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出生的武兆堤,19岁到延安,发现卢桂兰,44岁导演《英雄儿女》

青年时的武兆堤

谁也不会想到在成荫(1917-1984)执导的战争片《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中,会发现影片中的主演武兆堤(1920-1992)、苏里(1919-2005)、王冰(1926-1970)都在日后成为了大导演,执导了多部经典影片。

尤其是在片中扮演这一个主角老农民的演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导演武兆堤。

电影《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剧照,武兆堤

武兆堤日后导演的最著名的电影是《英雄儿女》(1964),电影插曲《英雄赞歌》,传唱至今。

在拍摄完《回到自己队伍来》后,武兆堤很快与在《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扮演匪连长的苏里联合导演了另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原游击队》(1955)。

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外景地。右二为郭振清

武兆堤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编写(或与人合作编写)了《沙家店粮站》(1954)、《并肩前进》(1958)、《冰上姐妹》(1959)、《英雄儿女》等多部电影文学剧本。

他还导演了《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1957)、《红领巾的故事》(1958)、《工地青年》(1958)、《冰上姐妹》、《七天七夜》(1962)、《沙家浜》(1971)、《山重水复》(1980)等十多部影片。

电影《山重水复》(1980)片场,左为导演武兆堤正在和饰演陈毅的冯淳超交谈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翻阅新中国的电影发展史时,才知道《英雄儿女》的导演是武兆堤;而它的文学剧本,则是在夏衍(1900-1995)的倡议下,由武兆堤与他的战友毛烽(1923-2014)合作,根据巴金(1904-2005)的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

武兆堤是一位富有编剧、导演、表演等多方面艺术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和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作家巴金(右)在朝鲜前线战地采访

他热情开朗,谦和质朴,富于进取心。他的创作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手法明快洗练。

他善于编织动人心弦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和烘托人物,长于以情动人,使人赏心悦目,或者催人泪下。他是一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

【武兆堤姓名的由来】

武兆堤本不姓武,也不叫兆堤,他姓董名钢,祖籍山西太原。他由董钢改名换姓武兆堤,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电影《寻爱记》(1957)剧照

董钢的父母都是早年信仰“工业救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都曾在美国留学。董钢的父亲在美国专攻冶金,他回国后在太原钢铁厂就任副总工程师。

1920年11月18日,董钢诞生在美国匹兹堡。匹兹堡是美国的钢都,所以他父母给他起名董钢,同时,又给他起了个乡情潜蕴的小名“美回”,意思是要从美国回到祖国。

年轻时的武兆堤

至今,那张留在北美洲的出生证,还记录着这对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片眷恋祖国之情。

董钢在美国度过了5年的童年生活后,回到了祖籍太原。他少年时代,就读于太原成成中学。

成成中学的革命力量很强,在董钢就读期间,该校从校长、教育长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因此,该校在太原市历次学生运动中都起带头作用。

电影《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剧照,武兆堤

1933年,13岁的董钢就参加了进步学生社团“黎明周刊社”。他写短文短诗,办墙报,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要求抗日。

1936年初,红军东征过黄河后,山西的国民党军阀加紧反共活动,大批进步青年被捕,董钢也被作为共产党嫌疑犯坐了7天班房。

同年,董钢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统战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七七事变”后,他又加入了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

电影《地下尖兵》(1957)剧照,张圆

1938年,他随老师、中共党员杜心源等同志投奔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他就读于民大艺术系。

抗战爆发后,董钢于1938年5月被分配到二战区随部(文艺)工作团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随部工作团里共产党的力量很强,但上层国民党的官员们真正抗日的并不多,热爱艺术的就更少了,进步青年们便纷纷投奔延安。

电影《工地青年》(1958)剧照,左为印质明

这启发了董钢,他也决心去延安。于是,他和另外两个女同学商定结伴而行。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对进步青年去延安就封锁严了。董钢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偷盖了官印,自己写了路经延安去国统区榆林的路条,和两个女同学背起背包开了小差。

傍晚,他们到了黄河岸的小船坞渡口,被国民党的兵痞截住了。兵痞们把他们交给一个卖烧饼的老头看管,准备第二天解送他们回随部工作团。

电影《红领巾的故事》(1958)剧照,陈强

到半夜,董钢见卖烧饼的老头睡熟,便带着两个女同学逃脱了。他们沿黄河往北,直奔八路军把守的平渡关渡口。为安全起见,他们提出了改名换姓的问题。

那两个女同学,一个改名苏毅,一个改名蔚钊,董钢一时想不出叫什么好,便信口说:“二战区有个人叫武兆瑞,我也叫这个名字得了。”

“叫人家的名字,那怎么行?”一个女同学说,“你叫武兆堤吧!”

