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1561年,他建造了第一座私人图书馆

                   

     

文/景志祥

他应该是大明官场的另类,人家做官是为了光宗耀祖,造福于民,而他做官是为了藏书。
即便是这样他做的官还不小,先后做过知府、参政、按察使、去过云南、陕西、河南做过官,倭寇来了,他还领兵打过倭寇。
嘉靖三十九年,他升职加薪,一举做到了兵部右侍郎,妥妥的二品。
30年的官场生涯里,他除了用心处理公务之外,剩余的时间,几乎都在收藏自己的喜欢的书。
利用做官之便,悉心搜集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
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他在自己的家乡造了一栋小单元的小楼,这楼很有名,凡是去过宁波的朋友,不管是去看书还是不看书的,都一定会去这个小楼看一看。
这栋小楼叫“天一阁”。
而它400年前的主人叫范钦。
范钦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是他一手打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藏书,留给历史的文字并不多,大概是他做了哪些官,参与了哪些让人耳目一醒的事迹。
仅此而已。
远不如这栋小楼来得精彩。
有人说,我说笑。
是不是,我们可以看一看。
历史没有明确记载这位大藏书家读书能力如何,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考试很在行,27岁顺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基层干部。
此后的人生他基本上在全国各地流转,前文提到了地方都顺利留下了他的足迹。
应该说,他辉煌的人生从嘉靖三十九年开始,这一年他54岁,做了将近30年官的他,选择了隐退。
某天的早晨,他走入了书房,书房不大,却被他多年来收集的古书填满,因为很长时间没人打理,书本的扉页上都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被早上柔和的阳光一照,显得杂乱不堪,这一幕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我穷尽30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它们,难道就是为了让它们杂乱无章的放在里任由灰尘覆盖么?不,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书房。
我的书房,应该是一座为保护书籍而存在的,这才是我想要的。
就在这个早上,藏在他心中哪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念头似乎重新占据了他的脑海。
这么些年,我收藏了不少书,何不造一座藏书楼,将这些书好好收藏呢?
这个积压在心头多年的念头一旦蹦出来,立马就产生了极好的化学反应。
仿佛哪些沾满灰尘的书籍也懂了他的心思一般,偶有风吹来,书页哗哗作响。
官场的生涯除了方便范公子收集古书之外,还培养了他的魄力。
从这个早晨作出了决定,下午就付诸了行动。
小楼的位置是现成的——月湖之西,地基就不用说了,钱财上他做官多年,除了必要的应酬外,没有其他的不良嗜好,所以钱不多,却足够建一座藏书的小楼。
一切良好的准备,带来的效果只有一个字——快。
范公子心目中的藏书楼很快就竣工了,看着眼前这个算不上古典的小楼,他却让人找来了一本古老的《易经》,仰着脸看了许久后,低头从古老的文字里挑选了三个字——“天一阁”。
 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意在防火。后人记载,范钦在刚刚建设之初曾建一水池于下,后来又搜集石碑刻,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认为与是建池不谋而合,于是便就以天一为此阁之名。相比这个记载,我更喜欢来自易经这段。
不得不说,范公子的格局是有的,藏书并不是儿戏,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格局、毅力、勇气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官员他是合格的,曾经的曾经,他毫不客气的揭发嘉靖皇帝跟前红人郭勋的罪行而被陷害下狱。
13年后,他因不愿巧佞附和,遭严嵩父子暗害,当时的大奸臣严世藩想派人谋杀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揭发的人,你杀了他反而让他更出名。
基于严嵩的这句话他才活了下来,此后他按将妻儿送回宁波老家,然后独自一人远赴边疆。
如今他再一次走到了这样的路口,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的不光光是勇气、毅力,还有格局和喜好。
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丰坊,比起他好友丰坊,对方的才华要卓越得多,工于文,精书法,江湖人称“五体并能”,善于临摹前代书法,几乎可以乱真。书法最擅草书, 腕力极健。 
和他不同的是,丰坊很早就开始藏书,曾经狠下一条心,变卖了家中千亩良田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他的天一阁尚未修建之前,丰坊就修建了自己的藏书楼名为万卷楼,藏书有数万卷之多,为当时东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当丰坊太天真,太洒脱了,凡事都跟着自己的性子来。
这样的个性,做任何事自然不会太长久。
不久家道中落,家财散尽,无力支持万卷楼之藏书。其藏书中的宋椠和写本,被门生和晚辈偷走挪移过半,因为不懂防火措施,藏书楼后来又失火,致楼中藏书佳本所剩无几。 不得以,只能将最后的藏书专卖了给自己。
这样的藏书家,固然叫藏书家,但在他看来,这是个不合格的藏书家。
他的个性告诉他,世间的事要做就要做到极致,一如他当官。
从这天开始,他除了收集书籍充实天一阁之外,在书籍的选择上,书籍的内容品质成了他的首要选择,除此之外,在藏书的保护措施上,他注重防火,阁前设立水池,建造封火墙。藏书置于二层,比较干燥,前后有窗,有利通风,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古籍夹芸草防虫蛀,橱柜放置英石吸潮。
但凡对藏书有利的措施,他都进行思索演练了一遍后,才让人提上日程。
这种严格的要求和超前的理念,对藏书很有帮助。
短短几年,他的天一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这样的藏书对读书人而言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力。
因此,来这儿看书的人很多,他抱着友好的态度邀集当地的名士到天一阁饮酒谈诗,高兴之余,也随手写了几首好诗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喜悦。
《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
明 范钦
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
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
苑风应即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
