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今天发一次理论文章,录自《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医道精要》,喜欢古典针灸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老韩喜欢古典针灸,这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手针,头针,腹针等等各种针法进而爱上古典针灸,可以说坎坎坷坷。 

       万变不离其宗,古典针灸是中医针灸的基础,现在的各种快速的针法只是旁枝末叶。学好古典针灸其它这些针法自然融汇贯通。针灸这门学问不像其它学科,其它学科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中医针灸是一个回归、探索的过程。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五花八门的针法都是不断挖掘古人遗留的智慧而来!

原文如下: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法则。此两种通经概念皆来自于《内经》,是一种“对位法”组合,两经因为相对应,经气因此相通,可两经合用或单用一经以治疗疾病。历代医家都使用过此法,惟其机理未经明确探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其范畴已跨越现有表里经概念,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的理论,阐释中医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扩大应用思路,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及疗效,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疾患。 

前言

        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传统经络概念有四大系统:正经、经别、别络及经筋。在正经当中,手足十二经共有六组表里经关系,但是从某些历代中医理论、针灸典籍及经验用穴等看,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内容,包括许多经络病候,单纯以十二经络系统难以解释,如肺经病候中的“肩背痛”,至元明时代的“头项寻列缺”,历代医家应用上尚称有效,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部分医家则推翻此说,或是认为另有经络相通,然具体内容为何,无人能说。

      本文介绍两种通经法:“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此二法皆渊源于《内经》,《内经》虽未详述临床应用,但在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此二法的应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超越现有表里经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理论及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古代医家的应用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水准。

一、经络通经法

(一)五门十变法

1.理论渊源

      “五门十变法”源自于《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另外,《素问·五运行大论》亦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内经》所论述的概念历代以来很少配合穴位运用在中医临床,反而比较流行于算命命理学。

       五门十变法主要采用“对位法”,“五门”是指十个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十变”是指十个天干两两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此概念于“河图”有明确说明。

      周左宇老师于著作《扁鹊针灸治疗法则》中,首度提出“五门十变治疗法”一词及配穴法则,也感叹此法未公开传于世:“五门是: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上述五种合化法早见于《内经》,是极有效的治疗法,历代针灸书籍均可看到,但配合穴道的运用很少人愿意透露,特为详细说明。”

      由五门合化的配穴,可以得到十种不同的组合,所以叫做五门十变,配穴的法则,是以本穴合化,也可以数学公式代表。如甲己合而化土,就是甲(胆经)本穴临泣加己(脾经)本穴太白等于土;也就是胆经的临泣穴,加脾经的太白穴,合起来二针就变成了土。 

数学式:甲胆本穴+己脾本穴土。

       用在治疗补泻时,仅针二经之本穴,就会产生合化治疗的效果。据周师表示,五门十变治疗法传自杨天霖老师。

2.脏腑相合

       五门十变法在中医上的运用,首先以天干配十个脏腑,再以对位法将两个脏腑配为一组,阴阳相合,刚柔相配。如表1。

表1 五门十变法脏腑相合表

      甲胆(第一个天干)与己脾(第六个天干)合化土;乙肝(第二个天干)与庚大肠(第七个天干)合化金;丙小肠(第三个天干)与辛肺(第八个天干)合化水;丁心(第四个天干)与壬膀胱(第九个天干)合化木;戊胃(第五个天干)与癸肾(第十个天干)合化火。

       因此,胆(甲)与脾(己)为相应的脏腑,透过五门十变法,二者经气相通。相同的,肝(乙)与大肠(庚)相通,在临床上应用极多。小肠(丙)与肺(辛)相通,可用来处理水的疾病;心(丁)与膀胱(壬)经气相通,可以治疗木病;胃(戊)与肾(癸)相通,二者均主津液,可以治疗火证。

      虽然古人未明确说明将五门十变法用于中医,但事实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中都有应用的案例。此部分内容将在《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应用篇》中探讨。

3.配穴法则

       五门十变配穴法乃取该经络的本穴,即木经取木穴,火经取火穴,土经取土穴,金经取金穴,水经取水穴。举例而言,若见病人精神过度紧张,出现腹满、纳差、善呕等症状,辨证为木克土,甲己合化土,胆属木,脾属土,可取胆经的本穴(木穴)——足临泣穴配合脾经的本穴(土穴)——太白穴疏木扶土以治疗脾胃病。如表2。

