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话 | 夹缝中的理光——GR启示录(上)

理光在相机产品上的发展方向和绝大多数企业不同,曾经推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产品,不过如今大多数爱好者们对于理光GR之前的认识基本为零。前些日子读到了一篇市川泰憲对原理光产品企划藤森幹二和野口智弘的访谈,里面详细讲述了理光GR系统问世的缘由和其中的故事。

为了阅读方便,我把这篇访谈翻译整理了一下。

==正文==

|迷茫时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理光相机业务进入停滞期,销售额仅占企业整体销售额的5%。对于整个企业来说,相机业务更像是包袱或者说业余爱好。同时,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很迷茫,没有具体的发展路线和规划。领导们只是单纯地命令下级提出产品规划,但是接到指令的工作人员却因为没有方向而手足无措。

RICOH AUTO HALF

虽然当时理光有RICOH AUTO HALF这个十分成熟的产品系列,现代的外观设计、自动曝光、发条卷片上弦,再加上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而且正好迎合了当时欧美市场对于日本相机“小巧轻便、物美价廉”的认识。

不过也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由于理光并不重视相机市场,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经营理念十分迷茫。国内外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是以一个方向为主攻?经营层的犹豫不决导致产品研发被束手束脚,只能依靠从战后一直持续下来的低端廉价和家庭用户市场策略艰难维持。虽然理光也做了种种尝试,但都不太成功,低端廉价的印象一直伴随在理光品牌左右。

|理光的觉醒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理光突然从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中惊醒。而弄醒理光的则是如今已经退出相机市场的柯尼卡和京瓷康泰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柯尼卡Big Mini登场。虽然当时大众市场都在努力靠变焦范围争抢市场,但是Big Mini反其道而行,采用定焦镜头来缩小机身体积,简化功能,将其定位为轻便简洁的随身拍摄工具。

1989年推出的第一代Big Mini

“咱们能不能整这么一台机器啊?”理光的设计师自己也对这种相机感兴趣,“要不咱们整一个试试?”

正好当时理光的董事縄手隆夫也抓住产品企划藤森幹二训了一顿。“你们成天弄这些便宜货有意思吗?弄这些玩意儿能弄出什么来?能Make 理光 Great Again吗?相机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好好考虑考虑吧。”

藤森为了寻找灵感,跑去和其他行业的朋友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汽车产业的朋友说道:“我们也想设计马自达 Roadstar(国内名为MX-5)那样的车,但是搞不定啊。”对啊!弄一个马自达 Roadstar那样的相机该多好!当时市场上的相机越来越大,如果有小巧、漂亮,而且性能不错的相机一定会很受欢迎。

藤森找到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要求:“哪怕36张/卷的胶卷只能拍20张也好,设计一个卷片轴处只有20mm厚的相机出来。”在胶片相机时代,影响机身厚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是胶片仓、镜头和卷片轴。其中胶片仓的厚度绝对不能小于135胶卷25.5mm的直径,这一较厚的部分可以用来做握持手柄,镜头可以用伸缩来解决,剩下最大难点就在于卷片轴处的处理了。因此,藤森的需求就是设计一个除了手柄以外,厚度只有20mm的相机出来。设计师接到这个中日双语都有些“无理”的需求后,找了一个名片盒,试着在里面装配零件。

“20mm不太可能,但是22mm的话没问题。”

说干就干!准备立项!不过销售部门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定焦相机卖不出去”、“只能拍20张的相机卖不出去”等等一通抗议。不过还好縄手董事在后面撑腰,“这个相机有点意思,抓紧弄出来!”

RICOH R1

这台相机便是理光的超薄便携相机R1。最终上市成品根据当时市场需求,增加了宽幅模式和取景器内液晶显示等功能,25mm的机身虽然比预期厚了3mm,但总算是能顺利塞下一卷36张胶片了。

R1上市后的销量非常不错,不过由于理光对这一产品领域并不十分了解,也并没有太多的底气。产品上市后的反馈和调查便成了重中之重。在R1的用户卡上,有奖征集用户使用这台机器拍摄的底片,便是当时理光“底片调查”的手段。征集到的底片中,用于确认镜头表现力的写真非常多,而且很多用户还在留言中写到“R1比康泰时T2还要OO啊!”

理光R1定价4万日元,实际销售价格大概不到3万日元,用户居然拿去和售价10万日元的相机对比。“我们是不是卖便宜了?要是我们出个高端相机还不得卖爆?”理光内部开始萌生了这种想法。

|GR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将意见反馈给縄手董事后,他的看法十分具有前瞻性:“赶紧开发!胶片相机正在进入末时代,趁这个机会抓紧提升品牌和镜头技术,赶紧推进!”就这样,GR项目立项了。这一项目的主旨并非是提高R1系列的定价,而是在R1基础上设计出一台极致相机。

但是在技术问题面前,理光首先要克服的是企业形象问题。常年的低端路线导致没有人认为理光能生产出什么高端产品,更别提像康泰时T系列和尼康Ti系列这种10万日元级别的高端便携相机了。这种认识不仅存在于市场大众中,即便理光内部也是如此。为此,野口智弘和多位意见领袖进行交流,研究了细分市场中那些占据绝对领先的企业给GR项目寻找一个定位。

contax T2

R1上市时,10万日元级别的便携相机只有康泰时和尼康两个品牌,分别是T2和35/28Ti。这3款机型从里到外都写着一个字:“贵”!它们都是当时时髦的钛合金机身,T2还有京瓷的人工宝石快门按钮和取景器,胶片压板也是京瓷制造;35/28Ti则在机顶放了精工的指针表盘,镜头也少见地给了尼康便携相机上不常见的“Nikkor”标示。

RICOH GR1

GR也跟上吗?不,GR反其道为之。根据縄手董事的意见,理光的高端单反相机上用的镁合金机身配消光颗粒喷漆。一点都不豪华、一点都不高档,但这就对了!它的定位是“工具”,好用就完了!GR1上市之前一年,徕卡的Minilux上市,钛合金机身;GR1上市的同年,美能达TC-1上市,同样是钛合金机身。GR1成为了高端便携相机中的另类。

GR1系列有多成功呢?至少这一个系列挑起了理光相机业务的大梁,将这一业务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理光尝试数码化失败的时期,相机业务完全是GR1这一系列来支持的。

GR1不仅写真家喜欢、爱好者喜欢,在友商中同样受欢迎。宾得甚至一度想做一台GR1一样的相机,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可以说理光 GR1也成为了马自达 Roadster一样的存在。

至于GR21,藤森笑着说:“这玩意儿卖的不好,当然我们当时也没期待它会畅销。当时做这台机器就是因为得意忘形顺水推舟。那两支GR螺口镜头也是如此,当时觉得没准儿能给胶片续命。”

==后记==

理光R1是个很有意思的机器,除了常规模式和遮挡宽幅模式外还有一个广角遮挡宽幅模式。这一模式下镜头后组会增加镜片,将30mm f/3.5的镜头规格变成24mm f/8。但是,把胶片仓里面的宽幅遮挡片拆掉或者固定(卡住或者粘住)在常规模式下,并使用广角遮挡宽幅模式拍摄时,你就拥有了一个36X24mm标准画幅(带一丢丢暗角),24mm f/8的便携相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光药丸?但是其他相机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为什么森山大道选择理光GR
RICOH ELNICA 35M
近乎完美的理想型中画幅机型 —Mamiya 7
史话 | 夹缝中的理光——GR启示录(下)
这里一定有你需要的那部胶片相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