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州:古迹与风景【1】

  青州是我中华古九州之一,自是人文荟萃。范公亭公园内,有始建于北宋的范公亭,这是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在青州知州任上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站;此外,欧阳修、富弼都在青州留下了官声。北宋著名的知州唯有苏轼一人而已。三贤皆在青州留下足迹,令人艳羡不已。

  范公亭公园左邻青州博物馆、龙兴寺遗址,花木隐翳,溪水潺湲,楼台点缀其间。中心人文景观为两处,一处是李清照纪念馆所在的顺河楼建筑群;一处即范公亭所在的三贤祠建筑群。

  首先跨过洋溪湖上的永济桥。桥为三孔石桥,桥头各立一对石狮。桥面的石板早已更换了无数次,但你若了解曾经走过桥上的人,你会沉醉其间。范文正公、欧阳修、富弼、寇准、王曾、韩琦、赵抃等先后在青州为官,李清照曾经寓居青州二十年,他们都曾在永济桥上留下足迹,屐齿印上石缝间的苍苔,有时匆忙,有时沉重。

  今人在永济桥两侧挂起160盏大红灯笼,激励后继者心系百姓,鞠躬尽瘁,照亮为官从政的道路。

  永济桥下绿波荡漾。

  收藏于青州博物馆的清咸丰六年(1856)永济桥石碑。

  走过永济桥,河边古色古香、参差交错的建筑群便是顺河楼建筑群,院门的横匾上,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的“李清照纪念祠”。

  顺河楼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方形的四松亭和长长的顺河楼。

  四松亭四面有窗,属于暖亭。据记载:青州的四松亭有二,一在城里,取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可并之意;还有一座就是眼前的顺河楼建筑之一,原有古柏一株四枝,故名。七七事变后,松柏遭砍伐,慕名而来者视而不见,遂于此建亭,以慰游人。
  顺河楼建于清咸丰年间,亮窗出厦,三楹单层,周以红廊。它位于河沿,踞于石台之上。

  顺河楼横匾。

  再向前,是一围四合院,简朴低调,似乎透着婉约哀伤,这便是吾国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先生纪念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深秋,李清照随同丈夫赵明诚一同来到青州,直到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陷青州城。青州是李清照最后的温暖,离开青州,她就结束了屏居乡里的悠闲自在生活,走上颠沛流离的流亡之路。
  归来堂。

  归来堂面南背北,位于主位。

  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消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易安精舍。

  冰裂纹隔断后,复原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当年琴瑟和鸣的生活。

  西侧是廊道,中央有六角亭。

  西廊。

  南侧也是廊道,墙壁上嵌诗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东厢房为易安居。

  易安居北置一亭,为人杰亭,亭内立一方石碑,上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

  范公亭所在为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之所。三贤祠大门正对一方灵石,石后为影壁。

  范公亭建筑群,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公亭前,古树参天,浓荫蔽日,门前是棵国槐,已有1200年,至少是唐代来客了。

  门枕石的图案,也极其苍古,时间在这里留下印迹。

  大门上方悬匾:三贤祠。

  范公亭前,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的介绍牌。范仲淹在皇祐三年(1051)初知青州,那时已经63岁,走入人生的尾声。时值青州一带流行瘟疫“红眼病”,范仲淹体恤民间疾苦,亲取醴泉水和药制成“青州白丸”发放民间,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救济了青州一方百姓,青州人民感其恩德,将醴泉称为“范公井”,将井上的亭子称为范公亭。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扶病知颖州,卒于徐州途中,享年64岁。

  欧阳修在熙宁元年(1068)八月以兵部尚书知青州,时年62岁。宽简为政,便于百姓,两年之后,便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熙宁三年(1070)七月,欧阳修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任青州,改知蔡州。

  富弼,也是北宋名臣,与范仲淹友善,官居宰相。庆历七年(1047),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到任之初,便遇黄河决口,河北一带数十万流民涌入青州境内,他积极应对,精心筹划,救活了50余万灾民。皇祐二年(1050),富弼知青州四年后,离任知郑州,时年46岁。
  由时间来看,富弼的下一任知州便是范仲淹。

  中心位置是著名的范公亭。北宋皇佑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人们感念范公,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井上的亭子叫做“范公亭”。范公亭后,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欧阳公祠分居左右,皆是明末移建过来,统称“三贤祠”。

  范公亭为六角飞檐,迎面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

  亭子背面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写着:四境著闻行若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柱上木下石,别具风格。

  顶开圆孔,与井泉上下相对,天光下射,水光潋滟。

  顶开圆孔。

  范公亭后,是一棵蓬勃参天的大楸树,真可谓合抱之木。经过林业专家认定,该树为“世界楸树王”,距今已1300年。范公亭内嘉木树庭,令人赞叹,映衬出这片土地的厚重和丰腴。

