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附语音)


彭鑫博士讲解:肥甘厚味生内热 来自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09:04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原文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什么叫“高梁”呢?“高”通“膏”,就是牙膏的“膏”,古人把“膏”认为是脂肪类的食物,也就是说吃的是肥肉。“梁”通“粱”,这个“梁”是底下是木字旁,通底下是米字旁,高粱那个“粱”,指的是精细的粮食。“高梁”合在一起,指的是肥甘厚味之品,“肥”就是肥肉,“甘”就是甜的,就是甘味的。粮食大多数都是甜的,味道还特别“厚”的。这种食物叫做“高梁”,也是泛指的肉食、肥肉和这种精细食物。

“足生大丁”这个“丁”,就是疔疮的意思。翻译到现在的医学名词,也就是“毒疮”,长在皮肤表面的这种“毒疮”。关于“足生大丁”这句话,后世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我先阐述一下不同的医家理解,然后我再说说我自己的理解。王冰认为:“所以丁生于足者”,他就把这个“足”理解为脚的意思。他认为之所以疔疮生于足什么原因呢?叫做“四肢为诸阳之本也”。(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因为四肢,像脚、手,是诸阳之本,所有的阳气,到最后会通于四肢。所以,经常吃“高梁”这种肥甘厚味的话,内在就会产生热,这种热到最后会在身体的四肢末端,也就是脚上产生疔疮,用这种形式来发出来。

《素问经注节解》,这是另外一个医家的注解。认为:“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就是说热毒伤人哪个地方都能伤到,不一定在脚上。“注言丁生于足,误也。”他认为王冰的注解是错误的。《素问吴注·卷一》里边注解为“足,能也”,“足”就是能的意思,就是足以、能够的意思。“高梁之人,内多滞热”,经常吃这个肥肉、精细粮食的这种人,他的内热特别多,而且会“滞”——就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故其病变,能生大丁”,所以,它的病变,足以能生出疔疮,毒疮来。这种说法,后人大多数是认同的。但是,胡澍作为一位医家,他注解的《素问》叫做《素问校义》,里边说:“足,当做是字之误”。他认为“足”是“是”字之误。“足”和是非的“是”这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所以,他认为:“足,当做是字之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人认为有一些字、一些词是通假字;另外是错简或者错别字。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君本堂:肺风粉刺怎样忌口?
生什么病,就忌什么口,这张表特别全,留着很有用,收藏~
【健康】全民关注痛风日:你的痛,我们懂!
药补不如食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