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柳条边与本溪封禁

清代柳条边是清王朝为保护其“发祥重地”和独占东北经济上的特权利益所置定的封禁界限。同时,清王朝也把修筑柳条边作为盛京、宁古塔、内蒙古几个行政区的分界线。

清王朝在统一东北地区和入关以后,一直把辽东地区视为“龙兴重地”、“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把这一地区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其他各族人入内,以防止损害所谓“龙脉”,以巩固其“根本”,为此,在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修筑了柳条边墙,实行封禁。

来源:网络

柳条边的修筑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顺治年间(1644年至1661年),从山海关北接长城起,再穿过辽西平原向北至开原的威远堡,又向南折经清原、新宾、本溪、宽甸、凤城、东沟诸县接海,长近1000公里,设16门,称为老边,也叫盛京边墙。第二阶段为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年至1681年),又修筑了南起威远堡,北至今吉林市法特东面亮山止的一条边墙,长345公里,设4个门,称为新边。两边合起来呈“人”形。康熙年间,又“三展皇边”,老边新边总长达1500公里。

来源:网络

柳条边实际上是一条标志禁区和界限的柳条篱笆。清初学者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述道:“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控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柳条边的筑法是:用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土堤上每隔1.7米插柳条3株,每株间再用绳连结横条柳枝,即所谓“插柳结绳”。土堤外侧,挖深2.7米、底宽1.7米、口宽2.7米的边壕,以禁止人们越渡,因为柳条边壕修于清代,后世又称“清沟”。

柳条边大体上沿袭了明代辽东边墙的走向和范围,只是比明边墙稍有扩大。“清固明时障塞,加以扩展,修竣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嫠簋铭文,76,对
东北文化·东北大地的古代文明·界限民族的藩篱—长城、界壕和柳条边
(8)走进辽西历史柳条边
【康平老故事】康平境内清代柳条边初探 作者:孙会久
鲜为人知的 东北“柳条边”墙 总长度1900公里 它的废弃开启了闯关东
清朝将长白山地区封禁200年, 有什么目的? 难道是龙脉所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