  唐楸。
  唐楸。

  院内还有一棵楸树,也是1300年的树龄。

  唐楸。

  两棵唐楸,与范公亭唇齿相依。

  古老的楸树就位于范公祠的前面。
  范公祠。

  祠堂前有数块石碑,其中有一块为冯玉祥在民国十三年刊刻。“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明嘉靖癸未年陈凤梧题:洋溪溪畔一泓清,天表先忧后乐情。惠政已占医国手,遗泉犹著活人名。薰风亭馆来山色,绿树城堙送鸟声。旋汲绀寒荐新茗,满腔凉思濯尘缨。

   欧阳公祠。

  欧阳公祠。

  富公祠,与欧阳公祠分列范公祠左右。

  富公祠横匾。

  厢房是青州清官廉吏展厅。

  厅内展出历史上闻名遐迩的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王曾、刘珝、冯溥等贤臣名士的生平事迹,供后人学习借鉴。

  欧阳公祠堂旁边,是通往后院的月亮门。

  门上嵌横匾:后乐亭。显然是取意范仲淹著名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院,有范公台。

  范公台旁的槐树有920年,因此被称为宋槐。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残碑,毁坏于历史的各个节点。

  后院最高的建筑是后乐亭。系清顺治年间知府夏一凤,康熙年间张连登,陶锦都修建。
  附房。

  后乐亭并非亭子,而是面阔三间、前有廊道的正房。这和徐州的放鹤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围墙边是修篁翠竹。  

  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径通幽,得趣天然。范公亭公园,承托历史之重,文化之丰润,古圣先贤之鼻息,犹在眼前,令人流连徘徊。


       青州博物馆,就在龙兴寺遗址的旁边,为一大型的四合院仿古楼阁,雕栏玉砌,朱红瓦甍。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家位于县级市的一级博物馆,它是当之无愧的。龙兴寺遗址里出土的大量具有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大多陈列在这里。馆内还珍藏一幅元朝赵秉忠状元试卷,也是无价之宝。

  走入内院,一对大铁鹤赫然呈现,不同凡俗。这是明朝衡王府遗物,分别铸造于1584年和1587年。

  铁鹤铸造技艺高超,动中有静,如引吭高歌。

  栩栩如生。

  唐三彩炉。

  绿釉双鱼瓶。

  白釉印花诗文枕,金(1115-1234)。

  青花鹿纹盘,元代。

  元,青花玉龙纹玉壶春瓶。口径8.8厘米,高30厘米,底9.3厘米。1985年,元代墓葬出土。

 “至大元年”铜镜(1308)。

  益都路府学铜铎,元。

  明朝,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卷。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卷,纵33.4厘米,横810厘米。署款:实父仇英摹宋张择端笔。画尾有仇英、文征明、彭年、杨循吉、王世贞、文彭六人题跋。

  赵秉忠殿试卷,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都是价值连城。

  现在对外展出的状元卷是复制品,真迹在地库里保存。状元全文用小楷撰写,工整无错。

  明朝万历廿六年状元赵秉忠和她的夫人容像。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

  滑石吕祖,清代。

  水晶东方朔,清代。

  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韩小华造弥勒像,是北魏永安二年(529)的杰作。 

  残彩绘石雕佛造像,北魏(386-534)晚期。

  圆雕立像,石灰石质。佛螺发高髻,面相方圆,颧骨略高,嘴角含笑。内穿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上饰阴刻线的U形衣纹,并有红、绿彩绘的田相。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残,跣足而立。
  面相方圆。

  北魏永安三年(530),贾淑姿石雕三尊像。
  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北魏晚期。主尊波发高髻,面相清秀,呈现微笑。
  北魏晚期,胁侍颈佩项圈,饰宽大的帔帛,着百褶长裙,手持桃形物和莲蕾。
  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局部,北魏-东魏(386-550)。
  北魏晚期至东魏,彩绘石雕三尊像。

  胁侍佩项圈,着僧祗支与长裙,饰帔帛。跣足立于龙托起的莲台上。

  胁侍。

  主尊面带微笑,着双领下垂式袈裟。

  彩绘石雕托塔飞天,北魏-东魏。正中浮雕一单层侧面塔,两侧环绕飞天六身。飞天均眉目清秀,饰帔帛,着长裙,折腰,身形纤巧。其中两身托塔飞天的手臂使用了透雕手法。
  张丙惠造像,东魏武定三年(545)。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主尊螺发高髻,面相方圆。内着僧祗支,外覆双领下垂式袈裟,饰头光和身光。

