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世纪戏剧是如何从旺盛走向衰落的?

大多数人对中世纪的印象只有几个词:黑暗、严肃、压抑。

在这样一个被天主教廷统治的特殊时代里,娱乐活动被教会严格管控,传统的罗马仿剧艺人也被教会所不齿。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戏剧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正是教廷的存在和高压统治阻碍了中世纪戏剧的发展,然而事实却不尽相同。

传统上,人们把中世纪分为早期(约900-约1050)、盛期(1050-1300)和晚期(1300-1500)。在中世纪以前的500-900年间,戏剧在西欧确实已经不复存在,整个戏剧界甚至已经倒退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萌芽状态。

这一部分是因为教会反对戏剧演出,一部分也是因为战乱和瘟疫而导致的经济、教育的衰退。大部分普通民众甚至都处于文盲的状态,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他。

步入中世纪初期,天主教会渐渐变成西欧主要的安定力量和学术中心,而曾经几乎消亡的戏剧,正是在避世的修道院中重新出现。虽然起初这些戏剧都是以宗教仪式的面孔展现在一小撮神职人员面前,但是它终究还是借着宗教的力量,渐渐成长为一棵繁茂的大树。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大树,会发现树上不只有宗教剧的果子,还有诸多世俗戏剧的花苞,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正是在这个看似严肃压抑的年代,诞生了戏剧史上迄今所知的第一位女性剧作家,她书写的宗教题材的戏剧剧本,为我们提供了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女性视角。

或许中世纪的戏剧,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无聊。

星星之火,为什么从修道院开始?

早期的教会,确实是反对戏剧演出的。

但是到了十世纪末,教会的弥撒中却渐渐衍生出了一种类似于戏剧表演的成分。而戏剧从修道院开始兴起,到后期走出教堂,走进大街小巷,也确实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奇妙。

这个开会结果的故事还要从教宗圣格里高利一世对宗教仪式的改革说起。

圣格里高利一世时期,修道院主要有两种重要的仪式,一个是弥撒,一个是时课。

弥撒主要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同时表示人对神的谢恩与感念。在起初的几个世纪里,这些仪式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宗葛利果一世做出了统一规范,要求部分仪式用对唱或对诵的方式进行,这种对唱更像是歌剧中的对话或是对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弥撒中出现了戏剧的成分。

而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时课,更是产生了类似于戏剧台词的插段。时课的内容一般配合着当日圣徒的节日而变化,包含赞美诗、对唱、念经文及讲道。在950年左右的复活节时刻中,“哈利路亚”这个唱词的尾音出现了下面的插段:

天 使:汝等墓中寻谁,基督徒啊?

玛丽亚们:拿撒勒的耶稣,被钉死的。天使们呐!

天 使:祂不在此处,祂已升起,一如预告。去,宣布祂已从墓中升起。

这个插段简称为《汝等所寻之人为谁》,不知由何人写于何时何地,现在保存约有400个大同小异的版本,他们来自西欧各地,创作时期相差很大,足见流行的盛况。这个插段最初只是对唱,并未演出,但是它有故事、人物、对话,还有教众作为观众,戏剧的要素其实已经具备。

插段的出现就像一粒种子,预示着戏剧的未来。果然,当不同的插段不断累积,神职人员们开始把插段集合起来,组成更长体量的内容,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剧种——礼拜仪式剧。

这种礼拜仪式剧多是展现宗教题材和内容,很好地承担了教廷教化群众、敬拜上帝的任务,因此,即便过去的教会十分厌恶带有浓厚娱乐色彩和异教色彩的戏剧,如今却任由这一文化活动在各地教堂中盛行。

教会的支持为宗教剧的发展提供了肉眼可见的帮助,这个剧种渐渐从教会的仪式中蜕变出来,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种类逐渐增多,篇幅加大,题材也变得丰富起来。

其实宗教剧的产生虽是自上而下的,但其创作过程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死板。它们更像是信徒们自发的宗教创作,这些宗教戏剧没有一个中心统筹,也没有署名的作者,题材任由大家自由选择,绝非千篇一律。

