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成学教授——再谈苏轼、苏颂之亲情

再谈苏轼、苏颂之亲情2002年初,我写过《苏颂与苏轼交谊考》,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其后,为加拿大《文化中国》2006年第五期所转载。又为《苏氏文化》报分期连载。拙文所述,为科坛泰斗和文学巨星之间交往的荦荦大端者:其一,为在汴京西冈苏颂之家宅,共论“源流同是子卿孙”—一个祖宗的子孙;其二,为一个恩师(欧阳修)的进士;其三,为一个监狱的囚徒;其四,苏颂为东坡父亲写挽诗,苏轼为子容母亲写挽词;其五,两个巨星在一个多月里相继殒落。

最近两年,在主编《苏颂全集》,撰写《苏颂生平任职著作亲友纪年》,有机会更详尽地阅读苏颂和苏轼的诗文互答和信件交往,可以对2002年的文章做一些拓展。所以,命名为《再谈苏轼苏颂之亲情》。

1、苏轼苏颂的诏文之互答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赵顼病逝于福宁殿。十岁的赵煦即位皇帝,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执政。第二年,苏轼擢中书舍人、赐金紫,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哲宗赵煦和太皇太后高氏的股肱之臣。七月,苏颂除父丧,擢刑部尚书。元祐二年(1087),苏颂又升吏部尚书兼侍读,执掌官吏任免的大权,又兼任皇帝的老师。可见高太后对苏颂和苏轼的信任。苏轼、苏颂官宦生涯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他们亲情的最甜蜜时期。

苏颂任刑部尚书的诏书,即为苏轼执笔。他以皇帝之口,赞扬苏颂:“朕闻帝尧之世,伯夷以三礼折民,西汉之隆,仲舒以《春秋》决狱。是知有道之士,必以无讼为功...具官苏颂,温文而毅,直亮不回。仲由,冉求果艺,有从政之美;子产、叔向爱直,兼古人之遗。遭罹闵凶,亦既祥禫。特诏虚位,以待老成。与其遂曾闵之私哀,顾怀坟墓;曷若蹈威绰之前轨,显扬君亲。竚闻嘉猷,以对休命。”

苏颂写了《辞免刑部尚书表》回答哲宗皇帝和苏轼:“自循朽迈,敢冒优除?伏望收还成命,听服常僚。所有诰命,未敢祗受”。

苏轼又写了《赐新除依前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苏颂辞恩命不允诏》:“勅苏颂:卿笃于仁心,深于经术。用心司寇,期于无刑。朕惟孝处之深,三年不夺其志。又推才难之故,千里以待其来。卿而不能,谁当能者?亟服乃事,毋烦力辞。”

苏颂在《谢除刑部尚书表》中,回答哲宗皇帝和苏轼曰:“岂伊衰朽,亦预选抡。敢不祗率乃僚,各共其事。念衰矜而用法,翼尽人情;馨勤瘁以在公,恪循官守。庶无败旷,少答生成”。他又在给太皇太后的《谢表》中说:“宠非其次,恩出于中。臣敢不勉策疲驽,奉循宪度。不懈于位,但思夙夜之靖共;非纥于威,上广朝廷之德恕。少殚薄效,仰答鸿私”。

2、苏轼苏颂诗歌之次韵

元祐二年(1087),九月十五日,在迩英殿苏颂给哲宗皇帝讲授《论语》终篇,宰相、执政、经筵官宴于东宫。哲宗亲书唐诗,赐各位重臣。苏轼和苏颂于宴席之上次韵赋诗。苏轼得皇上赐《紫薇花绝句》,东坡赋诗曰:

绣裳画衮云垂地,不作成王剪桐戏。

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

壁中蛊简今千年,漆书科斗光射天。

诸儒不复优吻燥,东宫赐酒如流泉。

酒酣复拜千金赐,一纸惊鸾回凤字。

苍颜白发便生光,袖有骊珠三十四。

归来车马已喧阗,争看银钩墨色鲜。

人间一日传万口,喜见云章第一篇。

玉堂昼掩文书静,铃索不摇钟漏永。

莫言弄笔数行书,须信时平由主圣。

犬羊散尽沙漠空,捷烽夜到甘泉宫。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文思天子师文母,终闭玉关辞马武。

小臣愿对紫薇花,试草尺书招赞普。

苏辙时任中书舍人,参加东宫宴会,赋《韩干三马诗》曰:

老马侧立鬃尾垂,御者高拱持青丝。

心知后马有争意,两耳微起如立锥。

中马直视翘右足,眼光已动心先驰。

仆夫旋作奔佚想,右手正控黄金羁。

雄姿骏发最后马,回身奋鬣真权奇。

圉人顿辔屹山立,味听决骤争雄雌。

物生先后亦偶尔,有心何者能忘之。

画师韩干岂知道,画马不独画马皮。

画出三马腹中事,似欲叽世人莫知。

伯时一见笑不语,告我韩干非画师。

苏颂次韵诗曰:

