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解读之一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理论十分抽象,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理论是我最费心也是最费解的。同时我发现,这种费解有些是源于理论的抽象,有些则完全是翻译者过于忠实于原著导致,或者在使用汉语上存在问题。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再度翻译,试图让理论更加平易近人。——Psy525.cn
 精神分析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两个阶段或者是三个阶段,即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或者再加一个拉康的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关注此时此地,通过对此时此地求助者与治疗师的关系来把握求助者儿童期内射的“自我——客体关系”;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可以通过此时此地的感受也就是反移情,来觉察求助者在童年和日常人际互动的模式,然后找出其中的问题,加以有效干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客体关系理论正在趋向于哲学人本主义,更加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深化,在客体关系中,人的心灵或者精神结构被认为是缘正于人类之间的关系互动而不是原始的驱动力。应该可以这样讲,人类与其讲是受原始的驱动力推动不如讲是受维持关系的需求推动。人类在关系到中的接触需求构成了客体关系中的原始动力。
这一章将要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常用的相关的名词与概念;3、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中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什么是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Psychology of the Self)
客体与主体相对应,客体就是他者,在这里,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也就是你和我的关系,而不指我和其它物体或者动物的关系,为什么叫客体关系而不叫主体关系呢,我认为是早期的他人的存在以及和我们主体的互动方式决定着我们主体的发展,主体只是存在着,而客体的内射决定着他将以何种方式存在。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这不是不讲人话吗,这话谁能理解,是不是可以理解可以满足内驱力需求的所有人或者物?可以这么讲,客体是有特别意义和人或事物,这些事物或人是另一个人的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者目标,在伊德的观念里,客体就是内驱力指向的人或物,而在客体关系中,只是取客体这个词,在这里客体就是指关系人,或人的一部分,也称部分客体)。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关系指的是人际关系,但更深的意义在于,他认为我们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塑造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人际间的互动模式受我们过去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的影响。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的事实、创伤或者关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移情;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也就是发觉求助者如何把过去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精神分析也是在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只是他的着重点不同,与关系相比较,他们更注重研究过去的事实与创作对现在的影响,而关系只是属于从属地位,或者只是一种手段。
但是,现在却有许多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许多人,他们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塑造其人格,也就是讲过去的关系如何形成人的精神结构内核,并发展之形成所谓的人格。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伊德人格模式不相同。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伊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阿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精神分析分为古典的精神以洛伊德为代表的诸如卡尔荣格、阿德勒、朗克,尽管他们在后来与老祖宗有所偏离;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他们虽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遨游,但通过以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另辟蹊径;再者就是拉康的精神分析的语言哲学,他声称回到老祖宗,至于他是不是真正地回到精神分析的出发地,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让我们先简单地认识一下我们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家。
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生于维也纳,但移居伦敦。在1930到1940年间,她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邦(W.R.D.Fairbairn)彼此影响理念并出版著作而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不同思潮。
    温尼可(D.W.Winnicott),一位伦敦的小儿科医师,他在从事小孩的精神医疗工作,出版了一些很个别而独特的、原创性的且和其它精神分析著作不太相关的作品。
    玛格丽·马勒(Margaret Mahler),出生于匈牙利,在维也纳训练,移民到纽约市,在那里她和儿童的医疗工作从1950到1970年间蕴酿出许多富影响力的论文和书籍著作。
   欧托·康伯格(Otto Kernberg)另一位维也纳人,在智利接受医学和精神医学的训练,然后到堪萨斯的梅宁格诊疗中心继续其精神医疗方面的工作。他的书籍和论文是以前面所提过的理念为基础而在197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
   海因兹·柯胡(Heinz Kohut),在维也纳出生,拥有无懈可击的精神分析资历,他在芝加哥渡过其绝大部分的专业生涯。在1970年他专业生涯的最高峰,出版了自体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激起精神分析学界的喧然大波从而改变精神分析的思潮。
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也称为精神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在早期如何受最终的关系影响而形成与分化的,并且在后来的生活中,这些内在的结构是如何不断发展,以及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在这里有一个循环问题,主体的存在提借了一个支点,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画板,这个画板的质量决定于我们的集体潜意识,而客体关系的互动则开始为这个画板着色。这个比喻不太形象,我们可以这样闭上眼睛来想象人类在最早产生的时刻,有一个平静的湖,旁边有许多树,树不断地落叶子,于是湖水越来越丰腴,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动物,而这些东西跑到陆地上,会影响着树的发展,而树越来越大,叶子越来越多,于是湖的生物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物种的复杂也越来越影响着树的生物圈。人的最初的精神结构就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绝不是鸡和蛋的悖论。后来存在主义也提出一个命提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首先是存在的,至于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于我们后天的发展条件。