电影《冰上姐妹》(1959)宣传照,卢桂兰(右)和林盈

董钢就这样更名改姓叫武兆堤了。

【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1938年12月,武兆堤到延安后,见到了许多从二战区和民族革命大学来的同学和朋友,人们鼓动他投考鲁艺戏剧系。

经过口试后,他作了个戏剧小品,便被鲁艺录取了。但他没进鲁艺,他听从了一个女同学建议他先学马列主义,然后又去报考抗日军政大学。后来被分到抗大四大队。

电影《七天七夜》(1962)剧照,白德彰

不久,队里的人发现他做过文艺工作,便选他担任队里的活动部主任,这下他就成了忙人了,他一边学习,一边组织同学们出墙报、唱歌、演戏,成了队里的活跃人物。

1939年10月,武兆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大毕业后,武兆堤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直到1949年南下,才转业到地方。

1949年4月,东北军大文工团团员合影。左起:苏里、李蒙、武兆堤、吴因

他在文工团的10年里,担任过演员、编导、戏剧队长和协理员等职;曾到晋东南敌后当过武工队,参加过解放长春、四平等许多战役的宣传鼓动、运送伤员的工作,演出和导演过《雷雨》、《白毛女》、《血泪仇》等戏。

1948年,他主演了成荫导演的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之后,又应成荫之约,打算合作把他早先创作的话剧《钢筋铁骨》改编成电影《钢铁战士》,由于战争形势发展很快,他随军南下了。

电影《钢铁战士》(1950)剧照,张平

建国之际,中央电影局从各方抽调创作骨干组建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武兆堤于1949年10月来到北京,在该所从事了3年多的专业电影剧本创作。其间,他创作了电影剧本《沙家店粮站》。

《沙家店粮站》是根据柳青(1916-1978)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改编的。

电影《沙家店粮站》(1954)剧照,张平

开始,这个任务是武兆堤和柳青二人承担,后来,柳青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及早离开北京,回到陕南农村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去,于是,就把改编电影剧本的任务全托给了武兆堤。

柳青回陕南前夕,和武兆堤促膝谈心,他特别强调说:“在城市里,坐在沙发上写不出好作品来!”武兆堤早就写过许多剧本,他有自己的创作体验,他觉得柳青的话非常中肯。

1955年第11期《大众电影》封面,《沙家店粮站》剧照,张平(左)和张莹

改编完《沙家店粮站》后,他便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去了。

后来,武兆堤还专程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去看望了他的老友柳青,柳青在陕南农村长期生活,创作了杰作《创业史》。

武兆堤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炮火硝烟,与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同甘共苦,为他后来编导优秀影片《英雄儿女》作了必要准备。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组合影,刘世龙(前排右二)、刘尚娴、田方、郭振清,导演武兆堤(前排右一)等在一起

1955年他和苏里联合导演了在观众中风靡一时的《平原游击队》。

他和苏里是一对老搭档,从1939年就在同一个文工团工作,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和气质,都经历过冀中敌后游击战争,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与感情,也为影片注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武兆堤也通过这部作品继承了自己的英雄主义主题。

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剧照,郭振清

“双枪李向阳”因这部电影而风靡大江南北,片中那句“不许动,我是李向阳!”的经典台词直到现在依然被人们牢牢记在心中。

其实,武兆堤还是《平原游击队》男主角“李向阳”郭振清(1927-2005)的伯乐。他和导演苏里钦点郭振清饰演李向阳。电影上映后,郭振清饰演的“双枪李向阳”成了当时年轻人膜拜的英雄偶像。

