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人遗忘的狄青大将军:战功赫赫下场凄惨

  北宋由于始终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时代还有一些大将之才外,其余时代,根本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间,才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狄青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被封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

  后来他又因为军功升枢密副使。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戍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屡次立下卓越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网络配图

  范仲淹对狄青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并送《左氏春秋》让他读,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进而精通兵法。可是立有大功的狄青,一方面被朝廷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另一方面却被皇帝猜疑,大臣议论。北宋立国时为了去除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发之弊,便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重文轻武作为基本国策。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扫灭依智高叛乱后,便有一些人开始网络狄青的罪名。  北宋为什么这样着急除去武将功臣呢?当时的文臣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狄青到陈州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网络配图

  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由狄青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得以施展,但终究不能被北宋统治者所容,竟然在功成之后,遭到不白之冤。虽然其过程比岳飞缓和一些,没有被朝廷直接杀死,却被慢慢折磨致死。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于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时,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到宋徽宗时期,北宋统治者终于尝到了国破家亡的滋味,惨遭靖康之耻,此为一报?但令人唏嘘的是,与此同时,另一位比狄青更出色的爱国将军岳飞,踩着狄青脚印走上了南宋的历史舞台,受到了比狄青更为悲壮的遭遇。

  史载,他平生共历25战,其中尤以皇佑四年(1052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当时在广西一带有一个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头领起兵反宋,攻破邕州,旋率7000(一说5000)兵顺郁江(今广西境)东下,连破9州,直抵广州。这支叛军一时间攻城掠地,震动岭南,宋廷深以为忧。九月,枢密副使狄青自请出战,到岭南后整饬军纪,严申军律,数陈署败军之罪,将其与所属将校32人处斩。诸将相顾失色,全军肃然,令行禁止。

网络配图

  十五日夜半,狄青乘风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轻骑倍道潜出,袭取昆仑关,于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北)列阵。侬智高犹疑,不知所为,阵势大乱,纷纷逃遁,退回邕州。宋军追杀50余里,杀其弟侬建中、侍郎黄师宓及士卒2200余人,俘500余人。是夜,宋军兵临城下,虚张声势,鼓噪大呼,侬智高以为宋军欲将攻城,纵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属云南),广南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但郁郁而终,年仅49岁。英年早逝,空有一身报国之志无处可用。另外,狄青之死历来一直有人认为与欧阳修弹劾有关。

1、作战喜欢披头散发、带铜面具

精于骑射的狄青早期是骑兵,后遇西夏赵元昊叛乱就随军上了前线。宋军之前总打败仗而士兵畏惧,狄青主动要求做先锋。4年里经过25场战斗,8次身中乱箭,立下战功。每次作战他都披头散发、带铜面具,敌人望风披靡,无人能挡。

关于狄青披头散发、带铜面具作战,后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狄青早年代人受过,被鲸刑惩罚,面部有刺字;二说按照宋制,新兵入伍面部要刺字,以防出现逃兵。狄青上阵杀敌时披散头发、带着面具是为了遮掩刺青。

2、一路升职到枢密副使,拒绝除掉刺字

狄青后来得到经略判官尹洙、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赏识,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只是匹夫之勇。”狄青就勤奋读书,精通了兵法,此后不断升职,并得到宋仁宗的召见。

经过10多年奋斗,狄青成为知名将领。史载,因脸上有刺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物除掉,狄青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不会过问臣的出身;臣所以有今天,是因为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以鼓励军队。”后来,他任延州知府,又升任枢密副使。

3、平叛侬智高,拒绝交趾入境

皇佑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狄青主动请战。之前,宋军因轻敌而战败,狄青统一军令,斩杀了擅自行动的将士30余人。又出奇兵大败叛军,追击50里,斩数千人。狄青入邕州城,安抚百姓,收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了“京观”。

最初交趾人曾请求出兵帮助平叛,得到了朝廷同意。狄青得知后上书:“借外国军队消灭内寇,对我国无利。一个侬智高就横行蹂躏两广,无力讨伐,向蛮国借兵,蛮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发动战乱怎么办?”叛军被平定后,证明狄青意见是正确的。

