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痛

头痛(headache[1][2])为病证名[3]。亦称头疼[3]。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3]。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气血皆上会于此[3]。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3]。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5]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4]

本条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若属某一种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列入本条讨论范围。

3.1 古人论述

本病证历代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于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引起头痛。《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阴头痛少阴头痛。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尚有头风一名,实际上仍属于头痛。故《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4]

3.2 头痛的病因病机

头痛之病因多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4]

风邪侵袭上犯巅顶,经络阻遏,或挟湿邪蒙蔽清窍可发头痛;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滞不畅,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致头痛;肾水不足,脑海空虚,水不涵木可致头痛;禀赋虚弱,营血亏虚,不能荣于脑可致头痛;恣食肥甘,脾失健运湿痰上蒙可致头痛;外伤跌仆,气血瘀滞,脉络被阻可致头痛。

诚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4]

3.2.1 外感头痛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而发病。若挟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挟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如《医碥·头痛》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4]

3.2.2 内伤头痛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其发病原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如《类证治裁·头痛》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说明外感、内伤均可导致头痛。[4]

3.2.3 外伤头痛

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每易致头痛[4]

3.3 头痛的症状

临床上,以风邪袭络、肝阳上亢、痰浊阻遏、瘀血阻络及气血虚弱等因所致的头痛为多见[6]

风邪袭络者,头痛阵作,或抽掣、胀急[6]。其中头痛剧烈、经久不愈、时作时止而呈发作性者,称“头风”[6]

肝阳上亢者,头痛目眩、巅顶及颞侧疼痛为重,伴心烦善怒面赤口苦[6]

痰浊阻遏者,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6]

瘀血阻络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锥如刺[6]

气血亏虚者,痛势较缓,头目昏重、神疲面白、劳则加重[6]

外感头痛: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

风寒为重:头痛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为重: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苔黄,脉浮数。

风湿为重: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

内伤头痛 发病较缓。

肝阳上亢: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肾虚髓不上承:头痛眩晕耳鸣腰痛,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气血虚弱:头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甚,舌淡,脉细弱。

痰浊上蒙清窍: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自腻,脉滑。

血瘀阻络:头痛迁延日久,或头有外伤史,痛有定处如锥刺,舌质暗,脉细涩。

3.4 头痛的中医分类

3.4.1 按病因分类

从病因分,有外感头痛,可由感冒风寒、风热、风湿,伤暑火邪致痛及伤寒头痛等;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3]

3.4.1.1 外感头痛

外感头痛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头痛[7]。特点是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多属实证[7]。《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7],外感头痛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7]。见本条辨证治疗部分。

3.4.1.2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endogenous headache[1])是指人体脏腑、气血损伤,或内邪上扰所致的头痛[8][1]。《景岳全书·杂证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

内伤头痛包括肝风头痛[1]食积头痛[1]痰浊头痛[1],痰厥头痛[1],气虚头痛[8],血虚头痛[8]阴虚头痛[8]阳虚头痛[8]肾虚头痛[8]瘀血头痛[8]痰湿头痛[8]肝阳头痛[8]。以虚证居多[8]

3.4.2 按经络分类

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3]

3.4.3 按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类

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3]

3.5 头痛的辨证治疗

头痛的原因虽属多端,但临床上辨证的关键,首先分清外感,内伤,辨别虚实[4]

除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应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辨证论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根据其挟寒、挟热、挟湿而随证治疗[4]。内伤头痛,为时较久,临床所见,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4]。如肾虚和气血亏虚而致的头痛为虚证;痰浊和瘀血而致的头痛为实证;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多为本虚标实[4]。由于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找其所属主因,结合整体病理机转,进行治疗,切勿采用头痛医头,仅重视止痛药物,是不符合辨证的[4]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则有利于审因施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至于瘀血头痛,则头痛多见于刺痛、钝痛、固定痛,或有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痰浊头痛,常见恶心呕吐。临床辨证既应注意头痛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应结合整体情况,及其有关兼证全面分析,以便处方用药[4]

在临床上治疗头痛,可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4]

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

3.5.1 外感

外感头痛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头痛[7]。特点是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多属实证[7]。,治宜祛风散邪为主。

外感头痛一般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景岳全书·杂证谟》:“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

