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肾气:藏极而启本性与玄鹿形真炁象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肾是五脏中至为关键的脏器,其重要性已为历代医门中人所推崇,明医家李中梓更称其为“先天之本”。关于其形态和位置,《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1]《难经·四十二难》:“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2]这就是说,肾脏有两枚,位于靠近腰部的腹腔内。“重一斤一两”,以东汉度量衡折算约合今天265.625克,即半斤多一点,与现代解剖学数据差不多。道门典籍《杂著捷径·朱提点内镜论》也描述道:“肾有二,精所舍也。以肾为事,元气属焉,形如江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里白外紫,有丝二道上系于心,下连于肾,通而为一,所谓坎南离北,水火相感。”[3]肾脏连于脊髓,“外有脂裹”“里白外紫”,“形如江豆相并”较准确地刻画了肾的外形特征。“有丝二道上系于心,下连于肾”中的“丝”是指足少阴肾经,其分支与心脏相连。《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4]《医贯卷之· 内经十二官论》的记载也较为接近:“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5]“精所舍”中的“精”是指“精气”,包括后天的脏腑精气和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藏为肾。”[6]我们知道,“水”是“气”凝聚致密于内的状态。人体肾气具有收藏脏腑精气的功能,类似冬天天地之气潜藏于地下表现出地面气候冰冷的自然物象。脏腑精气遵循天地法则潜藏于肾而后再缓缓而出为的是确保生命的绵长。需要注意的是,脏腑的精气毕竟属于后天而不是先天,但是肾却可以例外,因为其不仅是后天精气潜藏之所,更是先天精气神的贮存之地,所以也称为两肾间动气、命门元气。考察古代典籍,“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7]足太阳膀胱经根于“至阴穴”结于眼睛处。也就是说,“命门”最早指的是眼睛。孙一奎解释说:“盖太阳乃肾之表,目者,宗脉精华之所聚,故特以精华之所聚处,而名之为命门也。”[8]稍后的《难经》则将“命门”内涵演变为右肾和“肾间动气”。《难经·三十六难》曰:“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9]这里“命门”指的是右肾。然而《难经·八难》又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也说:“齐(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10]既然“命门”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而“生气之原”又是“肾间动气”。所以,“命门”也就是“肾间动气”了。可见,《难经》“命门”两种含义是互用的。到了明代,赵献可则明确指出其位置:“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是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指出“命门”位于两肾之间,是为人身太极,为先天无形之“火”,赵献可又曰:“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11]这就是说,命门是“立命之门”,为先天无形之火,养生当以保“火”为上。实际上,此先天无形之“火’即是元精元气元神,也就是人体“生气之原”。孙一奎《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有更形象的描述:

天人一致之理,不外乎阴阳五行。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

《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义,盖本于此,犹儒之太极,道之玄牝也。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而在两肾俞之中,可见也。……·

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12]

孙一奎以“豆子果实”发芽出土“两瓣”喻人的两肾,以“两瓣”中间所生的“根蒂”比喻命门动气、原气,与赵献可同样称为“太极”。住的注意的是,孙一奎说“非水非火”是指命门原气,不是后天有形水火。本质上与赵献可称先天无形的“命门火”是一致的。结合第一章先后天精气神的论述和《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的记载,我们可以推出人体化生的过程:宇宙鸿蒙“先天一炁(一点真阳)”落于母体子宫由父精母血包裹而成胚胎,先天一炁分化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混沌之状,混沌之体不断抟转而成阴阳初判之太极,太极左旋右转化生出两肾和脊髓、脑髓,然后以此为骨架再逐一化生出其余四脏、六腑。孙一奎还引用道门李道纯的语言,将“命门”称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而赵献可也曰:“浩然也,明德也,玄牝也,空中也,太极也,同此一火而已。为圣为贤为佛为仙,不过克全此火而归之耳。”所以“肺主气、肾纳气”之说也是基于“命门火”才具有“阖辟呼吸”的功能。赵献可还绘图将命门太极原气的旋转作了进一步描述:

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阴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滞则病,息则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门火。此褚齐贤之言也,发前人之所未发。世谓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属后天矣!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13]

命门太极图

从上可见,命门就是一团气,胎儿时期一团先天一炁与分化的元精、元气、元神相互混融、氤氲之气;婴儿出生后,分化的元气落于下丹田虚空处——命门处,均不是肉眼可以明见的致密形体结构。当今不少人热衷于从解剖的途径找到命门的实质结构,显然已经偏离了方向。而“命门”一词的命名是基于“生命之门”的蕴意。命门元气不断左旋右转成外围成太极阴阳初判状,左边是先天无形之“真水”,右边是先天无形之“相火”,最外围的是有形有质的后天左肾阴水、右肾阳水。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则将命门的“真水”“相火”称为元气、元精:“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14]然而究其实质,“真水”和“相火”都只是命门元气两种的不同运转状态的方便提法,而元精、元气、元神都是先天无极混沌发用之后的回溯表达,三者一而三、三而一,异名同体,本质上都可以称为先天“命门火”,所以赵献可才说“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可见,“命门火”是真正的生命之“主”,直接超越后天“君主”的心脏,对于二者的区别,赵献可有一精彩的阐释:

