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有想要守护的人吗?

两月有余,漫长到仿佛已过数年。疫情彻彻底底改变生活。上网课、云办公,每日简单到只关心吃喝。好像突然间有了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没工夫读的书、来不及看完的电影、想再刷第N+1遍的节目,一头钻进去,倒也可以暂时偷到片刻安宁。

在众多节目中,我最喜欢的,仍旧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清流综艺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卷里,北宋江山敷上“世上再无如此”的青绿;不朽的越王勾践剑劈开春秋与战国;踩着铜鎏金木芯马镫,南北朝骑兵之变革策马奔向未来……

每一样国宝,在铭刻历史的同时,也往往承载几多风雨,或是天灾,亦有人祸,还有数不清的战火。而如今,我们之所以还有幸见到它们,皆因一代代国宝守护者。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国宝守护者,莫过于南迁中的故宫人——16年间,13427箱又64包古物颠沛两万里,走遍半个中国。道阻且长,国宝是如何走完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这样讲,“如果说抗战是全民抗战,那么南迁就是全民护宝”。

“守护”二字,是可以分开来讲的。“护”的是国宝安全,使其不受损伤,免于流离,“守”的是始终安稳,终得其所。

所谓“国宝守护人”,有人在战火中拼尽气力,就是想护住它们的安好完整,有人在乱世里耗费一生,只是遵从一个“守”字,让国宝能留在最安稳的地方。他们可能是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也可能是单枪匹马只凭一身孤勇。

这样的守护人,在国家宝藏里还有很多。

比如贾湖骨笛。

这支笛子发出第一个音,是在8800多年前。没人知道是谁将它吹响,奏的是什么曲,吹给谁人听。随后它就同主人一起沉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1987年5月1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居中、王胜利在清理第282号墓时发现了这支完好无损的骨器:管身有7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孔,第六孔和第七孔之间还有一小孔。有人捡起它,还来不及清理就吹了一下。泥土填在管身内,它没响。

骨笛再次被吹响是在这年的11月。绵延的气在纤细管身中震动、共鸣,奏起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吹这首曲子的是萧兴华——当时的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教授。

1980年,正在田野考察的萧兴华

骨笛准确的音高和嘹亮的音色让萧兴华震惊:这支笛子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传统音乐并不只有五声音阶。从那天开始,萧兴华就钻进了这支骨笛,“越搞越兴奋,越搞越觉得有意思”。

萧兴华在吹骨笛

时间很短,大半生时光制不成一支长不过20多厘米的骨笛;守护又很长,哪怕近乎全力研究,骨笛之谜仍未有解。

节目中,刚经历大手术的萧兴华坐着轮椅登场,当小朋友们要求他现场演奏时,他说,自己已经没有了吹骨笛的力气,只能双手捧着一支自己始终“没舍得动”的骨笛原料,将它送到学生手中。

2019年1月11日,萧兴华先生去世。

萧兴华替贾湖骨笛找到了传承人,潘达于先生也为潘氏家族收藏的国宝“寻着好人家哉”。

1937年8月,潘达于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中秋节”。“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日本开始对临近的苏州骚扰,一度炸毁了苏州电厂,全城无灯。避战的人涌向城外,潘达于牵扯着一家老小也在其中。她的心很沉,压着两口鼎——大盂鼎和大克鼎。

“海内三宝,潘家有二”,潘家的“二宝”就是这两口西周时期最大的青铜鼎。

祖辈相继离世,家中人丁凋零,守护国宝的担子落在18岁时嫁入潘家的潘达于身上。此时她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

年轻时的潘达于

每个人都打这两口国宝的主意。有人想用60条大黄鱼和花园洋房买下两口宝鼎。潘达于不为所动。

国民党官员在苏州造了一幢大楼,企图以办展览为名,霸占大盂鼎和大克鼎。潘达于一眼就看穿了骗局,婉拒邀请。

她只记得祖辈潘祖年的交代,“谨守护持,绝不示人”。

这八个字,书写了潘达于的前半生。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日寇紧逼,潘达于决定埋藏宝藏。

1937年阴历八月半,她叫上族中亲信一道回潘家老宅。白天请信得过的木匠打造木箱,晚上埋鼎。

木箱底部用圆木钉牢,盂、克两鼎中塞了破絮,呈对角放入箱中,周围又填了十来样青铜小件。它们缓缓沉入这个后厢房五六尺深的大坑,填上土,铺上砖,再摆上家具。多余的泥土细细洒在院子里,不着痕迹。

潘达于说“我始终在场监督,再没有多余的旁人参加”。如水夜色泻在大克鼎上,国之重器也温柔得像姑娘。今夜之后,它再次被笼在月光下,得等到7年之后。

没多久,日军司令松井就多次带兵搜查潘宅,妄图找到两口宝鼎,有时一天去翻查7次。

可是他们没有找到,什么也没有,“就这样,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宝物,在地下安然躲过这场劫难”,潘裕达说。

1945年5月,苏州和上海相继解放。8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听说上海文管会正在筹备博物馆,于是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去了一封信。

所有人看到这封信都愣住了:

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来学之初衷。

潘达于写给文管会的信

文化部专门给潘达于颁奖:一张由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的褒奖状和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奖金。潘达于不为金钱所累,写信婉拒,后来索性把奖金捐去买抗美援朝的飞机。

