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塔塔(Cantata)、狐步舞(SlowFoxtrot)



  康塔塔(意译为清唱套曲)(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

  康塔塔(Cantata)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A.格兰迪在其独唱用的《康塔塔与咏叹调》中,首先运用此名称呼他所作的文艺复兴时期单音音乐一脉相承的独唱曲。17世纪40年代起,在格兰迪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独唱康塔塔的体裁,成为由于朗诵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构成的4个乐章的叙事性世俗独唱套曲,由哈普西科德或再加一件弦乐器伴奏。后来这一体裁从抒情性的独唱曲逐渐演变为接近于小型室内歌剧或相当于歌剧中一场的规模,并从室内类型向合唱类型过渡。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典型的清唱套曲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可以看出,清唱套曲旧译作大合唱或是康塔塔不准确的,因为在清唱套曲中不只是合唱,独唱和重唱往往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音译为康塔塔对于如此常用的曲种亦不恰当。

  宗教清唱套曲一般比叙事性的神剧(oratorio)规模小,内容偏重抒情或论述。世俗清唱套曲则包罗万象。

  Cantata一词来自意大利语的歌唱cantare,英语等其他西方语言也大多原样使用这个词。cantata与演奏 sonata 相对,分别用来指音乐的两种形式,即声乐和器乐。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体裁有宗教,也有世俗的。既可以是抒情性的,也可以是戏剧性的。它还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也称为室内康塔塔,是在私人社交场合演出;另一类是大型的,除了独唱者之外,还有合唱和管弦乐的伴奏,为某一特定的重要场合而作。

  16世纪意大利音乐以声乐为主,到了17世纪器乐开始崛起,并发展出奏鸣曲的形式,与之相对的声乐表演形式也开始被称为清唱套曲。

  清唱套曲在意大利最早是一种世俗声乐套曲,由数首独唱返始咏叹调(或其原始形式)和穿插其间的宣叙调组成,和牧歌一样,主题是田园,爱情等等。这种意大利风格的早期世俗清唱套曲一般是独唱的,以琉特琴或通奏低音伴奏,后来发展出多声部的形式。这种一至两个声部的室内清唱套曲,在17世纪中叶一直到18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一直很受欢迎。和用于宗教场合的宗教清唱套曲,后者由卡里希米(Carissimi)发展为宗教神剧?。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康塔塔作曲家莫过于意大利的阿·斯卡拉蒂,他主要创作独唱加通奏低音伴奏的清唱套曲,共有600首之多,此外还有独唱和其他乐器组合的60余首,以及一些两声部的室内康塔塔。

  17世纪中叶,德国产生了德国式的宗教清唱套曲。这种清唱套曲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意大利世俗和宗教清唱套曲的发展,在巴赫的时代达到了高峰。

  德国的宗教清唱套曲发展的土壤是马丁·路德开创的众赞歌的音乐传统,众赞歌在其中起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贝尔都作有这种类型的宗教康塔塔。

  巴赫的早期宗教清唱套曲按照更早的传统称为“经文歌”或“协奏曲”,其中合唱和重唱占据主导地位,著名的代表有第4清唱套曲《耶稣躺在枯骨堆中》或译作《基督背负死亡枷锁》。可以听到巴赫使用了同名众赞歌作为骨架,每一句歌词作为一个乐章的主题,进行变奏。

  巴赫创作成熟期的一百多首康塔塔展示了德国式宗教清唱套曲的几种典型结构,在这些结构中,清唱套曲的中段一般都是由包含对比主题的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构成的,主要的区别在于首位段落。大部分的清唱套曲首尾段落为圣经词句或是众赞歌作为歌词的合唱,这些合唱大多具有利托奈罗曲式,部分康塔塔结尾使用所有会众共同参与的众赞合唱,有一些康塔塔在开场合唱之前还有序曲。

  巴赫的创作相比前人突出独唱的作用,他大量使用独唱的返始咏叹调,甚至创作了独唱清唱套曲,例如第82清唱套曲“我厌倦了”。众赞歌的作用同样重要。可以说,巴赫是清唱套曲创作的高峰,现在我们仍然演奏传唱的康塔塔主要是他的作品,尽管在他的时代,高产的泰勒曼,“就像别人写一封信一样”的创作了2000多首清唱套曲,但是那些如同流水账一般的作品大多已经被束之高阁,成为了音乐史学者们和猎奇的音乐爱好者的研究品,不再回响在人们的耳鼓里了。

