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禹锡在连州大事记、《问大钧赋》

刘禹锡在连州大事记

元和十年(815)

1、三月十四日,刘禹锡授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因柳宗元、裴度力请,三月十七日改授连州刺史,三月二十二日,与柳宗元一起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

2、五月十七日,在衡阳分别,咏唱和诗三首,柳宗元西去柳州,刘禹锡南下连州。过临武至连州路上,作《度桂岭歌》。

3、六月十一日,刘禹锡偕老母幼儿到达连州任所,按例撰《谢上连州刺史表》,为自己受到诬陷并长期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作辩解,向唐宪宗由播改连州的开恩之举表达感激。此外,还写了《谢门下武相公启》、《谢中书张相公启》等文送当朝宰相武元衡和张弘靖,文意与《表》相近,向权臣表达自己困苦无奈的心境。

4、六月,政坛宿怨、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七月,刘禹锡知悉后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5、元和十年七月,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马总遣使来连州问候刘禹锡。来客说了当年五月南海发生大海潮的事,刘禹锡应请写《沓潮歌》纪之。

6、是年秋冬,杨敬之被贬吉州司户参军,杨、刘互寄唱和诗作,刘禹锡诗题为《答杨八敬之绝句》。

元和十一年(816)

1、正月初一,新年作《元日感怀》,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有惆怅之意,时刘禹锡远离政治中心,显然还没有从屡遭不遇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2、巡视下县,考察当地的地理、风物、民俗,招抚游民,和好莫徭(即瑶族等当地土著)。其中《插田歌》描写了春耕时节当地官吏与农民在田间的对话,把农家的朴实与官吏的浅薄相对比,应是刘禹锡初到连州对社会各阶层深入了解后的作品。

3、七月二十四日撰成《连州刺史厅壁记》,文章记述了连州的历史变迁、地理人文、气候特产,还高度评价了几位有良好声名的前任刺史,说他们“或久于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颙载于歌谣”,并说“余不佞,从群公之后”,从文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连州立志实施勤政为民的政治抱负。

3、加强同周边州郡的联系,与郴州刺史杨于陵、广州刺史马总、柳州刺史柳宗元、道州刺史薛伯高等友人均有诗文往来。

4、是年冬,从改善州城北郊海阳湖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兴利除弊,开始筹划并实施整治疏浚海阳湖。

元和十二年(817)

1、正月,连州人刘景中进士,刘禹锡赋诗《赠刘景擢第》。

2、刘景擢第之后,各地学子慕名云集连州,向刘禹锡请教。一如刘禹锡所说“余为连州,诸生以进士书刺者,浩不可纪”, 热心兴教助学、提携后学,促进了连州教育水平的提升。九疑(今湖南宁远)书生来访,刘禹锡作《周鲁儒

3、实施疏浚海阳湖,并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吏隐亭,是年冬基本完工,不但修复州城近郊的农田水利设施,海阳湖还成为文士、僧道、后学聚会连州及文化交流的场所。

4、撰《吏隐亭述》,记录了吏隐亭的盛况,还根据湖边石碑的记载,确认连州海阳湖是由时任道州刺史的盛唐文学家元结所修建的。

5、实施其早年在《答饶州元使君书》提出的施政要领,即“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力行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中之道”。他在《吏隐亭述》称“却依佛寺,左联仙府”,把吏隐亭建在北山寺与吕仙庙之间,体现了他致力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的良苦用心。

6、是年冬,宰相裴度领兵剿平淮西道蔡州方镇吴元济割据势力。“内抑宦官,外制藩镇”本来就是刘禹锡12年前参与“永贞革新”的政治主张,年末例进《贺收蔡州表》、呈《贺门下裴相公启》,向宪宗帝及裴度表达自己对朝政的关心。同时,还一口气赋诗《平蔡州三首》、《城西行》和《壮士行》,充分表露自己的兴奋心情。

元和十三年(818)

1、是年正月初一,因平蔡州事,朝廷大赦天下。是月二十九日,赦书传到连州,刘禹锡即向皇帝及太子例进《贺赦表》、《贺赦笺》,还向裴度呈《上门下裴相公启》,给韩愈送《与刑部韩侍郎书》,希望权臣及友人施以援手,早日回朝。