4、饱受猜疑,郁郁而终

狄青升任枢密使4年,士兵见到他都由衷夸赞。后来有人称“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还发光”,这在古代属“异象”。而君王降生或权臣上位,据传都伴有异象。因此有文官上书建议把他调出京师,没有得到同意。

此后京师发大水,狄青把家搬到了相国寺,自己在佛殿上居住。这下惹来麻烦,因为佛殿建筑的样式类似于皇宫大殿,于是有人议论狄青有野心。狄青便被降职,离京任陈州知州。次年,嘴上生毒疮,病死。

5、狄青之死,与欧阳修有关吗

狄青家里生有异象、在佛殿居住被质疑时,时任兵部尚书的欧阳修上书宋仁宗,提出“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暂时免除狄青枢密使的职务,发放外地任知州……对于欧阳修的这个建议,后世多有议论,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欧阳修晚年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忠君守成,思想落后,这次上书弹劾狄青就是例证,并导致狄青离京一年后死亡。另一种观点认为,欧阳修是为了保护狄青,让他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明为弹劾,实为护佐,可谓用心良苦。

狄青被贬职离京后,心情郁结,饱受猜疑,最终郁郁而终。野史记载,常有使者探查、监视,让他终日生活在恐慌中,一顿饭吃不完,就要接待两批使者……狄青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襄”。仁宗后的神宗即位,还把他的画像挂入宫中以求保佑。


——————————————————————

北宋名将狄青为什么会被弹劾?

狄青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更因为他在战场上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时犹如恶鬼,因此所向难当,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后来狄青又作为大军统帅,奇袭昆仑关,剿灭侬智高叛军,收复广西地区,声望达到极点,班师回朝后,被宋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然而这也埋下他被众臣猜忌、并群起而攻之的祸端。

兵者凶器也,因此作为执凶器的武人,必须严格控制。文官政府提防与限制武人参政,本是天经地义。现代各个主要强国,不论实行何种制度,皆不约而同以文官政府执政,现役军队将领被限制不能参与政务。这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军队这头怪兽的能量太过强大和恐怖,必须牢牢关在笼子里,施以各方制约。

如果放出这头怪兽,让军事将领能够自主参与甚至决断国家大政,便可能形成吞噬一切的军国主义政权,死伤数以亿计、几乎毁灭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惨痛教训。而宋朝由文官士大夫集团执政、压制武人地位的根源,同样是汲取晚唐五代兵乱的教训。

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各路军阀数十年混战,杀得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田地荒芜,白骨堆积如山,死尸被腌制当做军粮。此时手握刀剑的武人地位何其隆高,文官儒士与之相比犹如猪狗, 可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政权,那样的天下,究竟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因此,当从人间地狱劫后余生的人们,在初生的大宋王朝便痛定思痛,以数十年之功徐徐图之,终于解决了持续数百年、困扰无数明君良臣的藩镇骄兵难题,并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官政府体制。

宋朝历代帝王身体力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僚士人主导舆论时评,称唯有「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以广泛科举制来收揽天下精英,终于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虽然这种以文驭武体制,必然导致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但从来矫枉必须过正,令国家再无武将割据反逆之祸,中原百年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实为功德无量。

狄青之所以名气甚高,是因为他并非出身世代将门,而是从行伍小卒出身,却做到枢密使这一国家宰执的高位,经历甚为传奇。 可是这个传奇本身,就是宋仁宗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的,狄青本人的能力资望,并不足以胜任这一位置。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即使只在北宋一朝也也远算不得出类拔萃。

且不说宋太宗朝第一名将李继隆,两次大败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斩首万级,又大破党项叛军,几乎将西夏扼杀于摇篮,

宋真宗朝第一名将曹玮,多次大败西夏李继迁(李元昊之父),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三万铁骑,斩首万级,令北宋西部边境安定四十余年。

狄青的战绩比这两位先辈明显逊色,且不必论,此外还有章楶、王韶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名将,论战功论将才,又哪里比狄青差了呢?

