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韩愈到张载

温海明

作者简介温海明,2006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用中英文讲授中国哲学、比较哲学系列课程。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中国哲学丛书”主编。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美国哲学学会(APA)、北美中国哲学家学会(ACPA)、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等哲学学术团体成员。受邀参加美国和港台中英文国际学术会议二十余次。


韩愈和李翱

中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空前兴盛。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为了反对佛道,写了一批重要的哲学论文,后世称为“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仁》和《原鬼》。他受到佛道传法世系方式的影响,开始建立儒家的“道统论”。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里的韩愈塑像

韩愈认为,儒道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承传下来,但到孟轲以后就中断了。他以孟子的传人自居,认为道就是“仁”与“义”之道,“仁”是博爱,即普遍地爱人;“义”是处事合宜得当。他引用《大学》“正心”、“诚意”之说,说明儒家治心之说与佛教理论完全不同。韩愈在佛道兴盛的时代逆流而动,高举复兴儒家的大旗,拉开了儒家重回中国哲学思想舞台中心的序幕。而他的学生李翱所提出的“复性论”,则开创了宋明哲学认识世界理论的几个主要方向。

李翱的哲学主张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关于性命(本性,天命)之学。他认为《易传》和先秦儒家典籍中所谈的才是真正的性命之学,而佛教、道教理论则不是通向性命之学的正途。

《李翱问道图》

关于“诚”。李翱认可子思《中庸》对“诚”的推崇,认为“诚”就是圣人之性,是圣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时,“诚”也是实现性命之道的具体途径。他认为当时的人们惑于佛道,不知儒家典籍之中早已将圣人之道的最高境界和实现方法表达清楚。

关于“复性”。李翱肯定了孟子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至善是修身的根本基础,是成圣的根据。圣人不仅是道德人伦层面上达到极致的人,而且是与宇宙合一的。他认为,圣人制作礼乐的目的是让人们忘却嗜欲而归于性命之道,这便使得礼乐从先秦的宗教意义转向修身的意义。李翱提出的“复性说”,认为性善情邪,而性为情之根本。人之修养就象把水里的沙子澄清,除去邪妄之情,恢复清明的本性,这就是“复性”。

韩愈和李翱在佛教哲学的影响下,提出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比佛教更纯粹、更成熟的认识论哲学思想的看法,这对宋明哲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主张对于当今中国哲学的复兴,也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西方哲学强势的话语之下,中国哲人需要学习李翱体认中国古代哲学内在哲学意识的思想,使中国哲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周敦颐

周敦颐(1017-073)以散文《爱莲说》青史留名,而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同样让人钦佩。他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重构了儒家形上学与认识论。

《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是说明天地未分之前无法描述的宇宙原初状态,就其实有而言是太极,就其无形无象的状态来说是无极。太极图中,阴阳二气互含互动,太极动而生阳,阳上升到极点时,阴气渐渐升起;阴气到极点时,阳气又生;一动一静,动中有静,彼此都依赖对方而存在。阴阳二气交互感应,则天地万物发生。

周敦颐

周敦颐提出的太极-人极说是宋明认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人是由天地之间最灵秀的气息聚合起来的,所以最有灵性。人的形体出来后,精神也就产生了。人的意念一旦受到外物的感应而发动,就有善恶判断。可以说,人来到世界上,从与世界打交道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要对与心感应的事物有所分别,判断其为善或恶。天地分阴阳,人事分善恶,而善恶一分,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发生了。在儒家传统上,善恶来自人意识的分别。圣人看到种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就通过“中正仁义而主静”为人事建立秩序。

周敦颐所作《太极图》

在《中庸》里,“诚”的意义不只是真诚,也指人投入宇宙的创生过程,参与万物的变化。人到了“至诚”的状态,就可以与天地并列。在这个意义上说,“诚”是指人达到真诚至极的状态后与天地共生的创造性。