2、本年春创作组诗《海阳十咏》,对疏浚海阳湖及湖畔亭台楼阁维修完工后的湖区周边景点赞誉有加。

3、三月,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夷简拜相,四月,刘禹锡作《贺门下李相公启》。

4、四月,镇州王承宗归顺,五月,刘禹锡作《贺雪镇州表》,《表》中语气较前二表平和,大赦之年,因权臣所阻,皇恩不至,回京无望,体现出随遇而安的无奈心情。

5、与道州刺史薛伯高互致书信讨论药方,见《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又把多年收集的药方编成《传信方》,六月,撰《传信方述》后世传至日本。

6、各地僧人来连州拜谒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赠别约师》、《有僧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赠日本僧智藏》、《赠眼医婆罗门僧》;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请印度医僧为自己做白内障手术,开创唐代连州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之先河。

7、十一月,年初来连州求学的书生曹璩,离开连州归浙东家乡隐居续学,刘禹锡赠诗《送曹璩归越东旧隐》,有名句“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

元和十四年(819)

1、二月春社,刘禹锡时年48岁,老母卧病在床,心有所思,作《问大钧赋》,借叩问天神的口吻,于“老先期而骤至”之时,对自己过去多年的人生际遇作了一个总结,虽然感叹空有经世之才,而未为时世所用,但提出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种永不言弃、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

2、春,朝廷剿平山东淄、青等州地方割据势力,刘禹锡三月二十四日例作《贺平淄青表》。

3、应湘潭唐兴寺、韶州曹溪(今韶关南华寺)二大寺之邀,作《唐故衡乍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大唐曹溪和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又作《佛衣铭》。文中既可见刘禹锡的佛学造诣,也可度其在佛学界声名远播。

4、八月初,刘母卢氏病逝于连州,年约九十。期间柳宗元3次派人来问候,刘、柳估计5年刺史任满将回京或量移他处,故相约在衡阳相会。

5、十月初,扶母柩离开连州北归河南,途中在湖南衡阳等待柳宗元。十五年正月刘禹锡等到了柳宗元病逝的讣告,作诗《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文《祭柳员外文》悼念。

——————————————————————


刘禹锡因一首“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歌“语涉讥讽”,被贬为连州刺史4年半,而连州人却“因祸得福”,那是由于刘禹锡给连州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遗迹,还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刘禹锡的治学精神与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他在连州所创作的诗歌与文赋中,而《问大钧赋》则更能表现刘禹锡的这种思想情怀,赋中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朝气蓬勃、奋发不息的精神,以及赋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励了连州的许多人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同时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的有识之士紧跟时代的脉博,积极向前跨越。

其实,刘禹锡当年写这篇激励人心的赋文时,心情是颇为懊丧的,是抑郁寡欢的。那是因为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初一,宪宗因上年冬平定蔡州的叛乱,大赦天下,然而刘禹锡却“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也就是说,即便皇恩浩荡赦免罪犯,也不会关照到他。不过,刘禹锡虽然一生遭遇多次贬官,身心遭受重大的打击,但他却一直没有失去一颗昂扬豪迈的心,而是以乐观的精神,写了《问大钧赋》,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问大钧赋》还成了刘禹锡一生中所撰写的九篇赋中排在第一的赋。

《问大钧赋》写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是在离连州市区2公里高堆村里写的。高堆村在唐朝时,有一座高大的土堆,是连州的“社稷坛”,每年春社节连州官员都要到这里“社稷坛”拜祭皇天厚土。当地人就把这地方称为“高堆”,高堆旁边的村落也就叫成“高堆村”,现在村里还遗存唐代两棵巨大的古樟树和一座社稷祠。

《问大钧赋》中的“钧”,本意是制作陶器的转轮,《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大钧”是因为它能造物,所以用来比喻做天、自然或造化的神。刘禹锡要凭天而问“大钧”,就是要问造化之神,希望造化之神能够给自己振作的勇气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问“大钧”是含有问当时的君王的意思。

《问大钧赋》中有序一百多字,旨在说明刘禹锡写《问大钧赋》的缘由。序中容易误解的是“居五年不得调”中的“居五年”,其实刘禹锡在连州总共才四年半,“五”字是“三”字之误,应该是“居三年”。

赋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洋洋洒洒近千字,其中警句、佳句比比皆是,下面摘选一些,与大家共享。