3.5.1.1 外感头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百会 太阳 风池 合谷

方义:以祛风为主。

随证配穴:前头痛-印堂,偏头痛-外关,后头痛-天柱头顶痛—四神聪,风热—曲池,风寒—风门火罐,风湿—头维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泻法,风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3.5.1.2 伤风头痛

伤风头痛指伤于风邪的头痛[9]

脉因证治·头目痛》:“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

医林绳墨·头痛》:“有风寒克于头,令人鼻塞声重,自汗恶风,此伤风之头痛也。”

3.5.1.2.1 伤风头痛的症状

医学六要·头痛》:“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

3.5.1.2.2 伤风头痛的方药治疗

《医学六要·头痛》:“伤风头痛…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芎苏饮。”

3.5.1.2.3 伤风头痛的针灸治疗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风邪袭络者加合谷、列缺[6]

3.5.1.3 伤寒头痛

伤寒头痛指外感风寒表证而见头痛者[10]

3.5.1.3.1 伤寒头痛的症状

《医学六要·头痛》:“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

3.5.1.3.2 证候分析

兰室秘藏·头痛门》:“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

3.5.1.3.3 伤寒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10]

3.5.1.4 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即头痛·风寒证(headache with wind-cold syndrome[1]),是指外感风寒邪气,以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11]。可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2]

3.5.1.4.1 症状

外有风寒表证而头痛剧烈[12]。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4][12]

《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外感风寒,头痛暴甚。”

3.5.1.4.2 证候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寒属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喜裹。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4]

3.5.1.4.3 治法

疏散风寒[4][12]

3.5.1.4.4 风寒头痛的方药治疗

风寒头痛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12]

可川芎茶调散[备注]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或香附)、白芷、甘草防风加减。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等辛温药有疏风散寒、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临床治外感头痛之要药。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茱萸汤[备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去人参、大枣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温散降逆。[4]

3.5.1.4.5 风寒头痛的推拿治疗

[13]

选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肺俞、风门。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遍。然后指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每穴约1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后颈部反复叩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处,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用左右结构?法在项背部施术,约3分钟。指按揉肺俞、风门,每穴约2分钟。直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3.5.1.4.6 风寒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百会、风池、风门、足三里神阙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诸症消失后可巩固多灸1~2次。

3.5.1.5 风热头痛

风热头痛即头痛·风热证(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1]),是指外感风热邪气,以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11]

3.5.1.5.1 风热头痛的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或鼻塞流浊涕,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4][15]

《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

3.5.1.5.2 证候分析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4]

3.5.1.5.3 治法

疏风清热[4]

3.5.1.5.4 风热头痛方药治疗

风热头痛治宜石膏散荆芥散神芎散桑菊饮等方[15]

可用芎芷石膏汤[备注]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加减。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但方中羌活、藁本偏于辛温,对热盛不宜,则可改用黄芩、薄荷,山栀以辛凉清解。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则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备注]黄连上清丸(《古今医方集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菊花、桔梗、薄荷、川芎、大黄连翘当归、葛根、玄参花粉姜黄苦寒降火,通腑泄热[4]

3.5.1.5.5 风热头痛的推拿治疗

[13]

选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肺俞、风门、大椎、曲池、风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遍。然后指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每穴约1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后颈部反复叩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处,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指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每穴各1分钟。拿曲池、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拍法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3.5.1.5.6 风热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太阳、头维、大椎、曲池、列缺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1次,疾病痊愈后可巩固多灸1~2次。

3.5.1.6 风湿头痛

风湿头痛即头痛·风湿证(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1]),是指外感风湿之邪,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11]

3.5.1.6.1 风湿头痛的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口干少饮,苔白腻,脉濡或浮缓[4][16]

3.5.1.6.2 证候分析

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四肢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4]

3.5.1.6.3 治法

祛风胜湿[4]

3.5.1.6.4 风湿头痛的方药治疗

风湿头痛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16]

可用羌活胜湿汤[备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加减。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4]

若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备注]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黄连、香薷、厚朴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4]

3.5.1.7 伤暑头痛

伤暑头痛指感受暑气所致的头痛[17]

3.5.1.7.1 伤暑头痛的症状

症见头胀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面垢舌苔腻或黄腻,脉微带数[17]

3.5.1.7.2 伤暑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清暑渗湿,方用香薷散茵陈、黄连、车前子[17]

