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任督二脉循行解析(上)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黄帝内经》任督二脉循行解析(上)

王燕平1张维波2*李宏彦2顾鑫1



摘 要根据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结合透明鱼、大鼠和人体经脉的示踪实验结果,重新认识任督二脉的循行。任脉的起点“胞中”和“中极之下”为同一部位,其循行路线分为三支:循腹腔内壁腹侧面正中上行,经食道至喉结的腹深支;循腹腔内壁背侧面正中上行的背深支;循腹部浅表正中及胸部偏转上行,至喉结与其它支汇合后,再上行至口腔周围,到达两目下的腹浅支。督脉的起点在耻骨上的曲骨穴,其循行有四支:向下过生殖器和会阴,再向后绕臀,最后与肾经同路,贯脊而上的臀脊上支;与膀胱经部分重合,由头向后,再向下,最后从腰部入肾的头背下支;沿腹中线上行,穿脐、心和气管,从喉结上行至面,环唇并终止于两目之间深部的腹面上支;从鼻咽顶部的畜门上额,沿头正中向后到项中,再沿背中线下行至骶骨的头背中支。任督二脉在躯干、头面的前后均有循行,只不过一深一浅,构成内外两个环,并非人们熟悉的任在前、督在后的前后分布模式。

关键词黄帝内经;任脉;督脉;经脉循行


任督二脉为奇经八脉中的两条重要经脉,统摄全身的阴经和阳经。奇经八脉之说在《难经》中才有。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虽无“奇经八脉”一词,但组成奇经八脉的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均已记载,特别是任督二脉,《内经》中记述了二者的循行,但部分循行路线在其后的文献中较少提及,影响了对任督二脉的全面认识。

1 任脉的起点

在《内经》中,有两处描述了任脉的循行路线,一是《灵枢·五音五味》: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这里指出任脉和冲脉皆起于胞中,胞中在女子就是子宫,子宫是一个脏器,在腹腔内而非体表。

另一处描述任脉循行的地方是《素问·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中极之下”一般认为是会阴,这样可与后面的“以上毛际”即中极穴的位置相吻合。但如果这样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写任脉“起于会阴”呢?而且会阴与胞中一个在体表,一个在腹内,两处的起点自相矛盾。关键是“中极之下”的“下”是什么方向?《内经》中的上和下有时指站立位身体的上下,有时却是指内和外。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如果以身体的上下来理解,太阳并不在少阴的上面,太阴也不在广明的下面;只有按内外即太阳在少阴的外面(上),太阴在广明的内部(下)才符合逻辑[1]。故这里的“中极之下”应指体表中极穴的内部,正是胞宫的所在。张介宾注:“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2];王冰则更直接地指出:“言中极之下者,言中极从少腹之内上行,而外出于毛际而上,非谓本起于此也。”[3]因此,两处任脉的起点实为同一部位(图1)。

1 任脉起点“胞中”与

“中极之下”的位置示意图

(女性,仰卧位)

2 任脉的循行
2.1 背深支(CV-1)

明确了任脉的起点,其循行就好理解了。《灵枢·五音五味》载其“上循背里”,由于“下”指向内,则“上”指向外,即从腹腔的子宫或对应部位向外到背部的体壁中,本句中的“背”在《素问·骨空论》王冰注引、《太素·任脉》卷十、《针灸甲乙经卷二第二》并作“脊”,即脊柱,证明背里的部位确实在身体的背部,“里”指深层,即脊柱的内侧,“背里”和“脊里”的实际位置相同。由此可见,任脉除了在人体前腹部有循行外,在背部的深层也有循行。但该支上循到什么部位,《灵枢·五音五味》没有细述,若以“上循脊里”来定位,脊柱所到之处就有该支存在,则其可能一直循行到项部。

2.2 腹深支(CV-2)

在《骨空论》中,任脉在“起于中极之下”后的第一段循行为“以上毛际”,毛际为体表部位。由于任脉即起于毛际处中极穴下面的胞中,“以上毛际”中的“上”指从内向外的方向,即从体内胞中向体表毛际方向循行。《内经》认为所有的经穴都是“脉气所发”,即内部经脉之气出于体表之处,故这句话说的是任脉在腹部的脉气所发之处,即任脉的重要经穴中极。

下一段循行是“循腹里上关元”,这里的“循腹里”与《灵枢·五音五味》中的“循背里”形成对应,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腹里”指腹部体壁的深层,“上关元”与“上毛际”类似,因此,这里的关元是穴位名,也是任脉脉气所发之处。

