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买强卖贪婪受贿,为什么这些看似杀头的事,却是古人保命绝招?

历史需要解读,才能为我所用,欢迎来到凌烟阁边看历史

老虎独来独往,也不怎么爱吼叫,它到了哪里,万兽就一片寂静。独享天下的皇帝称孤道寡,所有臣子见面就要跪拜,也没有谁能了解他在想什么、怎么想的。皇帝和老虎的相似性,就在于他们孤独并且掌握强大的力量,因此古人用“伴君如伴虎”形容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非常形象。当臣子的人既然要与皇帝长期共事,那就需要有一些特殊的保身方法。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本文从几则故事展开,看看古人怎么在既做事与又保命之间走钢丝。

一、贪得无厌的王翦

前225年,秦王嬴政计划平灭楚国,他拒绝了要求60万大军才能出征的王翦,而派李信出征,因为李信说二十万人就能灭楚。结果李信大败而回。秦王因此亲自去王翦家里,请他率兵出征。王翦依然像第一次那样,提出非60万大军不可,秦王答应了。前224年,王翦率军出征楚国。

在出征前以及出征路上,王翦开始了一系列“贪婪”的表演。

秦王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王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大军出发刚到函谷关这段路途,王翦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王翦的举动,把他的部下给迷惑了,他们担心王翦要的太多,会惹怒秦王。王翦这才向心腹说明自己的用意。原来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王翦掌握着全国军队,万一此时秦王担心王翦拥兵自立,怎么办?秦王有此担心,日后万一再有人进几句谗言,那么后方就会掣肘,平灭楚国的仗也会很难打。因此,唯有多要钱财,显得自己胸无大志;同时有了贪财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想要造反也无人跟随。所以,他这一路上贪婪地向秦王要钱要地,就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疑惧。

王翦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深谙世事深明保身之道的老将军之不易,王翦的情商智商可要比秦国另一位名将白起高多了,白起的结局是被赐死。

秦始皇嬴政

二、强买强卖的萧何

与后世其他皇帝比起来,秦始皇其实不算特别爱猜忌的皇帝,后来也并没有大杀功臣。但是,如果不幸遇到刘邦,想要保命的话,则不但需要更多智慧,还要加上一点运气。

刘邦猜忌心极重,夺取天下后,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无一不受到他的猜疑,最后均被诛杀。一心在后方为刘邦筹集钱粮输送兵源的萧何,也受到他的猜忌。

在刘邦讨伐英布期间(前195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管理大军的后勤工作。刘邦多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萧何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回答:萧相国非常爱护百姓、积极筹办粮草军械之类,刘邦听了后默然不语。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个情况跟萧何说了,萧何猜不透刘邦的意思,也没当回事。一天,萧何偶然与一位门客谈起此事,这位门客严肃地对萧何说:“你不久就要被灭族了!”萧何大惊,问这从何说起。

这位门客接着说:你已经位居相国,功臣排名居第一,地位和功勋不能再高了,自从进入关中至今,得到百姓拥戴十几年了,百姓本来归顺于你,你还在努力争取民心。 皇帝之所以屡次派人打听你的作为,是怕你得尽了关中民心而另有所图啊。你现在何不多买田地,低价向人赊欠来污浊自己?这样皇帝就心安了。”

萧何认为有道理,立即就开始强买强卖民间田地。押运官回到前线把萧何因强买强卖而招致民怨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觉得宽慰。不久刘邦平定淮南回到京城,萧何前来问候时,刘邦笑着把民间告发他的文件交给萧何并对他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萧何能避祸,是运气加上能屈能伸的性格使然。如果没有偶然中得到门客的提醒,如果他不屑于采取强买强卖的自污手段,那么以刘邦极强的猜忌心,萧何也将难逃被杀的命运。

汉高祖刘邦

三、酗酒受贿的李渊

公元613年,隋炀帝已经把天下搞得大乱了,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同年六月,累世公卿的杨玄感竟然也起兵反抗杨广,隋炀帝开始怀疑身边的大臣,经常凭猜忌杀人。

尚书兵曹郎斛斯政也参与了杨玄感兵变,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守元弘嗣因为是斛斯政的亲戚,613年8月,隋炀帝派时任卫尉少卿的李渊到弘化郡把元弘嗣关押起来,并让李渊代替元弘嗣为弘化郡留守,同时关西十三郡的军队都受李渊的调遣。

隋时弘化郡,今天甘肃庆阳

对于李渊而言,这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本来他卫尉少卿只是一个四品官职,现在一下掌管了关西十三郡的军队,从一个祭祀朝会的文散官,摇身一变成为掌管一个大军区的实权大员。

李渊此时恐怕还没有明白韬晦保身的道理,依然宽厚容忍地对待部下,搞得很多人去归附他。另外,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的图谶,图谶传闻李氏将取代隋朝。

隋炀帝看李渊相貌奇异,还拉拢人心,又与图谶相合,因此对他很猜忌。没多久,隋炀帝征召李渊到他的行在,恰巧赶上李渊患病,没有应召去谒见皇帝。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嫔,隋炀帝就问王氏 :“你舅舅为什么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接着问:“这个病能让他死吗?”

李渊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开始非常害怕,于是他就用酗酒和受贿来伪装自己。

这里李渊也采用了自污其名的方法,避开了猜忌,保住了性命。

隋炀帝杨广

思考:

说起明哲保身的古人,我们总能想起功成不居的范蠡、张良;反面的例子就是功成不退而招祸的文种和韩信。而本文说的三个故事有一个共性:当事人没法或者不愿意抽身退出,在继续为皇帝做事的前提下想办法保全自己。这就需要在做事与保身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既把事情做好,又不引起皇帝的猜忌。

他们惹来皇帝猜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居高位、掌实权,名声好,能吸引众人归附。为什么这几点会招祸呢?其实以上几点无意中暗合了老子在《道德经》强调的三宝。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作为一个君子,对百姓好,自身行为简朴名声好,做事有度不出格,把这些优点都聚全了,就能够“成器长”,就是成为帝王。这当然会招来现任皇帝的猜忌。

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能保全自身呢?其实老子也早已给出了破解方法。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大意是说:人到底要名还是要命呢?过分爱惜名声或者财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代价;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适可而止就不会失败,这样才可以长保平安。以上故事中王翦、萧何和李渊,都采取了自污其名的做法。在名声上面“知足、知止”,在百姓面前自毁了形象,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号召力,就无法“成器长”了,皇帝也因此就不把他们当作潜在的威胁了。

结语:

假如我们身在一个局中无法退出,还要继续为组织做事,那么古人的这些保身智慧值得我们琢磨借鉴。能遇上汉光武帝和宋太祖那样的好领导,那当然是我们的大幸,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多数领导可能没有那种格局,因此,在做事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我们要认真对待。实在无法应付的话,就退出吧,多想想老子的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猜疑--恐惧”链条,抽身退出也是一种解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上司忌惮你的时候
历史上高官的一种保命手段竟然是贪污
面对猜忌心重的领导,我们应该学学萧何了
古人告诉我们说:做人得让人看见缺点,不要让自己过于完美
大智若愚的学问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