狄青的人品操守,也远远算不上完美无暇,而是功名之心甚重。他之所以和之前赏识提拔他的韩琦、范仲淹等文臣,在之后都产生极大矛盾,分道扬镳,其实一半责任要算在他自己身上。

比如韩琦之所以会当面打脸,称「东华门唱名金明池赐宴」的进士们方才算得上“好男儿”,是因为狄青竭力称赞力保的那个“好男儿”焦用,其实是个贪污军款,被不堪忍受的部下告发的兵痞,韩琦不顾狄青求情而斩杀此人,正是为整肃军纪。而狄青却因此怀恨在心,觉得自己不如韩琦的只是“少一进士功名“。因此,宋仁宗定要让狄青这样一个德不配位、无以服众的武人出任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因此才会遭到文官士大夫们的集体抵制。这更违背了宋朝开国百余年来的文官政府传统,很容易让人不愉快联想到五代乱世,如后周王朝建立者郭威,便是在后汉政权枢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篡了皇位,自己也落得个满门百余口被杀的惨痛下场。

宋初从晚唐与五代兵乱汲取的最大教训便是,「一千个文官贪污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将割据一方,起兵造反。 这在当时不止是赵宋皇帝的私心,更是整个统治精英集团的普遍共识。

因此,在所有文官士大夫看来,宋仁宗的任命,是成心把狄青这个于国有功的将才去往火坑里推,让他成为举国公敌,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包括欧阳修、文彦博等名臣在内,不断上奏章弹劾狄青,是为大宋王朝防微杜渐之“公“,亦是为文官士大夫集团压制武人之“私”,两者本为一体,密不可分。

而他们给狄青加以种种捕风捉影、不切事实的”罪名“,并非要致狄青于死地,而仅仅是为了逼宋仁宗将狄青调任,正是出于为国家保全功臣的”公心“,也是真心为了狄青的前途着想。

正如唐朝初年,李靖攻灭东突厥汗国回朝后,首先收到的就是一大堆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立下灭国不世之功的武将,因为满朝百官群起而攻之,就避免了君主必然的猜忌,免去了可能的杀身之祸。所以李靖战战兢兢伏地请罪,唐太宗宽免其”罪“仍赏其功,如此则上下得安,才是保全功臣之道。

可惜,宋仁宗和狄青都不能体会一众大臣的良苦用心。宋仁宗坚持了四年,才终于扛不住满朝众臣,给狄青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让他离开中枢外放陈州。狄青也因为这四年的持续煎熬,如坐针毡,竟郁郁而终。

两宋三百年,论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说是冠绝华夏古代各朝;而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文明之华美、人才之昌隆又可说是盛冠两宋,这一切都离不开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庞籍、包拯、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章惇、王韶等千古名臣的群策合力。

和在历史星河上众星璀璨的宋仁宗“嘉佑、庆历盛治”相比,狄青个人的悲剧,也只是历史大潮的小小浪花罢了。这场悲剧不能变成大唐卫国公李靖一样的喜剧,如果非要找一个所谓“凶手”的话,也只能是拔苗助长、不切实际的宋仁宗。

————————————————————

为何狄青晚年凄凉?范仲淹、韩琦都感到不齿,宋仁宗托孤踢他出局

说宋朝最著名的将领,那大家肯定会想到岳飞。岳飞的确是宋朝最著名的将领,但是他却不是宋朝第一名将。宋朝第一名将当属狄青,他一路高升,是武将中官衔最高的,44岁时便被拜为枢密使,相当于宰相职权。

可是狄青的寿命并不长,年仅50岁便郁郁而终。他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因为忧郁成疾而死。那么狄青到做了什么,才使得他晚年如此悲凉呢?还要从三个人说起。

01狄青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那就是尹洙。

狄青家里很穷,从小就为了口吃的,跟同村人打架斗殴。不过狄青很讲义气,代兄受过被充入军营后,狄青才意识到,这里才是他的天堂。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缺)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宋史》

过去在家乡,简直就是荒废余生,这一年狄青16岁,刚刚跨入他的军旅生涯。狄青个人是非常拼命的,所以他早早就在军队当中小有名气。

不过军队打仗是很容易死人的,尤其是当时他们正在对付西夏强大的军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如果狄青得不到晋升,早晚都会成为炮灰。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宋史》