世医得效方》卷二:“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

3.5.2 内伤

内伤头痛(endogenous headache[1])是指人体脏腑、气血损伤,或内邪上扰所致的头痛[8][1]。《景岳全书·杂证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一般起病缓慢[8],痛势较缓[8],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累受风或情志刺激则常易发作[8],时作时止[8],并有脏腑气血不足或内邪的证候[8],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但亦有虚中挟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症因脉治·头痛论》:“头痛之因,或元气虚寒,遇劳即发,或血分不足,阴火攻冲,或积热不得外泄,或积痰留饮,或食滞中焦,或七情恼怒,肝胆火郁,皆能上冲头角,而成内伤头痛之症也。”

3.5.2.1 肝风头痛

肝风头痛又称头痛·肝风内动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stirring of liver wind[1]),是指肝风扰动,以头痛,上及巅顶,下连齿颊,情志抑郁,腰酸膝软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

3.5.2.1.1 治法

平肝潜阳[4]

3.5.2.1.2 肝风头痛的方药治疗

可用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蛎龙骨加强重镇潜阳之功。[4]

3.5.2.2 肝阳头痛

肝阳头痛即头痛·肝阳上亢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1]),是指肝阳上扰,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眼原性头痛等疾患[18]

3.5.2.2.1 肝阳头痛的症状

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4][18]

《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

3.5.2.2.2 证候分析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盛之象。[4]

3.5.2.2.3 治法

平肝潜阳[4]

3.5.2.2.4 肝阳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18]。《医醇賸义·诸痛》:“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息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18]

可用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另再加入牡蛎、龙骨加强重镇潜阳之功。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若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治宜清肝泄火,上方可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等。[4]

3.5.2.2.5 肝阳头痛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方义:旨在平肝。

随证配穴:胁痛、口苦-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2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二: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肝阳上亢者加太冲、三阴交[6]

方三:

[5]

治法平肝降逆,熄风止痛。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悬颅颔厌、风池、太冲、丘墟阿是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肝阳上亢,多挟少阳风热循经上犯,因而头痛多偏于额角。故近部取悬颅、颔厌、风池、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气,有清热、熄风、镇痛的作用。远部取太冲、丘墟,以平肝潜阳。

3.5.2.2.6 肝阳头痛的推拿治疗

[13]

选穴:印堂、上星神庭、阳白、风池、肩井、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上星、神庭穴,往返5~6遍。按揉阳白穴,2~3分钟。用拿法轻拿风池、肩井穴各1分钟。用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间,每穴约1分钟。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循行部位交替操作,各操作20次。

3.5.2.2.7 肝阳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头维、太溪、太冲、涌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可保健施灸。

3.5.2.3 肝肾阴虚
3.5.2.3.1 症状

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5]

3.5.2.3.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髓海空虚,脑络失养,故头痛眩晕。目失所养,则视物模糊。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津不上润,则口干。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征,弦脉为疼痛之象[5]

3.5.2.3.3 肝肾阴虚所致头痛的针灸治疗

[5]

治法:滋补肝肾,充髓止痛。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为主。

处方:百会、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透涌泉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甚者,可加劳宫、涌泉。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针之可补益脑髓而止痛定眩。太冲透涌泉滋肾阴而潜肝阳。肝俞、肾俞、三阴交可补肝益肾,滋阴益髓,以求治本。

3.5.2.4 肾虚头痛

肾虚头痛[11]头痛·肾精亏虚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essence insufficiency[1]),是指肾精亏虚,以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或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证治准绳·头痛》:“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

3.5.2.4.1 病因病机

肾中元阴元阳虚衰所致[19]

3.5.2.4.2 肾虚头痛的症状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4]

肾阴虚为主者,症见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19]

肾阳虚为主者,头痛而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19]

3.5.2.4.3 证候分析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现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4]

3.5.2.4.4 治法

养阴补肾[4]

3.5.2.4.5 肾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肾阳虚为主者治宜温补肾阳,可用右归丸正元丹等方加减[19]。肾阴虚为主者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可用六味丸大补元煎加减[19]

可用大补元煎[备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加减。本方重在滋补肾阴。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如病情好转,亦可常服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已、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若头痛而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温补肾阳,填补精血。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备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治之。[4]

《类证治裁·头痛》:“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安,六味汤去丹皮,加沉香,更以七味丸人参汤下。”

3.5.2.4.6 肾虚头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滋阴补肾

处方:百会、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脑为髓海,肾虚脑海空虚,督脉入络于脑,取百会调气血以荣脑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髓;悬钟为髓之会,益髓健脑。

