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俄罗斯古典油画欣赏【2】

 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

列宾是“巡回画展派”的一面旗帜,俄罗斯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1844年出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1864年他考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其成名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以革命者生活为题材的油画有《拒绝忏悔》、《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等。历史题材的作品有《伊凡雷帝杀子》,表现了沙皇的残暴和绝望,而《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则是对哥萨克人豪迈、粗犷、乐观性格的真实描写。


《伊凡雷帝杀子》

   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竟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俄罗斯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伊凡的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被世人称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快乐》而受到启发,他说:“里姆斯基克萨科夫的交响曲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扔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乞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失败的原因。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个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除去,严禁流行。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都想方设法争取这些狂傲不拘的哥萨克人。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奥斯曼帝国,而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拟就一封信给苏丹王。《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就是描写这一事件的历史和风俗的绘画作品,作品给人粗犷、豁达、睿智、任性、自由的第一印象,它表现了查波罗什人,这些武装的哥萨克自由流民的生活中生趣盎然和幽默豪迈的场面。列宾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说:“无论在各民族人民方面或是艺术遗产方面,特别是在城市的结构和建筑术方面,经常吸引我注意的是共和制度。……我高兴地看到,我们的查波罗什这个地方就拥有这个自由,这种武士精神的高涨,俄国人民的英勇力量放弃了世俗的福利而树立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东正教信仰和人格的最优秀原则,(注:土耳其苏丹信奉的伊斯兰教)……由于这种理性的精神,强大到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甚至威胁到我们当时强有力的文明,并以高傲的、嘲讽式的态度面对东方的掠夺者。”从十六到十八世纪,这些哥萨克的自由民就把自己武装起来,在乌克兰成立了自治组织“查波罗什契卡”,“自由”是这个组织的最高原则。画面所描绘的,是查波罗什人收到土耳其苏丹给他们的劝降书后回信的一个场面。武士们以开怀大笑、会心微笑、轻蔑的笑、挖苦的笑、讽刺的笑、幽默的笑、戏谑的笑、嘲弄的笑……等等各种各样笑的波涛所汇成的汪洋大海中,土耳其苏丹遭到了灭顶之灾。苏丹的骄傲、愚蠢,一相情愿的梦想,受到了淋漓尽致的鞭苔。画面中,查波罗什人的首领叼着烟斗、神采飞扬的随口发出获得大家赞同和响应的庄严声明,也有周围的人七嘴八舌所发出的嘲讽:表达了不畏强暴、酷爱自由的浩然正气。画家匠心独特地巧妙构思,突出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们的视线全都凝集在写信这个规定动作上,写信人和他们的首领居于人群中央,其首领是他们的灵魂,他睿智、坚定、诡异的眼神集中体现了查波罗什人的不屈精神,人们围着他如同众星拱北辰。背景上一个人指着远方的某一地方,也是这封信的最终落脚之地。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和平、胜利和欢乐的氛围,是一首笑的交响乐。然而,每个战士随身佩带的刀剑和刺向天空的长枪,却同这种氛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说明这种和平、胜利和欢乐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是用战斗来赢得的,也将用战斗来保卫,一旦敌人敢于进犯,他们立刻会把笑的海洋变成愤怒的火山,向敌人喷射出仇恨的火焰和岩浆。


《伏尔加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被奴役的生活,也体会到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展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怜悯的对象,而列宾的画中,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


《意外归来》

这幅画描绘的是流放者突然回家的场景,可以说在俄罗斯是家喻户晓。画作就象一部小说,向人们讲述一个革命者被流放后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家人是多么的悲伤,以及流放者不期而至后家人是多么的意外和兴奋。这幅作品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画家的天赋在该作品中得到集中的体现。画面上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袭黑衣的老妇人刚从坐着的椅子中站起来,转向“归来者”,似乎要扑过去拥抱他,又抬不动脚步;桌边坐着的两个孩子,稍大的男孩儿欣喜地抬起头注视着,嘴巴吃惊地半张着,好像要喊出声来;较小的孩子有些胆怯地把目光从读着的书本移向“陌生人”。再看归来的“流放者”,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不合体大衣,脚上是沉重的沾满泥土的靴子,他是经历了长途跋涉才得以与亲人相见,他的姿态有些犹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这久违的家中,自己成了外人。但他的神态却透出坚毅、勇敢。从流放者身上我们感觉到革命者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坎的一瞬间,他与家人的表情、行为”,向人们展示了“惊喜、意外”及其他种种复杂情感。




《拒绝临行前的忏悔》

在这幅作品中,列宾表达了两种相互冲突的信仰:一个是革命者对无神论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气节;一个是神父试图挽救受刑者生命和灵魂的企图。这种拒绝忏悔和试图挽救生命与灵魂的情节,我们也可以在差不多是同时代的、意大利作家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中看到,它反映了人的世俗信仰与对上帝的信仰之间的冲突。创作中,列宾抹掉了一切多余的景物,画面焦点集中在革命者与神父身上。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局部)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局部)



《雅伊尔女儿的复活》

列宾在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第一部作品,并获得学院金奖。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当时俄罗斯美术学院教学中的主流理念。


