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家 | 对话名师熊笃——教育的博与专



对话名师熊笃——教育的博与专

A B C D E F




文/公子詹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5年6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今日教育》杂志”微信公号


熊笃
熊笃老师是巴渝文化学术权威专家,我听过他一些课,也和他有一些接触,对他本人有景仰之情。熊老师已 71 岁高龄,当我再次坐在他面前,我依然肃然起敬,他带着饱满的热情和焕发的精神,侃侃而谈,言语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Q:我有个疑惑,同是授课,为什么您的课更加吸引人呢?我想,这固然与您浩瀚的读书生涯和渊博的知识结构密不可分,但这并不能完全释解我的疑问。

A:一种人只知道对课内知识反复咀嚼,但另一种人除了注重课内知识的积淀,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注重一专多能,注重人际交往,注重学以致用。在一般人心目中,古文专家,形象应该是时时固守于一间简陋的房屋,在一盏青灯旁终日潜心钻研,皓首穷经,兀兀穷年,最后甚至弄得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思想守旧如一介老学究。但我觉得不应该如此,至少我本人并非如此。

Q:您给人的印象的确很符合时代节拍。您颠覆了人们对权威专家尤其是古文专家、韵文专家的传统认知甚至是错误认识。虽然我知道您并非老学究模样,但您能如此高屋建瓴地分析时局和问题,还是让我有些震撼。

A:在重庆教育文化界,我较早地就认识到“博与专”的关系,而这个认识不仅仅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中学。一个高中生甚至初中生,要学许多科,而且科科都要精到准确不得有误,这是博还是专?这不好说。但不好说并不是告诉我们对此可以模糊认知可以蒙混过关,恰恰相反,这足以说明,我们,甚至不少所谓专家对此是认识不清的。很直观的例子就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里选修的文章和作品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有些摇摆不定。一些专家说必读教材里应多选文章而选修教材应少选文章,一些专家说必读教材里应少选文章而选修教材里应多选文章;一些专家说中学生课外阅读只适合名著,而另一些专家则说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课外阅读也可以涉及武打言情玄幻如金庸琼瑶的小说等, 声音四起,乱象纷呈,一时难辨。其实,解决这些迷乱性的问题,只需要一个“博与专”就可以做到。

Q:您可以详细谈谈吗?

A:“博与专”不必解释,大家都明白。但博什么,专什么,需要说明一下。首先谈专,对于中学生,自然应该专最基本的音节字词,最基本的各种文体格式,最基本的公式定理,最基本的自然现象、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等等。而博呢,应该博的是广泛的有益的课外阅读,包括语文的诸多名著以及个别健康的武打言情玄幻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领域的各种科学家故事以及大量的科技知识和趣味题目,以及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领域的广泛的相关知识及野史村话等。但现实却是,博的方向大都错了,因为他们博的不是课外阅读、科学家故事和科技知识,而是遮天盖地的题海战术。学生随时在应付的不是在轻松心境中对那些名著、科学家故事和科技知识的了然于胸和微笑颖悟,而是浩大的让人透不过气看不到尽头的使人精疲力竭的题海题山题库——一道道、一本本、一堆堆甚至一座座山似的,如此的压迫,谁还会微笑面对那些科学家和那些经典名著,谁还会有创新意识,谁还能成为顶尖级的人才?

Q:我明白了,您所谓的“博与专”也适用于中学,说的就是在弄对专和博的方向之后,专就应该追求精确和有限度,而博就应该追求广大和多多益善甚至无止尽,是这样吧?

