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
userphoto

2023.07.13 黑龙江

关注

«——【·前言·】——»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元朝覆亡之后,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退回漠北,仍保持着政权,并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这个政权,史称“北元”。

北元政权[包括后来的“鞑靼”(音达达)]持续了二百六十余年,北元与明朝南北对峙,最后都统一到清王朝之内。

«——【·蒙古地区的政治状况·】——»

蒙古起自朔漠,官制简朴。

盘踞在蒙古本土的北虏,继承了元朝的地位和称号,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职官仍存,现存北元宣光(1371-1378/1379年)、天元 年间(1378/1379-1388年)的五颗官印和明人记载中的北元职官说明了这一点。

礼仪制度方面,乌斯哈勒汗(脱古思帖木儿)时还保留着郊祀礼仪,上朝着朝服,皇帝还颁布大赦。北元初的三位大汗都有汉文年号,惠宗、昭宗还被溢以庙号。

元廷北徙之后,经历了明洪武、永乐两朝犁庭扫穴式的征缴,以及蒙古内部 各封建主之间争夺统治权的频繁战争,蒙古政权形式发生了变化,仅保留了适合草原游牧生活的社会制度。

元朝大汗自忽必烈(1215-1294年)开始每年巡行于大都(今北京市)和上都(开平府,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之间,再退回蒙 古本土后很快适应了游牧生活环境,大汗的斡耳朵(宫殿)成为蒙古游牧政权的 政治中心。

脱古思帖木儿汗(1342-1388年)死后阿里不哥(约1219-1266年) 系草原诸王篡位,再加北徙汉人的南归,使中央集权制为核心的汉制衰落,蒙古恢复了原来的社会制度。

大汗、诸王、权臣在楚固兰上共同协商重大事情,如推举大汗、决定对外征伐、解决各部间的属民和领地纠纷、处理政务、审决案件、制定法律等等。

会盟时的各种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凡参加会盟的各封建主及所属的兀鲁思必须执行。

会盟时记录下有关各方面的规定,形成法令集,我们通常称其为法典。

如《阿勒坦汗法典》《土门汗法典》《卫拉特法典》、喀尔喀的 《白桦法典》等等,以上法典包含宗教方面的规定,明确指出蒙古各部的共同宗教信仰,并以政教二法规严厉制裁。

自清朝初年开始,漠南地区称为内蒙古,漠北地区称为外蒙古。内外蒙古的 一切事务总归中央“理藩院”管理。

“理藩院的职权是'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期朝会,正其刑罚’(大清会典卷六三)。”

《理藩院则例》则在游牧民族自己的法律基础上,扩展了许多章节,大约于1789年生效。

内外蒙古均实行盟旗制度。

外蒙古因在原有各部的基础上建盟,故各部的汗就是盟长,四个盟之下 都分别有“旗”。

内蒙古六盟和外蒙古喀尔喀四盟(四部),均每三年会盟一次, “清理刑名,编审丁籍”。

采取“因其俗以治之”的政策(《清朝通典》卷二六)。

清朝统一全国后,为维持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和保障北部边疆的安定,允许蒙 古王公世袭占有领地和属民,具有相对自主权。鸦片战争后,蒙古贵族的政治地 位下降,随着时势的推移,以满蒙联盟为基础的政权转变为满汉地主阶级联盟为主的政权。

明初期,蒙古地区扰攘动乱,蒙古社会的主要经济方式是畜牧业,仍随草畜 牧而转移、穷困之态,边人共怜之。

纳哈出(约1320-1388年)投降和捕鱼儿海子之役后,北元境内的农业逐新消失,永乐年间(1403-1424年)北征明军在漠北只见到一处农田。

自达延汗(本名巴图蒙克,1474-1517,又译答言汗、歹 颜哈等)统一东部蒙古地区之后,社会安定,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

“俺答封贡” 后,促进了右翼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蒙古地区的牲畜不仅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还大量用来与明朝贸易,换取所需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交易不绝,胡越一家。”

明中叶以后,在蒙古地区再次出现了农业经济,先在明朝沿边的兀良哈三卫和右翼部落,后来在左翼部落也发展起来。

各部的农耕规模都比较小,土默特部 丰州川一带的农业最为发达。

蒙古地区的农业主要由被俘掠或逃来的汉族农民经营,蒙古人几乎不从事农业生产。

农耕经济的出现是对畜牧业经济的一种补充,丰富了蒙古人的经济生活。

这一时期,在辽阳行省、和林、亦集乃等许多地方还有手工业作坊,可以打造兵器、铸造官印,甚至还铸造货币,名曰“宣光之宝”。

后来随着这些城镇在战乱中衰落手工业作坊也消失了。

藏传佛教传入后,蒙古各部贵族纷纷修建寺庙,在草原上以寺庙为中心形成了一些农业定居村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后,形成小村镇;

如土默特部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喀喇沁苏巴城、敖汉城、奈曼城、西拉木伦河北的大汗把都楼子城、喀尔喀弘吉剌特部的暖兔城、宰赛城等。

