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关系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是现在大伙儿茶余饭后都喜欢聊一聊的话题,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能够很轻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国际新闻,随便拿出一条便可纵论天下大势,并对中国未来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分析判断。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谈论国际关系的这些语境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古代并没有现在国际关系的概念,作为一个长期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我们以朝贡体系而闻名,以德行教化万方。国际关系这个概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接下来打算跟大家说说,普遍认为的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或者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一听这个名字,熟悉欧洲的小伙伴估计心里有点数,这八成是跟德国那一片有关。确实如此,威斯特伐利亚其实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民族的名称。一般认为从黑森林中走出的古萨克森人有3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人,这个分支在德国西北部定居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分布在了今天德国下萨克森州南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这片区域。1512年,神圣罗马帝国在此设立了下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区。

1.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王国皇帝奥托一世受教皇加冕为德意志民族罗马帝国皇帝,1157年腓特烈一世正式更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在欧洲存在近千年的庞然大物其实并没有今天我们看起来的这么辉煌。由于内部民族成分复杂和落后的封建制度,神圣罗马帝国的内耗和纷争不断,从13世纪中期开始,帝国就陷入了内部各封建领主相互倾轧之中,帝国皇帝只是一个大家表面上遵奉的共主,这个场面同中国古代的周朝非常相似,周天子具有形式上的至高地位,但各诸侯都具有强大的势力,并为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

这样的局面进入了15世纪,一件欧洲历史上的大事发生,使得形势变得愈发紧张,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内容很复杂,这里不进行详细说明,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宗教改革者创立的新教和原本在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罗马天主教廷分庭抗礼、水火不容,反映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就是帝国北部的帝国诸侯信奉新教,而帝国南部的诸侯则支持天主教,帝国皇帝也站在天主教势力这边。双方又各自拉来了相同信仰的其他欧洲国家作为盟国以壮声势。其他新兴欧洲国家都看出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是自己攫取利益的好时机,于是纷纷站队支持同自己信仰相同的阵营,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2.掷出窗外事件

这场战争最终又是以一位“斐迪南”开场,不得不说这个姓氏可能注定与大战有缘。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指定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为波希米亚(今捷克)皇帝,称斐迪南二世,这本来也没什么,但斐迪南是一个坚定的新教反对者,而波希米亚人民则普遍信奉新教,马蒂亚斯之所以指定斐迪南即位,目的就是要扩大皇权,打击新教势力。斐迪南二世上位后,果然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了残酷镇压,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爆发起义,起义军冲进市政厅,将两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来执行旨意的大臣和一名书记官扔出了市政厅窗外,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第一次发生在距此两百年前的布拉格),这3人侥幸落在粪堆上未死,逃往斐迪南二世处报告了这一情况,斐迪南决定以此请求帝国皇帝镇压新教徒,30年战争就此爆发。

3.30年战争的结果

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是决定欧洲大陆未来势力格局的一战,老牌强国西班牙就此开始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荷兰、瑞典就此崛起,成为主导接下来欧洲局势的重要势力。

30年战争的过程非常复杂,这看似是一场因宗教矛盾发起的战争,但事实上各国都为了自己攫取实际的领土利益。在战争前中期,丹麦、英国、瑞典都相继卷入战争,但斐迪南二世(已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取得了胜利。直到1635年,法国看到斐迪南二世势力扩大后亲自下场参战,战局才发生了扭转。戏剧性的是,这时法国仍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勃兰登堡、萨克森等德意志新教诸侯却反而站在了斐迪南二世这边,原本的宗教战争已彻底变成了势力划分和利益争夺的战争。最终,法国、荷兰和瑞典的同盟获得了战争胜利,斐迪南二世在1648年7月被迫停战求和。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斐迪南求和后,如何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和约成为了法国、荷兰、瑞典同盟的一个问题,前面讲过,法国更多支持天主教诸侯,瑞典则只支持新教诸侯,两国虽然都为了攫取利益,但毕竟宗教立场不同,最后大家觉得也别争了,咱们分别跟神圣罗马帝国谈和约吧。于是法国和瑞典分别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的两个城市: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同神圣罗马帝国谈判,签订的两份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主要是以下5条: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来梅和威尔登两个主教区。此外,瑞典还控制了奥得河、易北河及威悉河河口,对其发展海外贸易十分有利。

(2)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地区(斯特拉斯堡除外),确认法国于1552年对洛林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地的占有。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确认德意志境内的新教徒同天主教徒享受同等权力。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有关领地的争执及归属问题,按1624年实际占有情况解决。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但不得同外国签订有损帝国利益的条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在战争期间扩大的领土;确认巴拉丁伯爵为新增的选帝侯。

(5)确认瑞士根据1499年《巴塞尔和约》取得的独立,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

5.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这些条款,大家看了可能感觉就是一系列的领土重新划分,大概就是几个新兴强国划分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或者哪里可以被称为一种体系呢?

首先它明确了国家主权的存在,这个概念之前在世界上是不存在或者不被普遍接受的。我是一个国王,我的土地是我通过战争或者联姻拿到的,承认是我的土地,就给我缴纳贡赋,战争时出人出力,但国家主权是什么东西?并没有这个概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了德意志诸侯国的主权:自主决定内政和外交事宜,不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控制,这在国际关系的角度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二,这个和约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问题的先例。这个意义跟之前教权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有关,中世纪时欧洲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需要教皇进行裁定的。也就是谁能获得教皇的支持,谁就能取得更好的战争结果,虽然很多时候教皇的裁决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认可,但这种体系还是存在了整个中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实现了利益相关方通过谈判取得各方满意的结果,为此后的各种国际会议、和谈开创了先河。

第三,民族国家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开始成为欧洲的一个盛行概念,在此之前,欧洲各个势力只能算是封建领主,并没有民族国家认同。威斯特伐利和约对于德意志诸侯的安排和对荷兰、瑞士独立的承认,让很多国家开始脱离此前对王国的依附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例如葡萄牙就在此时脱离了西班牙王国,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使欧洲实际上脱离了封建统治(尽管还保留了各种封建的形式),向近现代国家开始转型。

当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对欧洲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欧洲大陆格局的改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外部条件都同这个一体系及其背后的势力博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来专门再来给大家讲一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简史12
第一次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
改变欧洲格局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改变欧洲格局影响世界关系的政治事件
人类传世文献之现代主权国家开始形成的标志《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到18世纪的欧洲战争,分析30年战争为何是欧洲近代战争的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