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八大家中的小透明 没有文章入选课本 但他依然令人敬佩
userphoto

2022.05.06 黑龙江

关注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过众多组合,但有一个男团,因他们的作品时常出没于中学语文课本中,被称为“背诵默写天团”,有一个响亮的组合名称——唐宋八大家。

这个阵容豪华的男团中,有着“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是队长,他的文章《马说》《师说》堪称经典;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黔之驴》我们耳熟能详,一首“千山鸟飞绝”的《江雪》,小学生也能脱口而出;欧阳修知名作品更多,《醉翁亭记》经典咏流传;猛男王安石不仅语文老师叮嘱,历史老师也会划重点;至于三苏父子那更是有着光耀千古的文化成就。

但,好像还差一人。呃......想起来了,那个曾巩还没介绍呢!

曾巩给人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熟悉他身为“唐宋八大家”的标签,但要让人一时间背出他的文章,哪怕是其中一两句,或者讲一下他的轶事典故,很多人会一时语塞。如果说唐宋八大家一桌宴席,曾巩就是那盆白米饭,作为这个豪华男团中最没存在感的那个,以至于让人觉得他会不会是来凑数的?但曾巩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小透明。

以神童出道 少年闻名天下

出名要趁早,曾巩以“神童”身份出道,小时候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出生于儒学世家,天资聪颖,幼时便记忆超群,出口成章,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

曾巩的家可谓是“进士专业户”,祖父曾致尧一生跨越南唐、北宋两朝,两次考中进士,父亲曾易占在宋仁宗登基的第二年高中进士,此时曾巩6岁。得益于渊源的家学,曾巩12岁时,就能练习超纲试题了,史书上说他日赋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早早就名闻四方了。族人将他视作延续辉煌的“家族之光”,乡亲们将他当成“全村的希望”。

良好的家庭出身和个人优秀的天赋带来的加持,也为曾巩带来了豪华的“朋友圈”,在他的交游名单里,每一个人都大名鼎鼎,如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杜衍、蔡襄等。特别是欧阳修,对曾巩关怀备至,提携有加。曾巩20岁时入京城太学读书,上书欧阳修一篇《时务策》,得其赏识,成为其学生。欧阳修夸赞曾巩,“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明明白白告诉曾巩,虽然我的门生百千,但独宠你一人。曾巩也写文感谢老师欧阳修:“独大贤知遇之最深,欲成其区区乎。”

然而,命运却并没有为曾巩的人生铺设一条金光大道,人生很快就迎来了至暗时刻。

屡次科举不第 在逆境中坚守

1037年,18岁的曾巩与哥哥曾晔被一同参加科举,众人本以为这次考试对哥俩来说会是轻而易举之事。结果成绩公布后,令人大跌眼镜,曾家的“双保险”全都失效,两人都名落孙山。当初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消息传回乡间,乡亲们编出了一段顺口溜来讽刺和嘲笑兄弟俩。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哥哥曾晔在落第的打击,外加他人的嘲讽,羞愤之下一病不起。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一年父亲曾易占也遭人诬陷被撤职,家里一下子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科考的落榜,他人的冷嘲热讽,没有击垮曾巩,潜心苦读五年后,23岁的曾巩再次背起行囊,踏进汴梁,再战科举,结果又是落榜,只得再次回归乡野读书备考。曾巩的两次落第不是因其实力不行,而是当时科举以诗赋为主,曾巩则擅长写古文、策略文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庆历七年(1047年),父亲曾易占病死在了南京客舍,死后身无分文,曾巩兄弟幸而得到前任宰相杜衍资助,才为父亲置办了棺椁,扶柩还乡。

读书备考还是养家糊口,曾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焦灼。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法让十几口人当饭吃。

曾家人口众多,曾巩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除了哥哥曾晔外,还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最小的只有五岁。此时不善经营,体弱多病的大哥是指望不上了,人生寥落至此,他不曾懈怠,毅然用文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计,曾巩辍学种田养家,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岁月。

曾巩是一个孝子,尽心侍奉着继母,又是一个兼顾弟妹的好兄长,艰难之时仍然不忘辅导弟妹们学习。《宋史·曾巩传》中记载“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十年的坚守,终于等得天晴。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对科举进行了改革,轻诗赋而重古文。39岁的曾巩,已近不惑之年,这次他带着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六人一同赴考。这届考生更是精英云集、群星闪耀,不仅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等人,可谓竞争激烈。

