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人宋人元人明人清人认为的古今七律第一,《登高》全方位赏析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文学作品易,但是给各种文学作品排座次那是最艰难之事,尤其是中国文学瀚如烟海,文学大家不计其数,文学作品浩如星辰。即使是只在某一个作品领域中排座次,考虑文学作品创作背景,创作主题,表达形式、创作技巧手法,那也是不可能完成之事。但是千头万绪总归有迹可循,千百年来,无数的文学评论家、读者们还是归纳出一些可依循的评论标准。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七律。

被无数后人,唐之元稹,宋之刘克庄,明之张綖、胡应麟、周珽,清之杨伦等无数大家公推古往今来七律第一的《登高》,到底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成就?

我们从七律的诗体格律,意境赏析、后人评价三个方面来做评价。

一、 格律: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七言律诗其格律非常严谨,严格规定主要在在字句、平仄、押韵、对仗四大方面。就连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都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七律到了杜甫手里,才真正的把七律的格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境界,尤其是《登高》一诗,更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1.1七律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这一点是七律最基本要求毋庸多言。

1.2七律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共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基本格式。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仄起平收的七律,平仄如下:

原文诗句:急天高啸哀,白鸟飞回。

古韵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原文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标准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文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病独登台。

古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原文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标准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因为今天的普通话与古字的发音、音调已经有很大变化,普通话也已经没有了“入声”,所以古时的平仄和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已经大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今天普通话的平仄来考证古诗的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通过对照,可以看出,《登高》平仄与七律标准的仄起平收平仄有以下几个字不同(对照表中已标红):风,猿,渚,沙,百,多。

这几个字的平仄不同是在七律格式中允许的,而且比起极大多数的七律诗来,即使是崔颢的《黄鹤楼》都要严整的多,所以,《登高》在平仄来讲,就是七律的样板。

1.3 七律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登高》全诗押韵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ai),渚清沙白鸟飞(古音huai)。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lai)。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tai)。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古音bai)。

可以看到,全诗四个下联末字皆为平声,押的是上平十灰韵。第一句末字“哀”也押上平十灰韵,故可为平声。其余三句的末字“下”、“客”、“鬓”则皆为仄声,且皆不押韵,《登高》一韵到底,完全符合七律的押韵要求。

1.4七律要求对仗严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对仗是自古七律中要求最高,也最难的部分,而《登高》全诗恰恰也就是在七律最难的部分达到了前人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明代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提到“……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此中,有一点需要澄清,就是其中胡应麟提到的一句“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这一句出自杨万里的《诚斋诗话》,原本是称赞杜甫的另一首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不知什么原因,被胡应麟说成是“元人”所说,但是,这句话来评价《登高》更为精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登高》的对仗。

先说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首联中,不仅上下两句严格对仗,而且每句中都各自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句中,“风急”对“天高”,以静对动,“渚清”对“沙白”,以绿对白,更衬托深秋的沉寂,“猿”对“鸟”,走兽对飞禽,有声对有声,字字皆对。

再说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视野扩大,深秋的萧瑟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的长江裹夹着巨大的风浪滚滚而来,此处用叠字“萧萧”对“滚滚”,更能体现出天地之间的那股肃杀之气。

来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对“百年”,以空间对时间,以空间之远对人生之短。“悲秋”对“多病”,何以悲秋?何以多病?国仇家恨加上体弱多病,更增悲秋之悲。“常作客”对“独登台”,一个“常”字对一个“独”字,对出了半生的羁客的悲愤和伤痛。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对“潦倒”,艰难和潦倒不光是人生,还是国家,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家庭。“苦恨”对“新停”,“苦恨”在此处也是偏正式短语,“苦”对“新”是对“恨”和“停”的修饰语。“繁霜鬓”对“浊酒杯”,“繁”和“浊”同样也都是对“霜鬓”和“酒杯”的定语,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发浊发浑的酒杯,怎一个凄苦了得。