周敦颐在《通书》里,将“诚”作为从太极到人极之间的认识过程并系统化。万物的开始是“诚”的源泉,万物各正性命是“诚”的展开,“诚”贯穿万物之终始,它有本源之意,但又不是一个实体的开端。“诚”是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在静到极致的状态中,运动产生,万物神妙莫测的变动和化生相继发生。这种状态似动非动,似静非静。在此状态中,圣人依据物理,确立人伦。“诚”是周敦颐太极-人极认识理论的具体化。

邵雍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将数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中国北宋(960-1127)的哲学家邵雍(1011-1077)同样把数引入哲学,把易学的数字基础哲学化。他不但成为梅花易数的祖师,也成为运用数字来认识世界的哲学家。

邵雍年青时刻苦好学,发奋学习多年,终于掌握了神秘的《周易》的精髓。他每天诵读经文,正襟危坐,冥思苦想,如有所悟。他得到道教秘传的先天图,将它纳入《周易》体系,从而在哲学史上放出奇光异彩。邵雍晚年隐居洛阳,著有《皇极经世书》。他创造了庞大的象数易学思想体系,对宋、元、明、清先天图书易学有重大影响。

邵夫子祠,即邵雍旧宅,在河南辉县。

邵雍先天易学以“心”为本。心不仅指人心,而且指天地万物之心。他将心视为天地万物之本,万事万物都由心生。在他的学说中,心与太极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天地之中与人之心合二而一、不可分离。当人心合于天中,则天地之道就与人世之道相贯通。

在易学上,他将先天之学看作是对心的表达,而将后天之学看作心所发动而成的事件表象。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道是贯通一致的,都是出入有与无、生与死的道,也可说是自然而然而且不会更改的数理。

邵雍认为,观察事物不可用具体的耳目,而应当通过心来观察,具体的感官只能看到事物的形态。他主张用超越性的独特视角,或者说领悟了“理”的全角眼光来看待事物。他用水镜来作比喻,水虽然能够显现万物之形,但并不能顺应万物的本性;而圣人“以物观物”,能够顺应事物的本然状态,完全不掺杂主观情绪,并且由此所发的情感都与事物的变化相适宜。圣人由于无我,所以能够顺应事物变化,理解事物之性,达到物我贯通的神妙境界。

张载

张载(1020-1077)年轻时,北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当时北面的西夏军事强大,把宋朝压制到南方。张载上书镇守边关的范仲淹,要求武装阻击西夏的侵略。范仲淹看他是读书人,就让他回去攻读《中庸》。张载对《中庸》深造有得,又继续研究佛教和老庄思想。后来,他回头归宗六经,终于体会到儒家气象。

张载

张载可说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哲学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以对《易传》的心得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曾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他长期在关中地区讲学,是宋代关学创始人。

张载继承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之说,认为仅仅靠见闻不可能了解天下精彩纷呈的事物。一般人的心念被见闻所束缚,但圣人能够将他的心念扩大,不被具体的见闻所桎梏,从而认识到天下没有一件事物当中没有“我”的存在。天没有边界,有所限定的心念不可能体认事物的全体。所以人应当“大心体物”,既承认具体的“见闻之知”的合理性,又强调不依靠见闻的“德性之知”,即“诚明所知”。这是内心之诚扩充至宇宙的一种“天德良知”,内外相融,从而达到对宇宙整体的认识。

他指出,人来自天地,就有天地之性,或自然本性,但由于后天习气的影响,使人性变得杂而不纯。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变化气质,逐步减少后天的“气质之性”,返回先天纯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这样一种理想境界:身体之气充斥天地,则天地之气就是我的本性,人们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仁民爱物,生死顺其自然。

张载追求“大心体物”,他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是著名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认为,大心当至于天地,把天地都含纳在心灵关怀的范围之内;关心百姓的生活,为天下人民安身立命;继承往圣先贤的绝学,希望开出万世不变的太平。

——摘自 温海明 《中国哲学思想》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七:儒家哲学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跟我读完一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新儒家学派“理学”和“心学”
中国哲学经典原著导读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