这就是当时普通士兵的宿命,所以狄青必须要感谢那个提拔他的人,这个人便是尹洙。可以说这个时代出现的文臣,全都是那种非常有气节的人。尹洙也不例外,他跟范仲淹和韩琦都是君子之交,所以他也毫无顾忌地将狄青推荐给这俩人。

有了尹洙的推荐,狄青的未来其实已经彻底改变。不管是尹洙本人还是范仲淹和韩琦,对狄青的谈吐和思想都非常赞赏,甚至认为狄青是军事奇才。

这么一来狄青可就不可能再回去做大头兵了,所以说个人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恰当的时机,还需要遇到恰当的贵人才行。

02狄青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戍边将领,同时他也是北宋当时的文坛领袖。文武双全的范仲淹看人是比较有水准的。当尹洙将狄青推荐来的时候,范仲淹与之一番谈论,随后便认定狄青是旷世奇才。

不过范仲淹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当时的狄青比较年轻,范仲淹不希望这样的人才在名声中被毁掉,所以范仲淹劝诫狄青耐下性子去读书。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宋史》

让一个武将静下心去读书?范仲淹莫不是脑子抽抽了?其实范仲淹对狄青的期望非常高,他希望狄青能够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全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北宋镇守边疆。

范仲淹告诉狄青,如果一军的将帅,不知道古今历史上所发生的战例,那么这位将帅,也只是一位匹夫而已,压根就没有可能名垂青史。

在范仲淹的鼓励之下,狄青居然放下了手里的兵刃,转而开始读书。有这么一位天下大文豪作为老师,狄青读书的能力自然是提高了不少。

不过狄青读书是有针对性的,他不读之乎者也,而是专门读兵书兵法,一来二去狄青的脑袋里便充满了兵法奇谋,这也为他日后屡建奇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狄青生命中的第三位贵人,宰相韩琦。

很多人认为,是韩琦一手打压的狄青,为什么说韩琦是狄青的贵人呢?其实很简单,历史上虽然没有很明显地提出韩琦对狄青的提拔,但是要知道尹洙是韩琦的直系属下,而且尹洙将狄青推荐给韩琦的时候,韩琦是大加赞赏的。

后来狄青不断生前,从副使升任刺史,一路往上升迁,一直做到了枢密使。如果朝中没有人为他撑腰的话,他怎么可能如此平步青云呢?

前期可能有范仲淹为他撑腰,后期为他撑腰的,一定就是韩琦了。韩琦手握重权的同时,正好是狄青平步青云的日子。而且他们年纪相仿,只差了一岁,跟范仲淹这位老师比起来,韩琦更像是狄青的大哥一样。

可惜狄青并没有珍惜这一段比较珍贵的情谊,结果导致韩琦将狄青抛弃。韩琦从贵人变成仇人的转变,也是狄青从至高无上的枢密使下台的转变。那么狄青到底做了些什么,连续得罪了自己的贵人呢?

04狄青为了高升,攀附韩琦,不惜得罪范仲淹。

范仲淹是狄青的恩师,按道理说狄青算得上是范仲淹的嫡系人马了。可是范仲淹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喜欢提拔自己人,他是非常公正的一个人。

这就导致了狄青认为自己在范仲淹这里不可能得到提升,至少提升的速度不是很快。年轻人总归有些急功近利,所以这个时候的狄青开始更换门庭。

其实投靠韩琦跟投靠范仲淹是没什么分别的,至少最初他们俩还是战友。不过为了修建洛水城这件事,两个人之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矛盾。

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优进诸子官秩。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及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曰:'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宋史》

韩琦年轻些,所以做事不计后果。他吩咐尹洙找人给范仲淹添堵。而尹洙选择的这个人便是狄青。狄青得知对方是范仲淹的时候,居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件事。

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狄青会背叛自己的恩师呢?因为他需要往上升迁,只有不断为上级做事,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狄青不仅将范仲淹的手下刘沪给抓了,而且还对他大打出手,事后害怕被追究,甚至打算杀人灭口。这件事是狄青一生最大的污点,当然可以有很多理由为他辩白,不过他做了这件事却是铁板钉钉的。