在赋文的第一自然段里,那句“人或誉之,百说徒虚;人或排之,半言有余。”说得实在太妙,这句话就像是一位长者、或者是一位哲者对年轻人的教育与启发,语气却非常委婉、平和,没有半点高高在上、训斥教诲态度。该句的意思就是说:“人家恭维你,说一百句,其实都是空话;人家攻击你,说半句话,就够你受的。”真是清晰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还富有哲理。

再有,还是在第一自然段,那句“物壮则老,乃唯其常;否终则倾,亦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会衰朽,这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衰老的发展走向就是死亡,是不可能再使其延长的。”“物壮则老”是出自老子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显然,刘禹锡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以自然科学为根据,继承和补充了老子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这个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刘禹锡的言传身教,对连州人、特别是连州的学子,影响是非常积极和深远的。

最激励人心的句子是第三自然段中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一句,这是一句激励许多连州学子和中外许多学者的名句。“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就是不停止、不休息,永远向前,战胜困难的意思。“体”则有物质存在的状态、本体、本性、禀性的意思。“日新”则出于《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一日自新,达到一个新境界,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道”,有本质、法则、规律、主张、宗旨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这句话显然是在激励人们要有所追求和不断创新,表现了一种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正是这种“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精神的激励与敦促,同时在刘禹锡大力推行文化教育之下,连州的学习风气大大兴起,并且很快就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元和十二、三年间,连州刘景中了进士,使地处偏远、文化贫瘠的连州培养出了第一个进士,同时还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二十多年后,刘景的儿子刘瞻不仅高中进士,而且还官至宰相,成为唐代岭南二相之一(另一位是曲江张九龄)。在此后数百年间,连州名人辈出,先后出现了黄损、陈拙、孟宾于、邓询美等十多位进士、诗人、音律家,其中孟宾于被盛誉为“诗价满江南”。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对连州人影响深远。在唐代,广东中进士的38人中,连州就有12人,占近三分之一。到了宋代,连州又连续出现了进士72人,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广东中进士的127人中,连州就占了43人!以至在广东科举考场上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盛誉。清乾隆本的《连州志·名宦传》中对刘禹锡的评价是:“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这确实是归功于刘禹锡任连州刺吏时兴学重教的开化之功。

除此之外,赋文中还有“圆方相函兮,浩其无垠”、“剔其刚健,纳之柔濡”、“且夫贞而腾气者,健而垂精者昊昊”、“彼蒹葭之苍苍兮,霜霰苦而中坚”、“一献三售”等佳句,限于篇幅,不再拓展。总而言之,《问大钧赋》是直接与间接抒发了刘禹锡自己哀怨激愤的感情,是对封建统治者者的用人方法进行了揭露与暗讽,是一篇“托讽幽远”、词藻瑰丽、精炼含蓄的佳作,也是一篇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赋文,很有阅读和鉴赏价值。

刘禹锡连州与佛教

 佛学到了中唐已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对佛教的是否认可,是唐朝选用官员的一个标准,不少官员公开表明自己“好佛”,其目的是为了迎合朝廷的需要,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唐代思想家、文人与佛教僧侣均多有交往,刘禹锡是其中之一。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刘禹锡早在第一次被贬到朗州那个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第二次被贬到连州后,同样与佛教弟子常有往来,迎送接待了许多僧人,有诗可查的就有方及、浩初、别约、偎师等人,所写赠送佛教弟子诗歌竟有六首之多。在连州刘禹锡与僧人往来,把连州的佛教文化推向一个高端,使连州群众获得更大的宽容与包容,也使连州的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

然而,当细细研读这六首赠送佛教弟子诗歌时,却发现刘禹锡虽然处于贬谪时期,却看不出诗歌中含有消极和悲观的情绪,同时也证实,历史认为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是“刘禹锡好佛,而绝不是一个信佛的人”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

其一,九江诗僧方及到连州探访刘禹锡。

僧人可以说是“闲人”阶层,不从事工农业,不受产业约束,可以云游四方饱览山川风光,其中有志趣、有文化的便可能成为诗人,再加上佛学的修心养性,一些僧人就成了唐代当时的诗人。

