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人类如何才能获得长久健康与永久和平

人类如何才能获得长久健康与永久和平----科技将改变人类的一切

王建成 


  (上篇)   

 

    长生不老,自古以来始终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它视为人生最大的欲望。然而,注重现实的人们不是将它看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以为这是十分遥远的事。但是,当我们真正弄清生命是如何诞生、演变的,人为什么会衰老、死亡的原因后,就能找到不断延长人类生命的方法,使之永葆春青。同样,由于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因此,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人类很难获得永久和平。但是,当科技获得重大突破后,所创造的物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并使人人趋向平等,那么所有敌对势力不仅握手言好,而且会紧密合作共创未来。本文将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用建筑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辩证唯物论基础上的连锁反应学为理论来重新认识生命:
一、重新认识生命
克隆技术的成功预示着生命的诞生与发育过程必须重新加以认识。过去认为,只有受精卵才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现在,科学家们不但可以用早期胚胎细胞,而且还可以用成形的已分化了的胚胎细胞,甚至可以用成年个体的体细胞,完成了哺乳动物的无性繁殖。其方法是,将去分化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使体细胞作为细胞核的共体,让卵细胞中的再程序化因子与核作用,然后用电脉冲刺激使细胞融合并启动,从而使重建细胞分裂,发育,细胞核的受体细胞可以用去核卵细胞,也可用去核子细胞。
这里的关键是用电脉冲刺激。笔者认为,电脉冲实质上是电磁粒子(各种粒子、微粒子包括中微子的总称)流按一定的频率运动的形式,它所产生的冲击能量既能使 DNA 双螺旋结构获得捕获与之相对应的单元的动能,又能使电子获得从一个分之到另一个分子之间转移的动能,从而启动了细胞进行分裂和发育的连锁反应。
    显然,如不能恰到好处地使细胞获得动能,就无法启动细胞进行分裂和发育。这也是克隆的成功率为1/270左右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所谓遗传物质之所以能进行遗传,DNA双螺旋结构能够自我复制和自我拼接都是各个单元在外来的电磁粒子作用力下,向相对受力最强的反方向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整个遗传过程是一个物理现象。
地面实验室的实验表明,将一些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下照射可生成氨基酸等。光谱分析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这一小分子物质,科学家还利用卫星在宇宙空间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生成氨基酸等。
    同样生命体的诞生、进化也离不开电磁粒子的作用力。笔者认为,生命体的诞生、进化与宇宙天体的诞生、演化的机制是类似的,都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某些电子在突然增大的电磁粒子撞击力的作用下脱离原来的轨道向外运动,当它们与其它的电子形成新的拉格郎日点时就构成了所谓的化学键,这种化学键的不断组成,就能使一些原子成为大分子。
此外,原始海洋是冰彗星进入地球而形成的,因此在海水不仅有氯化纳分子(NaCl),而且必定还有其它原子和分子。当超新星爆发或星系碰撞时,射向地球的电磁粒子数量和质量就会增大。此外,由于地球是在绕银河运动,当它经过某一部分天体抛射电磁粒子特别强的地区,如银河系旋转臂,那些质量较大的电磁粒子在持续较长的时间对地球的轰击中,击中海水中的电子几率必然增多,所引起的电子转移连锁反应最终会形成由碳基分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地球在诞生后必然会不断地遭到彗星撞击,其中相当部分是冰彗星。而冰彗星由于结构疏松,因此,在宇宙中遨游时就会不断吸附了大量的有机大分子。因而,它即是原始海洋水源提供者,也是生命种子的使者。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由于各单元相互组合的机遇不尽相同,在外力的作用下所组成的氨基酸必然是千姿百态的。它们在原始海洋或原始湖泊中诞生后,在外来的电磁粒子作用下,迫使这些具有不同功能氨基酸相互组合并在一些酶和自身催化作用下,通过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使有些蛋白质演变成为单细胞。同样,也是因为构成单细胞的单元的空间结构与单元的旋转方向的不同,因此,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它们有的进行自我复制,有的发生突变并向更为高级的生物进化。
 