表2 五门十变配穴法应用表

*依据《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原则。

4.应用原则

      周左宇老师提出两项应用原则:“化合治疗法”及“互合治疗法”。杨维杰再提出“本经自合治疗法”。

(1)化合治疗法:两穴合用,取相通经的两条经络之本穴同时使用,如表3。

表3 化合治疗法

*依据《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原则。

       举例说明,若为心与小肠的实证,“实者泻其子”,火实当泻土,应用“甲己合化土”,可选用胆经本穴(木穴)——足临泣穴和脾经本穴(土穴)——太白穴治疗。若为心与小肠之虚证,“虚则补其母”,火虚则补木,应用“丁壬合化木”,选用心经本穴(火穴)——少府穴和膀胱经本穴(水穴)——通谷穴治疗。

       井穴的补泻,须依据《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原则。

      杨维杰认为:“化合治疗法,也有仅以经络配合为主,而不拘泥于穴道,亦不拘泥于所治病症。”他并举例:“就甲己而言,如《玉龙赋》所说:‘阴陵、阳陵,除肿之难熬,商丘、丘墟,脚痛堪追’(阴陵与商丘皆属脾经,为己土;阳陵与丘墟均属胆经,为甲木)。”

(2)取一经来治疗另一经的疾病,互合治疗法:只取单穴。取用相通经络之本穴一穴,“互合”即相互治疗、扶持之意。如表4。

表4 互合治疗法

*依据《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原则。

       举例说明,若病变在心,依据“丁壬合化木”,可取与心经相通的膀胱经的本穴(水穴)——通谷穴治疗。反之,若病变在膀胱,则可取心经的本穴(火穴)—少府穴治疗。表5将化合法与互合法两个方法并列,以利参考。

表5 五门十变法化合及互合治疗法总表

*依据《难经》“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原则。


       周老师认为,五门十变配穴法在治疗四肢疾病时有显著的效果。他个人经验,曾于肩背痛取小肠经穴无效后,应用肺经与小肠经相通原理,取用同侧的经渠穴治疗而见效。

(3)本经自合治疗法:取自经及表里经之五行输穴治疗。杨维杰根据《难经·六十四难》所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认为:“凡任何阴经的井穴都属于乙木,荥穴都属于丁火,输穴都属于己土,经穴都属于辛金,合穴都属于癸水。凡任何阳经的井穴都属于庚金,荥穴都属于壬水,输穴都属于甲木,经穴都属于丙火,合穴都属于戊土。”将此概念配合天干整理如表6。

表6 五输穴之五行与天干属性表

       临床应用时,杨氏举例:“取阴井为乙,阳井为庚之道理,即可治疗金经(肺大肠)之病。”但是因为所有阴经及阳经皆有井穴,建议取直接有关系的经络为主。如欲治疗金经疾病,可直接取金经——肺经及大肠经的井穴——少商穴及商阳穴治疗。其余他经同理可推,内容如表7。

表7 本经自合治疗法

       杨氏认为:“这种配穴法的临床效果也很好,应用也很多,只是许多人行之而不知其理而已。”

(二)脏腑通治法

1.理论渊源

       “脏腑通治”又名“五脏别通”,大陆称为“五脏互通”。

       “脏腑通治法”理论与“五门十变法”一样,也源自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杨维杰在《针灸经纬》中提到:“脏腑通治,原载于《内经》,其疗法屡经实验,甚具宏效,尤其在针灸方面,更有立竿见影之功,据《内经》所载:‘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此项论述恐为误植。《内经》只提到三阴三阳之离合,并未提到此项内容。杨氏书中所列举之内容其实出自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首度将本法与脏腑结合,并提出相关治则:“《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此部分内容整理如表8。

表8 脏腑通治法

2.脏腑相合

     “脏腑通治法”原理如表9,也是“对位”概念的应用。属性为“开”的经络相对,即太阳配太阴;属性为“枢”的经络相对,即少阳配少阴;属性为“阖”的经络相对,即阳明配厥阴,然后再以手足经相配。

表9 脏腑通治法原理

       因此,足太阳膀胱经配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配足太阴脾经,依此类推,共有六对组合,即膀胱-肺、小肠-脾、胆-心、三焦-肾、胃-心包以及大肠-肝。

3.配穴法则

       杨维杰认为:“治疗时便可采通经之络穴应用,例如心经病可取胆经光明,大肠经病可取肝经蠡沟。”依据此项原则制成表10。

表10 脏腑通治法配穴表

4.应用原则

       杨维杰建议临床应用时,可采用“巨刺法则,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特别是治疗痛证时,效果更是显著。”