《女演员德拉哥米罗娃像》


《十四岁的普希金》

作品展示了少年普希金在皇村时的风采。普希金1811-1817年在莫斯科校外的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就读,显示了出类拔萃的诗歌天赋,在毕业典礼上当众朗读诗歌这是当时的情景。普希金的著名诗歌《皇村回忆》。当时,俄国和欧洲联盟刚战胜拿破仑的法国,诗歌主要是歌颂俄国的战功。开头几句是这样的“在那儿,我的青春和童年交融。在那儿,被自然和幻想抚养,我体验到了诗情、欢乐和宁静”。我们的前任总理在前些年访问皇村时,还专门提到了这首诗。在接待中国总理的欢迎仪式上,学生们朗诵了普希金的诗歌《秋天》,“我喜爱你临别时的美丽——我爱大自然那奢华的凋零,树木披上了深红与金色的外衣,林中,风声沙沙,空气清新,天空蒙上了波浪般的薄雾…。

《挑选新娘的大公》

这幅作品,描绘了俄罗斯在基辅罗斯时代大公挑选新娘的场景。罗斯大公国时代,目前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仍处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从13世纪到15世纪,蒙古人控制了俄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俄罗斯宫廷的王侯们渴望通过成为成吉思汗家族的一员来得到政治上的提拔。莫斯科也在蒙古人的控制下崛起并扩张。俄罗斯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蒙古拔都汗当作亲生儿子一般对待,因此涅夫斯基的孙子,也就是莫斯科大公尤里·达尼洛维奇被许配给了蒙古乌兹别克汗的妹妹。从画中一些人物的装束看,带有明显的蒙古和中亚民族特色。

《萨特阔在水晶宫》

作品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内容是描写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里的场景。


穆索尔斯基肖像》

1881年3月,列宾得知自己的好友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病危的消息,立即从莫斯科赶到圣彼得堡。他早就想为好友画一幅肖像,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直到这时,才增加了紧迫感。列宾画得十分紧张。画中的穆索尔斯基半低着头,凝视着右上方,眼神忧伤,好像在倾听一曲优美的乐曲,更像在默默回顾自己即将离去的一生。列宾以无限深情的笔触,为人们留下了俄罗斯天才作曲家动人的肖像。穆氏是俄罗斯近代现实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托尔斯泰像》

作者画过许多幅托尔斯泰像,这一幅将大文豪的思索,智慧,甚至信念都表现出来了。蓬松的胡子,宽阔的脑门,深邃的目光,有力的大手,都画得那么的真实可信。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度写实技巧。


《托尔斯泰在写作》

作品反映了托尔斯泰在其农庄写作的情景。


《俄罗斯农民》

《自画像》(素描)


《画家的女儿》



  《休息—画家女儿》



《贝拉克斯卡娅肖像》



《黑人妇女》

这个黑女人,以我们东方人看来,形象并不美,但是我们如果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却是非常美的。构图以基本对称而又有变化的形式出现,暖棕色的调子,安详的坐姿,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土耳其烟具以及戒指,金项链,耳环都显示出这个女贵族的身份。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热烈而明亮的感觉。整个画面的大色调非常和谐,给人以富丽堂皇的美感。头部画得极其精彩,把黑女人皮肤的质感表现的很真实。身体和衣服的结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衣服丝绸的质感也用十分生动流畅的笔触与色彩,画得疏密有致,光滑轻盈。与金首饰的精细形成了显明的对比。特别是那个金项链,没有用一笔金色,居然闪闪发光,可以叮当作响,极其逼真。那种驾御色彩的本领确实使人佩服。


  《祭司长—斯塔索夫肖像》



《秋日芬芳——画家女儿》


《休息—画家女儿》


  《罗德曼女士肖像》

这幅画有点法国印象派的风格。



《月夜河畔的沉思》

《画家女儿》

这幅画很著名,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展览过。之所以著名,我想可能是在人物构图和色彩表现方面。画面看上去非常清新、明亮、自然,体现了画家女儿的美以及画家对女儿温暖的爱。



《女伯爵戈罗维拉像》



《特列季亚科夫肖像》

这个特列季科夫是位商人,但却非常具有艺术品味。俄罗斯许多著名画家的画,都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的。他曾说过,我从小就梦想挣很多钱并把它用在社会公益慈善上。等我死后,我希望把这些钱完全返还给我所热爱的人民。可见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商人。如果到俄罗斯旅行,可以在彼得堡以他命名的画廊看到他的收藏。 


《音乐家格林卡肖像》 


    《肖像》

画中这位人物总会让我想起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他是一个青年贵族军官,过着优越但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想有所作为的渴望,他和其他贵族军官用左轮手枪玩俄罗斯轮盘赌,毫不畏惧死亡;他有报国情怀,但在感情上又是一个冷酷的利己主义者


   《肖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俄国油画大师:列宾和他的主要作品
列宾绘画(四):历史画、风俗画
​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列宾的作品赏析
俄罗斯著名绘画大师列宾画作赏析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д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1930)
列宾的文学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