这件事出了以后,范仲淹对狄青算是死心了。从此狄青彻底成为了韩琦这边的人,但是韩琦真的会善待狄青吗?狄青还是太天真。

05狄青再次得罪韩琦,最终落得三不沾的下场。

为韩琦做了这么一件大事,彻底成为了韩琦的人。但是范仲淹是好惹的吗?一系列弹劾口诛笔伐,韩琦压根就顶不住这样的压力,狄青因为这件事几乎被处死。

多亏了范仲淹大人有大量,觉得狄青是个人才,就算人品差了点,至少可以为大宋建功立业,索性也就没有治他的死罪。

彻底成为韩琦的人以后,狄青果然开始屡建战功,从而获得升迁。不过狄青即使官衔跟韩琦相当了,但是地位却永远都赶不上韩琦,这就是武将和文官在北宋的差距。

韩琦作为皇帝的特使,前来整治军中贪腐的情况。查处了狄青的一位好兄弟焦用,狄青当然不答应,他告诉韩琦,焦用是为国出力非常多的将士。可是韩琦压根就不给他这个面子,依旧宰了焦用,并且告诉狄青,武夫算什么真英雄,只有状元郎才是真英雄。

两个人自此算是彻底决裂了,狄青认为韩琦瞧不起武将,而韩琦虽然说了很过分的话,却是因为狄青所保的那个人是一名贪官。

狄青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相继离他而去,甚至成为了他的政敌,这也注定了狄青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06屡次更换门庭,使得宋仁宗托孤时,将枢密使狄青踢出局。

试想一下,一个得罪了两任宰相的将领,在朝中还能够混得好吗?晚年的宋仁宗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狄青背叛了范仲淹,又得罪了韩琦,压根就不是合适的托孤大臣。

所以宋仁宗在病危之前,任命韩琦和李璋作为顾命大臣,至于狄青,这个有名无实的枢密使,终于还是被宋仁宗给踢出局了。

狄青被赶出京城以后,其实并没有被严厉打击,所贬谪的陈州距离京城也相当近。宋仁宗只是将狄青踢出了权力圈子,并没有打算彻底毁了狄青。

可是狄青本人却有些玻璃心,他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赶他出去,因为他生平的所作所为,连他自己都有些不太满意。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跟恩师范仲淹对着干,也没有必要趋炎附势地投靠韩琦。狄青知道,凭自己的本事想要往上升迁,虽然时间有些长,至少是稳扎稳打,也不会落得这般奚落的下场。

在忧郁无奈之中,狄青告别了人世,这一年他才不过50岁,完全还能够建功立业。那么到底是什么毁了这位名将的一生呢?


总结:枢密使狄青地位太高,这是文官集团绝不容许的。

狄青做到的最高职位,是枢密使,这是武将所能抵达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职权。我们非常熟悉的岳飞,到死也只是一位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权而已。

由此可见,狄青的官做得的确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可以受到皇帝临危托孤的地步。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也是被周世宗柴荣临危托孤,这才有了天下。

所以狄青做到如此高的位置,又不是皇族中人,自然会受到各种猜忌。其中猜忌最深的,便是北宋的文官集团。

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发起了对狄青的一系列攻击。他们记恨狄青一个行伍出身的家伙,居然官职比他们正儿八经进士出身的人要高。相比较而言,韩琦也算是公正无私的了。

有这么一帮对皇帝没有杀伤力的文官弹劾狄青,狄青要想再坐稳枢密使的位置,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参考资料:

《宋史》

————————————————————————

战神狄青儿子哪去了?《宋史》为何只有十三个字的记载?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月,被贬陈州的名将狄青“疽发髭,卒”。

宋仁宗听闻后,“发哀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

狄青像

关于狄青的战功早已不需要赘言复述,他被“猜防百至”而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十年之后,宋神宗继位,他不满北宋暮气沉沉的局面,想改变现状。