  19世纪之后,随著乐队规模的扩大,宗教题材的清唱套曲与神剧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大量的世俗清唱套曲出现,也大大丰富了清唱套曲的创作题材和形式,让界定清唱套曲变得更加困难。

  巴赫之后的著名清唱套曲还有贝多芬的《悼念约瑟夫皇帝清唱套曲》,巴托克的《世俗清唱套曲》,奥尔的《博伊伦之歌》等等。

  还有一些作品虽然叫做神剧,但也可以归入清唱套曲的范畴,例如沃尔顿的《伯沙撒王的宴会》;而另一些作品虽然名称是清唱套曲,但是却不再符合巴赫为典范的清唱套曲形式,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清唱套曲》,他使用了两位独唱,女声合唱和六件乐器。

  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些康塔塔作品:1708年J.S.巴赫:第四号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1852年比才:《大卫》;1865年柴可夫斯基:《欢乐颂》;1873年德沃夏克:《白山后裔》;1884年德彪西:《浪子》;1930年巴托克:世俗康塔塔《魔鹿》

  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一群自称渴望者的佛罗伦萨贵族青年常在一块聚会,主张恢复古希腊悲剧中的抒情歌曲、合唱曲和宣叙调,并以此种形式作曲,写成用琉特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合唱和宣叙调,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很受欢迎,成为新兴歌剧的表现形式,宣叙调在这时的新兴歌剧中占有主要地位。1600年,演出的《欧律狄克》——音乐史上曲谱完整的第一部歌剧——音乐便是以宣叙调为主,中间穿插合唱和舞蹈。它所唱的也多是韵文,是一种半说半唱、服从于语言的音调和节奏,力图表达歌词的旋律,因而又被称为“表现体式”。

  新兴歌剧风行的同时,威尼斯歌剧乐派的蒙特威尔第经过不断的实践,创作出了简单的咏叹调,从谱例上看出它基本具备现代咏叹调的a-b-a曲式。从此时,意大利歌剧摒弃了渴望者们朴素的“古希腊悲剧式”思想,逐渐走向规模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舞台堂皇、以歌唱技巧华丽取胜的畸形发展道路上。说到这,得提到另一位意大利歌剧大师——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斯卡拉蒂,他为宣叙调创作了伴奏,从他开始歌剧中宣叙调有了乐队伴奏音乐。他的另一贡献是确立了快-慢-快形式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和a-b-a曲式的咏叹调。歌剧中的咏叹调此时正式与宣叙调分开,各行其是,那个时代的歌唱家将咏叹调发展推向顶峰,使咏叹调成为歌剧中的主角,而歌唱家便以炫耀自己美丽的音色和技巧为荣,最终使听众不胜其烦,将意大利歌剧推入程式化的末路。观众们在等待,等待格鲁克的出现。



狐步舞(SlowFoxtrot)




  狐步舞蹈是结婚典礼上、宴会上和社交会上的流行舞蹈,结婚新人通常选择一支狐步舞蹈或者一支华尔兹舞蹈作为结婚典礼上的第一支双人舞蹈,预祝结婚新人从此以后开始幸福的、美好的、浪漫的崭新生活。

  狐步舞蹈每一音乐节拍为 4拍,第1拍为重拍,第3拍为次重拍,节奏为慢等于2拍,快等于1拍。

  交谊舞蹈, 是一门深受到大家喜爱的舞蹈。交谊舞蹈集舞蹈和健身于一体,动作简单易学,音乐悦耳,交谊舞蹈又由平四,快三,伦巴,吉他巴,慢三,探戈,慢四,中三等多门舞蹈组合而成。

  在现代交谊舞蹈中,除了探戈舞蹈之外,所有交谊舞蹈的握持都是一样的, 具体如下:舞蹈者的双脚平行并拢, 不可以“八”字形张开;右脚尖对准舞伴的两脚之间;舞蹈者的重心应集中在前脚掌。领舞者的右手掌心向里, 扶在跟随者左侧边腰部的上方, 胳膊肘应该保持与指尖形成一条直线, 手掌五指并拢, 通过手掌心向跟随者传递指令, 大臂基本与肩膀并呈椭圆形展开。左手随意轻放在领舞者的右臂的三角肌处, 四指并拢, 用虎口定位, 整个手臂轻放在领舞者的手臂上, 不可脱离接触。领舞者和跟随者的右手相握。 头和视点,在保持双方肩膀横线平行的前提下, 各自的头部向左侧45度的方向侧面转动, 双眼平视前方。