随证配穴:遗精带下—关元、三阴交;少寐—心俞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5.2.4.7 肾虚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百会、列缺、肾俞、悬钟、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需长期施灸以巩固疗效。

3.5.2.5 气血亏虚
3.5.2.5.1 症状

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5]

3.5.2.5.2 证候分析

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脉络空虚而致头痛绵绵,午后更甚。气血不能上充清窍,则羞明畏光。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5]

3.5.2.5.3 治法

益气养血,活络止痛。[5]

3.5.2.5.4 气血亏虚所致头痛的针灸治疗

方一:

[5]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上星、百会、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亦可加灸。

方义:督脉并于脊里而入脑,取上星、百会疏导督脉,活络止痛。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健脾补胃,益气养血,以治其本。

方二: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气血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6]

方三:

治法  益气养血,活络止痛。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上星、百会、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  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亦可加灸。

方义  督脉并于脊里而入脑,取上星、百会疏导督脉,活络止痛。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健脾补胃,益气养血,以治其本。

3.5.2.5.5 气虚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百会、足三里、气海、脾俞、肾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气血虚损头痛患者适宜平时保健施灸。

3.5.2.6 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又称头痛·气虚证(headache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是指气虚不足,以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可见于贫血紧张性头痛等病[20]

3.5.2.6.1 病因病机

气虚清阳不升所致[20]

3.5.2.6.2 气虚头痛的症状

《兰室秘藏·头痛门》:“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常兼有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脉弱,或大而无力,遇劳则头痛更甚等[20]

3.5.2.6.3 气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健脾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黄芪、蔓荆子等[20]

3.5.2.7 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11]头痛·血虚证(headache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是指血虚不荣,以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见于贫血、血管性头痛等[21]

3.5.2.7.1 病因病机

阴血亏损不能上荣所致[21]

3.5.2.7.2 血虚头痛的症状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4]

眉尖至头角抽痛,善惊惕,脉芤,或见头隐隐作痛,头晕目花,面色?白,心悸等[21]

3.5.2.7.3 证候分析

由于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则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4]

3.5.2.7.4 治法

养血为主

3.5.2.7.5 血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血虚头痛,治宜补血为主,用四物汤加味[21]

可用用加味四物汤[备注]加味四物汤(《金匮翼》):白芍、当归、生地、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为主方。本方即四物汤加甘草、菊花、蔓荆子、黄芩。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调血;菊花、蔓荆子平肝祛风清头目。若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等,可加黄芪、党参、细辛。若因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血虚阻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则可加首乌、枸杞子、黄精、枣仁等或参照眩晕论治。[4]

《兰室秘藏·头痛门》:“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3.5.2.8 阴虚头痛

阴虚头痛指阴血及阴精亏损所致的头痛[22]。《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可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紧张性头痛等病[22]

3.5.2.8.1 病因病机

因阴虚水亏,虚火易动所致[22]

3.5.2.8.2 阴虚头痛的症状

症见头痛而兼心烦内热,面红升火,失眠,舌红,脉弦细数等[22]

3.5.2.8.3 阴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治宜滋阴降火,可用滋阴八味煎玉女煎等方[22]。如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当滋阴补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左归饮等方[22]

3.5.2.9 痰浊头痛

痰浊头痛即头痛·痰浊上扰清窍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phlegm-turbidity disturbing clear orifices[1]),是指痰浊上扰清窍,以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可见于肌肉紧张性头痛等病[23]

3.5.2.9.1 痰浊头痛的症状

头痛昏蒙,疼痛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发作无时,苔白腻,脉滑或弦滑[4][23]

张氏医通·诸痛门》:“有痰湿头痛,其人呕吐痰多,发作无时。”

3.5.2.9.2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逆,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征。[4]

3.5.2.9.3 痰浊头痛的方药治疗

痰浊头痛治宜化痰祛湿,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芎辛汤导痰汤[23]

治宜化痰降逆[4]。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的作用。方中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并可加入厚朴、白蒺藜、蔓荆子等药。若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上方可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等以行气清热燥湿。[4]

3.5.2.9.4 痰浊头痛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则:健脾涤痰,降逆止痛

处方:头维 太阳 丰隆 阴陵泉

方义:痰阻经脉,经气不通,取头维、太阳通络止痛;丰隆调理中气,降逆化痰,阴陵泉健脾利湿理气化痰,通络止痛。

随证配穴:胸闷—膻中,呕恶—内关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二: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痰浊阻遏者加丰隆、中脘[6]