而像狄青这样的人才,正是宋神宗迫切需要的。

北宋重文轻武痼疾已深,而宋神宗迫切想要改变现状,振作军事是必不可少的。

“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是宋神宗的最终目的。

然而北宋的现实却是“将畏猜嫌而思屏息,兵从放散而耻行枚”。

为了改变现状,激发武将的热血,宋神宗想起了狄青。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宋神宗亲自为狄青撰写祭文,大力宣扬狄青“奋于戎马间,捍西戎连取奇功”的卓越战绩。

宋神宗

狄青是大宋立国百余年以来第一个由皇帝亲自写祭文哀悼的武将。

宋神宗意欲以此为引激发出大宋武将长久憋在胸膛堵在心底的锐气、志气。

宋神宗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熙河开边,收复河湟,拓边二千余里,成为北宋军事上唯一主动行动的亮点。

狄青在生前备受猜疑,死后却哀荣备至,更令人唏嘘。

死了的狄青比活着的狄青更合乎赵宋官家的需要。

狄青塑像


关于狄青的后人,历史的记载很少。

“子谘、咏,并为阁门使。咏数有战功。”

这是《宋史》狄青传记后对其儿子狄谘、狄咏的记载,只有十三个字。

我国史书惯例,一般都会在某人传记之后附载儿孙概况,狄青传后这十三个字的记载算是有所交代了。

但作为狄青之子,尤其是狄咏“数有战功”,可见也是武将出身,以后应该是有些事迹的,仅仅“数有战功”来形容未免有些敷衍了。

并不是正史没有记载,很大的原因在于狄青生前被“猜防百至”,说他的儿子不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

狄青像

正史关于狄青两子记载寥寥数语,不过当时的文人笔记却留下了一些记载。

南宋范公偁在《过庭录》记载道:

神庙大长公主,哲神朝重于求配。遍士族中求之,莫中圣意。带御器械狄咏,颇美丰姿。近臣奏曰:“不知要如何人物?”哲宗曰:“人物要如狄咏者。”天下谓咏为人样子。

狄青的次子狄咏长的那是一个英武潇洒,当时的人认为狄咏那样才是“人样子”。宋哲宗为姐姐长公主寻找婚配对象,没有一个看中意的。近臣问哲宗想找什么样的,哲宗说要找狄咏那样的。

可见狄咏在当时绝对是高颜值的偶像派。

狄咏是青年将军,多次立下战功,后来战死沙场。

关于狄青长子狄谘记载则更少了,狄谘基本上属于默默无闻的。

《宋史》记载,狄谘曾因“奸赃”被弹劾罢官。

元祐元年三月,王岩叟劾狄谘、刘定奸赃状。御史孙升亦言:“刘定上挟章惇之奸党,下附狄谘之庸材,大肆凭陵,公行恐喝,故真定获鹿之变起于后,澶、滑之盗作于前,愿早正其罪。”于是谘、定皆罢,与在外宫观。

叶梦得《石林燕语》曾记载宋哲宗曾想娶狄谘之女为皇后,被大臣劝阻,不成。

元祐初,哲宗将纳后,得狄咨女,宣仁意向之,而庶出过房,以问宰执。或曰:“勋臣门阀可成。”

宋哲宗想纳狄咨的女儿为后,高太后也倾向如此,但因狄咨之女为庶出,便咨询宰执大臣的意见。

宋哲宗

有大臣认为她是勋臣之后,可以纳为后。

但是有人反对。

王彦霖为签书枢密院,曰:“在礼问名,女家答曰'臣女夫妇所生’,及列外氏官讳,今以狄氏为可,将使何辞以对?”宣仁默然,遂罢议。

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彦霖反对,原因就是因为她是庶出,在礼制上不合,于是作罢。

这个王彦霖正是上文弹劾狄谘的王岩叟,王岩叟,字彦霖。

还有笔记显示,狄青有五个儿子,除了狄谘、狄咏外,还有狄譓、狄谏、狄说,事迹基本不见记载。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韩琦在当面羞辱狄青时,已经埋下了宋朝灭亡的伏笔
比岳飞更冤更惨的北宋名将
韩琦对狄青说出这句话时,宋朝就已经“死”了
囚犯被迫参军,却成第一战神,手握军政大权,最后被百官活活逼死
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北宋名臣,为何要迫害战功赫赫的狄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