九江僧人方及非常爱好诗歌。不管是谁的作品,凡是可以收集来的,他都反复吟诵,多多益善。他在庐山居住十年,常常登上高峰,吟诗作赋,心中也产生远游的冲动。有一天,他终于下了决心,出山云游四海。当来到粤北,便到连州探望刘禹锡,与刘禹锡相见求诗刘禹锡相当慷慨送他首长诗《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赞扬方及漫游学诗的高尚精神:“昔事庐山远,精舍虎溪东。朝阳照瀑水,楼阁虹霓中。骋望羡游云,振衣若秋蓬。旧房闭松月,远思吟江风。古寺历头陀,奇峰扳祝融。南登小桂岭,却望归塞鸿。衣裓贮文章,自言学雕虫。抢榆念陵厉,覆篑图穹崇。远郡多暇日,有诗访禅宫。石门耸峭绝,竹院含空濛。幽响滴岩溜,晴芳飘野丛。海云悬飓母,山果属狙公。忽忆吴兴郡,白蘋正葱茏。愿言挹风采,邈若窥华嵩。桂水夏澜急,火山宵焰红。三衣濡菌露,一锡飞烟空。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古来赏音者,燋爨得孤桐。”

诗歌中文采飞扬,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实在看不出有半点消极、悲观的情绪。

其二,灵彻上人到连州探访刘禹锡。

刘禹锡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诗僧皎然、灵彻上人为师。《彻上人文集纪》中记载:“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皎然的诗写得很好,灵彻的诗歌又更为工整,刘禹锡对他们的评价很高。刘禹锡早年学诗,曾经得到灵彻的启蒙,后来的“好佛”,肯定也受到灵彻的影响。灵彻当然也没有忘记那位“孺子可教”的刘禹锡,于是,在寒冷的大雪天来到连州,探望刘禹锡。名师探访,使刘禹锡感到宠爱有加,马上回诗歌《敬酬彻公见寄二首》:“凄凉沃州僧,憔悴柴桑宰。别来二十年,唯馀两心在。越江千里镜,越岭四时雪。中有逍遥人,夜深观水月。”

刘禹锡在诗歌的标题上用了“敬酬”二子,这在他的赠别诗歌当中,是为数极少的,可见,刘禹锡对彻公是十分的尊敬。诗歌中也看出刘禹锡以灵彻上人为楷模,激励自己进取。

其三,浩初禅师探访刘禹锡。

刘禹锡刚刚贬到连州,看见县城西北面有一个将近150亩的大湖,兴从中来,把这湖命名为海阳湖,马上安排人员疏浚修缮海阳湖,建立亭台楼阁,把中原的园林艺术带来岭南,在连州建成了唐代第一个岭南名园海阳湖。海阳湖合为十二景,刘禹锡亲自为每一处景观题咏,每一景为一诗,名为《海阳十咏》。在这期间,凡来探访刘禹锡的官员和风雅人士,他都带来连州游湖,或泛舟湖上,或在亭中弈棋为乐。

浩初禅师到连州探访,刘禹锡是喜不自禁,他非常欣赏浩初禅师的那种“去荤息虑、尽捐苛礼、清闲自适”的僧侣生活,夸他“为诗颇清,而弈棋至第三品,三道皆足以取幸于士大夫。”可见,当时的刘禹锡对浩初禅师的叹赏之情,溢于言表。

浩初禅师的到来,刘禹锡自然把他带到海阳湖游览一番,还与浩初禅师谈论嬉戏,泛舟湖上,奕棋林间,颇为知音。当浩初禅师离开时,刘禹锡恭恭敬敬地送上一首《海阳湖别浩初师》:“近郭看殊境,独游常鲜欢。逢君驻缁锡,观貌称林峦。湖满景方霁,野香春未阑。爱泉移席近,闻石辍棋看。风止松犹韵,花繁露未干。桥形出树曲,岩影落池寒。别路千嶂里,诗情暮云端。他年买山处,似此得隳官。”

诗篇以五言十六句,具体描绘他们在海阳共寄情山水、诗情入云端的情怀。何消极、悲观之有?