  右胁侍饰璎珞。

   左胁侍宝缯垂肩,颈佩项圈,身着天衣。

  背屏上部为一华丽的单层侧面塔,两侧环绕飞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奏乐。

  主尊螺发高髻,面相方圆。

  尼智明石雕三尊像,东魏天平三年(536)。为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石灰石质。

  主尊波发高髻,杏眼长目,嘴角含笑。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东魏(534-550)。

  圆雕立像,石灰石质。菩萨头戴贴金宝冠,宝缯下垂至肩,黑发顺肩而下。双臂缺失,颈佩贴金项饰,饰帔帛、璎珞,着百褶长裙,腰间束带打结,长裙曳地。跣足立于莲花台上。

  彩绘石雕佛立像,东魏。高浮雕背屏式造像。佛外着双领下垂式红色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面相丰满,衣纹飘逸。

  邢长振石雕三尊像,东魏天平三年(536)。为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石灰石质。主尊头残,身覆露胸通肩式袈裟,内露僧祗支,跣足立于莲台上。右胁侍菩萨头戴冠,左胁侍头残。三尊像身后是巨大的舟形背光,顶尖残缺。

  右胁侍菩萨头戴冠。

  背光上部正中为一亭阁式塔,两侧各有托塔飞天和伎乐天。

  彩绘菩萨立像,东魏。圆雕立像,石灰石质。体态匀称,宝冠残,宝缯下垂至肩,黑发顺肩而下。在肩部饰两个贴金圆形物。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东魏。头戴高冠,宝缯垂至双肩,下饰圆形物。着长裙,帛带宽长,跣足立于莲台上。

  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东魏-北齐。

  胁侍菩萨。

  伎乐天。

  东魏-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三尊像。主尊与两胁侍间雕两飞龙。背屏上部残留两身飞天。

  飞天。

  左胁侍头带冠,颈佩项圈,下着长裙。

  北齐,圆雕立像,汉白玉质。头残缺,颈佩贴金连珠项圈,下垂一兽头。璎珞自右肩垂下,经左手提拿转过身后,下着长裙。左腕戴臂钏,跣足立于绿色莲台上。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北齐(550-577)。汉白玉质,菩萨头残佚,颈佩贴金项饰,饰璎珞、帔帛,下身着长裙。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北齐。佛像内着僧祗支,外着露胸通肩式红色袈裟。身前饰双排U形平滑凸棱状衣纹。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螺发微凸,面相长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身前饰双排U形平滑的凸棱状衣纹。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石雕菩萨头像。

  北齐,彩绘石雕菩萨头像。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石雕菩萨立像。

      北齐,彩绘石雕佛坐像。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佛像螺发低缠,面部丰满圆润,外着露胸通肩式红色袈裟。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北齐,彩绘汉白玉佛立像。螺发低缓,面相丰满,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部稍平坦,细腰,小腹略凸。
  北齐,彩绘石雕佛立像。外着露胸通肩式袈裟,表面无衣纹。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彩绘石雕背屏式造像局部。

  托塔飞天、伎乐天。

  菩萨。

  彩绘石雕佛立像,北齐。佛像螺发低缓,面相圆润,双目微垂,鼻梁高直,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为双阴线刻。

  彩绘石雕佛立像,北齐。外着通肩式袈裟。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贴金彩绘思惟菩萨像。面相圆润,戴贴金彩绘头冠,袒上身,颈佩项圈,着红色披帛。下身着束腰长裙,半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座下雕刻有一飞龙,口吐莲叶、莲蕾,菩萨左脚踩莲蕾上。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北齐彩绘石雕佛坐像。

  北齐-隋,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头部。

  背部璎珞。

  侧面。
  隋,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菩萨头佚,颈佩贴金项饰,饰璎珞、帔帛,下身着长裙。
  璎珞。

  隋,贴金彩绘石雕菩萨坐像。

  佛像头残佚,内传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红色袈裟,表面饰阶梯式勾线衣纹。

  唐,花岗岩佛坐像。覆钩钮式袈裟,善跏趺坐于方形亚腰台座,双足各踏一朵仰莲,台座两侧各雕有一身天王托扛台座。

  唐,花岗岩佛弟子五尊像。龛式造像。

  一佛两弟子两胁侍,双足各踩一朵仰莲。 

  下侧小龛内为供养人像。
   北宋天圣四年(1026),石雕罗汉像。

  供养人。
  青州博物馆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龙兴寺出土的佛像已经奠定了独特的青州风格,又加以其它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的佐证,更加令人难忘。


      路过青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关街9号民居。硬山干搓瓦顶,只有仰瓦,没有合瓦,省却了一半瓦件,在北方民间较为常见。