但是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故事都来源于《圣经》;演员都是教会的神职人员;演出地点在教堂之内;观众极可能只限于教会内部;诗行都用教会的语言拉丁文写成,大部分非唱即诵,并有不同的乐器伴奏——相对于当时的音乐剧。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礼拜仪式剧有《道德的秩序》、《报佳音》、《最后的审判》等等。

更有趣的是,当戏剧不再作为天主教教廷的反对对象,一些非礼拜仪式剧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剧作家就是北德意志甘德斯海姆修道院的修女赫罗斯维塔。她虽然喜爱泰伦斯的喜剧风格,但却对泰伦斯喜剧中所传达出的世俗思想甚为不满。

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位满腹才华的修女作家仿照泰伦斯的技巧和风格,写了六部宗教题材的戏剧,宣扬女性基督徒的贞操美德与智慧,颇有和泰伦斯打擂的感觉。而正是这种为自己的信仰发声的意志,为我们提供了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女性视角。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喜剧成分也渐渐在教堂里出现,愚人宴和孩子主教宴的出现,让插科打诨的滑稽成分潜入了教堂的某些戏剧表演中,这些节日的戏谑作风让我们有幸看到宗教戏剧里轻松胡闹和放浪形骸的一面。

其实中世纪的宗教剧也有很强的实验性?

你以为宗教剧只是温室里的花朵?其实宗教剧远比我们想象中走的要远。

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宗教戏剧开始不满足于教堂和礼拜仪式的局限,慢慢转移到教堂之外,而一些新的表演形式也在这时候出现。

当时许多戏剧都于每年的春夏两季在户外上演,因为这两个季节气候宜人,同时也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节日——圣体节 。

而围绕着圣体节也出现了一种宇宙戏剧,它将从创世纪到世界毁灭这一全过程的重大事件都包含在内。

如此宏大的格局、丰富的内容、漫长的时间线以及人数众多的出场人物,必然对戏剧的表演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人员为了表达丰富的圣经内容,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新实验,这便使得1350-1550年两百年之间的舞台表现形式显得异彩纷呈。

当时的许多演出过程都十分复杂,甚至常常持续数天,有时还需要动用全社会资源的支持,宗教戏剧成为教会、国家和公民通力合作的结果。

圣体节也为套剧的出现提供了动力,而套剧形成以后,也逐渐不再作为节日的附庸,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上演。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剧放弃了拉丁语转而开始使用各国俗语,并开始使用口语对白而非吟唱式对白,这也更加便利于非神职人员在舞台上表演。

这一改革真正让戏剧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而非只是庙堂之上的文化活动。

这个时期的世俗戏剧虽不是主流,但也一直在世俗社会中暗暗蓄力。笑剧、道德剧、文艺社戏剧、插剧、默剧和假面具、马上比武和皇家入城式成为后期中世纪世俗娱乐的主要方式。

一场论战,终结了宗教剧的历史,但戏剧的历史仍在延续

然而到了十六世纪,堪称中世纪典型的宗教剧却几乎完全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于社会内部冲突的不断加强,天主教会的力量在各方角逐中被不断削弱。1534年,在英格兰,亨利八世和罗马教廷决裂,并导致了激烈的论战,在论战中,戏剧被当作双方攻击对方或捍卫某一教理的武器。

为了平息论战,伊丽莎白一世在1558年登基伊始,下令禁止一切宗教戏剧。这项法令虽然没有立刻奏效,但到了1580年代,宗教套剧终于销声匿迹(只有极个别地方除外)。

而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其他西欧国家,到了1600年,宗教戏剧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被全面禁止。剧作家们开始转向世俗题材,从此,各个国家都开始发展起自己的民族趣味和个性风格。

戏剧不得不开始在纯商业和纯艺术的前提下为获得认可而进行争斗,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欧的职业戏剧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结语

中世纪的宗教剧历史虽然结束了,戏剧的历史却仍在继续。曾经在宗教中死灰复燃的戏剧,在宗教中开花,最终却在世俗中结果。不管怎样,戏剧都可谓是那个神秘时代的一抹亮色,讲述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对后世的影响
笔尖下的伦敦|莎士比亚的伦敦
那一天──天主将不再给任何机会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你肯定不知道
“巴洛克之城”萨尔茨堡,五座教堂贯穿历史
盧家灣聖伯多祿堂【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