郭振清在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中的影像

【“街上抓个卢桂兰”】

朝鲜战争结束后,武兆堤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了导演。他苦心钻研电影艺术,并于1956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在苏联电影大学副校长的指导下进修了两年。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武兆堤的艺术修养和编导经验日新成熟、丰富。

1958年,中央文化部号召各制片厂为建国十周年拍摄献礼片。

武兆堤给《冰上姐妹》(1959)中的演员说戏

搞什么呢?一天,武兆堤听本厂编辑房友良说,一个曾得过全国冰上运动某项目冠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毅然鼓励对手超过自己。

武兆堤觉得,这件事尽管简单,但它的蕴含深刻;而且冰上运动色彩丰富,如以此为核心,是可以搞出好作品的。厂里很快同意了武兆堤的设想。

电影《冰上姐妹》(1959)的幕后照片

1959年1月,全国冰上运动会正在吉林市举行。为抓良机,武兆堤带摄制组赶赴吉林市。

运动会上,武兆是一边观看比赛,一边在运动员宿舍、体息室、更衣室进行采访。

他与房友良合作,边采访边创作,用了6天时间,搞出了剧本提纲。

电影《冰上姐妹》(1959)剧照,卢桂兰(右)和林盈

人物有了,可谁来演呢?顾名思义,《冰上姐妹》的主要演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滑冰技术好,形象、气质好,会演戏。这三条缺一不可。

为此,他们出动几路人马,到运动会、湖边、公园和大街上,四处“抓”滑冰的姑娘。第一天,他们就“抓”了三十多位,可没有一个能使武兆是中意,大家很着急。

电影《冰上姐妹》(1959)剧照,卢桂兰

几天后,他们在百货公司门前,发现了一个形象、气质都不错的背着冰鞋的姑娘。她叫卢桂兰,是沈阳体育学院的学生。

他们立即带她到旅馆,让她作了个戏剧小品。卢桂兰刚作完,乐得摄影师悄悄地踢了武兆堤两下屁股。

武兆堤不动声色,又叫卢桂兰作了两个小品。武兆堤高兴极了,当下与摄影师交换了意见,决定给沈阳体育学院发电报,请卢桂兰担任影片的主角——速滑冠军丁淑萍。

卢桂兰

后来,他们又在北京火车站“抓”了音乐学院弹钢琴的学生林盈(后在《伤逝》中扮演子娟),让她担任了另一角色李小玲。

冰上运动季节性很强,献礼片的拍摄又不能拖延。时间,就是一切。在冰雪消融之前,摄制组抢拍完了冰上的有关镜头,武兆堤心里稍微踏实了些。

他向文化部负责同志汇报了情况后,影片的内容和他们的工作精神得到了赞扬。

电影《冰上姐妹》(1959)宣传照,左二为卢桂兰

接着,武兆堤在北京很快写出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

《冰上姐妹》表现了新中国冰上运动员的艰苦训练、友谊、爱情和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影坛引起轰动。

周总理看了这部影片,赞扬影片主人公所表现的崇高思想品格,并在全国劳模大会上,号召大家向《冰上姐妹》的主人公学习。

电影《冰上姐妹》(1959)的幕后照片

优秀影片《冰上姐妹》几乎是在选材、创作、物色演员和拍摄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完成的。

它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充分显示了武兆堤在电影编导艺术方面的造诣。同时,“大街上抓了个卢桂兰”,也成了影坛上的趣闻佳话。

田方和刘世龙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莫须有的罪名】

尽管《英雄儿女》的影响巨大,但在当时知道它的创作者的人却不多。这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

1965年,《英雄儿女》刚刚问世,批判“人性论”的言词就甚嚣尘上了。

1966年运动一开始,便“革”了武兆堤的“命”。一顶顶吓人的帽子,纷纷落到武兆堤和一大批业务骨干头上。

刘世龙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武兆堤挨了三年批斗,长了三年见识,作为一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的财富,包括那些荒诞、野蛮、愚昧、泪水和那个“莫须有”。

他当时的“罪行”是:他导演影片《七天七夜》时,没让主人公在牺牲前念毛主席语录,他编导的《冰上姐妹》是宣扬三角恋爱的“毒草”、《英雄儿女》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性论,另外,他还始终同情《董存瑞》(1955)的导演郭维(1922-2014)。