二、通经关系的特色

1.跨越现有表里经的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扩大应用思路及疗效。

2.阐释中医诊疗思路及补充中医理论的经络基础:如脾经与胆、小肠经相合协助水谷运化功能。肺经与小肠、膀胱经相合可通调水液。肾经与胃、三焦相合能调节津液及糟粕的生成与代谢。心经与膀胱、胆经相合主安定心神。肝经与大肠经相合主气机的疏泄。

3.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腑疾患,使治疗思路更为简要,治疗方法更有效率,疗效得以提升。

三、通经关系临床运用思考

      将十二经络的表里经及通经关系列表如表11。

表11 十二经表里经及通经关系表

(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临床应用

试以肺经为例,图1为肺经与其他经络关系图。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在肺经病候中“气盛有余,则小便数而欠。气虚,则溺色变”。可见肺经有调节津液输布的功能。

肺经的表里经及通经关系如下:

1.表里经为大肠经,大肠经主津之所生病。

2.五门十变法中“丙辛合化水”,与小肠经通,小肠经主液之所生病。

3.脏腑通治法中“肺与膀胱相通”,与膀胱经通,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与水液代谢有关。

      若仅以传统的表里经观念,肺经合其表里经大肠经,两经实不足以说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及治疗“小便数而欠”“溺色变”的机理。

       但若透过通经关系,纳入手足太阳经-小肠经与膀胱经,小肠经合大肠经主“津与液”之所生病;膀胱经合肺经主“通调水道”,肺经透过与大小肠经、膀胱经三经的关系,成为水之上源,调节津液及水道,下输于膀胱。也说明了《灵枢·经脉》中肺经络穴列缺穴其病“虚,则欠[插图],小便遗数”之理。通经关系结合了中医传统理论及临床应用。

(二)结合药物及针灸思路

       试以麻黄为例。麻黄的性味及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图2为麻黄的归经图。

(黑底白字为麻黄所入经络,灰色线条或字块为肺经之通经关系,但与麻黄无关。)

       麻黄主肺与膀胱两经之病,入肺经,故可发汗、平喘;入膀胱经,故可利尿。肺经与膀胱经在传统经络理论中并无关联,是为各自独立的经络,若欲以针灸治疗,需取两经之穴位分别治之。但若透过脏腑通治法中“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则可取肺经治膀胱经病,如小便异常;或取膀胱经治肺经病,如无汗、气喘。另一方面,因肺经本身即可治疗无汗、气喘之疾,加上与膀胱经经气相通关系,也可治疗小便异常之患,取用肺经即可治疗麻黄所主之证。反之,因膀胱经本身即可治小便异常之证,加上与肺经经气相通,也可治疗无汗、气喘之证,取用膀胱经也可治疗麻黄所主之证。麻黄入肺经及膀胱经,明确说明了其具有发汗、平喘及利尿的功能。 

      通经关系结合了药物特色(含归经和主治等)及针灸思路,让二者之间的治疗思路可以互相转换,也拓展了临床应用范畴。

四、结论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自古较少为人探讨,直至近代的周左宇老师及杨维杰先生,才让沉寂已久的通经法重新呈现。身为中医师,在面对古籍中部分难解的内容,以及现代复杂的病情,在既有的阴阳、气血、藏象学说、表里经等观念下,配合运用通经关系,当更能掌握疾病的病理病机,从中提纲挈领,拨乱反正,一举得效。

参考文献:

周左宇:扁鹊针灸治疗法则,作者自印,台北,1997:13-14。

周左宇:扁鹊针灸治疗法则,作者自印,台北,1997:14-15。

杨维杰:针灸五输穴应用,乐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93:64。

周左宇:扁鹊针灸治疗法则,作者自印,台北,1997:15-16。

杨维杰:针灸五输穴应用,乐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93:66。

杨维杰:针灸五输穴应用,乐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93:66。

杨维杰:针灸五输穴应用,乐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93:66。

杨维杰:针灸经纬,志远书局,台北,1998:222。

杨维杰:针灸经穴学,志远书局,台北,2000:418。

杨维杰:针灸经纬,志远书局,台北,1998:155。

沈邑颖、陈艺文原载于:中医药研究论丛Vol.11 No.2,2008/09, pp.22-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原络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在内的中医针灸疗法!汇总简介
潘医师经络疗法
《针灸大成》笔记——治疗原则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九回至第十二回)
万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针灸,路子可真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