《登高》全诗不仅颔联和颈联完全对仗,而且全诗中每一句都完全对仗,整体律法严谨,千锤百炼,对仗工巧不露痕迹,看似无心却又是有心之对,这首诗采取八句皆对的密实句法,全篇全用实词。首尾两联既对仗又自对,精警严整,意象密集,有如秦陵的陶俑方阵,威武庄严,气势磅礴;中间两联在实对中加入叠字,时空交错,既疏荡激越又涵虚包融,形成神行流走、跌宕奔腾的奇丽境界,真可谓是胡应麟所言“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光格律之严谨之妙,就可谓千古七律第一。

二、 意境:气象万千,深远辽阔

公元767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经历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十年安史之乱,又经历了四年前安史之乱平定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喜悦,喜悦还没多久,就又经历了严武被刺之后的彻底绝望,几番起落之后,杜甫离开成都这个让他在颠沛流离中安度了将近十年还算稳定生活的地方,孤舟辗转来到了夔州。

这一年深秋重阳节,多灾多难的杜甫拖着病体登上高处,遥望眼前的崇山大江,关山锁钥,黑山碧水,满目萧杀。此情此景,作者忍不住挥笔写下千古绝唱《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一开篇短短十四个字就描绘了一个寥阔的场景。

风急,开始“风急”两个字带动全诗,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紧张萧瑟的场景之中。三峡夔江口风急浪高,秋日本来是秋高气爽,此处却是风大闻名。

天高,如果只是“天高”二字,那就是一个普通祥和的秋日,但是加上开始的“风急”,镜头一下子拉远,天地之间,仿佛只有无边的秋景和孤独的作者。

猿啸哀,夔州向以猿多著称,郦道元有道:“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基本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渚清,作者收回目光,注意到了江中洲渚之上,江渚之上一片郁郁葱葱。

沙白,常年江水冲刷,江渚之上的沙砾都是白色的,映衬着绿色的水草和江水。

鸟飞回,岸芷汀兰,水草丰茂,本来生机勃勃,是水鸟的栖息地。但此刻却是江风萧瑟,飞鸟不敢停留,不禁让人想起曹孟德“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凄凉景象。

《唐宋诗醇》中言道:“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 首联短短十四个字就足见“气象高浑”。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进一步寥阔,词句更见沉郁悲壮。

无边,没有边际,不光是眼前的景象没有边际,作者的思绪和想象都早已突破到无穷无尽的宇宙浩瀚之中。

落木,此处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深秋之际,万千落叶凋零,秋风猎猎,树木窸窣,有道是“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草木凋零最能引发人们千百年来的悲秋情结。落叶则格局太小,不具备代表万物的气势。

萧萧下,“萧萧”对应“风急”,叠词更具动感,仿佛身临其境能看到秋风中万木落叶的景象。难怪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说道:“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刘会孟曰:三、四句自雄畅,结复郑重。”

不尽,与“无边”同。长江之水与天地同来。

长江,既是黄河长江之长江,也是浩荡无边际之长江。

滚滚来,长江之水奔流不息,逝者如斯。漫天而来的秋风不仅吹尽了落叶,还掀起了滚滚不尽的江水浪涛。此处读者仿佛也置身到了长江奔流之处,听到了扑面而来的巨浪之声。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言道:“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七律首联和颔联写景,短短四句话让读者不仅置身于夔州峻岭大江汹涌的深秋之中,更让人仿佛独身置身于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之中,空间无垠,时空千年,宇宙之大,人之渺小。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不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无尽感慨。对句沉郁悲凉,笔力出神入化,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绝非虚言。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作者登高所见所想早已突破万里之遥,此处更想到作者安史之乱以来,背井离乡,远走蜀地,还乡之路远在万里。