二、生命与电和磁
美国肯塔基大学一研究小组发现,寿命长的老鼠骨髓内的干细胞特别善于修复染色体,并且抵抗外来事物对细胞的侵害能力特强。所有的干细胞都有修复DNA的机制,这种机制始终受到诸如辐射、自由离子等许多东西的攻击。他们认为,人的衰老主要是由干细胞中DNA损伤导致的。
美国科学家戴维·施莱辛格在2002国际人体基因大会上兴奋地透露了他的新发现:人的干细胞有着旺盛的活力,但是,很多细胞因为老化或磨损而丧失了原来的功能,然而它们却无法被排除在体外,这些“失灵”的细胞越积越多,以致于最终妨碍了其它细胞的正常“工作”,这很可能是导致人类衰老的真正原因。他在对一些进入老年的小鼠进行的基因研究发现,它的干细胞仍然十分活跃。
实验还告诉我们,生命细胞,不论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不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不论是体细胞还是内脏细胞,不论是外围细胞或神经细胞,只要是活的细胞,就必然存在静息的细胞电位。微电极测试显示,在静息的活细胞中,细胞内电位为负(-),细胞外围为正(+).人类细胞内电位约在-90mV(毫微特)。细胞电位的形成以及细胞放电和器官放电,乃至整个神经传导及经络传导都是生命体以电的形式来转化外来的能量。
生物(包括人在内)在其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产生磁场,如同自建电场一样,只要生命不停,生物磁场就不会消失。许多实验表明,利用人工方法对生物施加外磁场,可对生命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与所处的环境磁场和所加外磁场的强度和均匀度以及是否随时间变化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外加磁场对不同的生物,既可产生有益作用,也可产生有害作用。
也就是说,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各个细胞在转化来自宇宙各处的电磁粒子的连锁反应。离开了电的作用生命也就终止。如何持久恰到好处地转化和发挥电和磁的作用是能否延年益寿的关键所在。
   传统理论由于没有弄清电与磁的物理机制,因此,无法正确运用电磁理说来影响人类的寿命。也可以说,一旦我们真正弄清电与磁的机理,那么就可以结合人体衰老和死亡机理,从中找出可不断延长人的寿命的方法。为了进一步阐述生命与电和磁的关系,有必要弄清电与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电流又是怎样流动的,尤其是超导如何形成的。
三、重新认识电磁理论
电磁理论中最有争议的是超导原理。事实上任何条件下的超导电流形成与常规导体中电流的形成的机理是一样的,它们的电阻取决于材料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的密度,及其有序化程度,也就取决单位体积内参与向同一方向旋转的电子的数量与比例,因此电阻与导体长度成正比,和其截面积成反比,是由于导体的长度越长,其受到的来自各处的微粒子撞击的总量就越多,自由电子有序排列结构就会破坏得越严重。而截面积越大导体内所占的自由电子的数量就越多,由此向同一方向抛射出来的微粒子数量也越多。根据电子的特性分析,电子是二个或数个自旋方向相反的微粒子团组成,这些微粒子团一面在自转,一面在向同一方向公转,在公转时它们必然将一部分入射的微粒子向同一方向抛射出去。(见图1)
    图1中以某一入射的微粒子为例,当它以垂直的方向撞击在电子上时,被向右旋转的电子向右面抛射出去,之后与继续射向电子的微粒子互相碰撞,又被继续右旋的电子抛射出来的微粒子撞向运动前方,就这样微粒子在运动继续中不断受到来自各处的入射出来的微粒子和被右旋电子抛射出来微粒子的撞击和形成弧形轨迹,大量的被抛射出来的微粒子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就成为所谓的磁力线.当然,每一个被抛射出来的微粒子与入射的微粒子碰撞的次数,位置,和方位不尽相同,但从统计意义上讲,其结果是均等的。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当它们与经过旋转的电子的加速后抛射出来的微粒子相撞后,仅仅使它偏折了运动方向,而被反作用力弹回去的微粒子则可与继续入射击微粒子相碰撞,由此大大增加了屏蔽效果。
    显然,如导体中右旋的电子数量越多,向同一方向抛射出来的微粒子数量就越多,它们阻挡入射的微粒子的数量就越多,当其达到一定的量时,可将几乎所有的入射微粒子全部阻挡在外,这就是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正因为它能形成一个封闭的磁层,保护了自由电子之间由相反方向自旋的微粒子团抛射的微粒子所构成的通道的畅通,此刻它们中间的电阻为零。
    一旦导体内部所有的电子都是自由电子,那么在常温中就能实现超导。如果能制成全部由高密度的自由电子组成的材料那就可以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真正的高温超导体。
    所谓的磁畴实质上在是强磁场所产生的电磁粒子冲击力作用下,使得该原子团向同一方向旋转,它们将微粒子抛射出来,形成磁力线的机制与电子相同。
四、实验依据
