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成空手是方家
太极拳是拳也是手。太极拳练家自然首要研究手的修炼和运用。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拳师对此道比我们认识、理解深刻得多。诸如“展指舒腕”、“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运之于掌,通之于指”、“虚离,故曰上手”、“得其寰中,上手也”、“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清末陈鑫大师的《揭手十六目》说了十六种太极手的修炼和运用,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对手的一掷千金之妙论是“形于手指”。
   几代先贤拳家日夜苦修酷炼的实践经验提示后来者,练太极拳重要在于手的修炼。可惜,修炼太极手的道理未能引起后来练家的重视。练拳十年二十载的练家,并没有刻意在手上下功夫,出拳伸手依然拙力不清,本力不退,如何能练好拳,练出功夫来?
   不言而喻,你练太极拳,伸出的手不是你工作、生活、劳动中的手,而应该是符合阴阳学说,按照太极拳拳理举法规范的手,也就是“太极手”。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舞台上的手可写一册梅手艺术的书,但他生活中的手,就绝不会与舞台上等同。
   武术也一样,形意拳是形意手,查拳是查拳手…道理就是这么浅显。人是一个载体,你练太极拳就是太极拳的载体,静身、净手之后,方可注入太极功夫。像一个瓶子,空瓶子可以装美酒,如果你的瓶子里原来有水,不倒出去,什么美酒也装不进去。
   如此这般浅而易明的道理,怎么多年不悟呢?令人费解。有拳友怨称,“不想练了,太难!”不想练了,实可可取,“太难”是实话。太极拳拳理源于《易经》、《道德经》,博渊难懂,但不是不好求。有位较有影响的拳师说:“太极拳博大精深,不好练,一代就出一两位。”竖看历史,陈长兴以前不提,从十八世纪至今二百年,杨露禅往后,人所共知的不过十几位,所以一代人出一二位大师并非骇人听闻。太极拳界人才乏出,究其原因 ---- 练拳不明理。练拳要读书明理,“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笔者有一个学拳公式:“认识 -- 理解 ---- 明白 -- 懂”。无独有偶,陈正雷先生在太极说法中提到,练太极拳和做其它事一样,首先要明确认识。对学练的拳没有认识,不理解她的特性和价值,不明白拳理拳法,最终也弄不懂什么是太极拳。  拳论提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形于手指”。您练拳周身不轻灵,身上手上都是拙力,等于你瓶子里的水没有倒出去,多么好的优质美酒也装不进去能赖别人吗?练家平时生活、劳动的手,练拳时毫无改变的仍然用这双手练拳,太极功夫能找你吗?你用平时走路的脚练拳,是对“其根在脚”理解有误。上下相随人难进”,首先你的脚和手必须符合太极阴阳学说,按拳理拳法规范自己的手和脚,这是迈出修炼的第一步;第二步方可谈练拳,进而修炼太极功夫。

在太极拳圈子里可以归成四种手。

第一种,重力手或拙力手 , 也就是本力手。 手上的力没有退掉,将劳动、生活中的手带到拳场,用力手去练拳,“推手”,出手顶偏、丢、抗四大病。手上的力不但退不掉,反而增加,再会几种招法,更视自己的手为贵,与太极拳拳理相悖在陈鑫论三十六中病手中很容易找到他们的手。
第二种手是轻力手。 经过一段时间习拳明理后,手上退掉一些本力,手上功夫有所长进,但出手仍然有力,练习技击“推手”,常常用力手支着对方的手和身体,与对方的手搅在一起,解脱不出来。奉劝这些朋友,练拳三年五载,不要去与人较技“推手”,因为还没什么功夫越推手,手上本力越退不掉,反而增添了许多毛病。手上四大病,和身上凸凹、断续、缺陷三大病都是这样产生的。练太极拳就要研究,什么是太极手,什么手又不是太极拳的手。陈宝大师将不合拳理拳法规定的手归结为三十六病手。百多年前的先辈拳师已经彻悟到太极拳修炼中手的重要,告诉我们在练拳过程会出现病手。我们后来者,为什么还要重犯病手之过呢?轻力手比重力手有功夫了,但瓶子里的水,仍然没有倒干净,还留下半瓶,这是太极拳功夫处在半瓶子乱晃荡阶段,但还是很有希望的。
第三种手,是轻手,或者称为净手。 达到这种水平是在修炼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到了懂劲阶段。净手,是将瓶子里的水都倒出去了,装进来的是美酒佳酿。净手拳家伸出的手,已经不是生活中的手,而太极手。怎么检验呢?你用两只手轻轻的将净手合上,你会感到像合上一张薄纸,脚下晃悠;用轻力去握,像握住一团棉花,心里闹腾难受,脚下失重有离地欲起之感,用重力去握,根本使不出力,人早已站立不稳,有跌出之俱。
第四种手是空手。 拳论云:“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空手即神明手。神明手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有空手水平的太极拳大师,遇上对方手似老叟戏顽童,拿放发人,运用自如。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老人“妙手空空”,扶上他的手,即被“沾住”,脚空身飘,胸部憋闷,六神无主,只想脱逃,但又跑不了。其太极拳手的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级境界。
   太极手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修炼多年太极功夫在身上的反映,是从脚到顶,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心神意念,手眼身步的综合功夫。还是那句话,“练拳明理方得道”,不可不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松关节与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耀忠 太极内劲讲座
有无之间-----太极空手学说
太极拳“起势,”原来叫什么?
杨式太极八法口决 7
练好太极,应该懂得的九条戒律。可能是你一辈子都听不到的大实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