或又问曰:如上所言,心为无用之物耶?古之圣贤未有不以正心、养心、尽心为训,而先生独饮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细玩经文,自得之矣!《经》曰“神明出焉”则所系亦重矣,岂为无用哉!盍不观之朝廷乎!皇极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乾清宫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极殿而即谓之君身可乎?盖元阳君主之所以为应事接物之用者,皆从心上起经纶,故以心为主。至于栖真养息,而为生生化化之根者,独藏于两肾之中。故尤重于肾,其实非肾而亦非心也。[15]

以“向明出治”的“皇极殿”比喻后天之主的心脏,以“栖真养息”的“乾清宫”比喻两肾之间、先天之主的“命门”,可谓准确。“心”为用、为“显”,“命门”为体,为隐。命门元气才是真正的“生化之根”“立命之门”,所以“非肾而亦非心也”。对于命门元气旋转而出的“真阴”“相火”的运行转化,赵献可描述道:

(命门)其右旁有一小窍,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禀命而行,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无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无形之火与后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旁有一小窍,乃真阴,真水气也,亦无形。上行夹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亦随相火而潜行于周身,与两肾所主后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为黄庭,故曰五脏之真,惟肾为根。褚齐贤云: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门先具。[16]

结合前文所论可知,命门元气右转出无形“相火”沿腹腔三焦脂膜而上与营气、胃气汇合成宗气穿越横膈在肺部与呼吸清气、脾运来之水谷精气汇合,而后从手太阴肺经沿着十二经络周流脏腑。命门元气左旋出无形“真阴水气”沿后背脊髓上脑髓,聚集转变化为后天有形津液与经络之“营气”相调和成血液,先荣四肢后内注五脏六腑。当然,“真阴水气”直接秉受于先天元气,本质上也是“气”。《灵枢·痈疽第八十》描述了血液形成的过程和流注顺序[17]:“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18]“上注溪谷”当指往上注入大脑穴位,此处的“经脉”皆是指“血脉”即血管,不是气脉。由于《黄帝内经》的“经脉”“脉”有时指血脉、有时指气脉,常常互用,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辨明。由于血以载气,气再血中,所以血之与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故能“潜行于周身”。赵献还引用道门修炼金丹的术语,把命门称为“黄庭”。尽管“黄庭”的具体位置,道教也有多种提法,如梁丘子注曰:“黄者,中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19]这里把脑、心、脾都称为黄庭。又如《道枢·黄庭篇》曰:“脾者,横津也。脾长一尺,横津长三寸有六分,在心之下,谓之黄庭之府焉。[20]这里“黄庭”指脾。又如《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曰:“至脐中一寸三分,方圆一寸,左青右白,前赤后黑,中黄戊己,名为丹田。田内一座宫,宫中名曰黄庭宫。”[21]这里把肚脐下丹田即命门称为“黄庭”。赵献可这里采用第三种含义即下丹田结丹处,这就赋予了“命门”以先天的地位,其空间范围大约是肚脐下一寸半的下气海穴到三寸处的关元穴之间,即前文第一章论述的玄关、玄牝。根据人受孕与生命的化生过程,笔者赞同赵献可的观点。命门作为先天之主,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赵献可说:“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可见,命门元气是生命之根,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关键,不能轻易调用和耗散。

更妙的是,两肾为后天有形之水与中间的命门先天无形之火恰好构成坎卦:外围两爻为两肾、中间一爻为命门。所以古人言“肾”,就不仅包括后天的两肾,也包括先天的命门。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曰:“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22]

如此,“肾”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的地位也就不可动摇。而两肾具有收敛潜藏脏腑精气之力的功能可以将命门元气紧紧包裹于内,使元气不至于耗散,而是缓缓而出、徐徐而升,从而保障人体生命的绵长有序。也就是说,肾“藏精”所藏的是后天脏器精气和先天命门元气。而这也是五行属水的两肾比其他脏腑先化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圣先贤看来,地球有形物质演化都是水在早。《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23]这里的一二三四五表示的是次序,也就是说,水最早化生,而后火,然后依次是木、金。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道:“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24]指出了万物皆从“水中生”的规律。在《类经图翼》中张景岳还专列《五行生成数解》篇以河图之数详加阐释:

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圣人察河图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夫五行各具形质,而惟水火最为轻清,乃为造化之初。故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论之,亦必水火为先,以小验大,以今验古,可知之矣。如草木未实,胎卵未生,莫不先由于水,而后成形,是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一;化生已兆,必分阴阳,既有天一之阳水,必有地二之阴火,故火次之,其数则二;阴阳既合,必有发生,水气生木,故木次之,其数则三;既有发生,必有收杀,燥气生金,故金次之,其数则四……天五生土,地十成之。[25]

即是说,水、火是五行中“最为轻清”的“形质”,天在上故以数之“始”一生水,地在下故以二生。水火二气是阴阳造化之初;而后阴阳合,以“升发”为特性的木气得以生,生数为三;再后收杀之气行令,是为金气,生数为四;最后土载万物,生数为五。需要注意的是,土生数为五列于后,并不是指“形质”上的“土”,而是指气态上的“土”,即土气”。因为土气是金、木、水、火四气调和运行的中和状态。因为五行之“气”在聚合成“形质”之前,都是天地之气运行的不同状态。“五行”实则是一气之“五态”。故河图之数的先后是以天地之“气”的盛衰次序来立论的。对此,张介宾早已指出:

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似乎土生最后,而戴廷槐曰:“有地即有土矣!若土生在后,天三之木,地四之金,何所附?且水火木金,无不土,土后生者哉?然土之所以言五十者,盖以五之中,十。中者,言土之不偏而总统乎四方;者,言物之宿而包藏乎万有,皆非所以言后也。

……

列五行之次序,而以分五行之阴阳阴阳既有次序,气数必有盛衰。……惟土之常以生者,盖五为数之中,土居位之中,而兼乎四方之,故土于中也。虽《易·系》有“天十成之”之,而《三部九候论》曰:“天地之,始于一,于九焉。”此所以土不待十而后成也。先察生成之以求运气者,盖欲因以占夫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阴阳、和术数、先岁气、合天和也。[26]

“察生成之数以求运气”“因数以占夫气化之盛衰”指明了河图生成数分先后的本质:即气化、气运的次序。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古圣先贤探究气化规律的总结,以明晰天体运行产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万物的影响。这再次体现了人与天地须夷不可分离的客观存在性。

从上可见,左右两肾犹如两扇门潜藏收敛后天精气从而将先天命门元气紧紧护守于内。由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肾主水”也就有两种含义:一指“肾”是孕育人体生命的本源;二是指肾气可气化膀胱津液以滋润脏腑。因为倘若肾气衰弱,膀胱津液就无法气化,也就容易出现上口渴下尿频甚至小腹肿胀等症。《素问·水热穴论》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27]显然,肾能气化膀胱津液,靠的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陈士铎还从水火生克分无形有形的角度对命门原气进行了论述:“命门者,先天之火也。此火无形,而居于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无形之水也。然而无形之火,偏能生无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而转藏于水也。命门之火,阳火也,一阳陷于二阴之间者也。”命门之火为先天火,不受水克,反而潜藏于水中,起到暖水的作用。故陈士铎又道:“此火宜补而不宜泻,宜于水中以补火,尤宜于火中以补水,使火生于水,而还以藏于水也。倘日用寒凉以伐之,则命门之火微,又何能生养十二经耶!”赵献可亦强调说:“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何世之养身者,不知保养节欲,而日夜戕贼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温养此火,而日用寒凉以直灭此火,焉望其有生气耶?经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戒之!戒之!”可见,命门之火宜藏不宜现、宜暖不宜寒,顺此养生治病则寿,反此则夭。然而,返观当今人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和医疗界的治病方案,真可谓是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成风。殊不知,寒凉之物进入肠胃,伤害的不仅是脾胃,而且是命门元气。因为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其腐熟水谷食物之力最终还是来源于命门之火。对此,张景岳早已指出:“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化生。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气也;命门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气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后。”[28]对此,半信半疑大有人在,早在就明代就有人将脾胃与命门何者更重要的问题求教于张景岳:

曰:余闻土生万物,故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子言命门,余未解也。

曰: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子欲知医,其毋忽此所生之母焉。[29]