接下来是“至咽喉”,这里的咽喉按现代的理解位于颈前中央,但《内经》中的“咽”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命名不同,在很多时候为咽部和食管的总称[4],故“至咽喉”指从腹里到胃上口的食管,并上至咽喉。

最后是“上颐循面入目”,任脉顺着食管可以一直到达口腔,“颐”指面颊,即脸的侧面,正在口腔之外,因此,“上颐循面”就是从食管、口腔,向外出到面颊。“循面入目”,最后顺着面部到达眼睛的位置,其路线是连续的。

2.3 腹浅支(CV-3)、

任脉络脉及与现代研究的比较

《灵枢·五音五味》在描述完任脉背部的路线后,继续描述了任脉在腹部浅层的循行,即“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这里的路线明确定位于“浮而外者”,与背里和腹里的深层路线不同,是任脉在腹部表浅的分支,具有络脉的特征,但未明确说明。这条分支“循腹右上行”,因这里没有穴位名,所以“上”不是指向体表的脉气所发,而是指站立时向头的方向,这样就能与下一句的“会于咽喉”接上了。那么,“腹右”是否指腹的右侧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王冰注《素问·骨空论》引《针经》为“循腹各行”,而《太素·任脉》卷十和《针灸甲乙经卷二第二》中均无“右”字[5],为“循腹上行”。

笔者在对大鼠任脉进行示踪实验时发现,荧光素钠沿腹中线向上迁移至剑突附近后,会向右或向左偏转,而后继续上行(图2A、图2B)[6]。孟竞璧等在人体任脉的中脘穴注射同位素高锝酸钠后,发现部分女性受试者的同位素迁移在到达剑突后,会向右偏转一定距离,然后再垂直向上迁移(图2C)[7]200,与“循腹右上行”的描述十分类似,只是该偏右上行的部位是在胸部,而非腹部。

“循腹右上行”可能是“循腹上右行”的意思,即先循腹向上,然后再右行,是《内经》常有的倒装句。如果是这样,“循腹右上行”与图2C的试验结果就完全吻合了。同时也说明,《太素》和《针灸甲乙经》的“循腹上行”以及王冰引《针经》的“循腹各行”也是正确的。另外根据大鼠的实验观察,荧光素迁移也有左行的可能,因此,“循腹各行”可能是“循腹左右各行”的简写。

《素问·气府》所载任脉脉气所发中,就有“目下各一”的描述,实为目下左右各一,即左右的承泣穴。从前后文看,“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循腹右上行”这段描述明显是指女性。在人体试验中,尚未发现任脉向左上迁移的情况,可能存在男左女右、男下女上的规律。

在同位素示踪试验中,男性受试者在中脘注射同位素后,沿腹中线向下迁移(图2D)[7]200。因未在胸部进行注射,无法显示可能存在的胸部左侧路线。另外,由于用γ照相机进行的同位素示踪不能区分深度,尚不能确定胸腹部的经脉循行轨迹是在深部还是在浅表,有待未来研究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加以甄别。

关于任脉的络脉,在《灵枢·经脉》中有记载:“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这里任脉的络穴尾翳,一般认为是鸠尾穴的别名,也有人认为是会阴穴[8-9]。但如果是鸠尾,则从鸠尾下到鸠尾,逻辑上矛盾;若是会阴,则从会阴到鸠尾及腹是上而非“下”。

笔者考察尾翳一词,翳,为掩盖之意,《说文解字》有:“翳,华盖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以羽覆车盖,所谓羽葆幢也。”即翳可能指整个心蔽骨即胸骨,尾翳应在该骨的尾端或与该骨相连的剑突部位,位于鸠尾穴的上面,这样就与“下鸠尾,散于腹”的上下关系吻合了,即任脉的络脉之气从尾翳(胸骨末端的胸剑联合处或剑突)下到鸠尾,再下到腹部后扩散。该段路线与任脉的腹浅支部分重合,证明腹浅支有络脉的特性,负责与督脉的沟通。

a
B
C
D

注:A荧光素钠迁移轨迹在大鼠剑突向右偏的情况,B荧光素钠迁移轨迹大鼠在剑突向左偏的情况,蓝箭头为注射针头位置,绿×为注射点位置C同位素迁移轨迹在女性受试者剑突向右偏后继续上行至咽喉附近D同位素轨迹在男性受试者中沿腹中线向下迁移。

