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式小楼的百年咏叹调

编者按: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中,各国领事馆旧址是一个别致的系列,总会勾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异域风情的最多联想。虽然,这风情是以一种屈辱的方式作为开端的:19世纪、20世纪之交,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打得不可开交,软弱的清政府担心战后日俄瓜分“满洲”,在日俄战争尚未结束时,主动提出“中国自行开放”东北三省,设立滨江关道,即哈尔滨关道,并与日本签订条约,将哈尔滨等东北16座城市辟为商埠。一时间,在哈尔滨这座年轻的城市上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国旗飘扬。

自1907年至1943年,哈尔滨共有19个国家先后设立了21个领事馆、总领事馆和代表部。哈尔滨从此成为“国际都市”,成了列强的角逐场。如今,这些领事馆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早已挪作他用。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记录了哈尔滨曾经的繁华,浓缩了百年前的远东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的历程。本期报纸将带您故地重游,寻访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馆址最初在南岗长官公署街(今南岗区民益街)与吉林街拐角处,后迁至南岗车站街(今红军街63号),再迁至南岗松花江街(今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属地)。1942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最后一位领事因受日本人排挤,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此后闭馆。

松花江街85号,艺术之光的延续

松花江街85号是意大利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处领事馆旧址,于1925年从红军街迁至此处。当时的领事是玛费。松花江街是由火车站至教化广场的一条斜向道路线,形成时间较早,在当时是挺高端的地带,哈尔滨第一家豪华宾馆格兰德旅馆和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都在这条街上。

格兰德旅馆由著名设计师德尼索夫设计,见证了不少名人和大事,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现在旧址上盖起的新建筑依然是老用途——天竹宾馆。而艺术之都意大利在哈尔滨的领事馆旧址也依然从事着和艺术有关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部门用房。哈尔滨中央放送局(即广播电台)创办于1939年,1941年建成使用,解放后被划归哈尔滨广播电台(老省台),1958年省市广播电台分家,意大利领事馆的老房子成为省广电厅招待所。这栋建筑是单层巴洛克式,多处破损,一度被列为危房,但主体建筑尚完好,经过一番修葺,目前已旧貌换新颜。

红军街63号,意大利富商宅邸

红军街上的旧址位于现在的南岗松雷商厦靠近红军街一侧,这一建筑的历史比松花江街上的年代更久,到今年正好100岁。之所以放在后面说,是因为它的故事更多。

红军街原名车站街,顾名思义,毗邻火车站,基本是外地客人来哈后看到的第一条街,也许就是看中了这“第一眼”的近水楼台,先后有六个国家将领事馆建在了这条街上,而意大利领事馆在“六领”中处于最招摇的位置。这栋建于1919年的建筑有非常精巧的外观,哥特式的屋顶,流畅的垂直线条和肌理,柱顶端是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以及铁针,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四面裸体雕像。

这么张扬的房子,源于它有一位个性张扬的主人。这栋小楼原本是意大利地产商吉别洛一索科的私人宅邸,按惯例,他也是意大利在哈尔滨的首任领事。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一索科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耶拉省山区的一个小镇,桥梁工程师出身,来中国之前,已经参与过土耳其、俄国高加索山地区多个大型工程的建设,来到中国东北后,他又参与了难度颇大的大兴安岭隧道东线工程、乌苏里铁路建设工程等项目,几乎都是中东铁路施工最困难、最复杂的工程,索科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但成了行业内名人,拿到了米兰世博会金奖,还让他一夜暴富。十月革命后,索科移居哈尔滨,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兴建了豪华住宅,因此有了'比耶拉富翁'的绰号,成为与斯基德尔斯基、葛瓦里斯基比肩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他向意大利政府建议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意大利政府同意了他的建议,要求他提供领事馆馆舍,作为回报,任命他为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索科移居上海,以96岁高寿辞世。

这栋小楼在索科离开后成为日军特高科机关。省政府文史馆刘延年馆员曾撰文:“从新近发现的侵华日军第三师团司令官若山善太郎私人相册中的老照片看,包括若山善太郎本人在内的许多日本将校级高官都曾在此楼内活动过。院门口的门柱上挂有‘哈尔滨偕行社’的牌子,经专家指教,这里是哈埠一处日本退役军人社团的所在地,相当于日军预备役的机关。据历史文献记载,1931年9月8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前10天,日本关东军曾密令在东北的日本退役军人向沈阳、长春、哈尔滨集结,以备战时兵源不足。”解放后这里成为黑龙江省化工厅办公楼,1981年化工厅与黑龙江省电业局互换位置,成为省电业局机关楼。1987年电业局在小楼前方广场新建办公楼,小楼改为职工食堂。地铁修建期间,这里还做过地铁建设办公室。

