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按部就班教古文,由表及里化于心——《高山流水》教学及点评

一、音画欣赏,导入课题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欣赏几个精美的画面。(出示细雨图,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这是——

生:绵绵细雨。

师:(出示杨柳图)这是——

生:依依杨柳。

师:(出示明月图)这是——

生:皎皎明月。

师:(出示流水图)这是——

生:淙淙溪水。

师:画面和词语都留在你的脑海里了吗?(生皆点头)那就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绵绵细雨。

生:看到了依依杨柳、淙淙溪水。

生:还有皎皎明月。

师:大家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背景音乐?这首古筝曲叫《高山流水》,曲子里不仅有“绵绵细雨、依依杨柳、淙淙溪水、皎皎明月”的意境,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来,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高山流水。

二 反复朗读,初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正确、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试?

(指名一生朗读)

师:读错了一个字。哪一个字呢?看着大屏幕,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师:自己说说哪个字念错了。

生: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为”读错了。

师: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为”读音是不一样的,前面一个是“以为”的 wéi,后面一个是“为了谁”的 wèi。现在能读正确了吗?

(该生朗读)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正确。

(生齐声朗读)

师:朗读古文,还要注意读出节奏感。这篇古文的节奏可以怎么划分呢?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辕破琴/绝弦(xián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师示范朗读)

师:男生来试试。

(男生齐声朗读)

师:读得真好,韵味十足。女生读的时候语速可以加快一点。

(女生齐声朗读,语速加快)

师:整齐清脆、明快!一起来,再稍稍加快点速度。

(生齐读)

【点评: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朗读。朗读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通过朗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朗读入手,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反复朗读,以读熟课文为目标。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个别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先后读了八遍,这样设计非常必要。可以讨论的是朗读时有无必要划分节奏。许多教师读古诗古文,都喜欢用小节线画出停顿,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味。其实朗读古文,读懂了、读熟了自然会有节奏,无须刻意。学生没有读懂,画线意义不大;再说句子中的停顿、词和词之间的停顿有长有短,用小节线画出读起来反而不自然;还有就是教师画出的停顿,有时并不一定那么正确。比如“钟子期死,伯牙辕破琴辕绝弦,终身辕不复鼓琴”,句中“破琴辕绝弦”画线,而“不复鼓琴”为何不画线?“以为辕世辕无足辕复为辕鼓琴者”这句话究竟如何画线,都需要斟酌。】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虽然还没有读满一百遍,但是也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文章的意思大致了解了吗?猜猜也行。

生:课文写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破了,再也不弹琴了。

(师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师:同学们真棒,都读明白了故事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那么,俞伯牙是谁?钟子期又是谁?这里有他们的简介,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伯牙,春秋时期人,也叫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可惜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人,深山中的一名樵夫。)

师:谁来为大家念一念?

(指名一生朗读)

师:他们两个,一个是乐师,一个是樵夫,可就是这样两个有着极大悬殊的人却彼此心意相通,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

【点评:此处插入两位古代文化名人简短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恰到好处。】

三、对照注释译文,理解古文意思

师:读古文,明白一个大概意思还不够,学习古文还必须把字字句句都搞明白。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译文来读懂这篇古文,实在搞不明白的字词就请你加上问号,一会儿提出来。

(生自主学习)

师:先来交流有没有实在搞不明白意思的字词。

生:什么是“善哉”?

生:我没有读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的“志”。

师:关于这两个词,有谁读懂了?

生:我知道“善哉”的意思是“太好了”。

师:“善哉乎”连在一起理解。没错, “善哉乎”表示赞叹,意思就是“太美好了” “太美妙了”。至于什么太美好了,一会儿联系课文再请你们具体来说。

生:“志”是“心里”的意思。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心里想到”。“志在高山”就是——

生:心里想到高山。

师:“志在流水”就是——

生:心里想到流水。

师:其他的词句都明白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开火车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生:“鼓琴”就是“弹琴”。

生:“方”就是“正当……;当……的时候”。

生:“志”就是“心里想到”。

生:“善哉乎”是“太美好了”!

生:“巍巍”是“巍峨高大”。

生:“若”就是“好像”。

师:字词理解得很到位。谁来完整地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说:“琴弹得太美好了!像巍峨的泰山一样高。”

师:不看译文用自己的话说。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边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在旁边说:“琴弹得多么美妙啊!高大巍峨就像泰山一样。”

师:都读懂了,一起念一念。

(生齐读)

(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师:这句话中的两个带点词是什么意思?

