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南联大老照片
0387:照片,梅贻琦
0389:Chinese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ted China area
Dr, Mei Yi-chi,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ince 1931, isshown outside one of the building housing his school of engineeringand two other refugee universities now banded together in Kunmingas the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Dr. Mei andTsinghua flod westward from Peiping whon the Japanese attacked in1937.
中国的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继续生存。
梅贻琦校长,自从1931年以来,他就是清华大学的校长,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梅贻琦和清华大学从北平逃出来,在昆明和另外两所逃难的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现在他在视察教室的施工情况。
戈叔亚注:据说梅校长曾经请梁思成为联大设计校舍,梁思成设计了三次都要求重改。梁思成说,你到底要我设计什么样的?梅校长说,就是茅草房!梁思成说,茅草房!?那为什么要我设计……?
这张照片也许就是对这段传说中的故事的最好的诠释。
下面的英文就是梅校长这张照片的英文说明。
照片:0390-0392
CHINESE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ED CHINA AREA
The Chinese college dormitory is crowded and primitive now that thefind building of the origin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destroyed orseized by the Japanese. But in makeshift wartime quarters, migratedstudents and faculty shrug off privations, study moreconscientiously than before living quarters at National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Kunming.
翻译:中国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中国的大学现在不是被日本人摧毁就是被他们占领,而现在建立的大学的宿舍就很拥挤和简陋。这只是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逃难的学生最后摆脱了贫困,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超过战前。这些就是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
戈叔亚注:如今在云南师大校园内有“西南联大博物馆”,里面详细介绍联大的情况。
如今,哪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无论是生活学习条件,甚至办学需要的政治环境,和西南联大相比,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是都再也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如此多的人才!?我说的绝子绝孙,就是说这个。
0391-0393
6. this dirt-floored classroom in one of the bestat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a Kunmng campus embracing the remnants of threecolleges formerly in coastal cities no hold by the Japanese.)Students helped construct the building in which their classes arehold in the temporary wartime college.
中国的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这个泥土的地板的教师是西南联合大学最好的教师之一(一个昆明的校园包括过去没有被日本人占领时期沿海城市的三个学院的一部分)。学生们帮助修建了战争时期临时的教室。
0394-0396
CHINESE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IED CHINAAREA
3. students at migrating Chinese colleges, many ofwhich have moved three times to escape the enomy and continue theirstudies, are poor but cheerful. Many students work part-time andalso spend a few hours a day in the fields where food is raised forthe college dining room. Here they are shown leaving a lessclassroom building.
中国的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这是南迁的中国学院的学生,其中许多都是逃出敌人占领区的三个地区,继续他们的学习,他们非常贫困但是很健康。许多学生要兼职,也要花一些时间来到这里的食堂吃饭,因为物价飞涨。在这里,他们正在离开他们的窗户很小的教室。
395-397
CHINES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IED CHINA AREA
6. Straw thatched cotteges are the dormitories ofChinese student today. Of the 108 pro-war celloges 91 have boondestroyed, damaged or taken over by the Japanese. Yet by January,1943, 58,000 students were enorlled in 133 colleges. The hard,comfortless life on the temporary campus does not discourageChinese youth who fool that studying i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irnation’s war offort.
中国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茅草房是今天中国学生的集体宿舍。中国108所战前大学(学院)。现在已经被毁、受损或者被日本人占领的有91所。到了1943年1月,58,000名学生是来自133所大学或者院校。尽管在生活在这样临时搭建的校园内很艰难,很不舒适,但是并不妨碍中国的年轻人的努力学习,这就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抗战的支持。
戈叔亚注:这一张照片的校舍,才是梅校长要求梁思成设计的“茅草房校舍”!那是我们在师大上课下课,回宿舍去食堂都在经过这样的几幢茅草房,也就是当年的西南联大真正的校舍。如今还保留下来的只有一间了。
398-400
CHINES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IED CHINA AREA
1. the Student service center is a popular lace onthe campus of a migrated Chinese college. At the center thesestudents, who moved with their schools from Peiping to National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Kunming, can read, study,bathe, have tea and a light meal.
中国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1. 学生服务中心是内迁的中国学院院内的一个很普遍的服务设施。在这个中心里的学生都是从北平他们的母校转移到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在这里可以读书,学生,沐浴、喝茶和吃晚饭。
0399-0401
CHINES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IED CHINA AREA
5. Laboratories,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s, areinadequate and crowded but Chinese students and faculty are happyto be able to complete their training. They realize their nationneeds trained personnel. That is why thousands of students travelthousands of miles, hundreds on foot, to reestablish theirbombed-out schools in free torritory.
中国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5.让学生进行各种科学的实验室,看起来很简陋拥挤,但是中国学生和教职员却很满意能够完成他们的实习。他们实现了国家需要的训练。这就是为什么数以千计的学生跋山涉水数千英里,甚至徒步数百英里来到国统区重建他们的遭受轰炸而无家可归的校园的原因。
0402-0403
CHINES UNIVERSITIES CARRY ON IN UNOCCUPIED CHINA AREA
4. the library at this refugee university in Kunming has stoolsthough the dining room has none. Students eat standing up, reservethe chairs for their place of study. Books are scarce as many werelost in the three migrations may do by most colleges in order tomove from coastal areas to the unccupied portions ofChina.
