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思州田氏与元明思州宣慰司(二)元置思州宣慰司及其一分为二

二、元置思州宣慰司及其一分为二

 

元初,思州田氏归附元朝,嘉靖《思南府志》卷1曰:“至元十五年(1278),知思州军州事田景贤以地归附”,称田景贤为知思州。思州归附后,元代初、中期曾先后设置新军万户府、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等,均为元代土司之属。其间并多变动,故诸史、志互校,矛盾之处甚多。如《元史》、《新元史》都记有思州宣慰司的设置,而诸方志却不提;《新元史》无思州宣抚司一名,而《元史》及诸方志却均载思州安抚司后改宣抚司。在思州宣慰司的设置上,《元史》称由思州宣抚司改置,而《新元史》却说是思州安抚司改置。

 

在思州土司治所的变动问题上,《元史》称至元十七年诏思州安抚司还旧治(即由新治清江还旧治龙泉坪),而诸方志均称思州宣抚司还旧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考察认为,思州于至元十五年归附后,初置新军万户府,寻改思州军民安抚司,又改安抚为宣抚司,治龙泉坪(今贵州凤冈)。因龙泉坪治所毁于大火,徙治清江(今贵州岑巩)。至元十七年,宣抚司迁还旧治,留清江为思州安抚司治,思州由此时一分为二。至元十八年,改思州宣抚司为思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改清江之思州安抚司为思州宣抚司,具体论述如下。

 

嘉靖《思南府志》云:思州归附后,“元置新军万户府,寻改置思州军民安抚司,后改宣抚司,隶湖广行省,领镇远州、婺(务)川县并楠木洞长官司六十六,徙治龙泉坪,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坪长官司,附郭焉。后毁于火,移置清江郡。至元末敕还旧治。”思州军民安抚司改宣抚司并徙治于清江一事,《读史方舆纪要》卷122、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4、康熙《思州府志》卷1、民国《贵州通志》卷6等都有载,应属可信。改置的时间,诸志多云“寻改”,而还旧治的时间则多作“至元十七年”,不同此处“至元末”。《元史·世祖本纪》云:至元十七年七月,“敕思州安抚司还旧治”,据此,则似乎思州安抚司并未改宣抚司。但《元史》同卷又云,至元十八年,“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说明宣抚之改确实是有的。由此可见,诸志所作“至元十七年敕宣抚司还旧治”,实际上就是《元史》的“敕安抚司还旧治”。诸志根据《元史》的前后记载,把这里的安抚司改为宣抚司,应当说,这一改动符合有关史迹。至元十七年宣抚司还旧治后,次年升为宣慰司,而“兼管内安抚使”,应是指留在新治清江的安抚司。思州宣抚司还治龙泉坪后,又在新治清江另设有一个思州安抚司,隶属于北还的宣抚司管辖。至此,在黔东地区出现了两个思州,在北治龙泉坪者为思州宣抚司,旋升宣慰司,在南治清江者为思州安抚司,隶于北思州。这应该就是元代思州被一分为二的开始。

 

诸方志多以思州之分在元末至正间镇远州知州田茂安以思南地献明玉珍而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后改思南宣慰司)之时,这并不确切。传统上所以以元末始分思州,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元末始有思南、思州之分的误解。事实上,思南与思州两宣慰司同时并存虽然始自元末,但思南之名其实早在元初思州宣抚司徙治清江时就有了。康熙《辰州府志》卷1《沿革》日:“自龙泉坪徙宣抚司治于清江,为思州,改称故思州为思南地。”民国《贵州通志》卷6《前事志》亦日:“寻自龙泉坪徙宣抚司治清江郡,因称此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思州宣慰司设于至元十八年,是自清江北还的思州宣抚司升职而设。据《元史·泰定帝本纪》载,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以思州土官田仁为思州宣慰使”。说明思州宣慰司的设置时间是比较长的。《元史·世祖本纪十》云:至元二十一年(1284)五月,“改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抚司”。此处所云思州当为治清江的思州安抚司,而不应是治龙泉坪的思州宣慰司。《元史·世祖本纪十四》又云:至元二十九年(1292)五月,“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此处思州安抚司也当是治清江之思州安抚司,清江思州此次改宣抚司后,直到元末均未再作变动。思州宣慰司的设置,表明元朝廷对思州地区以及思州田氏的看重。这符合思州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田氏在当地举足轻重的现实状况。