可见,脾胃是后天之本全是得力于先天命门元气的温煦,脾胃只是名门先天“元阳(元气)之子”。此“命门之火”对于生命犹如天上太阳对于大地万物的重要性一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30]张景岳云:“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切重生生之本也……人之命,元元根本,总在太阳无两也。凡此经训,盖自伏羲、黄帝、文王、岐伯、周公、孔子六大圣人,千古相传,若出一口,岂果余之私虑哉?……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客曰:至哉!余得闻所生之自矣。然既有其道,岂无其法,欲固此阳,计从安出?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曰:何为根本?曰:命门是也!”[31]可见,“命门”“一息真阳”就是人生命的“大宝”“红日”。相比之下,有着“君主之官”之称的心脏就居其下。由于心五行属火,故有时也称为“君火”,但此“君主”乃是后天形质脏器的“君主”,“君火”亦是后天有形之“火”,不能和命门的先天无形“真火”相提并论。尽管“五运六气”学说把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合并为“少阴”,并以“少阴君火”统帅心火和肾气命门真火,但根本上是以命门真火为主导,其主次之别需要我们时刻牢记。且看当代临证大家的治病思路即可知晓一二。李可老中医在几十年医疗实践探索出的“破格救心汤”之所以在生死关头救活大量垂危病人就是以护住脐下丹田命门元气为宗旨。“破格救心汤”的组成是“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对[32]服),净山茱萸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33]对于此方的主治范围和疗效,李可老先生指出:“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至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晄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论,一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34]由于患者体内阴寒密布导致元气将散,生死悬于一线。方中破格使用大剂量大辛大热的附子扫荡体内阴霾之气[35],炙甘草以土伏火,干姜温守命门,更以大剂量山茱萸和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急固收敛丹田将散之元气,加上人参大补五脏精气扶正固脱和麝香开窍醒神之力,这才使得本方具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的奇效。李可老先生还特别引用民国医家张锡纯的话对山茱萸收敛元气的特殊功效作了强调:“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到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36]可见,在生死关头,只要能敛住命门那团先天元气,使得其不涣散而又能徐徐升发,则垂危病人就可迎来一线生机。细思此方的配伍原理,笔者认为,“破格救心汤”实际上可以称为“破格救命汤”,“命”字既代表“生命”也代表“命门元气”。由此,我们对当今喜用空调、喜食寒凉之物的弊端也就了然于心了。当代人喜寒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经常出现头面长包、口舌生疮、面赤等类似“上火”的症状。然而,命门元气喜温不喜寒:寒气越重,元气就越容易沿着三焦脂膜逸散于头面,也就越容易出现头面热赤,手脚却冰凉的上热下寒病象。对此,郑钦安以乾龙喻命门元气、一息真阳详加分析: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

一阳本先天干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征滋阴之误矣!……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37]

“先天乾金”指先天命门元气,“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即指出阴寒越重、元气越易逸散,“虚火上升”假象也就越明显。清罗东逸《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脏病论》也指出:“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38]唐容川也以“龙雷火”喻命门,强调其“宜藏不宜越”的特性:“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营运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元,喘促虚痨,诸证并作。”[39]而一旦再以寒凉之物“压制”虚火”,只会导致“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使得“上火”更重。倘若不晓此理,以为是寒冷之物量少不足以压之,而再加大寒冷药物数量,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命门元气散尽,生命结束,“上火”假象才会停止。郑钦安批判了清末“市医”用药过于“滋阴降火”的弊病。

从上可见,肾气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而且与人的生殖能力密切联系,更是决定人体寿命长短的重要指标。《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是以“肾气”的消长周期“女子男八”来框定人的生殖年限的。其云: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通“斑”字)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40]

文中“肾气”是两肾收藏的精气和命门元气的统称。女子以“七年”为一周期,从14岁“天癸至”“月事下”始有怀孕能力到49岁“天癸竭”“而无子”,经历5个周期共35年。其中,28岁是顶峰。男子以“八年”从为一个周期,从16岁“天癸至”“精气溢泻”始有生殖能力,到64岁“天癸尽”“而无子”,经历6个周期共48年,比女子的生殖年限长一些。其中32岁是顶峰。可见,提倡男女晚婚晚育不仅有利于后代,也有利于自己。当然,以上数据都是针对健康人言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不少女性在40岁左右就闭经,不少男性在四五十几岁就丧失生育能力,都是“肾气”早衰造成的。而“肾气”早衰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缩短。《灵枢·天年》就是以九十岁到一百岁时”在五脏中最后衰竭的“肾气”的散尽作为生命结束的指标。其言:“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41]而保护“肾气”最好的途径就是“清心寡欲”,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因为元气乃先天固定,后天无法补充。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少其耗散的速度,以延长其旋转的年限。至于“补肾”实际上也是指“收敛肾气”,而如果只是一味地调取命门元气,那可是“南辕北辙”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尚有一个细节,就是“天癸”并不是有形可见的女子“例假经血”和男子的“生殖之精”,因为二者都是命门元气所化生显现的一种物质。对此,清医家俞震在《古今医案按》指出说:“今人称月事为天癸者,谬也!”张介宾也说:“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42]既然天癸不是精血,那么所指为何物?考察古代典籍,“癸”原本是“揆”的本字,甲骨文写作“”像两根交叉的木棍,这是古代最早的测量工具。《史记·律书》曰:“癸之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43]可见,“癸”的本义是测量。后来篆书写作“”,像水从四方流向中心汇集,《说文解字》释曰:“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属皆从癸。”[44]意思是,冬季水土比较平整,可以测量。在天干中癸紧接壬之后,像人的脚。故“癸”五行属水,表示冬季天地之气潜藏于地下。由此,“天”“癸”二字连用即是“天水”之意。前文已论,“肾水”是生命之源,故“天癸”即是先天的元气。张景岳云:“天癸者,天一之气也。”“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45]结合第一章所论可知,“天癸至”是指先天元气运转释放量增大转化为后天有形“精血”量增多的过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潘毅教授也指出说:“'天癸至’的本义当为'天癸显’”[46],此言精准!女子1449岁、男子1664岁之间,元气释放量较大,于是有生殖能力,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命门元气,故在女子49岁、男子64岁之后天癸由“显化”转入“隐藏”状态,为的是减少元气的耗散,而这皆是依靠人体生命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这种调节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代际之间的繁衍,一方面又确保个体寿命的延长。然而有些动物却是以牺牲上代来换取下代物种的延续。相比之下,人类可谓是自然界中最幸运的物种。要言之,《灵枢·天年》所说的“天癸竭”“天癸尽”都是指天癸“隐”,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此外,引文中张介宾把元气分为先天和后天,是一婴儿分娩前后位分界线。而张景岳称“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说元气为父精母血所包裹之意,并不是说为父精母血所化生。因为元气乃先天一炁所分化,父精母血只是起到包裹和充养后天形体的功能而已,本书第一章已经详论。

