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箴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这是讲人生的行止学问。行止就是身心一切行为何时该行,何时该止。这是大学问,终生修养不尽的。

  “止”相对于“行”,“止”有停止、停下、暂停、宁定、中止、终止等多个意思。“行”包括行动、行为、运行、运动、变化等意思。

  “知止”,就是心里知道身心行为或者事情,何时停下、暂停,或停止、中止、终止,行为上也做得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同样,知行,心里知道何时启动或继续身心行为或事情,行为上也做得到。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为什么不容易呢?因为知止知行的前提条件,是懂得分寸,懂得事情的分寸,懂得行为的火候。比如炒菜,火候是很难把握的,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不行,该大不大不行,该小不小不行,何时该变化火候,何时该停火,都需要长期的经验。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厨师,也难免会出现火候拿捏失当的时候。

  再比如写毛笔字、画画,也是一样道理。我们平时说话,哪个时候,哪个场合,该不该发言,哪些话该说,说到什么分寸,都是学问。做事如同炒菜,材料调料的配比,下锅的顺序,火候的大小,都是学问。乃至于思想情绪,思考问题思考到什么程度,何时该停,何时继续,情绪发到什么程度,何时该中止了,都是行止的学问。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就是说懂得行止,做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就终身不会自招耻辱,自找耻辱。也可以表达为“知行常行,终身不辱”。

  为什么常用“知止常止”来表达这个意思呢?因为人人都是生而不安,内心不会安定的,随时起心动念,睡觉还要做梦,做梦就是起心动念。

  内心不安,起心动念就是心理行为,思想情绪都是心念。心理行为会外化为说话做事,变成语言行为,身体行为。

  身心随时在动,动就是行,不安就是行。人们是行有余而止不足。心念都在行中,很难定下来。所以人们的内心很少有安宁清净的时候。因此,聪明是有的,但是大智慧很难发出来。

  打个比方,心境不安就像一盆摇动的水,我们看不清水里面有些什么。水不摇动了,静下来,才能看清。心念在行行不止中,嘴巴、身体也自然不会闲着,也在行行不止中。所以,侧重讲“知止”。其实,“知止”同“知行”是一样的。

  如何懂得行止呢?就要练习观察,观察内心,观察自己的身心行为,观察别人的行为,观察事情,随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身心行为。

  这个行止的修养过程,就是修行,也是修止。内心的修行修止无止境,外在行为的修行、修止也无止境。

  为什么要修行、修止呢?因为不修,就会犯错误,就会尝到苦果、恶果,就会自找耻辱。行止对了,自利利他,会有乐果、善果、清净果。等修行、修止尝到乐趣时,就会发现,修行修止本身,就是一辈子玩味不尽的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不是指知道懂得,“行”是指“起心动念”,不是指“做到”。
行止有度,知行合一,对别人尊重,对自己负责。
胡赳赳:为什么起心动念不可以不慎重?
毛主席,讲知行合一的语录9条
内心清净 身心自在
卷舒自由,行止在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