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虎屯、巴虎岭、巴虎门……吉林市为何有那么多叫巴虎的地名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在吉林市的历史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城垣村屯,有许多叫巴虎或巴尔虎的地名。巴虎是巴尔虎的略写,字面上的“虎”字与老虎并无半点关系,而是代表一个在吉林大地生活的蒙古族分支——巴尔虎人。一处处叫巴虎的地名所记录的是巴尔虎人从遥远漠北远徙吉林,并落地生根的不平凡历史。

巴尔虎人是蒙古族分支,属于游牧部落。历史上有拨野古、八儿浑、八儿忽、巴儿古惕、巴儿忽等称呼,清朝中后期通称巴尔虎。巴尔虎部落的得名源于其最初生活在今天贝加尔湖东部的巴尔古津河。巴尔古津河古称巴儿忽真河,所流经河谷古称“巴儿忽真”隘地,世代生息于此的蒙古族部落因地名被叫做巴尔虎人。十七世纪前,巴尔虎部落归属漠北喀尔喀蒙古,生活在克鲁伦河流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叛乱,漠北蒙古各方势力重新洗牌,巴尔虎部落中的一部分在叛乱平息后划入“旗人”佐领,被清廷分派各地驻防。

雅克萨战役之后,吉林驻防旗兵被大量抽调黑龙江,加之平定噶尔丹叛乱等战役均有吉林旗兵参与,吉林城守备空虚。为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对东北地区的兵力进行重新部署。“将席北、卦尔察,内与乌喇相近居住者,拣选三千名,移住乌喇地方,令一千名披甲,二千名为附丁”(《清圣祖实录》)。这次军事调动中,一部分巴尔虎人随头领阿拉肯抵达吉林城披甲驻防,使得吉林城在满八旗、汉八旗之外,第一次有了蒙八旗建制。按照吉林地方驻防旗人的传统,“四品以下,率皆移居近城三、二十里内”(《吉林外纪》)。巴尔虎人所居住的军屯在吉林也都散居城市周围,只在“小东门内之北,北大门内”(民国版《永吉县志》)设蒙古旗官房处,为吉林蒙古八旗各种事务的管理机构。

28路巴虎屯站桩老站牌

散居周边村屯的巴尔虎人为吉林大地带来一个又一个以“巴尔虎”为名的新地名。随着时光流逝,巴尔虎中的“尔”音被口语省略,继而巴尔虎也被书面记载简化为巴虎。在今天吉林市市区延安路与嫩江街交汇处,就是一处巴虎屯(1692年建立)。直到1965年,巴虎屯都是这一带的官方称谓,甚至所在街道单位也被叫做巴虎屯街道办事处

烽火街(原江南巴虎屯)近影

此外吉林市丰满区烽火街一带,是一处巴虎屯(1662年建);丰满区前二道乡,有一处巴虎屯(1824年建);昌邑区土城子乡,有一处巴虎屯1662年建;昌邑区孤店子镇,有一处巴虎屯1722年建;蛟河市新农乡,有一处巴虎屯1737年建;永吉县口前镇,也有一处巴虎屯1796年建……关于这些巴虎屯的建立时间除康熙元年1662年建)之类的记载明显有违历史外,其他村屯成立时间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巴尔虎人在吉林的繁衍生息、迁徙变迁的历程。

巴虎门近影

除作为聚居军屯地名外,在吉林市的历史上,巴虎也被用作一些特殊场所的地名,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今天光华路与昆明街交汇南侧的巴尔虎门。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珠瑚监修,动用军力,竖松木为墙的吉林城在松花江畔拔地而起。乾隆七年(1742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1757年,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吉林将军”)主持吉林城第一次扩建,改木墙为土墙。这次扩建后,吉林城的城门由三座扩为五座。其中东北处的城门因由巴尔虎旗丁驻守而得名巴尔虎门。巴尔虎门原建有一层高12米的砖木门楼,直到1929年才被拆除改建为新式铁筋门,城门名称也改为巴虎门。1958年时,这座铁筋大门最终被拆除。另外在今天桃园路北侧的炮台山,历史上因地处巴尔虎门外,曾长期被叫做巴尔虎岭(《吉林市山水地名志略》)。近年来有些部门和自媒体提及巴尔虎门的得名,说是源于巴尔虎岭,实属本末倒置之误。

口前镇巴虎屯的那些饭店,刘学风摄

口前巴虎屯公交站桩,刘学风摄

在目前可见的吉林地方史料上,巴尔虎人抵达吉林后的生活情况介绍的并不多,只是从《昌邑区延安街道志》的只言片语中,依稀窥见巴尔虎人驻扎吉林后,建起关帝庙和娘娘庙,信仰与吉林驻防旗人趋于一致。清代灭亡后,“编入满军之蒙古旗人……与汉人无别矣”(伪满《吉林新志》)。不过现如今,巴虎一词在吉林市的市民生活中却有着一个特殊的文化含义,即巴虎是传统吃狗肉的胜地。这个巴虎特指位于吉林市至口前镇公路上的巴虎屯(附近有条小河也以巴虎为名)。上世纪末,一些朝鲜族人在巴虎屯路边开设了许多狗肉馆,一时间火爆异常。尤其是夏季,许多食客慕名开车而来,专为品尝具有消暑养身功效的朝鲜族特色狗肉汤。一众饭店中尤以“巴虎朝侨饭店”最为有名,该饭店出品的干白菜狗肉汤、冷面等食品至今仍在众多食客中口口相传。

口前巴虎屯近貌,刘学风摄

时光荏苒,关于巴尔虎一词的来源,许多吉林人已经并不知晓,至于这个词汇的本意,更显杳然。有人说巴尔虎是“快乐的小伙子”之意,有人说是“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之意。不管哪个正确,总之这个蒙语词汇,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就在吉林市落地生根。尽管岁月让巴尔虎一词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无法否认的是,它所寄情的快乐、富足,却仍被广大吉林百姓执着钟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明说满族八旗,为何吉林城会有十旗
吉林市老城变迁史
【刨根问底吉林市】一起去看看吉林市的十座大门
以前,吉林有八个门,都那八个门,有谁知道?
清朝皇帝为啥在吉林祭祖,不去长白山脚下?
怪事!为何东北话越往北越像普通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