我们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大量的质量极小不断运动的微粒子,它们在空间的分布呈动态均匀状,其运动则是各向同性的。微粒子又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世间一切物质都是微粒子不同形态的动态聚合所形成的。各种物质(原子、电子、层子)都是这些微粒子不同形式的动态集合所形成的微粒子团。微粒子团与空间微粒子的相互作用(旋转碰撞抛射的力作用)遵循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这种作用既改变了微粒子团原有的运动状况或内在结构,也改变了空间微粒子原有的动态均匀分布,形成和了新的微粒子场分布。微粒子团之间以及微粒子团和微粒子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包括天体演化和生物进化在内的一切运动的根本原因。微粒子的运动及其同微粒子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严格遵循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因此一切物质的构成都是其内部微粒子作用力及外部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微粒子作用力之合成的结果。物质受力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向相对受力最弱的方向运动。
    两个物体之间之所以存在引力,无非是由于这两个物体中微粒子团的数量和所占有的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它们与外来空间微粒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微粒子场的状态,当由这两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的外侧力作用大于内侧力作用时,这两个物体将发生表观的相吸现象,引力只是对这种现象的唯象描述。所谓的“引力场”就是上述微粒子场的具体表现。因此屏蔽或削弱地球上某一物体周围的微粒子入射,就能消除或减少该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使该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引力形成机制实验。将一个悬丝下端的陶瓷小球置于由铌钛合金或将铌钛合金纯铌和纯铅制的三层球形壳体内,再将球壳放在超导线圈中。在真空深低温条件下,超导线圈的电流所形成的磁场使这些球壳上产生超导电流。此时球壳上的超导电流所形成的磁场与壳外空间微粒子的力作用,阻挡或部分阻挡了这些微粒子对壳内小球的入射。于是形成地球对小球引力的条件被破坏了,小球将发生失重现象。自1996年12月2日起,我们已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低温实验室成功的多次重复完成了这项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而证实了我们关于引力形成机制的论述,同时也有力说明宇宙中微粒子的存在。
(一) 引力形成机制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1、        测小球
本实验待测小球重量分别为49.32g和12.674g,材料为纯氧化铝的高抗磁性陶瓷。
2、球壳
球壳分别由铌钛合金或铌钛合金、纯铌、纯铅制成的三层球形壳体组成,其内部空间直径大于待测小球8—10毫米,将小球挂在悬丝下端放入球壳内。
3、        超导线圈
铌钛超导线圈是本实验产生外界强磁场的装置,球壳连同小球放置在超导线圈内。
4、        测重系统
本实验测重系统有两种。
(1)  连接悬挂小球的悬丝,以橡皮筋的伸缩来测量小球重量变化。为了观察效果更加明显,在橡皮筋下端安装了一个尼龙小圆盘,一侧安装一面可旋转的平面反射镜,用一束激光照射在反射镜上,当橡皮筋收缩时,圆盘拨动反射镜,反射激光束在光屏上形成的光点将发生明显的位移。
(2)系统采用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的高级电子天平,由高灵敏度测重传感器和重量读数仪组成。它用悬挂支架和悬丝连接待测小球,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测量小球重量变化,测量结果在读数仪上以数字显示,其精度为10-4g。经测试检验,用高达2000Gs的磁场磁铁放置在测重系统周围对其的测量精度不产生影响,而超导线圈所产生最大的磁场到达测重系统周围已衰减到16Gs。
5、        杜瓦瓶
   主要实验装置安装在杜瓦瓶内,测重读数仪、超导线圈电源以及其它调试、控制部分在瓶外。
(二) 实验步骤
1、   对杜瓦瓶抽真空后注入液氮冷却后,再灌入液氮,使瓶内实验装置处于4.2K的深低温状态。
2、   测重系统读数调零。
3、   接通超导线圈直流电源,逐次加大电流。
4、   逐次记录超导线圈产生不同磁场强度的磁场时小球重量的数据。
5、   逐次减小超导线圈的电流,直至为零。
6、   逐次记录小球重量的数据。
7、   切断超导线圈的电源,数小时后再次观察小球重量变化。
(三) 实验结果
1996年12月2日完成了用第一种测重系统的实验,1996年12月26日、27日、28日分别完成了用第二种测重系统的实验,4次实验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
下表内是一组实验数据,I为超导线圈的电流强度,W为小球的重量,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B=1.333Gs/A×I,小球原重12.674克。