郭振清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当年,武兆堤在送审《冰上姐妹》的样片前,经过反复考虑,将某些人指示剪掉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全部镜头恢复后才送审。

中宣部、文化部的负责同志看了样片,都说不错,周扬(1908-1989)说,影片表现了青年人的在新时代中的思想品格,“看了心里很舒服”,并把这部影片定为献礼片。

同样,《英雄儿女》不仅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负责同志的支持和称赞,而且,还请罗瑞卿总参谋长和其他老将军审查过。

电影《英雄儿女》(1964)片场,田方(右)与导演武兆堤研究角色

当时,武兆堤和另一位编剧毛烽特意问罗总长和其他老同志,影片有没有诸如“人性论”之类的问题。

结果,罗瑞卿等同志充分肯定并赞扬了这部影片。《英雄儿女》的片名,还是傅钟将军在审片时起的。

如果说《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和《冰上姐妹》中对内在冲突、英雄主义主题已有所探索的话,《英雄儿女》则标志着其创作风格的完成。

武兆堤(左)和编剧毛烽

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包括原著作者巴金在内的广大观众的赞赏。

1970年,为了纪念朝鲜战争20周年,中朝两国相互举办电影周,在周恩来总理指示和外交部的催促下,才有幸把打入冷宫的《英雄儿女》这部片子翻了出来,在国内外放映。

但放映前,它的片头的演职员表就被当时的高层下令剪掉了。

电影《英雄儿女》(1964)最早的宣传物料,那时电影还叫《团圆》

1976年运动结束后,被剪掉的片头本可以恢复了,但是,要把当年没片头的800部拷贝全加上演职员表,工作量又很大。所以不少人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谁。

【参加进口片的复审工作】

1970年底,武兆堤终于又来到摄影机旁了。当他得知是周总理亲自决定恢复他的艺术工作时,他激动得流下了泪。

电影《平原游击队》(1975)重拍版剧照

不久,上面要启用武兆堤拍“样板戏片”。导演工作必须在“样板团”、厂宣传队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小组领导下进行。

武兆堤的一个老朋友劝他千万不要改动剧本,哪怕是一句戏词也不要改动。他就在北京战战兢兢地拍了部《沙家浜》,又哆哆嗦嗦地重拍了《平原游击队》(1975)。

电影《山重水复》(1980)片场,武兆堤指导演员们的表演

没想到被上面的领导骂他和另一个拍样板戏影片的导演是“白吃饭”。有关方面要他在全厂大会上“检查白吃饭”的问题。

那几年,武兆堤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于是他便以养病和准备写剧本为理由,躲到扬州、昆明等地,熬着那痛心的岁月。

晚年的武兆堤

1977年,武兆堤留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参加了对开国以来生产的六百多部国产片和900多部进口片的复审工作,并领导了向建国30周年献礼的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

在重任面前,武兆堤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着。1979年,武兆堤导演完故事片《山重水复》后,便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就任主管艺术工作的副厂长。

妻子孟宪英

武兆堤的妻子是长影著名演员孟宪英(1929-2008),她曾参演过《地下尖兵》、《红孩子》(1958)、《党的女儿》(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等电影。

尤其在《党的女儿》中,她饰演的桂英冒死救田华出演的玉梅,玉梅死里逃生,而桂英却被敌人活活打死。

武兆堤曾使用过的名片

武兆堤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随和、热情、爽朗的人,即便年龄大了,他依然在身体、心态上都让人感觉年轻,有活力。

不过,1992年9月3日,武兆堤因病去世,享年72岁。2008年,孟宪英也因病去世,享年79岁。

晚年的武兆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冰上姐妹》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 导演:武兆堤 主演:卢桂兰 李亚林 秦汉_flv
出身高知家庭,影坛最早“海归”,《英雄儿女》让他成著名大导演
【国产老电影】冰上姐妹 1959
是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著名戏剧作家)。
著名演员卢桂兰:前夫悲情离世,再婚带儿子嫁给知名特型演员
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刘尚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