霜纨横卷书韬垂,轴以毒瑁囊青丝。

披图二妙骇人目,笔划劲利如刀锥。

龙媒迥出丹青手,势若飞动将奔驰。

鞯銜如在赤墀立,仆御犹纵红缨羁。

子虔六辔銜沃若,长康骏骨称天奇。

虽传画谱入神品,未有墨客评黄雌。

六诗形似到作者,三马意象能言之。

奇纵莫辨霸与干,高韵压倒陆与皮。

从来神物不常有,未遇真赏何人知。

君不见开元厩马四十万,作颂须要张帝师。

苏轼又次苏颂韵,诗曰:

潭潭古屋云幕垂,省中文书如乱丝忽见伯时画天马,朔风胡沙生落锥,天马西来从西极,势如落日争分驰龙膺豹股头八尺,奋讯不受人间羁,元狩虎脊聊可支,开元五花何足奇。伯时有道真吏隐,饮啄不羡山梁雌。丹青弄笔聊尔耳,意在万里谁知之?干惟画肉不画骨,而况失实空留皮。烦君巧说腹中事,妙语欲遣黄泉知。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师。

3、苏轼、苏颂朝堂之悄悄话

熙宁二年(1069)的“三舍人事件”和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使苏轼与苏颂经历了政治风雨和铁窗生涯的考验,他们彼此已十分信任,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可以不谋而合,心照不宣,他们在朝堂上,可以说一些不可告人的悄悄话,这些臧否人物,品评是非的窃窃私语被苏轼记入《东坡志林》。被苏颂讲给长孙苏象先,记入了《魏公谭训》,成为苏轼和苏颂亲密无间的历史证据。

元祐三年(1088)五月三日,《东坡志林》记载,“孔道辅为御史中丞勘冯士元事,尽法不阿,仁宗称之,有意大用。时大臣与士元通奸利,最甚者宰相程琳。道辅既得其情矣,而退傅张士逊不喜道辅,欲有以中之。上使道辅送札子中书,士逊屏人与语久,因言公将大用。道辅喜。士逊云:“所以致此,谁之力也,非程公不致此。”道辅怅然,愧而德之。不数日上殿,遂力救琳。上大怒,既贬琳,亦黜道辅兖州。道辅知为士逊所卖,感愤得疾,死中路。元祐三年五月三日闻之苏子容。”

《东坡志林》又记:“杜正献公为相,蔡君谟,孙之翰为谏官,屡乞出外,”仁宗曰:“卿等审欲得郡,当具所欲奏来。”于是,蔡除福州,孙除安州。正献公曰:“谏官无故出,终非美事;乞且依旧。”上可之,退书圣语。时陈恭公为执政,不肯书,曰:“吾初不闻。”正献惧,遂焚之,由此罢相。议者谓正献,当明日奏留,不当遽焚其书也。正献言始在西府时,上每访以中书事,及为相,中书事亦不以访公。因言君臣之间,能全始终者盖难也。”

苏象先在《魏公谭训》卷五中记载:“杜正献为相,蔡君谟,孙之翰为谏官,屡乞出。仁宗云:“卿等审欲郡,当具所欲奏来。”于是蔡除福州,孙除安州。正献云:“谏官无故出,终非美事;乞且依旧。”上可之,退书圣语。陈恭公为参政,不肯书,曰:“吾初不闻。”正献惧,焚之。由此罢相。议者谓正献当俟明日复奏,不当遽焚其书。正献云:始在西府时,上每访以中书事,及为相,中书事亦不以访公。因言君臣之间,能全始终者盖难也。”

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八日,兴龙节赐宴尚书省,苏轼记子容言,李沆尝言梅询非君子。《东坡志林》卷四记载:“真宗时,或荐梅询可用者,上曰:“李沆尝言梅询非君子。”时沆之沒,盖二十余年矣。欧阳文忠公尝问苏子容曰:'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子容言:'独以无心,故尔’。轼因赞其语,且言:'陈执中俗吏耳,特以至公犹能取信主上,况如李公之才识,而济之无心耶!’”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二十一日,《东坡志林》卷二记载:“盛度钱氏婿,而不喜惟演,盖邪正不相入也。惟演建言二后并配,御史中丞范讽发其奸,落平章事,以节度使知随州。时度几七十,为知制诰,责词云:'三星之姁,多戚里之家;百两所迎,皆权要之子’。盖惟演之姑嫁刘氏,而其子娶于丁谓也。人怪度老而笔力不衰,或曰:'度作此词久矣’。元祐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讲筳,上未出,立延和殿中,时轼方论周穜擅议宗庙,苏子容因道此。”

重读《东坡志林》与《魏公谭训》,检索苏轼与苏颂文集,录出这些诏书、诗歌、悄悄话,展示给各位苏氏宗贤,可知任过宰相的科坛泰斗和任过尚书的文学巨星是何等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又是何等不谋而合,亲密无间啊!

管成学2022年2月13日于海南省兴隆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坡书传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五
书法字帖:苏轼行书欣赏《书王定国藏王晋卿烟江叠嶂图一首》拓本
苏轼 东坡苏公帖
126-张照诗句(清)
古代文化名人 苏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