从“幕后美人”到“台前孤单”

关于红军街上意大利领事馆旧址的话题,最近几年一直备受关注,本报曾刊发记者署名文章《终于露面的“领事馆”,你不该被这样“保护”!》曾引起广泛反响。文中认为,意大利领事馆之所以赏心悦目,美在建筑本身的卓越风姿,更美在与周围其他建筑的呼应与共振。哈工大建筑学院常怀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物馆广场原本是一个锅底形的放射形广场,尼古拉教堂位于锅底中心,周围建有多座不高的欧式建筑,以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国际饭店(原新哈尔滨旅馆)、哈尔滨市少年宫(原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意大利领事馆为主体的‘四美’,与附近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红军街体育场等,与哈尔滨火车站、秋林公司、哈铁俱乐部等历史建筑相互呼应,构成老哈尔滨南岗最洋气的核心区。”

1987年,一座高大的电力大厦拔地而起,意大利领事馆从此隐身其后20多年,很难被人注意到。在被埋没的漫长时光里,很多有识之士一直为小楼能重见天日而奔走呼号。2011年,因为地铁一号线建设的需要,电力大厦终于被拆除。可是,人们期待中的绿地、洋楼休闲广场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商场的广告墙和地铁枢纽站。步履匆匆的行人,很难从一堆现代风格的建筑中注意到“身高”没有优势、又已经有些老旧的意大利领事馆,历经辗转,这栋小楼还是难有一张“全身照”。

更让人遗憾的,是这里的围栏被拆除。院墙围栏是意大利领事馆特有的设计,在1990年出版的《哈尔滨建筑艺术》一书中,常教授这样写道:小楼外侧的围栏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距今也有六七十年历史,被哈市规划局确定为二类保护建筑。电力大厦及意大利领事馆外围的围栏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的,每组围栏像一片植物的叶子,每个柱子上有自然开放的花瓣,中间是一个小天使雕刻,非常特别,在全国都绝无仅有。正当哈尔滨市民万般期待着电力大厦拆掉后,意大利领事馆将重现历史文化的光彩,城市规划从此将把历史文化遗产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时,2014年,院墙围栏却突然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

刘延年说:“1920年盖这楼时,院子四周的围栏为木制的,后改用水泥预制的,采用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栏杆装饰的花卉植物造型形态自由简洁、舒展,极具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称的花饰及儿童头像浮雕,形态活泼可爱,不愧为建筑中之精品,是哈尔滨唯一被列为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意大利领事馆的老建筑地处哈尔滨龙脉,保护老建筑是好事,为了恢复它的原貌,看得出政府部门当时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可是,老房子的空间感没了,艺术感那么强的围栏被拆了,然后地铁出口设施再挡一下,原始的风貌全都被破坏了,发展商业就差那么一块地方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个话题很多哈尔滨老建筑爱好者都非常关注,我前阵子发的一篇谈这个事情的文章,获得了42万的点击量。”

画家王焕堤说,目前到意大利领事馆写生,取景的角度非常有限。“商场、地铁进出口紧贴着,拉不开空间。原来围栏里边是草坪、树,形成一个静谧的空间,与建筑形成一种很好的关系,现在也没有了,只剩一个黄房子孤零零摆在那,美感大打折扣。”王焕堤认为,保存和保护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将老建筑从它原来的环境中剥离出来。

去年,经过修葺的红军街85号重新亮相,不但楼梯焕然一新,曾经在文革中被拆掉的顶部装饰也得以恢复。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王焕堤认为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顶部的纹饰目前很难识别出来,我认为涂刷的时候,建筑本身与纹饰应该拉开一个反差,现在的浅色,破坏了历史建筑的厚重感。我记得哈工大建筑学院曾经为哈尔滨搞了一套标准色,以米黄为主,又有不同的变化。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意大利领事馆目前的涂刷,外表的颜色明度、纯度都太高,如果能够适当降低,让色彩在米黄色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添一点褐色,添一点砖红,这样把它和身后的商厦颜色拉开,在视觉上会好一些。”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意大利咏叹调大多是独唱的形式,可是这种独唱也是需要伴奏的。

本报记者 王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哈尔滨现存的12座领事馆(图)
看我镜头中的哈尔滨老建筑神韵
哈尔滨的领事馆建筑
哈尔滨红军街背后的历史!
盘点冰城现存13处"领事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