 改变超导线圈的电流方向,即改变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小球重量变化走向不变。
1、   上述实验经过多次重复,取得相同的结果。在1996年12月28日的第四次试验中,当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达到65000Gs时,小球的重量减小1.36g。
2、   采用第一种测重系统,超导线圈从零磁场升到6万Gs的过程中,尼龙圆盘曾发生上下1.5毫米的剧烈跳动,圆盘上升0.4毫米。
3、   采用第二种测量系统,在切断超导线圈电源2小时后,小球重量减少0.50g,占其重量的4%。
前四次实验中我们采用陶瓷小球作为待测物。经严格测试表明,该小球是不含铁磁性物质的抗磁性材料,其磁极化率极小(-14.13×10-4/B)。因此,我们认为造成小球重量减小的原因是球壳超导电流产生的磁场屏蔽了部分粒子、微粒子,而不是球壳外的超导线圈的磁场干扰了实验的测量。第五次实验换用了顺磁性物质的聚四氟乙烯小球。如果外磁场能影响实验测量结果,那么换用顺磁性小球后,小球的重量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小了。然而,实验表明,无论小球是抗磁性物质还是顺磁性物质,小球的重量都减小了。这充分说明,造成小球重量减小的原因只是在球壳上的超导电流产生的磁场屏蔽了部分微粒子的入射,即形成了对引力场的屏蔽层。
需要强调的是,在第一次和第六次实验时,在关闭球壳外的超导线圈的电源后的第三天出现了小球重量减轻57%以上的现象。这更清楚地说明了,铌钛合金是二类超导体,只有在外磁场完全消失对球壳上超导电流的影响时,才能使球壳逐渐形成完整的超导电流。   
笔者认为,如果宇宙中的微粒子的平均质量为5?10-48千克,每立方厘米有2?1037个微粒子, 平均速度为3?1020米/秒,即3?1010Ns/cm3。我们也可以用现有的公式计算出微粒子所具有的总动量。
如根据原子核半径的经验公式,和由原子核密度计算公式可得,质子密度为1.8′1011千克/cm3,由于重量是各种粒子和微粒子的撞击在物体的有效动量构成的,故每立方厘米受到的各种微粒子的撞击力为1.8亿吨。
通过实验和计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宇宙中到处都存在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有方向性将其屏蔽,就能充分利用这无污染和取之不尽的能源。同样,我们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将各种垃圾和废钢材彻底分解后按需要合成新型材料。因为,一切物质之间的结合能都是由外来微粒子的撞击造成的压力而构成的,因此,只要屏蔽外来的微粒子就能将其分解。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碳纳米管管壁厚度仅有几纳米却具有很多新奇性能,比如说韧性高,导电性强,兼具金属性和半导体性等,和直径只有1.6微米的金属晶须,抗拉强度竟达13400兆帕。这些都说明宇宙中存在着巨大能量,因此只要原子之间能有序排列,相互组合,就能在微粒子的作用下产生强大的结合力。
五、欲养生先修心
 人类想要摆脱死亡,必须先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我们时时只想到自己或地球上人类的利益,既使将地球建设成人间天堂,每个人都能享尽其福也只有百年左右时间。我们应该看到地球在宇宙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远远不如一粒沙子与地球上的比例。因此,就宇宙范围而言,那种一心想着地球上全人类的思想,仍然是十分狭隘的。这种狭隘的思想很容易使我们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从而既无法理解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也不会产生寻求为宇宙---这位伟大的母亲尽孝心的动力。所以,死也是人类作茧自缚的结果。
早在二千三百年前,庄子似乎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经常为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而行成锁闭的心灵。因而,要如何突破行躯我的拘限,如何拓展个体的精神空间,即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企求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谋求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与达到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不从事于务”,即扬弃利禄、名位、权势、毁誉之俗世活动。“游乎尘垢之外”、“游乎四海之外”、“出六极之外”,即形容心灵活动超出于物质世界的形相之拘限,心灵活动冲破现实的藩篱而精神上达。他指出“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在庄子看来,对“天下”、“物”、“生”,必须作深切的省觉,作彻底的透破,而后再转向自己生命的核心。因而,此一透破的极处,乃有更高的肯定:“朝彻”即是扫除俗事欲念及透破生命局限后所达到的空明心境。明彻心灵的观照,始能见“道”。见“道”[“见独”]是超越一切的对立与界限,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无古今”],也无须生儿育女,并能长生不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索】物理学大统一的途径与前景
磁共振扫描仪-如何主动匀场
核聚变堆能否小型化?高温超导强磁场或是关键
超导体的发明
科学岛上“种太阳”
这场聚变行动事关人类未来,石油只能算个四级经销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