中国大学在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4.在昆明的难民大学的图书馆凳子是从食堂抬过来的。学生站着吃饭,为的是让凳子可以用在学习的地方。书是很缺乏的,因为三个学校从不同的地方撤退的时候丢失了。他们从原来的沿海地区来到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国统区。
抗战时期,狼烟哭泣,家园飘雪。中国大学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并未在炮火中被击垮,而是越战越勇,稳定了人心,赓续了文化命脉,更积蓄了让后人肃然起敬的力量,立起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中国大学的集体内迁,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话,呈现了家国大爱的人间情怀。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新回味了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学人展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无疑是对它们最好的缅怀。
大半国土沦陷,年轻人为何三五成群,穿越封锁线,到大后方念书,是什么力量在感召他们?不当亡国奴!这与教授们的响应政府号召,抛妻别子,随大学西迁,同样值得尊敬。为了保存“读书种子”,也为日后建国大业储备人才,原本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华北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战争结束时,中国大学由108所增加到141所,学生从4万多增加到8万多。外在环境如此险恶,但中国大学没被炸垮,依旧昂然屹立,略为修整后,便大踏步前进,这实在令人敬佩。
1944年秋,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欢送罗常培赴美讲学。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1946年5月西南联大中文系师生合影
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立于车门前者为团长、中大校长邹鲁夫人梁定慧女士(《东方画刊》第二卷第七期,1939年)
“非常的时代,需要非常的教育。”——中山大学战地工作队在东江上课(《东方画刊》第二卷第七期,1939年)
乐山时期武汉大学校门
乐山时期武汉大学理学院(李公祠)
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图书馆(文庙大成殿)
1942年5月,在李庄举行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图为校运会颁奖
1942年同济大学土木系毕业生与教师在李庄东岳庙工学院门前合影
厦门大学17周年(1938年)校庆留影
厦大校长萨本栋视察被日机炸毁的校舍
长汀文庙——厦大大礼堂
长汀厦大邮局、信箱和医院
1939年潭头河南大学校总部旧址
1943年潭头河南大学部分师生合影
二战期间,很多国家很快就被占领了,大学因而无处可迁;而像英国,因为隔着海,没被占领,只是被轰炸了,大学只需略为疏散,没必要整体搬迁。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同样存在大学内迁现象,这点和中国很像。但前苏联的卫国战争相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时间要短,莫斯科大学在外流浪的时间是一年半,而北大、清华等在外流浪时间是9年。对中国读书人来说,这段历史特别值得记忆与珍惜。
按照以往的经验,最容易在战乱中被毁灭的,必定是手无寸铁的学校。只有等战争结束,硝烟散去,才有可能后修教育。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在战争中为了民族生存与文化赓续,而如此有计划、成建制、大规模地撤退学校。如此壮举,抗战时期做到了。
1943年夏国立河大文史系16届毕业留影
俯瞰交通大学重庆九龙坡校园
交通大学重庆校区教学楼
走在交通大学重庆校区大道上的交大学生
交通大学重庆校区校园边上的嘉陵江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生穿越秦岭
陕西城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生宿舍
城固尊经阁——国立西北师院图书馆
迁往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总办公厅
大学内迁,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在战火中坚持教学与科研。就以浙江大学为例,浙大三迁广西宜山,新建草棚,作临时教室,师生于此安心教学14个月,直到1939年2月5日遭遇敌机轰炸。如此紧张的局面,大学也就停课三天,还专门记录在案,可见校方对于学业的重视。据校方介绍(1941年),抗战以来,浙大由杭州至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义,每学期实际上课周数平均在18周左右,如果加上缴费注册选课等时日,近20周。读过大学的人都明白,这等于说,浙大即便在迁徙过程中,也都不曾停课。这是什么精神在支撑?
台湾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提到,当年她在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念书,战事紧迫,随时可能撤离,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王星拱说了,不到最后一刻,弦歌不辍。第二天,朱光潜先生继续讲他的英国浪漫主义诗篇,只字不提随时可能降临的炮火。战争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与思考,反而加深了我们对文学、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还有很多如此这般有情且鲜活的历史画面,仔细阅读与钩稽,很容易理解中国学人的个人修养、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能在忧患中浴火重生的答案。
这既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段异彩纷呈的华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一座昂然屹立的丰碑。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大批大学的内迁,把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到原先比较落后的西南西北。中国的发展原本很不均匀,经济及文化发达的地区,多集中在沿海及华北,战争打乱了这个布局,无意中促成了西部的发展。抗战期间的“大迁徙”,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以及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作文:向外国友人介绍自己的大学
西南联大趣闻轶事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
英国大学新生周:开学前尽情狂欢(图)
减重就能拿学分? 天津大学出新招倡导学生健康减肥!
英学费上调致学生减少 1/5课程被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