  铁皮包门位于东南一角,走道通往后院,颇为幽深。

  过道的两旁留着特别年代的标语,逐渐褪色的字迹抹不去人心里的记忆。

  万年桥始建于北宋明道年间,俗称北大桥,南接古南阳城北门,北连北关街,位于城区中心南阳河上。原为木构单跨,明代改为七孔联拱石桥。

  七孔联拱石桥。

  状若卧波虹桥。

  迎水面桥墩施分水尖,以减轻上游来水的冲击力。

  桥头两边各立两座石狮,非常可爱。

  桥面两侧护以望柱、石栏板。

  望柱立狮子、宝瓶,栏板雕刻二十四孝图。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万年桥现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淮沂,北接燕冀。曾是海岱之间的重要桥梁。

  北端石狮。

  侧壁雕石龙首,实为排水之用。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望柱栏板。

  栏板浮雕:“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选自《三国志·吴志》)

  王裒泣墓、吴猛饱蚊。 


  青州龙兴寺遗址,位于青州城区西部,青州市博物馆南邻。1996年在此处出土大量窖藏佛造像,闻名于世,是目前所知我国唯一的一处平面布局清楚、保存较好的唐代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

  当年出土的佛教造像,确立了一种审美流派:“青州风格”。这种体验须从现藏于博物馆的不同造像的面容、形体、神态上去觅得踪迹。

  出土造像的遗址如今是绿草如茵,意态葱茏。曾经诞生过神奇的地方,终于归于平静。这个平凡不失矜持的地方,如今已被改造为龙兴寺文化公园。

  龙兴寺文化公园,以遗址为主体,景观建设中充分展示龙兴寺佛像窖藏文化,增建文化景墙、景观小品。

  青州风格,跃然纸上。

  樱花,在遗址上生长。

  每一块遗址保护区,都是一片篱笆编织的茵毡。

  这片开放的绿地可通往范公亭公园。范公,即北宋大文豪范仲淹,他曾经在青州主政一方,留下不朽业绩。

  有形的遗址,无形的岁月。

  有形的遗址,无形的古今。

  有形的遗址,无形的疆域。

  遗址连通历史与现实。

  龙兴寺遗址简介中写道:龙兴寺始建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明初,拓地建齐王府,寺址湮灭。据青州博物馆藏北齐武平四年(573)《临淮王像碑》载:龙兴寺为“正东之甲寺”,左通阛阓,亦右凭涧谷,前望窟磐,却邻泚渳。层图迈于涌塔,秘宇齐与化宫。

  曹衣出水,秀骨清像。
  龙兴寺文化公园正门,杂揉北齐造像和现代建筑的简约明快,实墙和洞口互为因果。神圣的仪式感终于呈现。



  青州云门山南路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又称城里清真寺。当年,百姓在雨雪天去东关清真寺多有不便,遂建了这座寺院。

  山门砖雕檐额。

  云门山南路清真寺现为第五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文保碑后的介绍可知,云门山南路清真寺为东西轴线三进式院落布局,主轴上有大门、二门、大礼拜殿等。

  二门。是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分心槽大殿。

  明间门楣悬匾:民族平等,系杨静仁书。抱柱楹联写道:奉清真明礼义学无止境,尊古兰扬主道众志成城。

  背面门头悬匾:清真教堂。

  二门之后,就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出檐深广,坡度陡峻。屋顶的高度超过殿身的墙高。

  两厢配房,面阔五间,前有柱廊,单檐硬山。
  公元1997年,重修南配殿碑记。

  礼拜大殿前殿的抱柱楹联写道:古兰恩泽如雨水滋润万物,穆圣德懿似春风吹遍九州。

  前檐单步梁。

  礼拜大殿分前、中、后三殿勾连搭而成,前殿宽大,中殿窄小,后殿高耸。

  后殿更像是一座城楼,墙体坚实,窗洞不多且设在顶部。墙体类似城台,上面覆盖以灰色筒瓦的歇山屋顶。两山伸出带柱的披檐,为凝重的城堡增加了一丝律动。

  放射状双层椽。

  戗脊蹲五只小兽。

  后墙正中嵌匾,应是明万历字迹:“清真教寺”。

  礼拜大殿后立面,巍峨壮观。

  正脊脊饰。

  戗脊、垂脊、吻兽。

  礼拜大殿,高低错落,似如歌的行板。

  礼拜大殿后,是一排坡顶房屋,中间为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大门,两旁垛房现辟为回民文化博物馆。

  阿文四条屏《博古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映世菩提》展下篇
【经典】青州遗珍
无上神颜在青州:无极斋分享青州博物馆佛像之一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一)
青州佛韵(一)
青州佛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