汤:人参、干姜、黄连、黄芩、枳实、白芍)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中脘痞闷,当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桔、橘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尔。

【原文】再前云: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证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玄明粉、生首乌等。若不见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陷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一)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中·舌象)
【《先君温病笔记》(23)温病辨证(八)伏暑辨】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4)各家论温病之热入血室、结胸、自利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0)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中)
6---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