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点,是早期生命受到的影响如何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也就是早期的简单关系建立,可以讲精神内核,如何影响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模式;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物、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人的知觉感受(方式)以及和其它人的关系。个人不只是和一个实际的他者互动,还和一个内在他者互动,(这个内在他者是)一种心理再现(psychic 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个扭曲版本。讲得太复杂了,就是主体感受到的东西形成最基本的精神结构,也就是精神内核。当精神内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所谓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人类的抽象能力,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影响下,我们对客体的吸收有一个歪曲,开始形成了我自己的世界。再举一下例子,人类最早期,吃各种东西,比如蘑菇,但有些人在有些蘑菇时就死了,而吃其它蘑菇时就没事,于是慢慢地形成了经验,会通过一些特点来辩认有毒的蘑菇。
自体心理学家,主要是海因兹·柯胡和他的追随者,以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家或那些使用传统弗洛伊德模式人们的方式去探讨自体及其结构。自体心理学家探索的是早期关系如何形成自体及自体的结构;他们更强调自体(self)重于自我(ego)或自体再现(selfrepresentations)或本能(instincts)。也就是更自我精神内核是最本质的,原始的资料是如何吸收,如何融合以及如何形成精神结构。而自体再现,就是如何看待自体、自我属于第二位的,而本能属于本质的,但她只提供动力,无差别的动力。
让我们利用三种理论模式来分析一下灰姑娘和王子的婚姻,我们假设他们因婚姻问题而来寻求治疗师的协助。事实上,理论的不同只是途径的不同,他们在治疗中的着力点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所有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在解说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病人内在世界如何歪曲并影响外在经验。但是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有着不同的着重及强调点乃产生心理治疗的各不同途径。
1、传统的弗洛伊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2、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 )(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在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也就是灰姑娘对王子的认识和期望和王子的真实表现之间的反差,灰姑娘迟早会看到王子作为一个带有瑕疵的真实的人的一面,在他会以全好和全坏这种关系模式来看待自己和王子的婚姻,而不能接受客观的存在缺憾的现实。
3、自体心理学架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体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 self)。早期母亲的缺失,会使灰姑娘的自体需求得到及时的响应,所以很容易导致无价值观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主动,而且需要权威的肯定,但其本身缺乏自我的肯定能力。灰姑娘的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碰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么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么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这三种不同模式是从不同观点对类似问题做探讨。弗洛伊德人格模式所探究的是人格结构,该结构是如何并在一起。人格的各部分('parts')或各成份--即本我(id)、自我和超我--都是些只存在于著作中有关人格的概念,和人们自身的经验是远离的。弗洛伊德以本能的用语来看发展,其最影响重大的是发展上的挑战,亦即所谓的恋母情结危机(oedipal crisis)。心理障碍或疾患大部分来自人格各不同部分或不同结构之间的冲突,诸如性本能与自我需求间的冲突上。可以讲,心理问题是由于结构之间的冲突导致。
比之弗洛伊德来讲,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所着重的是更早期的前恋母期(preoedipal)的发展。这些理论对精神疾患或精神病理通常是以发展上的中断(arrest)而非结构上的冲突来看待。发展上的中断导致人格结构的未完成与未统合。简言之,在这个人的客体关系有了基本破损(damage)或其自体结构有了基本破损。这些观点上的改变使得理论应用到对有病人们的了解与说明上时乃产生理论上不同的一个强调点以及不同的用语。而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并不是结构上的冲突,而是发展的未完成导致结构的破损和不完整,从而存在缺失。
例如,以一位和许多美丽女人结婚又离婚的著名且老练演员的个案来看。古典弗洛依德模式可能会用一个未解决恋母情结冲突或陷入性本能与自我和超我间冲突的用语来看待这样的个案。
客体关系理论家则会认为该演员内在世界可能充满对养育女性的歪曲、理想化再现,而创造出一个实际上会干扰他和女性间关系的幻想世界。有了这些对自己及女性歪曲性再现,他可能非常感受到被这些暂时理想化女性所照顾的需求与渴望。他投射出他的幻想(phantasies)*认为每位女性都是来满足他未被满足的需求,结果他内在世界和外在现实世界的太太之间所带来痛苦的偏差乃导致失望、多次离婚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在初期没有经受过刚好的挫折,于是对于外部的客体过于强调完美,认为所有的女性都是要象以前的完美的妈妈一样爱他,而在现实总是不完美的,因此会导致不断地失望和离婚。
自体心理学的拥护者则可能强调个案的暴露欲与夸大性,他所寻求的是一个全能客体,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将赋予他其所缺乏的自我价值感。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理论都是强调早期和内在客体(或自体客体)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童年时,精神结构没有发展起来,或者受到母亲的延时满足,自我存在缺失,所以通过不停地占有女人带填满自尊的坑。
所有精神分析理论家和治疗者都对人们的内在世界感兴趣;然而,他们对内在世界的说法却不同,以理论取向而强调其不同层面。让我们再看一个对个人内在世界不同理解方式的例子。小红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故事即是在呈现红帽(Red Riding Hood)对她祖母的内在经验。观察者或许对祖母所带来的困扰可有一些理由来加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女孩迟到的关系,小红帽经验到祖母被无法解释地转化成一只带有威胁性的动物--狼。在成人的现实世界中,此种转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小孩子的内在经验世界中,这样的扭曲很可能是因为面临强烈的情绪使然。
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对小孩行为的解说可能有其稍为不同的观点。古典弗洛依德模式会强调早期、原始激情(passion)的存在。客体关系理论则可能探讨小红帽的自体再现与客体再现。自体心理学所采取的途径则又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自体以及可能有关的自恋性暴怒(rage)。所有这些模式都叫做精神分析式,但是客体关系模式及自体模式可以有所不同。整体而言,这些模式或理论探讨的是关系世界,包括过去和现在,以及早期与过去关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心理与社会功能。这些精神分析理论让我们在临床上能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是如何能导致处于人与关系的现实世界中生活的种种困境。525心理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内容除非来源注明525心理网,否则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对用户或第三方的以下损失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与自恋、自恋性障碍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
现代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当代自体心理学格言选摘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一书部分总结
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