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大多是因为没有理解生死

昨天

来源:典则书社

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


人生的问题,林林总总似乎说不清也道不尽。实际上,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

我们应该如何摆脱痛苦与烦恼呢?

看看道德经中的生死观,或许会有答案。


一.道与万物的不易之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一是虚漠鸿蒙之气,二是阴和阳,三是阴,阳,阴阳交合未分之气。

道幽深渺远、清澈透明得看不到它,但它又好像时刻不停的在运转着,推动着万物的变换,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涌现出来的,但是道不仅向外涌现万物,还会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

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所以尽管道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不停向外涌现万物,但是宇宙却没有被塞满。因为道既能生之也能令其死之。

二.生与死的变易之易

人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会死,生之前在哪里,死之后又去了哪里?

生向着死运动,是不是死也再向着生运动?

这里面的深层机制到底又是什么?

道德经认为:人在生之前是虚无,死之后又重归于虚无。

生因为动,而趋向死;死因为静,而趋向生。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这便是生死相徒的道理。

就好比海洋里,有很多波浪。

浪花被溅出水面,为生。浪花落入水面消殒无踪,为死。

浪花被溅出之前,它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它落入大海而消殒,则再次化为海洋的一部分。

这个海洋,就是生的来处,和死的归处,它的名字叫做道,叫做虚无。

生命像浪花一样的跃出海面,便是出生。生命又像浪花一样的消殒于大海里,便是入死。

三.一个人身上的三重生死机变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

每个人出生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自然寿限。这个自然寿限也叫天年,古人认为人的自然寿限理论上为120岁。

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活满天年。

再次回到那片海洋。

在海面上,一片涟漪在荡漾着,波纹很慢,但是却荡漾了很久。

随着风越来越大,涟漪变成了波浪,运动的越来越快,但是每一个波浪的存续时间,却越来越短。

风更大了,波浪变成了惊涛骇浪,浪花飞溅,每一滴浪花,飞溅的越猛烈,存续的时间就越短。

四.人的生命运动有两重 

第一重,是道生人。第二重,是人生事。这第二重,便是生生。

事情越多,越刚猛,越激烈,那么这个“生生”就会越厚。

就像浪花一样,生命活的越猛烈,存续的时间就越短。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两句,则是反过来,说的是有道之人的活法:出死入生。

所谓善摄生者便是出死入生。在生死相徒的原理中,人之生动之死地,那么也可以人之死静之生地。恰恰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完全相反,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恬静。

这里的人之死静之生地,不是指生命本身的死亡,而是指开其兑济其事的第二重生生的终止。生命重新归复于虚静,重新扎根在道中,汲取生命之母的滋养。

人生其事,则必起纷争。小的纷争和角斗以及再大一些的纷争和张牙舞爪的争斗。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生死之争,则要用兵杀人。兕虎之斗,甲兵之斗,都是生生之厚把人带入了死地。

而善摄生者,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把自己从死地里拉出来,选择出死入生。生命那么宝贵,把它用来和人角斗张牙舞爪的拼命,甚至是生死相搏,岂不是辜负了生命。

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不会和人发生纠纷和争斗。如果实在遇到了避不开的祸事需要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他们也会倾向于选择不战而胜的上策。而不是选择以命相拼的下下策。

兕,一种带角的野兽。从带角的吃草动物式的意气争斗,到老虎这样肉食的猛兽之争,就发展到了流血冲突。

再到刀兵相见,则是纷争和冲突升级到了生死相搏的不可收拾的地步。一步步的,把生命陷于越来越糟糕的死地。

这些冲突和纷争,由何而来?皆是因为“人之生动之死地”而来。只要开泄了生命的精神,那么生命就会选择在外部世界里面第二次表达自己。济其事务,逐其功利,所有的人,都将生命投向了这个名利场,他们就会把人生变成了一座斗兽场。

如果反回身,从这个斗兽场里面走出来,将精神重新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这座斗兽场,看里面的血肉飞溅,听里面的恐怖惨叫,不由得会感叹,那么多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飞烟灭。

那些斗兽场里的野兽和角斗士们,会冲出斗兽场来追逐场外的人吗? 他们不会。他们的角,他们的爪子,他们的利刃,都是为斗兽场而生。也只能在斗兽场里面使用。这些尖角,爪子和利刃,都不会投向斗兽场之外的地方。因为投向那里,又争不到什么利益。

生生之愈厚,斗争之愈烈。斗争之愈裂,死地之愈深。死地之愈深,则生命愈不可续存。

为什么善摄生者可以避开那些危险的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尖角,利爪,和兵刃呢?