A:是这样。不过对于专,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能走对方向,当然也不尽然,有的老师和学生就花大量时间去专习题了,博呢,几乎直接省略,这样的老师和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不懂得专只应该精确而不应该广阔,应该有限而不应该无限,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结构是相对固定的;而博则应该在专足够精确的前提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条件下,追求广和多多益善。专的精确可以指导博的广阔,博的广阔可以验证专的精确,甚至可以补足专的误差。如果专不够精确,则博很容易出错;如果博不够广阔,则专不容易得到精准的验证。

Q:我想起我念高中时有个女生,语文看似没下什么功夫,但语文成绩却牢牢地占据着文科几个班的榜眼位置。我常常见她在看课外读物。而语文知识,她只是简单地归纳总结一下。我想您所说的“博与专”也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很多学生越学语文越对写作不感兴趣的悖论。主要原因就是对语文里的各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望文生义地错解作者的意思,或者故意拔高作者的意图,让学生生厌,久而久之兴趣不再也。

A:你说得不错。其实,学生应该专的是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写作韵味,重要的字词句段,以及相关的作者知识和背后的信息;至于作者的思想和每段的意思,以及脱离全文单独来解释某句和某字词都没有必要,更没有必要为某个问题设个什么标准答案,哪怕是宽泛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必要。语文尤其是作文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设一个什么标准答案就是对想象力的扼杀。“博”就要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专”尽可能降低标准,尽可能少用时间,如此便会有更多时间去“博”也。


除了应该多花时间去博,应该一专多能外,还更要学以致用,同时认识到知识层层拓展的重要性,要学会多条腿走路。不妨拿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第一圈是史学、哲学、艺术、新闻和宗教,第二圈是地理、政治和经济等,第三圈是建筑学、会计学等。关于第一圈,历史负责知人论世;哲学治理国民思想;而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宗教容易被人忽略,其实它归属于文化,是人的最终思想皈依,应该是最重要的。层层知识的拓展和丰富才会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内涵的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归依的人。这是对高校学子而言,其实也适用于中学学子尤其是高中学子。当一个高中生知识丰富,有内涵有追求,何愁小小一门考试呢?


Q:熊老师,您能解释一下“多条腿走路”么?

A: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说明,同样的课程和知识,有的老师只知道考证分析,不知道理论分析,这就是“单条腿走路”,须知科研既包括考证分析,也包含理论分析;而有的老师虽然知道理论分析,却只知道对作家作品进行思想分析,不知道对作家作品进行艺术分析,这也属于“单条腿走路”,须知理论分析既包括对作家作品的思想分析,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分析。“多条腿走路”必须要知识全面,兼顾方方面面。

Q:熊老师您这个比喻打得很形象很好懂。这也解释了长期以来我心中的疑惑或者是谜团:之所以您的课非常吸引人,讲解十分深入,原因就是您的讲课富有立体感和深度,让人咀嚼回味不断。

A: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学老师讲课和高中生对问题的分析。如果考证分析、理论分析、作家作品分析和艺术分析立体交叉环绕,何愁学生不爱听课,何愁答案不深刻不打动老师?这就是科研使教学深入的道理,述而不作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走出熊笃老师的家,我想到了三个名人的话。第一个是爱默生,他说:“文明的真正标准不在于人口数目,城市规模大小,或者出产粮食多少,而在于国家培养出何等的人才。”第二个是但丁,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第三个是索福克勒斯,他借笔下的俄狄浦斯说道:“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他们的话语都指向一个关键词:人,如果还指向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智慧或者灵魂。


熊笃 重庆市长寿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学者、当代辞赋作家、中国古代韵文专家、巴渝文化学术权威、首届“重庆名师”。著有《熊笃辞赋集》《熊笃骈文集》。《重庆朝天门广场赋》《巫峡新城赋》《广东开平市开元塔赋》是其代表作。他富有讲演天分,极具个人魅力。凭借丰富的古典文学底蕴以及丰富、广博的知识,出口成章,诗词曲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著名辞赋学者锡东刀客曰:“巴蜀有熊笃,方有辞赋焉!”辞赋专家潘承祥先生评价道:“熊笃,脍炙人口的辞赋,来源于其渊博的知识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老师: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17篇,打印练习,阅读能力蹭蹭涨!
【小学版】名师告诉你:居家如何更好地学习
语文成绩如何从80分提高到130+,掌握这四个必杀技就够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老师:这些初中文学常识你家孩子知道吗
如何看待语文教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