在经济交往方面,金融业衰退,由于战乱蒙古地区与内陆中断,商业主要是与东西邻国进行易货贸易,互通有无。

高丽重新归附北元之后,高丽商人到辽阳行省和漠北地区贸易。

哈密、吐鲁番以及中亚商人也通过草原至漠北地区进行贸易,明军在捕鱼儿海子之役俘获撒麻耳干商贾数百人,说明北元与中亚的贸易已 有一定的规模。

从明永乐年间蒙古地区与中原的经济贸易开始,蒙古地区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明朝采取分化措施,只允许在政治上臣服明朝的那部分蒙古人来 朝贡贸易。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明朝在大同镇设立马市,蒙古大汗和权 臣遣使到大同镇与明朝进行贡市贸易,一部分使团成员还可以到京师(北京), 在沿途及会同馆内与民交易。

“土木堡之变”后一度中断,明英宗返回后又恢复。

达延汗后期大同马市关闭,衅端复起。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俺答汗开始求贡,至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推行改革,整顿吏治,恢复了贡市贸易,化干戈为玉帛,开始明蒙贸易。

这样的状态长达半个世纪,直到明朝灭亡。

清前期,为了巩固政权,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和繁荣,高原牧业发展稳定,保证了生产生活所需的马匹牲畜。

在内蒙古、喀 尔喀、新疆土尔扈特、和硕特等地农业也得到发展,耕地面积大大增加,蒙古族 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开始杂居。

随着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城镇兴起,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但是,蒙古族地区的商业主要由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商人以及俄国商人经营。

清代蒙古族社会除蒙古王公台吉及喇嘛上层统治者和阿勒巴图外,随着 商业高利贷剥削和雇佣剥削的出现,产生了牧主和地主阶级,以及受他们剥削的 雇工和农民。

另外,在蒙古社会长期存在着奴隶制残余,一些奴仆生活于社会的 底层。

清后期,蒙地放垦和农区的扩大,但是是以牺牲当地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为代价的。

放垦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沿河湖地带水草丰美的牧场。

这些优良牧场被放垦之后,蒙古牧民被迫迁往山地、沙漠和盐碱地放牧。

这一时期,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清朝封禁政策的废弛和农业定居人口的急剧增加,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北元早期,由于长期的封建战争,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文 化教育水平也十分低下,“乌有所谓师,然就其能书者名曰榜什……夷人能书则 随酋首往来,列于诸夷上一等……往者书用板或以皮。”

到了明代后半期,随着战争停息,社会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蒙古族文化才得到了正常发展的机会。

明代,八思巴字已经不用了,通行的文字是经却吉斡斯尔改革过的蒙古字。

汉字仍继续使用。

俺答汗以后,蒙古地区设馆教学的“榜什”(教师)日益增多,延聘本族或汉族教师教授蒙、汉文,因而蒙古族的知识分子较前增多了。

这为吸收各族先进文化和提高本族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首先是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兴旺。元代开始的用蒙古文字翻译藏文经典仍在民间流传。

佛法在蒙古地区再兴时期,佛经的翻译更是风涌潮起,波澜壮阔。十七世纪初,俺答汗主持开始用蒙文翻译《甘珠尔经》, 至察哈尔林丹汗(1592-1634年)时,除军事部分以外,这部一百零八函的百科

全书,全部译成。

《阿拉坦汗传中记载:“那木岱彻辰汗、钟根哈敦、鸿台吉三人翻译甘珠尔经。自黑虎年至红羊年间,将经文译完”。

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不仅推动了佛教向纵深渗透,还培养了大批精通多种语言文字的大译师、大语言学家、大学者。

蒙古建筑艺术,主要受到了汉地和西藏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汉、藏式的建筑物。

阿勒坦汗时代所建筑的板升城的宫殿、第宅是汉地宫殿式的建筑。此外,受西藏建筑术的影响,在呼和浩特城和鄂尔多斯地方修建了许多佛寺、佛塔。

在林丹汗时代,今通辽附近的佛塔遗迹,是这一时代的建筑物。

清代,蒙古建筑师们努力创造了适于蒙古传统形式风格的建筑物,产生了帐幕形式的建筑物。

有些寺庙,上层建成帐幕形式的屋顶,下部借鉴了西藏风格。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大量寺院的敕建,对明清时 期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绘画创作的潮流和倾向产生了影响。

«——【·总结·】——»

纵观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发展和深入过程,可以看到蒙古各部之间、西藏内部宗教教派之间的矛盾,以及蒙古与明、清两朝关系的影响,经历了曲折 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宣和画谱(卷一)[M].商务印书馆,1936.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概述:俺答汗之于蒙古,做出了哪些贡献?
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明清战争的重要配角,间接让袁崇焕被凌迟,喇嘛发挥了什么作用
读书笔记:为什么黄教能在蒙古地区大行其道?
【康平老故事】前世今生话活佛(二)作者:孙会久
读书笔记:藏传佛教是如何“改变”蒙古历史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