  狐步舞起源于美国黑人舞蹈,早在1900年就出现狐步舞,是由美国舞厅舞专家维隆。凯萨贤伉俪模仿马走路而创编,舞步简单,当时十分流行。1913年哈利。福克斯在这个基础上编创含着美国新黑人爵士节奏的舞蹈,推出了自行设计的滑稽歌舞在纽约电影院的屋顶花园首次公演,由福克斯与燕奇。杜丽主演,出呼意料地获得满堂喝彩,掌声雷鸣,人们高呼“foxfox"!因此在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迅速风行,其称为“福克斯”舞,后由英国舞蹈专家约瑟芳。宾莉改编成为英国式舞蹈。1928年方始进入我国第一个码头上海滩,由于“福克斯”英文翻译是狐狸的意思,我国人称做狐步舞,其实狐步舞与狐狸毫不相干,但是这种舞步却有的象小跑的感觉,不过叫什么都一样,只不过是舞蹈的一种名称代号,是对是错也不用追究。

  狐步舞的风格特点是流动感强,动作轻盈,舒展流畅,平稳大方,悠闲从容。前进时的步法是与地面轻轻地摩擦移动,后退不能将鞋跟重重地在地板上做拖曳。步幅大,不并步的长线条没停顿动作,舞步不能间断,要连续流畅。方位多变,连续进退上身采用反身动作位置,反身不能过大。前进或后退用半身引导时要让力量保持向前或后。舞伴两人没有断裂的身体维持巧妙的接触,舞步衔接圆滑,同时狐步舞技术中大量运用了跟转的动作,更加突出舞蹈的特性,狐步舞是斜侧的摆荡。通常的升降是第一步结尾开始上升,第二。三步保持上升,然后在第三步结尾下降,起伏的形态成抛物线形。初学者不要把华尔兹的升降用在狐步舞上。特别要注意的是后退时前脚的脚尖将先离地做无足升降,既身体有升降,足没有升降,很少后退同时用两脚掌做上升,而是前跟后掌的上升,这就叫无足上升。但是不同的舞步有不同的升降形态。狐步舞音乐优雅,节奏为4/4拍,每分钟约30小节,节奏分为快和慢,快占1拍,慢占2拍。

  狐步舞是一种非常轻松的舞蹈,可是很少有人在舞厅里跳好这种舞,这可能是狐步舞需要宽敞和不拥挤的地方有关系,也缺少专门教学和训练。

  狐步舞中的“狐”字是个颇让中国舞迷们捉摸不透的字眼。实际上,这个“狐”字与狐狸毫不相干,因此我们在这种舞步找不到任何狐狸的痕迹。这个“狐”字是从创造了狐步舞的美国杂技演员哈利。福克斯的名字中来的,因为“福克斯”在英文中是“狐狸”的意思,所以笔者怀疑最早把这种舞翻译成“狐步舞”的老先生十有八九是犯了翻译中的第一大忌“望文生义”的错误。但既然“狐步舞”这个词已在中国约定俗成地流传开来了,我们也就不必去纠正它。从根本上说,“狐步舞”这个词不过是代表这样一种自娱性舞厅舞的符号。

  狐步舞传说最早出现在1914年夏天,艺名为福克斯的杂技演员应邀在世界最大剧院之一的纽约电影院屋顶花园作歌舞表演,影院老板本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电影观众,却不曾料到由此掀起了一场新的舞厅舞运动。

  狐步舞是所有舞厅舞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发展成果。其2/4拍的快步与慢步有对比地组合起来,使舞者感到非常舒服。拉格泰姆的舞蹈如一步舞,虽然舞步欢快活泼,但自始至终的一种节奏却不免使舞者感到单调乏味、容易疲劳。狐步舞由于受到新一代舞者的狂热喜爱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出现了大量的变体形式。

  狐步舞虽然有如此盛名,但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因给人们带来欢乐而红极一进的流行舞创始人,包括福克斯在内,都没有因此而获得荣誉、财富和快乐。福克斯在1921年竟然因负债17777美元而穷困潦倒。这真是历史的悲剧。福克斯的遭遇虽然如此,但由他发明的舞步却在后来出现的林蒂舞和哈叟舞中得到了保存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百科】什么是康塔塔?
一人一张经典碟—叶斯廷·戴维斯·《波波拉:康塔塔》
西方音乐里常见的音乐体裁(上)
品味交响音乐沙家浜:抗日作品的生命力
声乐和歌剧
什么是歌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