生:“少选”就是“不久,过了一会儿”。“洋洋”就是“水大的样子”。

师:水大的样子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生:浩浩荡荡。

生:奔腾不息。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一会儿,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就在一边说:“琴弹得太美好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

生:不一会儿,当伯牙心里想着流水的时候,钟子期说:“琴弹得太美好了!就像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样。”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者。)

师:这篇课文一共三句话,再开火车解释。

生:“破琴”就是“把琴摔破”。

师:是个动词。

生:“绝弦”就是“剪断了琴弦”。

生:“以为”就是“因为”。

生:“复”就是“再”。

师:“终身不复鼓琴”就是——

生:就是“从此不再鼓琴”。

师:“足”就是——(生回答不上来)

师:谁知道?

生:“足”就是“足够”。

师:“以为世无足复为鼓者”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够值得为他弹琴了,也就是说能够理解他琴声的人不在了,再也不值得弹琴了。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碎了古琴,剪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了,因为能够理解他曲子的人已经不在了,不值得再弹了。

师:现在是否能完整、通顺地讲清楚这篇古文的意思了呢?请同学自己在座位上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课文意思)

师:谁来试试?(指名)我们大家先一起来把古文读一读,然后再请你来翻译。

(生齐读古文)

生: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说:“琴弹得太美好了!像巍峨的泰山一样高。”不一会儿,当伯牙心里想着流水的时候,钟子期说:“琴弹得太美好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碎了琴,剪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了,因为能够理解他曲子的人已经不在了,不值得再弹琴了。

【点评:这一板块主要是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己读懂古文,有搞不明白的字词加上问号,一会儿提出来讨论。这样的步骤设计相比一开始就让学生集体讨论理解文章意思,虽然花费时间多些,最后目的也是理解文章内容,但由于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学习,因此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自学以后,教师不急于全班讨论,而是安排同桌或小组集体学习环节,可能效果更好。】

四、研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理解“伯牙绝弦”及原因

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很多人也把它叫作《伯牙绝弦》。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句是在写“伯牙绝弦”?

生: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一起念。

(生齐读)

师: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因为钟子期死了,伯牙十分伤心、十分痛苦,他觉得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听懂他的琴了,所以他要破琴绝弦。

师:是啊,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伯牙因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直到遇上钟子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樵夫,却和他心意相通,完全听懂了他的琴声。钟子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懂他的人啊!如今唯一的知音死去了,伯牙悲痛欲绝,于是破琴绝弦谢知音。

(二)感悟伯牙、子期互为“知音”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他们两个人心意相通的呢?请你找找有关的语句。

生: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两个人的心意相通: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生齐读)

师: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意相通?

生:因为当伯牙志在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生:也就是说伯牙弹琴,心里刚想到高山,钟子期就听出了巍峨高大的泰山意境,伯牙刚想到流水意境,钟子期就能马上听出浩浩荡荡的流水,他们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师板书: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师:好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一个志在高山,一个马上就说——

生:(齐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师:“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一个志 在流 水, 另 一 个 马 上 就说——

生:(齐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优美动人的场景呢?

(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师:伯牙弹到——

生:绵绵细雨。

师:伯牙弹到——

生:依依杨柳。

师:伯牙弹到——

生:皎皎明月。

师:伯牙弹到——

生:淙淙溪水。

师:伯牙还会弹到什么?

生:会弹到袅袅炊烟。

生:会弹到凄凄芳草。

生:会弹到徐徐清风。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细雨、杨柳、明月、清风”的时候,你能心有灵犀吗?你会怎么赞叹呢?现在就让我来当一回俞伯牙,我要看看我的知音在哪里。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会意,纷纷举手,师指名)

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生:善哉乎鼓琴!淙淙乎若溪水。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生:善哉乎鼓琴!凄凄乎若芳草。

师:找到知音,有人欣赏的感觉真好!谢谢钟子期!下面就请你们同桌两个人来感受一下这种心意相通的美好感觉,一个做伯牙,一个做子期。

(同桌运用句式说话练习)

师:开组火车,看看你们的默契程度。

生左: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生右: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

生左: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右: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

师:同学们是否深刻感受到了,这就是心意相通,这就叫冥冥

生:(齐说)知音。

(师板书:知音)

师:一起念。

生:知音。

师:什么是知音?交流一下你对知音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知音就是两个人心意相通,你懂我、我了解你。

生:知音就是最了解对方,最懂得欣赏对方的人。

师:是啊,这就是知音,知音就是懂你、理解你、欣赏你,和你心有灵犀的那个人。让我们满怀着感动,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三)感悟知音之死的绝弦之痛