方三:

[5]

治法:化痰降浊,通络止痛。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和局部穴为主。取中脘、丰隆、百会、印堂、阿是穴。

随证配穴:呕吐者,加内关。便溏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中脘与丰隆健运脾胃而降浊化痰,以治其本。百会配印堂、阿是穴,善于宣发清阳,通络止痛,以治其标。

3.5.2.9.5 痰浊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百会、翳风、中脘、丰隆、足三里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小艾炷,每穴5~7壮,待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坚持5个疗程以上。

3.5.2.10 痰厥头痛

痰厥头痛即头痛·痰厥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syncope[1]),是指痰水内结,阴气上逆,以严重头晕,恶心烦乱,吐清水,气短促,心神不安,语言颠倒,目不敢开,两寸脉滑而弦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

3.5.2.10.1 病因病机

痰水内结,阴气上逆所致[23]。《外台秘要》卷八:“痰厥头痛方:《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载不已,久连脑痛。”

3.5.2.10.2 痰厥头痛的症状及方药治疗

《张氏医通·诸痛门》:“痰厥头痛,两寸脉滑而弦,眼重头旋,恶心烦乱,吐清水,气短促,心神不安,语言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露中,头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满呕逆,四肢厥冷,半夏白术天麻汤。有肥白气虚多痰人,卒然头痛,脉沉细,四肢厥逆,痰响吐涎,星香汤加生附子。”

3.5.2.11 食积头痛

食积头痛又称头痛·食积证(headache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是指食积胃脘升降失常浊气上冲,以头痛,脘痞胀满,噫气泛酸,臭如败卵,或饱食则痛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

3.5.2.12 瘀血头痛

瘀血头痛即头痛·瘀血闭阻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1]),是指瘀血阻滞,以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11]。可见于血管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病[24]

3.5.2.12.1 瘀血头痛的症状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时发时止,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滞,舌质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4][24]

医林改错》以头痛“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属瘀血[24]

3.5.2.12.2 证候分析

久病入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质紫,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4]

3.5.2.12.3 治法

活血化瘀[4]

3.5.2.12.4 瘀血头痛的方药治疗

瘀血头痛常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24]。兼气虚者加黄芪,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白芷等[24]

可用通窍活血汤[备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酒加减。本方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麝香、生姜、葱白通脉络。并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止痛。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地鳖虫等。如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如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等症状,上方可去麝香,加何首乌、杞子、熟地、菖蒲、枣仁、天麻等养心安神、益肾平肝。[4]

3.5.2.12.5 瘀血头痛的针灸治疗

方一: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阿是穴 合谷 血海 三阴交

方义:瘀血阻滞,经脉不通,根据“以痛为输”和“血实者决之”的治疗原则,取阿是穴泻之,祛瘀通络;合谷行气通络,祛瘀止痛,血海行气活血;三阴交健脾舒肝,行气通络。

随证配穴:肝郁—太冲。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二: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瘀血阻络者加痛点放血[6]

方三:

[5]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和阿是穴为主。取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委中

随证配穴:眉棱骨痛者,加攒竹。侧头痛者,加太阳。后头痛者,加天柱、风池。头顶痛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或阿是穴、委中可刺络出血

方义: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针孔,或以三棱针散刺任其流出恶血,即以痛为腧,血实者决之之意。补合谷以行气,泻三阴交及血会膈俞以活血。血郄委中刺络出血,起化瘀定痛作用。

3.5.2.12.6 淤血头痛的艾灸治疗

[14]

选穴:阿是穴、百会、行间、血海、三阴交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9次为1个疗程,头痛消失后巩固1个疗程。

3.5.3 三阳头痛

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25]。《冷庐医话》卷三:“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3.5.3.1.1 太阳头痛

太阳头痛指头痛而在太阳经脉循行部位者[26]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

3.5.3.1.2 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指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27]

《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

3.5.3.1.3 少阳头痛

少阳头痛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28]

《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3.5.3.1.4 三阳头痛引经药

在临床上治疗头痛,可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4]

3.5.4 三阴头痛

三阴头痛是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29]。《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3.5.5 雷头风

雷头风(thunder headache[1])是指以头痛如雷鸣响,面起核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0]。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多为湿热挟痰上冲所致[4]

3.5.5.1 病因病机

雷头风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30]

