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童年鲁迅提问“怪哉”遭拒一事说起

    在三味书屋,童年鲁迅上完生书之后曾向先生提问“怪哉”一事,先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并且“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是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发生的一幕。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用全新的观念来武装自己,用全新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由来已久。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描述:“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的先生形象。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况且,“年级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里,还有长者为尊的文化习俗在作祟。可惜的是,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好心的老师和家长还用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制约和束缚青少年的思维,使他们在生命的早期,心灵的自由就受到了压抑和限制。

其实,教学中应该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圣”孔子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论语》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位和蔼亲切、平等待人的老先生和他的弟子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讨论。今天,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光荣传统呢?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学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心、爱护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地位,课内外尽量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缩短彼此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也便于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须知,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二、为学生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某报载:有个原本各方面不错的学生,由于其当面指出老师的错误,而被老师大骂一顿。从此,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暴自弃,最终辍学。老师出错,甚至有不知道的问题,这也正常。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学生来问理科类题目,而你又不知道,你可以告诉学生“我不知道”,因为“术业有专攻”,并指引学生去问相关老师。学无止境,人无完人,即使是“圣贤”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据《两小儿辩日》一文披露,孔子不就被两个孩子难住了吗?天底下不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关键是要看处理问题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知道的事就说不知道,决不自欺欺人。而三味书屋的先生知道也不说,(“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种态度就误导了学生。

曾记得,有一位老师课上把“遂”字的拼音写成了“shuì”,一位学生当即指正为“suì”。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表扬了他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纠正老师错误的好学生。并告诉学生:生活在方言区的人,包括老师,出现这样错误也难免,今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加强这个方面的学习。这位老师其实可以运用教学机智,但他没用,而是实事求是的告诉了学生,为学生树立了求实的学习态度。事实上,学生真正看不起的是那些明知有错却不认错的老师,而对敢于承认错误的老师是非常敬佩的。同样是老师出错,处理的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前者毁掉了一个学生,后者却能带动一大批知错能改、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学生。这不值得深思吗?

三、倡导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童年鲁迅的“怪哉”之事该不该问呢?在先生看来,是不该问的,因为其为课外内容,并非书本知识。从现在课改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是该问的,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局限于书本、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用课内学习来指导课外学习,用课外学习来巩固课内学习。老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更要肯定学生的发问精神,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即使是学生提出的“怪异”问题,教师也不能回避,应加以引导。

如:一位老师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一段时,一个调皮的男生举手提问:“老师,有'美男蛇’没有?”引得同学哄堂大笑。对于这种恶作剧,这位老师没有动怒,而是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位同学天真好奇,问得有趣,但问的思路不对。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迷人的,“蛇”却是害人的,“美女蛇”是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是容易骗人的害人虫。这位老师从现象到本质解释了“美女蛇”的喻意,使这位学生心服口服,并把他的思路引向了正轨,也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这样处理十分得体。试想,如果这位老师也像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一样,怒斥学生,其结果恐怕是“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从而导致堵塞了学生的言路和思路,学生质疑问难又从何说起呢?因此,老师不但要善待学生的质疑问难,更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像美国教育一样,提倡学生给老师挑毛病。也要向课本宣战,给名人挑刺。不是说,“尽信师不如无师”、“尽信书不如无书”嘛。学生有了这种不迷信不盲从的态度,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主旨可以多样解读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真不好对付!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形象
我们的儿童宣言 | 大圣·早茶夜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