其四,荆州僧人文约探访刘禹锡。

荆州僧人文约,出身于普通家庭,但对佛的悟性却非常高,于是做了佛教徒。到连州拜访刘禹锡时说:“贫道昔浮湘川,会柳仪曹(即柳宗元)滴零陵,宅于佛寺,幸联栋而居者有年。由是时人大士得落耳界。夫闻为见因,今日之来,囊时之因耳。”

刘禹锡当即回诗歌《赠别约师》一首:“师逢吴兴守,相伴住禅局。春雨同栽树,秋灯对讲经。庐山曾结社,桂水远杨铃。话旧还惆怅,天南望柳星。”

这首诗歌虽然是《赠别约师》,但却道出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深厚友谊,友情的激励,友情的互勉,刘禹锡无法消沉!

其五,棋僧儇师探访刘禹锡。

僧人中有精于天文历法者,有擅长棋艺者,有通晓文艺者,常常慕名前来拜访,与刘禹锡成为挚友。棋僧儇师靠一手好棋横扫三湘,西上长安,贵游豪士,“赌取名声不要钱”,成了大名人。

棋僧儇师也是刘禹锡的好友,而且交往还不浅,这次来连州,他们是旧友相聚。刘禹锡确实被僧人儇师的棋艺所折服,他在《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诗里写道:“长沙男子东林师,闲读艺经工弈棋。有时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谁能知。今年访予来小桂,方袍袖中贮新势。山人无事秋日长,白昼懵懵眠匡床。因君临局看斗智,不觉迟景沉西墙。自从仙人遇樵子,直到开元王长史。前身后身付馀习,百变千化无穷已。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陈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自言台阁有知音,悠然远起西游心。商山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忽思争道画平沙,独笑无言心有适。蔼蔼京城在九天,贵游豪士足华筵。此时一行出人意,赌取声名不要钱。”

诗歌中的形象描绘实在引人入胜,写出了儇师是怎么下棋布阵、局势怎么惊心动魄、怎么变化无穷、虎穴怎么得子,也写出了棋僧儇师的高招技艺。由此可见,刘禹锡被棋僧儇师高超的棋艺所吸引,感叹他的棋术之神,恨自己见闻浅薄,敦促自己不断求索上进!

其六,友好僧人探访刘禹锡。

一批僧人游览博罗县的罗浮山,回到连州后,便对刘禹锡说了其中的过程。刘禹锡听了,夜不能睡,辗转反侧,于是起来做诗一首《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是时当朏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倏若万马驰,旌旗耸奫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下视生物息,霏如隙中尘。醯鸡仰瓮口,亦谓云汉津。世人信耳目,方寸度大钧。安知视听外,怪愕不可陈。悠悠想大方,此乃杯水滨。知小天地大,安能识其真。”

这诗一开始铺采摛文,写罗浮山的奇妙山景,以雄奇的想象,写罗浮山美景,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多有夸张之处,还夹一些议论。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禹锡没有到过天坛山顶,又没有去过罗浮山,只是分别听了友人和僧人的提供的材料,凭虚构象,写出了一片雄奇壮幻的神境,却能使人身临其境、如观其景。这种笔底下的波澜壮阔,硬朗振作而又纵横变化,又怎样看出刘禹锡的消极、悲观的情绪?

除此之外,在连州刘禹锡与僧人往来、有文可查的,是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僧人道琳率领徒弟们,特地从曹溪大张旗鼓地来到连州,恳请刘禹锡写《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刘禹锡慷慨应允,大笔挥毫,同时还专门为法衣之事作了《佛衣铭并引》,两篇散文挥挥洒洒近千言,表现了刘禹锡对南禅的创始人惠能格外景仰、崇敬。由此观之,在连州的刘禹锡确实是“好佛”,但他却不消沉、不悲观,“不信佛”,努力奋发,积极进取。

在连州刘禹锡除了与僧人的往来外,还与道人往来。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作了一首《闻道士弹思归引》,所表露的显然是在听道士弹琴后的思乡之情。

在连州刘禹锡与僧人往来,极大丰富了连州的佛教文化,使当时连州慧光塔所在地原有的一所佛寺,叫“光孝寺”(民国后寺毁塔存),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刘禹锡开阔包容的胸襟,给一向闭塞的粤西北连州人带来了宽容,使保安福山的道教、保安的“抬大神”、菜园坝的“打大醮”,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连州等,还有连州街有一条街住的大多数是湖南人的“湖广街”,都显示了连州人的包容与慷慨,显示了连州人对外来人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和接纳。刘禹锡的包容与宽容,为连州的经济发展,为连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禹锡与瑶族诗歌