关于肾脏的形态与职能,《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记载了其物质形体结构、与五华、五窍、五液、五音、五味对应情况,并结合“六字养生诀”和五行在四季的旺相休囚死等进行阐释:

肾用吹,吹为泻,吸为补。肾,水宫也,左肾右肾前对脐膊,着于脊。色如缟映紫。凡丈夫至六十,肾气衰发堕齿,气衰焦经脉空虚,人之有槁,七十形体皆极,九十如树之有根也。重二斤二两。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左肾为壬,右肾为癸,在形为骨,久立伤损骨。肾脉出于涌泉。肾者,肾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后宫,为女主,肾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肾者作强之官,仗巧出焉,法于象,为之理,亦为久,而余气通于两窍,为液、为唾。唾者液也,气入肾则多唾也。六府膀胱为肾府,膀胱与肾合为津庆之府。五官耳为肾之官,肾气通则闻五音,肾病则耳聋骨萎也。肾合于骨,其荣发也,肾之合也。骨萎不能起床者,肾气先死也,准此例矣。

为北方坎水也,水受气于巳、生于申、旺于子、病于寅、死于卯、墓于辰也。为冬肾旺,肝心死、脾囚、肺休,日为壬癸北方干位,辰为亥子北方支位。为水扶木生金,抑水克火畏土,秋相、冬旺、春休、夏囚、季夏死。声羽,水音也,其声沈以虚其和短以散能动也。色黑,水,肾色也,如鸦羽者生,如墨煤者死。味咸,其性多食之走血,血病勿多食,多食脉溢而变色也。其臭朽心邪入肾则恶朽也。其性智,肾主智,其事悲,水性故悲位也。肾之外应北岳,上通辰星之精,冬三月存辰星在肾中,亦作黑气存之也。[47]

文中记载肾“重二斤二两”与《难经》“一斤一两”和下文《修真图》记载的“重三斤一两”皆不同。其原因,请专家指正。《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也进一步论述肾部的先天真炁本象情况:

肾神去冥,字育英。夫肾者,坎之气,水之精,其色黑,其象如悬石,其神形如鹿两头,主智,化为玉童,长一尺也。人之肾藏其神和也,入之柔顺,其至而后全其生,则合夫太清也。[48]

“神形如鹿两头”指化生肾的先天真炁本象如两头鹿的形状。《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轴经》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描述为“白鹿”(其原因,请专家指导):

夫肾者,阴之精,坎之气,其色黑,其象如圆石,其神如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于肾藏。其神和也,人之柔顺者盖发于肾藏也。欲安其神,则当仁德平广,膏润万物,长其精,顺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则合乎太清者也。[49]

《修真图》则详细记载其后天形体结构和先天真炁本象:

肾属北方水,于卦属坎,形似玄鹿,两头,名玄冥,字育婴。象如卵石子,生对脐坠腰,重三斤一两,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之有根。左曰肾,右曰命。生炁之府,死炁之门,如守之则存,用之则竭。为肝母,为肺子,耳为之宫。天之生我,流气而变谓之精。精气往来谓之神。神者,肾藏其情者。左属壬,右属癸。在辰为子亥,在气为吹,在液为唾,在形为骨。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黄庭经》:肾部之宫玄阙圆,中有童子冥上玄。主诸穴气藏液源,外应两耳百液津。[50]