因为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了那座斗兽场之外。

那座斗兽场,名字叫做死地。人只要出离于生命,把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便会加入这座斗兽场。这是一条选择了出生入死之路。死地便是最后的归途。

真正的贵生者,从死地逃离出来,收回精神,复归于生命本身,并把生命根植于大道,抱神以静,守一不离,从而可以长生久视尽其天年。

生命并不在于运动,而在于虚静。人之生动之死地,是选择走向了一条出生入死之路。相反,则能静之生地;这是选择走向了一条出死入生之路。唯有出死入生,才能无死地。

道德经里的这段并非是说,人要能把握掌控自己的生命,避开世间的是非和灾祸,只能像个植物人那样的活着。而是说,只有出离那个斗兽场,从外部命运的沉浮中转回头,才能直面生死,和自己的生命面对面的对话,直视并理解生死。知生死之所出,知死生之所去,知生生死死之所由。

比如我们的中国文化认为,一个人只要子孙还没有灭绝,他的生命就还在延续,他就还没有真正的死亡,在时间尺度上,一代人只不过类似于草木的一个春秋罢了。只要生命的根还在,只要生命的种子还在,那么,人就可以万世传承。

我们的中国文化认为,只有断子绝孙,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所以,中国人辱骂别人最难听的话,就是说人断子绝孙。好比说,今年竹子枯死了,不能认为这颗竹子死了,因为第二年春天,它还会长出新竹子,只要竹子的根和种子不灭绝,它就会一直活着。只有万世传承,才是真正的永恒。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清地宁,天地不与万物相争,而万物莫不由其出,生杀予夺。不召而自来,天生天杀,看上去像是有规律,又像是完全随机的。而万事万物,又都像是自然而然而来,自然而然而去。道是万事万物自然而然背后的那个推动力量。

天地万物,就像连成整体的一样,生杀互根,生生死,死生生;恩害互成,害生恩,恩生害。

就好像,背后有一个擅长谋划者,在推动着这一切,那便是道。

万物生杀,皆本于天道,万物生死,皆入于机。

五.人生的生死问题

人生的问题,林林总总似乎说不清也道不尽。实际上,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

既然谈到了要理解生死,首先一点,要诚实,不可以对这个问题弄虚作假,引入虚妄的死,无对证的假设来自欺欺人。在忠实于自己心智的前提下,然后才能谈生死。大部分人谈论生死,都选择了自欺欺人。用虚妄的彼岸之物把生死遮蔽掉,也同时蒙蔽了自己的心智。

在生死问题上的自欺欺人,有的人是因为恐惧,有的人是因为偷懒,还有的人则是被人所蛊惑。这些人,把自己糊弄了一番便单方面宣布成功解答了生死的终极问题。

生与死,并不存在这些人所说的此岸和彼岸,因为生和死都是同时发生的。它们只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任意时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

我们一定要忠实于自己,敞开自己,给心智解蔽,放下恐惧和懈惰,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六.剖析生死问题

人和草木虫鱼飞禽走兽都是万物,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同,由天地所生,寿终正寝,再归于天地。

草木会畏惧死亡吗?动物会畏惧死亡吗?都不会。正常人,自然的人,也不会畏惧死亡。

为什么只有人,才会畏惧死亡呢,因为脱离天道太久,人变的不正常了,变的不自然了,失去了道德天真。

能让人畏惧死亡的,一方面是国家的法度刑律,一方面是装神弄鬼的巫鬼崇拜。神,天之功是造化之良能,非人之能。鬼,地之藏是造化之隐迹,非人之为。为什么说,人老觉得自己可以超自然,因为有人在装神弄鬼。

某些人,装模作样的,谎称自己具有天地造化之能,这都是装神弄鬼。装神弄鬼者,宣传自己可以操纵天地造化,左右人的生死,从而让人失去真正决定他们生死的天地,转而迷信这些巫鬼妖异之徒,从而产生对生的谵妄,对死的恐惧。

这些假装自己是天的人,宣称自己可以左右人的生死的人,其无正,皆为奇。对于这些以暴力机器操纵人的生死的人,以装神弄鬼,让人们畏惧死亡的人,该怎么应对他们呢。

老子认为,应该把他们抓起来,全杀掉。一露头就杀光,这样以来,就不会再有人敢装神弄鬼,也不会再有人敢,认为自己就是天,可以人生人杀。

人的死亡,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天地造化的一部分。人只生不死的话,人就根本生不出来。不仅人如此,万物也是如此。生为死之根,死为生之根。这就是造化出入的根本原理。

人出生之前所由之而来的地方,和死后所归之而去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生死本不相异。所以,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有视死如归的说法。死亡,只是回家。为什么人会害怕回家呢?因为只有不得其生的人,才会不得其死。

生得不自然,便会死得不自然。生死皆不自然,就会精神错乱,被各种装神弄鬼的妖妄思想所蛊惑所俘虏,认为人的生死,由某种超自然力量所主宰,并还编造出来各种荒诞绝伦的生前的场景,和死后的场景,我们要把这种妖妄思想绝而弃之,活在天地有常自然而然的生活当中,明白生于天地死于天地的常理,进而回归到虚无中去,最后回归到道的怀抱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
《道德经》说:人生有两种态度三种结局,过分供养的生命最不堪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五十章 摄生之道 悟道心得(新)
第五十、五十一章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