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神”与“精神”概念解析(上)

今天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栏主简介

张维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黄帝内经》“神”与“精神”概念解析(上)

张维波,李宏彦


摘 要通过对《内经》文本的分析,特别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一种与神有关针法的含义,指出神的主要含义是生命运动的内在动力,与气和精的关系类似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内经》的精、气、神可对应物理学的能量物质、运动和动力。精神是精气与神气的合称,精气指在经络中运动的精微物质,神气指推动血液运动的动力和血管的搏动传导。神、魂、魄属于同一层级的生命力概念。神和精神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代表人心理方面的含义。

关键词神;精神;《黄帝内经》;动力;生命力概念

“神”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重要概念,在《内经》的63篇中总计出现233次,神与精组成的“精神”一词也是《内经》的常用词组,在14篇中总共使用22次,《英汉牛津词典》更是将其作为spirit的对应中文翻译,代表人的心理与人格。

现代中医学认为,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为生命活动的表现,后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内经》中有很多心理方面的概念,如心、意、志、思、智、虑、忧、悲、恐、喜、怒、忆、怵惕等,可统称为心理类概念,神和精神成为这类概念的代表性词汇。

精、气、神是人的基本构成,神处在最高的层次,“失神者死”(《灵枢·天年》)描述了神对生命的重要性,心理活动对生命是否有这样重要的影响?神如果是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与精和气相互作用的?这些基本问题不搞清楚,将导致对《内经》理论的误读。

1  《本神》对心理类概念的论述

《本神》是集中阐释中医心理类概念的专篇,其相关概念的频次如表1所示:

《灵枢·本神》心理类概念的词频统计

如此高频次出现的心理类词汇,在其它篇是没有的。《本神》开篇写到: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这里先对“本神”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即针刺的方法是以神为根本的,然后提出“五脏之所藏”的几个方面(血、脉、营、气、精神),然后讲五脏所藏之精失去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魂魄飞扬”,黄帝在询问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时,先对一系列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追问,这些概念共13个,均由单字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即: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给予人的称为德,地给予人的称为气,德气共同作用化生万物,“生”可以理解为包括人的各种生命,狭义可指人。后面的“故生”应理解为前一个生命,“故”是故旧而非因果关系,即由前一个生命而来的称为精,因此这里的精特指生殖之精。两精相搏”代表男女生殖之精相互作用,种状态被称为神

由德到神的5个概念明显不是心理类概念。如果精和神不是心理类概念,那么跟着神一起往来运动的魂和与精并行出入的也很难说是心理类概念


从“心”开始的后面6个概念从描述上看与现代所说的心理活动比较接近。如“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人对外部事物(物)的感知(任),是感知神经系统的功能;“意”由感知系统(心)调出的信号(忆)激发而来,类似神经反射,可对应运动神经系统;“志”是对意的延续(存),与现代的志向、有志基本吻合,但从其它篇对“志”的描述,如《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在志为怒……在志为恐”,志代表各种情绪,“情志”常连用,说明“志”可代表情绪类概念,对应人体控制情绪的边缘神经系统;思、虑、智都是明显的高级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从心到虑的6个概念才是真正涉及心理的概念。

马莳曰:“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一心焉耳”[2]176,这与《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的总结相似。我们可将精、气、津、液、血、脉等称为精气类概念,与心理类概念相并列,另外从有形物质的角度,也有一类概念,如皮、肉、筋、骨、毛发等,可将这类概念称为形体类概念。

2  《灵枢·本脏》与五脏所藏

《本脏》是论述五脏基本功能的重要文献,与《本神》的学术地位类似。在《本脏》中,五脏的基本功能就是“藏”,并由五脏所藏、所舍、所主和所出等对《内经》的概念进行了纵向的五行归类。纵贯整个《内经》,五脏与各类概念相关的描述很多,现总结于表2。

五脏与心理类、精气类和形体类概念的对应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五脏与三类概念的对应关系基本是一致的,除一些小地方,如脾在《九针》中对应“肌”,在《宣明五气》中对应“肉”,在《调经论》中变成“形”,三者的含义是接近的。脉在《本神》和《决气》中属精气类概念,在《宣明五气》则归在形体类概念中。

在另外几篇中,五脏所藏没有分开讲,如《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经水》“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神、魂、魄三个概念有时与精(3次)和气(2次)在同一层次,但有时又与志意(3次)相提并论,体现了三者位于气、精之后,意、志之前的特点。