 刘禹锡在连州时是处在中唐盛世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强大的时代,它之所以强大,是与当时所推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激励民生的政策密不可分,其中一项是少数民族的开放、包容政策得以成功推行,使少数民族为唐朝提供足够的优质战马,为唐朝的强大军事实力保证了物质基础。当时唐朝的统治者几乎没有“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四海之内,和同为一家,使少数民族同胞在精神上彻底归附唐朝。

刘禹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到连州。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四年多的时间里,常常深入瑶民生活,关心瑶族人民的疾苦,并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3首诗歌。在一部包罗万象的《全唐诗》中,本来吟唱瑶族的诗歌就很少,刘禹锡写了三篇,实属可贵。

在这三首反映瑶族生活的诗歌中,描写得最为形象逼真、紧张热烈的,首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中把打猎的瑶族猎人的彪悍勇猛、捕猎的娴熟技巧,禽兽的惊惶乱逃,描摹得栩栩如生。全诗如下:“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蹋跳。瘁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全诗翻译为现代文的意思是:打猎人们的呼喊声和打锣声直冲云霄,围猎的瑶民人多势众气势高昂。西边山岗的红树叶全都被烟雾缭绕颜色改变,原来是被刚刚烧过了杂草烟雾所致。分散在各个路口的围猎人停止了喊声与打锣声,逐渐地围合起来,还把大旗摇动起来吓得兽鸟到处乱窜。勇敢的猎人在各个道口布下天罗地网,猎犬在山岗上追逐禽兽。勇猛的雄鹰飞快地出击,受惊吓的鹿狂奔乱跳无处可逃。云块从四边慢慢地升起,时间接近黄昏,冬天积雪逐渐消溶。围猎的瑶族猎人擦干箭头鹄鸟的余血,把捕获的野鸡、鹌鹑堆放在马鞍上。傍晚时分大家谈笑返自己的村落,晚上还传出一阵阵喜庆的号角声。

不难看出,本诗是以赞扬的笔调,描绘了唐代瑶族猎民的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诗歌中表现了他们丰富的狩猎经验,娴熟狩猎技巧,把使用的弓箭、罗网、猛犬、猎鹰,还有猎人的齐心协力、默契的配合,猎人的智慧和严密的组织性,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刘禹锡对瑶族狩猎的情景描写得这样生动、形象、具体,说明他是关心瑶族人民生活,在生活上与瑶族群众打成一片的。只有对瑶族生活深入了解,才可能有那么传神逼真的围猎描写,才能使我们今天如同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一幅千年之远的粤北瑶山围猎风情画卷的独特诗意。

第二首是《莫徭歌》,“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瑶民的生产方式还是刀耕火种、婚姻是在瑶区较大范围的通婚,刘禹锡对瑶民在艰苦条件下顽强生活的坚毅精神表示敬佩,全诗体现了作者对瑶族群众的同情。

第三首是《蛮子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这首诗描述了瑶民的语言、服饰和善于捕捉野生动物,写出了瑶民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体现了刘禹锡对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的肯定。同时,刘禹锡还唯妙唯俏地描写了瑶族人遇见汉族官人时的惶恐心态。为什么会出现惶恐的心态呢?笔者认为:一是汉族官人极少到瑶区;二是对汉族官人的敬畏;三是害怕汉族官人有可能带来什么麻烦给他们。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性,说明当时在中唐盛世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依然有隔阂,不像今天的大中国一样,56个民族都相处得非常融洽。

唐朝开创以来,连州逐渐成为瑶族的聚居地。中唐时期的刘禹锡能够深入瑶民的生活,把瑶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各个侧面的细节,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写出这3首充满瑶族风情的诗歌,作为一州的刺史,如此写诗赞许瑶族,实际上就已经收到了加强瑶、汉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效果,对连州的汉族和瑶族和谐、融洽相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刘禹锡在连州所写的这3首瑶族题材诗歌,不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收获,更是他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禹锡:在蛮荒地播撒文明
蓬勃昂扬家国情--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功利存乎民心间
只因写了一首描写桃花的诗,为何让这位诗人遭遇贬谪十三年
刘禹锡 新旧唐书本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