赤水玄珠·头痛门》:“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也。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或如蝉之鸣,重则或如雷之响,故以声如雷而为名也。或以其发如雷之迅速也。设如前论尽作风热治之,恐认标而忘其本也。”

3.5.5.2 症状

《张氏医通》卷五:“头痛而起核块者,雷头风也。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客所致。”

3.5.5.3 分类

根据病势缓急,古有大雷头风小雷头风名称[30]。见《证治准绳·杂病》。

3.5.5.3.1 大雷头风

大雷头风指雷头风病势较剧者[31]。《证治准绳·杂病》:“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目痛便秘结者,曰大雷头风。”

3.5.5.3.2 小雷头风

小雷头风指雷头风病势较轻者[32]。《证治准绳·杂病》:“若痛从小至大,大便先润后燥,小便先清后涩,日小雷头风。”

3.5.5.4 雷头风方药治疗

治疗如风热宜清宣升散,可用清震汤荆防败毒散等方;痰热可用祛痰丸[30]

可用清震汤[备注]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升麻、苍术、荷叶加味,以除湿化痰。[4]

3.5.6 真头痛

真头痛指头痛危症[33]

3.5.6.1 真头痛的症状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

辨证录·头痛门》:“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此病一时暴发,法在不救,盖邪入脑髓而不得出也。”

症见剧烈头痛,连脑户尽痛,手足逆冷至肘膝关[33]

3.5.6.2 真头痛的治疗

病情危重,宜急灸百会穴,服黑锡丹及大剂参附汤救脑汤[33]

3.5.7 头风

头风指头痛经久难愈者[34]。《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闷痛[34]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昧。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

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34]

3.5.7.1 偏头痛/偏头风

偏头痛又称头偏痛、偏头风[35]。为头风痛在一侧者[34]。多系肝经风火所致[4]

3.5.7.1.1 偏头痛的症状

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4]

3.5.7.1.2 偏头痛的方药治疗

偏头痛治宜平肝熄风清热为主。常用菊花、天麻、川芎、白芷、生石膏、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丹皮等。如痰多可加陈皮、半夏、胆南星。如久痛入络,可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等。[4]

《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

《医林绳墨·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顺气为先,如防风通圣散之类;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3.5.7.2 夹脑风

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宜透顶散。”

3.5.7.3 首风

首风指新浴之后感受风邪,证见头痛恶风,头面多汗,或眩晕,或偏头痛的病患。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圣济总录·首风》:“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首风》:“新沐之人……风若中之,则为首风,遇风则头痛是也。”

宣明论方》卷二:“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首风,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症头面多汗,必恶风。”

3.5.7.3.1 首风的方药治疗

治宜大川芎丸、芎蒡散、防风饮前胡汤白僵蚕丸天麻丸茶调散羌活散白芷丸等方[36]

3.5.8 脑风

脑风指风冷袭侵脑户的病证[37]。见《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生高远,始自阳经,然督脉阳维之会,自风府而上至脑户。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也。……今风邪客搏其经,稽而不行,则脑髓内弱,故项背怯寒,而脑户多风冷也。”

《证治准绳·头痛总论》:“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圣散主之。”亦指邪气上熏而头痛不止之症[37]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病源流》:“亦有风邪但攻于上焦,而邪气上熏,令人日夜头痛不止者,亦为脑风,宜太阳丹。”

3.5.9 巅顶痛

巅顶痛是顶巅痛的别称[38]。指头顶部疼痛[39]。巅顶痛由肾虚、相火偏旺,循督脉上扰所致[39]。《证治汇补·头痛》:“巅顶痛属肾。”

3.5.9.1 巅顶痛的症状

《医林绳墨·头痛》:“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锐眦,上额交巅,令人头痛,则曰巅顶痛。”

《丹溪心法·头痛》:“如顶巅痛,宜藁本、防风、柴胡。”

医宗必读·头痛》:“太阳、厥阴巅顶痛,宜来复丹。”

3.5.9.2 巅顶痛的方药治疗

可用三才汤加牡蛎、龟甲[39]

3.5.9.3 巅顶痛的针灸治疗

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巅顶痛者属厥阴经,加通天前顶、太冲、涌泉[6]

3.5.10 久头痛

久头痛指经久不愈的头痛证[40]。多属气血阴阳内伤,或内夹痰涎风火,郁遏头部经络,气血壅滞所致[40]。如头风、偏头风、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郁热头痛、痰厥头痛等,多属久头痛[40]