师:知音难得,伯牙遇上了知音钟子期,这是人生幸事!有知音相伴的日子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可是,世事难料,幸福的日子随着子期的不幸去世而结束了。

(出示句子)

师:一起念。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了这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很伤心,钟子期死了,他失去了知音。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的难受,钟子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懂他的人了。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的绝望,以后弹琴给谁听呢?再也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师:“绝望”这个词说得真好。钟子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值得他弹琴给他听的人了,他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他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生: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生:寂寞孤独痛苦的日子。

师:那样的日子他不堪忍受,所以钟子期死后,伯牙来到他的墓前,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子期墓前,伯牙还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知音钟子期。(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深情吟诵一下?

(生读)

【点评:第四板块引导学生分别从伯牙和子期两个不同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体会什么是“知音”。教师用心良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但学生都是在重复前面说过的话,花费时间很多,收获不大。其实只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几句话点明什么叫知音就可以了。最后的这首短歌出自明朝话本作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录在《警世通言》中,并非伯牙所作。】

五、升华情感,读诵课文

师: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读了这首短歌,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知音的可遇不可求。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师:(播放《高山流水》)听,这就是后人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的《高山流水》乐曲。让我们在潺潺琴声的伴奏下,再一次朗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我们一起试着来背课文。(师生合作背诵)

【点评:最后安排学生试着背诵课文,我很赞同。一堂课学习一篇 82 字的文言文,加上标点也不过 100 来字,要求学生背出来其实要求不高,对学生熟悉文言语汇,形成文言语感却是大有好处。只是这里背诵安排得过于仓促,其实可以将第四板块“知音”的理解合并入这个板块,用最简单的几句话点明什么叫知音就可以了,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背诵,个人准备,同桌互背,在全班抽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学生能够背诵了,对伯牙、子期就印象深刻了,对知音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效果远比单纯地讨论好。】

【总评】

现代儿童为何要学习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文言文,并且力求能够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用语简练,内涵隽永,一些名句格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 学文言文可以丰厚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使人懂得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学生言谈举止就会显得儒雅、敦厚,就容易“知书达理”。

然而现代儿童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因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语言形式和内容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孩子学习文言文无论在语言习惯上还是在内容理解上都必定会有距离感,如果不注重方法,势必会让孩子昏昏然而无所收获。那么,现代儿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课例《高山流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文言文的课例。

首先是反复吟咏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是让学生读 100 遍,一遍也不能少,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课例中教师设计“读”的指导是有层次的: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然后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读成一个整体。

其次是理解。小学生怎么理解文言文,课例中采用的步骤是:一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文章大意。学生说:“文章写了伯牙在弹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在听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破了。” “课文写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破了,再也不弹琴了。”说明学生读懂了大致意思。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和课文给出的译文阅读。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面都给出了白话文大意,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当然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尚可研究)。三是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同伴互助理解。比如学生指出的“‘善哉’我不明白”,“‘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的‘志’是什么意思”,这一步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重要,不懂的字词句要点出来,力求弄懂。最后解说文章的意思。先让学生一句句解说,教师随机点出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逐个说出意思。比如“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者”,句子中带点字意思比较难理解,教师有意识地点出来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整篇文章的意思。

课例中理解文章意思环节设计应该说是很有层次,对文章意思理解的教学很到位。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理解文章内容以后,还富有创意地设计了一段仿写文言句子的练习:教师用媒体打出“绵绵细雨、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溪水”的画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仿句说话。教师说:“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教师说:“伯牙鼓琴,志在溪水。”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淙淙乎若溪水。”教师说:“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凄凄乎若芳草。”师生对答,不亦乐乎,学生学得有滋有味,甚是有趣。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知音”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文言句式,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总体上讲,这堂文言文教学课非常成功。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我个人认为课例最后设计的背诵这一环节显得有些浮光掠影,只是师生合作背了一遍,如要达到人人都能背诵,所用时间远远不够。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然后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强调字字落实,这也许是对的,但是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走进了学生的心里,那么学一篇白话文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角度审视,那么课例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适当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否也应该成为现代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此外,古文朗读的节奏如何划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并不是绝对的,且划分节奏应该在读懂理解之后;如果让学生自己划分,并且允许有几种划分的方法,也许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理解练习。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傅雷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嘉德日历】2月22日:高山流水觅知音
创新教案.docx
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训练与策略(含答案)!
【青春语文·淑亚专栏】懂得与值得 ——卢望军《伯牙鼓琴》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