“形似玄鹿,两头”当指先天真炁化生后天形体肾脏的真炁本象。在道教内观状态下,其色玄黑、形如两头鹿。其先天真炁本象在化生物质形态肾脏后还留在附近以时刻充养肾部。其先天真炁本象在化生物质形态肾脏形体后还留在肾脏附近以时刻充养肾气,肾脏再进一步化生出动态精气——肾气以发挥肾脏对人体生命的职能作用,三者关系可以画出《肾脏真炁本象化生静态结构与动态精气次序图》如下:

根据道教医学观点,在内视状态下观察,如果肾气健康无碍,则其先天真炁本象尽显本色、本象——色玄黑、形如两头鹿;如果肾部系统有损,则其先天真炁本色会变得黯淡无光,甚至本象形象有所变形。通过药物或针灸、气功等手段治好,则其本色、本象会恢复原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教四神兽体系和民间民俗信仰中,一般是将北方对应龟蛇形玄武,但《修真图》将肾的先天炁本象描绘为双头鹿形,将胆的先天真本象描绘为龟蛇玄武形。此原因笔者窃以为,可能是修真图是道教内丹修炼过程中生命内部五脏真炁本象的再现,而四神兽体系的形成则是根据星象学说而来,而且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台湾中兴大学陈器文教授考证指出:“先秦到汉初,曾有龙、虎、凤、龟、麟、熊等六种动物参与四象、四灵或四神的神兽组合,从这些组合的变易现象中,可知四灵的名称与神兽都曾历经一段酝酿调整的过程,至汉中叶而后才逐渐产生普遍认同的定说。”[51]而“其来源于远古时期氏族部落的图腾,属原始自然崇拜的范畴”[52]。的确,早期古籍记载对于四神兽记载不一,《礼记·礼运》将麟、凤、龟、龙合为四灵,《礼记·曲礼》则将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合为四灵。随着观星象授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以北斗星为中心,将天空分为四大区域,分别统领28星宿,每7宿分别与四方、四季相对应。其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青龙形;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构成朱雀形;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构成白虎形;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构成玄武形。此处需要留意的是,面对遥远的星空,古人是如何看到四象分别构成青龙形、朱雀形、白虎形、龟蛇玄武形。笔者窃以为,应该还是在修炼返观内视中的遥感中观察到的,毕竟星空太过于遥远,且气流不稳定,很难想象我们平常的肉眼就能将整个天体看得如此清晰和开阔宏大。存诚子曾庆余先生指出:“慧目开启,灵光闪亮,通过小脑'后天境’反照(即'内视功能’,经络穴位、五脏六腑,历历在目,且不够稳定;日久功深,升华为彩色——本色)。慧光通过前额'先天境’向外反射、回收,则可以呈现头回、遥感、预知等多种功能。现任尊尊告诫我们,有了功能要慧而不用,慧而慎用,慧而少用,以免损功耗能。”[53]当然,这是备存一说留待后人证实。《淮南子·天文训》将四神兽上升到五神兽,并与四时历法、五方五音位相当规整地对应起来:

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54]

不过,由于中央方位对于季节不明显,所以最终四神兽的提法成为主流,并经道教经典的记载固定和传播开来。《太上黄籙斋仪卷之四十四·唐广成先生杜光庭集》记载曰:

东方至真无极青帝九炁天君、青龙东斗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君、甲乙寅卯木德震神、少阳之气九夷老君、勾芒太皡春王正神、帝车帝辂帝舍岁星木官。……南方至真无极赤帝三炁天君,朱鸟南斗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君、丙丁巳午火德离神、太阳之气八蛮老君、祝融火帝荧惑夏神、帝车帝辂帝舍螣蛇九紫阴阳众神。……西方至真无极白帝七炁天君、白兽西斗奎娄胃昴毕觜参七星君、庚辛申酉金德兑神、少阴之气六戎老君、蓐收少皡太白秋神、帝车帝辂帝舍咸池刑杀阴阳众神。……北方至真无极黑帝五炁天君、玄武北斗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君、壬癸亥子水德坎神、太阴之气玄枵辰星五狄老君、玄冥颛顼冬神水官,太一刑杀阴阳正神。[55]

《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内丹·四象第四》也从内丹修炼的角度描述道:

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濳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剖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降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雀之称也。

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善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车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56]

而其中,对于玄武形状的记载,唐·孔颖达等在《尚书正义·尧典》记载道:“是天星有龙、虎、鸟、龟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57]此处玄武形状描述为龟形,但《左传正义》却记载曰:“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58]  二者皆指出玄武来自北方星宿,只是前者指玄武为龟形,后者为龟蛇形。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曾召集贤人注释《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时云:“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59]可见,对玄武形状的记载还是有所不同。而道教经典对玄武记载主要为龟蛇形,《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卷之五》曰:

玄哉,玄武龟蛇蟠虬相玄武扶,以明牝牡竟当相须,理之所在,夫复何疑?仙翁于此章再三致意,深于道者,以意会之。[60]

《周易参同契·卷中·长生阴真人注》则直接指出:

玄武者,龟蛇也。龟与蛇合,盘虬相依,即今之人画龟以蛇盘之是也。[61]

《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之七·鹤林道士吕太古集·威仪篇》以工整的语言阐述了四象的真炁特点,并明确指出北方玄武是“龟蛇合形”:

东方青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溟,来立吾左。

西方白虎,上应觜参。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慑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

南方朱雀,众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霄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

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合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后。[62]

由此,龟蛇状成为了北方玄武真炁的主象,玄武还成为了武当山的主神。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与四方、四季相对应的四神兽经历了一些演变,最终在道教经典中以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龟蛇玄武的模式流传下来。《修真图》将肾炁描绘为双头鹿形、将胆描绘为龟蛇玄武形当是道教内丹修炼过程中化生肾脏和胆腑的先天真炁本象的再现,真图而四神兽体系将北方对应玄武是根据天体运转、星宿历法对应而来。而不论是《修真图》描绘的各脏腑先天真炁本象的再现还是根据星象历法构建的四神兽体系,都是修炼者在返观过程中观察到的结果,而不是历代先民经过人为推演、对应所得。只不过,前者是返观自身、后者是返观天象不同而已。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恭请专家批评指正。另外,还需要留意的是,作为奇恒之腑的胆与肾亦有密切关系。《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阐释曰:

胆合膀胱,上主于毛发,故人发枯者,胆竭也。……夫胆寄于坎宫,使人亲智慕贤、屏邪去佞、绝奸盗,方直也。[63]

《修真图》则直接称为“胆藏”:

若据,胆当不在五藏之内,应归于六腑;因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又不可同于六腑,故别立胆藏,合于膀胱,亦主毛发。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和《修真图》将胆与膀胱相合,属坎宫,共主毛发,足见二者的密切性。因此在内丹修炼中,龟蛇玄武真炁本像出现于胆处或肾处也是合理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继续看《修真图》中的描述:

“象如卵石子”是描述两枚肾脏的外观。“重三斤一两”与《难经》“一斤一两”的记载不同,可能是传写之误或是其他原因,请专家赐教。“主分水气,灌注一身,如树之有根,左曰肾,右曰命”指命门元气旋转出先天无形水火,即赵献可所说的“真阴”与“相火”,二者灌注五脏六腑,为生命之源泉。“生炁之府,死炁之门”这里用“”而不是“气”字是显然强调元炁的先天属性,本义是说,元炁数量乃先天固定,只有潜藏固守绵绵若存才能“生”,倘若过分耗散就只有“死”,所谓“生死相倚”即是此意。“为肝母,为肺子”是指肾五行属水,与肝木、肺金构成相生关系。“耳为之宫”指肾开窍于两耳,“宫”字当为“官”之误写,因为历代典籍基本上都写“官”字,如《灵枢·五阅五使》曰:“耳者,肾之官也。”“天之生我,流气而变谓之精”,此“精”指先天命门元气。“精气往来谓之神”指元气旋转升散而出,先天元神转为后天识神,即此由心主导的精神意识活动。《灵枢·本神》也有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64]“神者,肾藏其情者”指后天识神发于心,但本质上还是根源于肾间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故曰“肾藏其情者”。“左属壬,右属癸”指结构上的两肾,天干分别对应壬、癸,一为阳水、一为阴水。当然,此“阴水”和“阳水”不是指有形的“水”,而是肾气。因为即使是肉眼可见的“水”本质上也是“气”凝聚化生而成。“在辰为子亥”,“辰”指地支,此句是说“肾”在十二地支中对应于子、亥,此二支五行也均属水。“在气为吹”是六字诀养生法的内容。“六字诀”养生法是指通过默念嘘、呵、呼、嘶、吹、嘻六个汉字来调节吐纳气息以达到疗养五脏六腑的养生方式。其中“肾”对应于“吹”字。《修真十书·杂著捷径》收有《孙真人四季行工功养生歌》,其曰:“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飧,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65]在液为唾”指唾液中比较黏重的部分,与脾所主的较清晰的“涎”黏着度不同,二者都是舌上之“水”,恰好构成“活” 字,足见唾液对身体益处之大。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第五十二卷》云:“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66]这就教导我们,唾液要徐徐咽下以沟通心肾、滋养脏腑。“在形为骨”指肾所藏的“精气”可以化为骨髓,润养骨骼。老人常见骨质疏松症即是肾气衰弱不能潜藏脏腑精气以致骨髓缺乏来源所致。《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言:“肾者……其充在骨。”《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67]“作强”指骨骼的强健,侧重于体力;“伎巧”指智慧的灵巧,侧重于智力。临床上常见的反应迟钝、大脑笨拙常与“肾”弱有关。《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难经·四十二难》曰:“肾……主藏志。”[68]“志”是指记忆的深浅。可见,“肾”决定着人体的智慧与体格,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根。所以《灵枢·本藏》才道:“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69]“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指命门元气充盈熏蒸三焦脂膜,中焦助脾腐熟水谷出“营气”,下焦气化膀胱津液出“卫气”,而后再汇合于上焦成“宗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肾气系统后天精气运行的生理特性概括为“藏极而启”,生理特征概括为“温潜”二字,以使先天真炁保持本色、本象。当然,随着年老力衰,元神量会逐步衰减,其本色、本象也会逐渐变得暗淡或稍微变形,但只要其后天精气尽可能接近“藏极而启”状态,就不会产生大的病痛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藏极而启”的“启”是“开启”之意,意思是说肾最大限度地敛藏阳气于内后再缓缓升出。由此,老子所言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堪称我们治病养生的最佳指导思想。顺此原则,就是“补肾”,健康长寿;逆此原则,就是“伤肾”,早夭害病。此外,肾气五色为黑、五味为咸、为音为羽,在志为恐。《难经·三十四难》云:“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7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71]从而也建立起一套以“肾水”为中心的临证链条系统,如有人常遗尿或耳鸣,就可判断为肾气不足,当从肾入手治疗。在养生上也可以多吃黑色的豆类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多听五音为羽的曲乐来护养肾气。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2]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83页。