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

明医杂著薛立斋注:“久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四气外伤,有劳役所伤,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

3.6 头痛的其他疗法

3.6.1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头痛有一定效果,如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者,须查明原因,治疗原发病。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6]。前头痛者属阳明经,加上星、头维、合谷、内庭;后头痛者属太阳经,加天柱、后顶后溪昆仑;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加太阳透率谷、外关、足临泣[6]

3.6.2 耳针疗法

3.6.2.1 方一

选穴:枕、额、脑、神门等穴

方法: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3~7日[6]。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放血[6]

3.6.2.2 方二

[5]

选穴:枕、额、脑、神门。

方法:每次取一侧或双侧,留针20~30min,间隔5min行针1次,或用埋针法。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3.6.3 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实证头痛。[5]

3.6.4 艾灸对症治疗

头痛常伴有感冒、失眠、乏力困重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14]

3.6.4.1 感冒

选穴:外关、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症状消失后巩固灸1~2次。

3.6.4.2 失眠

选穴:神门、内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

3.6.4.3 乏力困重

选穴:阴陵泉、天枢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20分钟,局部感觉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

3.7 头痛患者日常保健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注意平时保暖,以抵御外邪侵袭。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饮食宜清淡,勿进食肥甘之品,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戒烟、酒。

对头痛剧烈,或进行性加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者,应考虑其他病变,须进一步检查

3.8 医案

周××,女,28岁。左侧头痛,已历2年。痛时左目流泪羞明,甚则泛恶欲吐,时发时缓。2个月来,发作频繁,中午及傍晚尤甚。脉来沉细,苔薄腻。平素体弱,月经失调,气血已亏,复感风邪,客于少阳之络,经气流行失畅。治拟疏通经脉,祛风,宣泄少阳。处方:太阳。左,、风池(左)下关(左)迎香(左)四白(左)、头维(左)本神(左)睛明(左)、合谷(双)侠溪(双)、太溪(双),均泻法,头维、本神用迎随补泻法,余穴均用提插补泻法。每日针治1次。连针7日,左偏头痛大半已缓,唯左太阳及目眶依然隐痛,迎风则刺痛,夜寐欠安。脉沉细弦,苔薄腻。今外邪渐解,经脉空虚,无御邪之力,当风乃甚。再予前法出入。处方:阳辅(双)龙虎交战法)、太阳(左)、风池(左)、列缺(左)、本神(左)、迎香(左)、睛明(左)、侠溪(右)、风门(双)、太溪(双),均用提插泻法。风门针后加拔火罐。续治7日。上方每日针治1次,2日后疼痛显著减轻,仍以原法巩固疗效,旋即痊愈出院。经随访未复发。(针灸治验录

石某,女,32岁。6年前在游泳训练中逐渐出现时轻时重的前额及头顶部胀痛、钝痛,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以后每逢赛前1个月头痛症状就出现,且在运动量过大时症状也明显加重。还伴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烦躁不宁、恶心纳差等,遂求治于笔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放射成像检查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头痛的可能,根据其病史、症状和体征,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应用推拿手法施治1次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5次后其他伴随症状也明显减轻,特别在第5次治疗后,当天参加比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笔者建议其平时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起居习惯。随访1年未复发。[13]

秦某,女,60岁。3年前出现前头及两太阳穴疼痛,反复发作,止痛剂只能暂时维持。第三、第五椎尖有压痛,第五椎尖有触电样感觉,即采用阿是穴疗法,在第五椎尖重用灸法,灸感未上传至头部,但灸至15分钟后疼痛消失,以后在原处并配合列缺、合谷穴续灸2周,随访3月佘尚未再发。[14]

3.9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颠,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附录]“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治头痛,头旋眼黑,生炙甘草、防风、羌活、柴胡、升麻、酒生地黄、酒知母、酒柏、黄芪)。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黄芩……如顶巅痛,宜藁木、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因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病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张氏医通·头痛》:“凡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姜即止者,此中气虚寒,六君子加当归、黄芪、木香炮姜。”

“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补中益气加蔓荆子。”

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阴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

行……犀角升麻汤数日愈。(犀角、升麻、防风、羌活、白芷、黄芩、白附子、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人所致。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阳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稽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痛(中医学人卫8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学习材料
第一节 头痛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辨治:高血压伴发头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