悲秋,直到此处,才点明秋景。同时也点出全诗的主题。

常,一个“常”字,寓意万千。偶尔作客他乡,叫做旅客,常作客他乡,叫做羁客。作者到生命终结都未回得故乡,一个“常”字对应后文的“百年”。

作客,羁旅也。

百年,“百年”对应前文的“常”字,不仅道出了作者羁旅之长,更道出了时光流逝,人生渺茫。

多病,此时的作者多病缠身,糖尿病,轻微中风,肺疾,加上心之劳累成疾,而且此时的国家也是多灾多病,安史之乱过后又是地方灾祸不断,真可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独,一个“独”字对应一个“常”字,也是寓意万千。表面上是崇山大江之中,只有作者孤独一人,再对应前文“常作客”,作者大半个人生都羁旅于故土之外,漂泊之中只有独身一人。

如果连同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左右,其实也是中国文坛多灾多难之年。

公元759年,杜甫挚友郑虔去世;

公元762年,杜甫的偶像,李白去世;

公元763年,杜甫的恩人房琯去世;

公元764年,杜甫的挚友苏源明去世;

公元765年,杜甫两个对他有极大恩情的挚友,高适和严武去世。

可以想到,短短的七八年内,杜甫相继有七八个好友去世,那这个“独”字,可以说不光是作者独自登高,而且是恐怕再无好友。

登台,对应全文的登高。

颈联开始从写景到写情,前文中寓含的巨大的深情终于迸发出来。国仇家恨,孤苦一人,一生壮志难酬让后人想起辛弃疾那首千古绝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种千古之下的悲呛之气。

正如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言道:“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艰,难,苦,恨,各有其意。人生之艰,世事之难,羁旅之苦,国仇家恨。

繁霜鬓,“繁”,多也,骤多。

潦倒,年近风烛,可谓潦倒。

新停,多病缠身,被迫放下唯一能慰藉自己的酒杯。

浊酒杯,穷困潦倒,酒杯浊也。

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人生羁旅,惟天地之间,草木可鉴。秋风渐紧,苍生多孑多难。最后尾联可谓是情景交融,交待了作者自己的当下心境,通过刻画自我这个白发多病老人的形象,也深刻的传达出了那个时代,正是有无数个像作者一样,身在他乡,壮志难酬的孤独行者。这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深秋肃杀的场景和百岁孤独老人在无限苍凉中跃然纸上,其中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正如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言道:“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三、 十四字,九重之悲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言道:“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认为杜甫颈联这两句诗中短短十四个字,包含了人生远离家乡、感伤时令、羁旅漂泊、久旅难归、苍颜暮齿、衰疾缠身、登临伤怀、孤独伶俜之悲八重悲凉的意境,这八重悲凉逐层递进,层层深入。

其实,笔者认为,除此八悲之外,还有一个“百年”字表达出了人生韶光易逝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之悲。

短短十四字,九重之悲溢满情怀,读者沉浸在深秋肃杀的夔州渡口,除了感受到作者人生悲苦之外,更多的是感受到国难之秋,壮志难酬的感怀。

所以,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给人以俯观众生的悲壮而不是个人悲哀,给人以悲悯世人的情怀而不是个人悲观的宣泄,最后呈现出来的是悲愤之后的壮怀激烈的激励而不是消沉。借用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的一句话概括:“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不仅是杜集七律第一,更可谓是古今七律第一,正所谓“千家注杜”绝非虚名。

注:笔者本来想把七律呼声最高的几个名篇-如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和《登高》一起做个名篇赏析对比,但是考虑到如此一来,本文篇幅会太长,影响读者的观赏效果,所以就想着后边的文章中再做七律名篇赏析对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首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8句诗写尽人生悲哀,真配得上“唐朝七律第一”?
律诗的格律
1、启蒙再纯新体七律《登高诗》李再纯(外一首)
杜甫这首诗,不按套路出牌,为什么能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杜甫在《登高》中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何是落木,而非落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