 

尽管元代初、中期思州建置多有变动,但《元史·地理志》只列思州军民安抚司,给人造成整个元代只曾设立思州安抚一司的假象,这是《元史》的一大疏漏。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四》思州军民安抚司下注云:“案思州安抚元初以新军万户府改置,……《明一统志》称思州安抚通作宣抚,殆以宣抚之称为最久欤。”《大明一统志》在论及明代思州、思南二府属下诸地区隶属时,均称隶思州宣抚司,而不提安抚司,是未受《元史·地理志》的影响。《元史·地理志》的疏漏还不止此,其于思州安抚司下小注“婺川县”三字,似婺(务)川县即安抚司治所,这与《通志》、《方舆纪要》及众地方志所载治龙泉坪、清江的说法不同。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四》云:“元代思州宣慰、宣抚及安抚先后治所不出今龙泉坪及思州府两地,未尝在婺川县。”①元代思州不治婺(务)川而《元史·地理志》以为治之,又元代思州有安抚、宣抚、宣慰各司,而《元史·地理志》仅列一思州安抚,疏漏之处如此明显,说明《元史·地理志》思州安抚司一载,实不可尽信之。

 

从上述思州建置变化的情况看,可以想见,《元史·地理志》思州安抚司下所列之婺(务)川县、镇远府及十四土州、五十二长官司,也即思州宣慰司所领之属。土州有福州、永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来化州等名。长官司则有楠木洞、古州八万洞、偏桥中寨、野鸡坪、思印江等处,石千等处,黄道溪亮寨、洪安等处,葛章葛商等处,平头著可通达等处,杨溪公俄等处,麻勇洞、恩勒洞等五十余处。其辖地目前未能尽考,但大于明代思州、思南二宣慰司领地是毫无疑问的。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重庆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一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远远超出唐宋时代的思州。

 

思州田氏土司与元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早在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就赐“思州田师贤(应为田景贤)所部军衣服及钞有差”,②而此后思州土司也朝贡不绝。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云:“元贞元年(1295)二月,思州田曷刺不花来入贡;仁宗四年(1317)春二月庚子,思州宣抚司招谕官唐铨以洞蛮杨正思等来朝,赐金帛有差。”思州土司还受到朝廷重用,多次参予征调,如至元十九年(1882)一--月,“诏签亦奚不薛及思、播、叙三州军征缅国”;④至元三十年夏四月,“括思、播等处亡宋涅手军,冬十二月乙亥,诏思、播--')H及镇远、黄平发旧宋军征安南”;④大德五年(1301),诏思州土兵与湖广、河南、四川三省兵平土官宋隆济之叛。⑤元初多次征思州远征,说明思州土司拥有为数不少的土兵,且有很强的战斗力,与这一时期周边其他各族诸土司势力相比,思州土司的实力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思州土司由于辖地广泛,因而,其属下各土司民族众多,绝不能以土家族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分布在黔东、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的各土司,应为侗族、布依族及苗族等;而在黔东北地区,由于唐宋以来就是田氏“蛮族”活动的地区,包括沿河、桔溪、龙泉坪、水特姜、思印江等,其长官司应主要为土家族。此外,黔东北地区的小土司中也包括一些苗族土司。至于伸入湘西北一隅的诸长官司,包括会溪施溶等处、感化州等处、腊惹洞、驴迟洞、麦着土村等,则都是土家族。

 

① 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四。
② 《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
③《元史》卷12(世祖本纪九》。
④ 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
⑤参见《新元史·蛮夷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思州、思南两土司分治历史复原
岑巩古代史与思州田氏土司|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五二七
关于思南、思州与贵州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史类《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