接席呼堪卢一醉,何来心赏屡蹉跎。
如果说,事情就此结束,范钦依旧是范钦,但天一阁未必能屹立在宁波400年而不倒。
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
这个人叫范大澈,他的侄儿。
范大澈从小跟着他,受他的影响,对书本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与古书上也有着和他一一样的爱好,每次遇到自己喜爱的孤本写本,"必苦求借之"
最关键的是,这个侄儿也有意建楼藏书。
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好事,侄儿学问不错,对书籍有也一定的判断力,为官的那些年,曾经多次出使国外,从那里收集了不少好书,做个名动一时的藏书家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内心上他是绝对支持的。
如果说,事情仅此而已,那他依旧是他,但历史总没有如果。
事情要从侄儿借书开始,得知他建了天一阁,藏书有七万多册,侄儿提出要借一些孤本去看一看,美其名曰是学习。
是真是假他不得而知,但他毫不客气的拒绝了,理由"书不出阁",没有得到书的侄儿对他有了意见,负气之下,竟有了争强好胜之心。
从那天开始,侄儿就开始发愤遍搜海内秘编。月俸收入,均以购书。唐、宋、元以来名迹及外夷著作,无不收录。有写本不愿借阅者,苦借后抄录。在京师曾雇有30余人专门帮他抄书。其"卧云山房"抄本,名震一时,为各藏书家、版本学家所垂青。一时之间,侄儿藏书家的大名响彻整个东南。
得意的时候,侄儿经常邀请他去做客,吃饭喝茶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一些珍贵的秘本放在案上任他随意取阅。
每次他总是摆了摆手,并没有理会。
是不屑,自然不是。
他在思索。
从好友丰坊到侄儿范大澈,让他看清楚了一件事,藏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长久。
一个藏书楼一旦开启了借书模式,碍于亲朋好友,碍于功名利禄,会不会人去楼空呢?
这是自己想要的目标么?
显然不是,一名真正的藏书家要的不是炫耀、不是卖弄、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书籍本身带来的知识财富,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让书在岁月里经久不衰,这才是一名合格藏书家应该有的胸怀。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除了本人强大的意志力和钱财支撑这一切外,他还需要舍弃一切东西。
一切在世人看来的俗物——人情味。
为了断绝这一点,他定下一个近乎无情的规矩——“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女子不能登楼、各房子孙人到齐方能开阁的族规,无论是谁,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必须执行这个规矩。以至于后来,这个规矩无限延伸刻在了范家子孙的骨子里,到死都不曾忘记。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见到天一阁,还能继续沿用楼内的珍贵书本,都应该感谢400多年前的范钦早早定下了这个毫无人情味的规矩,因为无情,才能免去一切的俗物,因为无情,这栋小楼才能延续,我们可以说,人间无情,书楼有情。
公元1585年,已经八十岁的范钦走到人生的尽头,面对即将离去的世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也没有想到自己,而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将这份最珍贵的人生遗言留给了天一阁。
他把儿子和儿媳都叫到跟前,和所有要离开的老人一样,他当着儿子的面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私人财产;私人图书馆一座,白银一万两,要图书馆的不可要白银,要白银的就绝不能染指图书馆。
一切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可反悔。
他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亲人,沉默着等着他们做出选择。
这一刻,他无需说什么,也无需指点,一切的矫情,一切的谎言,一切的责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行就行!
不行就拉倒。
时间仿佛就此停止了一般。
没有信誓旦旦,没有推三阻四,没有争吵不休。
有的只有彼此粗重的呼吸声和风吹书页哗哗作响的声音。
许久,一个并不高亢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默。
“天一阁交给我吧!”跪在床前的大儿子松了一口气,迎着父亲的目光说道。
谁都知道这一句承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此他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要用生命去延续这份传承与责任。
书绝对不能卖,也不能毁坏,也不让人看,你还得花钱去保护它。
你能做得到?
范钦盯着大儿子问,这里没有责备,只有欣慰。
大儿子点了点头:“我能做得到!”
“你靠什么养活图书馆?”他没有放下目光,继续追问。
“我会拨一些田产做为养活天一阁的启动资金,年年都如此!”大儿子思索了一番缓缓而答。
他点了点头,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但他依旧有一点不放心,毫无疑问这个才是天一阁延续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大儿子性子温和,骨子带着韧性,很符合天一阁的继承人,但人情世故上却……
他有些紧张的看着儿子,许久才问:“规矩你如何定……?”
儿子似乎早早就做好了规划,缓慢而沉稳的告诉了父亲:“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罚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好!好!好啊!”他笑了,生命里最担心的问题得到了圆满,人生无憾了。
那一刻,他缓缓抬起头看了远处的天一阁,缓缓闭上了双眼。
就此,一场接力赛拉开了序幕,为了保存天一阁万卷藏书,范大冲把自己家的良田租了出去,靠收租金来专门保管这座藏书楼。
不能说这个法子很残忍,却十分有效。
范钦死了,天一阁还在,范大冲死了,天一阁依旧在。
等到范大冲的继承人也病死了,天一阁依旧傲然矗立,岿然不倒。
它宛如一个从不间断的流水线,风风雨雨走了四百四十年。
一直到今天,这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活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
它的传奇依旧在延续,这个四百年前的范钦,似乎早就预料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钟奕涵《天一阁的故事》指导老师:叶静
书香四溢的书斋与藏书楼
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
江浙的著名藏书楼
中国最牛逼的私家图书馆
在天一阁看范钦的藏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