结果曾家一门高中六进士,一洗当年“一双飞去一双来”的嘲讽,一时间震惊朝野,传为美谈。从18岁到39岁,20年,几经挫折、几度艰辛的曾巩和曾家终于熬出了头。几年后,弟弟曾宰、曾肇,妹夫关景晖,侄子曾觉先后考中进士,曾家一门十进士,闪耀在华夏的历史时空。

为官守本心 为民做实事

曾巩在《思政堂记》中说:“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家世为儒”的曾巩真正地践行着“政者正也”这一儒家思想观照之下的为官之道。

高中进士之后,曾巩除了在京城当过几年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山东、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层任职,前后长达10余年,所到之处,打击豪强、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

在越州任职时,曾巩下令让富户出售粮食,使越州百姓平稳度过了灾年;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后,一举端掉横行乡里的“霸王社”,使治下的风气为之一清;调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后,恰逢江西瘟疫流行,曾巩把官舍改为临时收容所,有序地分发救济款,挽救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由洪州转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后,曾巩提出官不能与民争利,保障百姓利益。

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终于等来了朝廷调令,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正四品官。但在任职百余日后,就病倒了,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十一日,曾巩病逝于江宁府,终年65岁。

曾巩虽然一直无法以才干立朝,但他一直少于议论,多于实干,说得少,做得多,为百姓真正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时代,功绩虽被掩盖,但历史自有公论。

文名红不红 关键在时代

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但他的作品没有入选语文课本,名声并不彰显,是有其历史原因。

首先曾巩是散文大家,不以诗名,未能有流传于大众口中的诗词,这也是吃亏的地方。相比于长篇的文章,一首精悍的短诗更利于流传,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就曾记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

曾巩的学生秦观也说自己的老师:“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韵者辄不工。” 就是说曾巩文章写得好,但诗写得不怎么样。关于曾巩的词,更是没法评价,因为流传下来的只有区区一首《赏南枝·暮冬天气闭》,对于一代文学大咖来说,很是不可思议。

其次是文如其人,曾巩的为人沉稳正直。写的文章多是倡导仁义道德,充满了与人教化的意味,能乘德载道,一个字评价就是: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超正。

曾巩的文风,走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风格,历代评价都是:“质朴、古雅、中平、冲和”,一个字评价就是:素。辞藻不华丽,典故能不引用就不引用,不温不火,很少有能让普罗大众口耳相传的“金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具备网红的气质。

但不红不代表不好。

同为文学大家的王安石对曾巩文章的爱得深沉: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在王安石眼中,曾巩=的文章,是茫茫星海里的北斗,是芸芸河流里的江汉。南宋时朱熹对曾巩评价颇高,尊他为“醇儒”,对其作品更是爱不释手。

叫响“唐宋八大家”名头的明代散文家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中,共收录了316篇作品,其中,仅曾巩的文章就达到128篇,几乎等于同书其余宋五大家选文的总和。从宋到明,曾巩的声望一日高于一日,到清代时,读书人更是将他的文章奉为圭皋,明清理学家,更是将曾巩当作圣人一般。

曾巩的文章源于儒家“六经”,极其符合古代士子们的学习要求。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当近代人们开始反思旧学的时候,曾巩的文章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被拉下了神坛。这不是曾巩的错,也不是人们的失败,时代变了。

最后历史君说: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曾巩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了最高的境界。贫寒不失其志,从曾巩身上我们学到,人生起起伏伏,不可因暂时的失意而郁闷彷徨,处在低谷时也许正是苦炼内功的好时机。生活中不怕没有机遇,只怕它只青睐有准备之人!

独行却坚守,低调而厚重,他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

人潮汹涌,熙熙攘攘,当我们透过历史,静下心来时,或许会更喜欢这个不温不火不骄不躁,有着清阔端正的灵魂的曾巩吧。

曾巩他,真不应该这么透明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曾巩:唐宋八大家之末,三十九岁中进士
这位了不起的江西人,被严重低估了1000年!
历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
千年科举第一榜:大宋嘉祐二年进士科出了多少神仙人物?
【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深度:39岁才中进士 曾巩为何能列八大家?
曾巩,唐宋八大家里面最低调的一个,比三苏传奇,影响了明清两朝文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