2 大鼠和人体任脉示踪剂迁移轨迹

在剑突处偏离正中线现象

下面是“会于咽喉”。由于前面已经说明该路线是“其浮而外者”,故此处的“咽”不是指胸腔内的食管,“咽喉”是颈前中央的喉结处。那么,任脉的这个腹浅支与谁在咽喉处相会呢?前面提到“上循背里(或脊里)”的背深支到达项部,正当咽喉的后面,因此,“会于咽喉”可能指与背深支会于喉结处。由于腹深支也“至咽喉”,因此三支可能共同汇合于咽喉,并在身体内部形成闭合环路。

最后是“别而络唇口”,此处用了“别”,说明该路线为离开主干的分支,也可认为是腹浅支的延续,与腹深支“至咽喉”后的“上颐循面”有重合。

2.4 任脉的脉气所发——经穴

在《素问·气府论》中,有任脉脉气所发的28个经穴,可厘定任脉的循行: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从“喉中央二”为天突和廉泉来看,任脉从咽喉再往上时,首先通过颈前正中线。“下唇一,龂交一”指承浆和龈交二穴,分别在口腔的下牙龈和上牙龈中央,说明任脉在上达面部后可能环唇,到达口腔内部的牙龈组织,这与腹浅支的“别而络唇口”也是吻合的。最后的“目下各一”即左右承泣,与任脉腹深支“上颐循面入目”的终点相吻合,说明任脉上头后将分成左右两支,终止于双目下的承泣穴。

2.5 任脉循行与透明鱼阿尔新蓝

和大鼠荧光素钠迁移轨迹的比较

将上述《内经》原文的分析结果与笔者在透明鱼上观察到的阿尔新蓝经脉样迁移轨迹进行比较,图3a为鱼腹正中线(abdomen middle track,AMT)的侧面图,共显示出3段路线,分别对应任脉的3条支脉[10]。在腹鳍与躯干的交汇处为第一段(AMT1),该段位于腹部正中的体表,类似《内经》任脉的腹浅支CV-3。

在鱼腹腔内壁的正中部位,有一条较粗的路线(AMT2),对应任脉的腹深支CV-2。另外在腹腔里的脊柱正下方,还有第三段路线(AMT3),对应任脉的背深支CV-1。从鱼的横断面观察(图3b、图3c),在腹腔的背侧,有一条较宽的蓝色带状区域,是AMT3的横断面图像,符合任脉背深支的“经络之海”特征。

在腹部腹侧有一段较窄的蓝色区域,为AMT2的横断面图像。在躯干最下面的一点蓝色(图3c)是AMT1的横断面。在动态观察中,鱼腹中线的这三段路线是相互贯通的,从AMT2进入AMT1时有一个明显的延迟[11]。透明鱼的腹中线循行轨迹与《内经》原文的任脉循行路线有一定吻合。当然,人和鱼虽然同为脊柱动物,但在结构上仍有较大差异,此结果仅供参考。

a

b

c

注:a为腹正中线侧面图,蓝箭头腹鳍边缘的第一段(AMT1箭头腹正中线的第二段(AMT2箭头示位于脊柱下面的第三段(AMT3bAMT3(红箭头)和AMT2(黑箭头)横断面图;c AMT1横断面蓝色箭头)。

图3 阿尔新蓝示踪剂对

透明鱼腹正中线的显示图[10]

在哺乳类动物大鼠的腹中线皮下注射荧光素钠,用荧光照相法观察,发现荧光素除了沿皮下正中线迁移外,还可沿腹壁内侧面的正中线迁移(图4a、图4b),与透明鱼的AMT2位置类似,对应任脉的腹深支CV-2。其轨迹比皮下迁移线更宽、更长,浓度更高,提示该路线可能是任脉的主干。

a

b

注:a为皮下,b为腹壁内侧面箭头为注射针头位置,绿×为注射点,红×为膀胱,白色虚线为腹壁剪开翻起的区域。

图4 大鼠任脉注射荧光素钠迁移轨迹图

……未完待续……


《内经》解证: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灵枢》编撰者解析(下)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灵枢》编撰者解析(上)
《内经》解证 | 经络间质通道——一种新结构的发现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经水”概念解析

《内经》解证 | 千古经络助抗疫(其四)——砸气、锻炼原理

《内经》解证 | 千古经络助抗疫(其三)——大字桩

《内经》解证 | 千古经络助抗疫(其二)——跳禅

《内经》解证 | 千古经络助抗疫(其一)——经络与免疫力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对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启示(二)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对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启示(一)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经络概念解析

《内经》解证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

《内经》解证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解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任脉循行路线
联想笔记本驱动安装
【2021-10-30】大鹏展翅“迎冬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