总体上看,心与脉和神的关系、肝与血、魂和筋的关系、肺与气、魄和皮的关系、脾与意和肉的关系以及肾与骨和志的关系是确定的。脾所藏的精气类概念为营,可能指营气。营气是位于深层经隧中的气[3],与脾所藏的肌肉之气和所主的肉均密切相关,但在其它的五脏所藏中再未提及营。

肾在《本神》中的所藏为“精神”,孙鼎宜认为:“血”肝,“脉”心,“营”脾,“气”肺,“精”肾。“神”字蒙上衍[2]147,考虑在《九针论》中肾的所藏为“精志”,也是两个字,说明《本神》的“神”字不一定是上衍,“精神”与“精志”的含义相近。

3  精神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

《本神》对德气等13个概念进行逐一论述时,精与神是分开论述的,但前后紧挨。纵贯《内经》全书,“精”与“神”并列组成“精神”的地方很多,有21处之多,当然,很多断句为后人所加。在宋版《灵枢·本神》中“血、脉、营、气、精神”六个字之间并无标点,后人增加了顿号,并将精神合为一词,以跟五脏对应。

“精神”在很多地方明显是两个概念,如《本神》中的“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显然,精神魂魄是4个概念,分别与五脏对应,缺失的“意”可能是错排,原句若为“以知精神魂魄意之存亡得失,五者以伤”将更为合理。精神在涉及五脏所藏时均可视为两个概念。

《本脏》有“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能在身体周行的明明是血气,这里却增加了“精神”,说明它与血气有对应关系。

《营卫生会》讲:“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因此这里的精神可代表营卫的精气和血的神气。类似的情况还有《平人绝谷》的“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脉和利是精神所居的条件,结合《素问·痿论》的“心主身之血脉”和《灵枢·邪客》的“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精神通过血脉而居于心脏,随后指出神为水谷精气,显然这里的精神仍为精气和神气。

血为神气,为什么又是水谷精气呢?其实我们要熟悉古人的表达习惯,血虽属神气,但也是由水谷化生的,是营气“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转化而来的,故仍属精气范畴,可理解为精中之精,即比营卫精气更高级的精气。

另外,五脏之所藏在广义上都属于精的范畴,所以才有“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是泛指五脏之精的离失。由此,我们便可理解心明明是藏神的,精是由肾所藏,心同时又是精神所舍?其实这里的精是五脏之精,而非肾专藏的精。《内经》中侠义与广义概念嵌套的情况并不少见。

心所舍的精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在精神一词所在的其它篇中也多有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多处使用了精神:

“余闻上古之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上下段有明显的逻辑联系。今时之人的“竭其精、耗散其真、不时御神”与上古圣人的“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是对立的两种情况,由此可证,这里的精神也是两个概念。

由“真”到后面变为“真气”推论,精神很可能是精气和神气的缩写,这样,我们对全句就有了新的解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外防六淫,“恬淡虚无”指心情清静(恬)安闲(淡)而没有杂念[4]6,是预防七情所伤的措施,这样可保持真气顺畅(对应耗散其真)及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对应竭其精和不时御神),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

后人将“精神内守”理解为一种意念的内守,与“恬淡虚无”的境界相矛盾。其实“务快于心”已将“快(快乐)”的知觉归于“心”的心理类概念。该篇“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中,“精神不散”和“精神内守”的含义接近,指精气和神气不散。

“精神”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出现了3次。第一处为“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抟”是“摶”的简写,后误写为“传”,据康熙辞典其意为捏聚搓揉为团或集聚、结合,无论哪种,都需要至少两种因素,由此证明这里的精神也是两个概念。

第二处是“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这里的精神乃治,不是通常认为的“人的精神才会正常”[4]46,而是阳气对精气的控制,如果协调不好,精气就会流失(乃绝)。“精神乃治”是精气和神气得到控制的意思。

第三处是“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央”是遭殃,筋脉是一个概念,对应肝,筋脉的弛纵不收,将导致精气和神气不能正常在血脉和经脉中运行,筋脉可同时影响行神气的血脉和行营卫之气的经脉,与心理活动无关。

再后面的《汤液醪醴论》有:“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在讲完“精神不进”之后,立刻有“精坏神去”的分别论述,说明精神为两个概念,而且后面的“志意不治”已代表心理方面,古人不会重复两个相同的内容。

“不进”一词有运动的特征,从心理角度难以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还有“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也有某种东西要失去的意思。总之,精神是精(气)与神(气)的合称,类似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精神不是心理类概念。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天人解-05精神化生
邹勇讲中医(八)| 形神论
形神论: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精归化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读书笔记八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