[3]《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道藏》第4册,第690—691页。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5](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医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6]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5、104—105、57页。

[7]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8](明)孙一奎,韩学杰、张印生主编:《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9]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76页。

[10]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15、120—121页。

[11](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医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5页。

[12](明)孙一奎,韩学杰、张印生主编:《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649、649、650页。

[13](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医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14](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62、263页。

[15](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医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16](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医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7] 血液的形成和流通过程详见第三章《经络的真相》。

[18]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621页。

[19]《黄庭内景玉经注卷上》,《道藏》第6册,第516页。

[20]《道枢》,《道藏》第20册,第642页。

[21]《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1页。

[22](清)郑钦安:《郑钦安医学三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2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页。

[24](明)张景岳:《类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25](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26](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9页。

[27]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507页。

[2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29](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60页。

[30]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31](明)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59—260页。

[32]“对服”当是“兑服”之误。

[33]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页。

[34]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5页。

[35] 此“阴霾之气”是人体阳气不足时病体产生的“邪气”,不是前文所论的“阳气”收敛潜藏表现出的“阴”(阴气)的状态。因为阳气是人体先天元气和后天精气调和的统称,也称为“正气”,阳气释放表现出的“阳”与潜藏表现出的“阴”都是人体健康状态。

[36]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5页。张锡纯原文见:(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37](清)郑钦安:《郑钦安医学三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3—14页。

[38](民)裴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50页。

[39](清)唐容川著,王咪咪、李林主编:《唐容川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40]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5页。

[41]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405页。

[42](明)张景岳:《类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61—62页。

[43](汉)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330页。

[44](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49页。

[45](明)张景岳:《类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61、62页。

[46]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年,第186页。

[47]《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道藏》第4册,第841页。

[48]《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道藏》第4册,第841页。

[49]《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轴经》,《道藏》第34册,第291页。

[50] 见修真图上文字。

[51] 陈器文:《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26—27页。

[52]  卜祥伟:《四灵信仰及其道教化探微》,《管子学刊》,2014年第4期,第48页。

[53]  存诚子:《内丹实修理法精要》,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第68页。

[54](汉)刘安等编著,(汉)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2—113页。

[55]《太上黄籙斋仪》,《道藏》第9册,第311页。

[56]《云笈七籖》,《道藏》第22册,第502—503页。

[57](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等疏:《尚书正义》(一),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58](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1页。

[59](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74页。

[60]《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册,第1012—1013页。

[61]《周易参同契》,《道藏》第20册,第90页。

[62]《道门通教必用集》,《道藏》第32册,第38页。

[63]《修真十书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道藏》第4册,第842页。

[64]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65]《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道藏》第4册,第695页。

[6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612页。

[67]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04—105、90页。

[68]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83页。

[69]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352页。

[70]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第72页。

[71]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命门天癸与肾间动气先后天新说
下元亏虚与下焦虚冷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充足的元气,是长寿的根本,元气不足则会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
命门真火篇
郑钦安医书解难问答录(书中节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