潘达于写信婉拒奖金

只有那张褒奖状,在此后的50多年里始终挂在她的卧室墙上。

文化部颁给潘达于的褒奖状

其实,在潘达于捐献国宝时,潘家已不复宽裕。有人曾问她,把鼎卖了能买几幢房子,为什么要捐。她答:“房子又值不了多少钱。”

她对“值不值”,有自己的回答。

潘裕翼记得,每年寒暑假,家里孩子从苏州到上海玩。潘达于总会领着大家去上海博物馆,带他们到大克鼎前面。潘裕翼的儿子问她:“为什么我们潘家的东西要放到博物馆?”她说,放在这里“安全”,而且大家都能看到,“值”。

这会是潘家人永远的问与答。

潘达于领着家中小孩参观大克鼎

在罕有的一次采访中,潘达于讲到:“我没有本事保护了,那就交给国家来保护。我们捐到博物馆,给大家看。”镜头中的她满头白发,脸颊瘦削,笑得像个孩子。

老年时期的潘达于

1951年之后,潘达于又陆续向上海及南京博物馆捐赠,文物总数达到400多件。大克鼎去日本展出时,有记者问她有没有后悔捐出如此价值连城的文物,她义正言辞:“捐大克鼎是我自愿的,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2004年,在潘达于百年寿辰之际,京沪合作把分隔两地的盂、克两鼎合作展出。她已经很少出门,却还是为这次“赴约”精心打扮了一番。女儿牵着她在国宝前面转。她高兴极了,一边转,一边忍不住用苏州话说:“真的一点没变,实在是太好了”。

2004年,潘达于参观盂、克两鼎的展览

3年后的8月8日,潘达于在上海博物馆为她在苏州安置的家中喝了碗稀饭。不久,悄然去世。墙上挂着褒奖状,厅堂中央悬着的花窗上雕着古鼎图案。

宝鼎重器,装了她的一辈子。这一生,她守护住历史,交付给未来。

历史与未来,同是一个民族、国家最珍贵的部分。萧兴华不能再听到骨笛响起,但他始终笃信它会在下一辈手中继续回响;潘达于每年带着家族中的孩子们去上海博物馆,同样为的是下一辈永远铭记。

他们都知道,民族的未来,都在下一代身上。

如果说历史书写在文物上,那么未来就寄托于宝宝。这两者其实在我看来,有太多相通之处。他们同样凝结了一代代人最美好的盼望,都堪称“国宝”。

是的,宝宝也是“国宝”,也值得“国宝般”的守护。每一个娇嫩的生命诞生,都需要无数人报以极大的耐心和用心去守护。因为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全新的,看到的第一个人、爬去的第一处地方、喝到的第一口奶都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印象”。

在无数的“护宝人”当中,伊利金领冠就是致力于为宝宝带来一口能让他们拥有“完美初印象”的奶粉。

作为国产品牌头部代表,伊利金领冠始终走在研究最前沿。正如护宝人总是细致周到守护国宝,伊利金领冠也对每一个宝宝呵护备至。

作为最早开启中国母乳研究的品牌,伊利从2003年便开始了中国母乳研究,18年的钻研,打磨出了具有硬核竞争力的中国专利配方。“α+β创新蛋白”、“核苷酸配比”等多项国家专利都被成功运用于伊利金领冠系列产品中,只为开启一场关于中国专利配方的专属守护

伊利金领冠相信,宝宝和历史宝物一样,都是值得用心守护的“国之珍宝”。

历史文物被视为“国宝”,是因为它们是整个民族的共享记忆,而宝宝之所以是珍宝,更在于拥有无限潜力。

那么,当历史的记忆碰上未来的潜力,又会擦出怎样绚烂的花火?

这一次,伊利金领冠就将跟国家宝藏来一个“守护者联盟”——打造“宝藏baby 超实力守护”系列活动。那些原本静如处子的传统文化、国家宝藏将会用一种更妙趣横生的方式出现在创意海报、视频和联名礼盒等新的载体上,而与国宝“同框”的便是伊利金领冠产品。

有人说,“守护”说到底靠的是从始至终的信念,这次与国家宝藏的合作,正充分体现了伊利金领冠用中国专利配方守护 “宝藏baby”成长的初心。

节目中那些静默无声的国宝经由演绎,活跃如新生,而我们身边的宝宝,虽还在呀呀学语、蹒跚习步,可每一个都是拥有无限潜力的“宝藏baby”。他们或许会在未来成为绘画家、探险家,就在当下的每个瞬间,都足以窥见未来的无数可能性。

同时,“护宝人”还能在苏宁电商平台上找到伊利金领冠和国家宝藏合作的联名款礼盒。无论是文物还是宝宝,都需要同样的用心去守护。这是一件“值”的事,想要守护的有多宝贵,就要投注多深的耐心、用心和匠心。

守护,是一个需要用足够漫长的时间去解释的词。

总有人愿倾其所有、耗尽一生来守护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你有值得守护的东西吗?欢迎来跟我聊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祖荫留下绝世珍宝,孙媳妇守护25年后上交国家!
[国家宝藏]曾侯乙编钟 国宝守护人:王刚
看什么宫斗剧啊!不如去瞧瞧活着的历史
她主动捐出国宝,103岁安然辞世,曾对日本人说:我从未后悔过!
潘家护宝60年!国之重器《大克鼎》得以完好无缺!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坎坷起伏令人唏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